四大都督是明朝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對四個人的合稱,指的是該作品中先後擔任東吳大都督的人物。而歷史上這四人幾乎沒有擔任過大都督一職,也不存在《演義》所述的嚴格的繼承關係。
成員
- 漢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周瑜(175年 - 210年)
- 漢橫江將軍贊軍校尉領漢昌太守 魯肅(172年 - 217年)
- 漢虎威將軍領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呂蒙(178年 - 220年)
- 吳丞相右都護使持節領荊州牧封江陵侯 陸遜(183年 - 245年)
- 大司馬假節領荊州牧 陸抗(226年 - 274年)
解說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人稱「周郎」,[1]揚州廬江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東漢末年名將,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決定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戰後兩年,他即病逝,年僅三十六歲。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徐州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東漢末年東吳著名的戰略家、政治家、 外交家,為東吳策劃天下大勢,在周瑜去世後接掌前線軍事,力主與劉備勢力聯合對抗曹操,逝世時年僅四十五歲。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豫州汝南郡富陂(今安徽阜南東南)人,東漢末年名將。由於為虎威將軍,故亦稱呂虎威。[2]呂蒙出身貧苦,少年時未曾受教育,其姊夫鄧當是孫策部下。呂蒙後來受到孫策的賞識,從而踏上軍人路途。呂蒙一方面屢立戰功,另一方面在壯年時受到主公孫權啟發,努力修習經典,遍讀群書,逐漸蛻變成一位具戰略眼光、智勇雙全的將領。後來呂蒙更繼任魯肅成為南郡太守,為孫吳勢力擔任前線軍督。其最重大的功績是以「白衣渡江」的計策偷襲荊州,擊敗關羽。呂蒙卻在不久後病逝,年僅四十一歲。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3]),本名陸議,字伯言,揚州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是三國時代吳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負責統領吳國軍事和政治多年,並同時掌管民事,輔佐太子等。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逝世時六十二歲。
出處
四人並提的說法第一次出現於陸機的《辯亡論》,稱四人既是君王心腹又是國家棟梁。陳壽的《三國志》根據時間段的不同和對國家的不同作用,將周瑜、魯肅、呂蒙合為一卷(《吳志九》),陸遜單獨一卷(《吳志十三》,附錄次子陸抗)。在《三國演義》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先後被拜為吳國大都督,因此也產生了將四人稱呼為四大都督的說法。
洪邁延伸涵義,認為他們彼此之間曾經互相推薦,更受到了孫權的推心置腹,得以在吳的政權上發揮主要作用,所以實際上四人是遞相傳授的關係。
爭議
歷史上僅有魯肅是由周瑜推薦成為繼承人的。呂蒙和陸遜皆由孫權本人親自提拔。另外呂蒙去世前後的同時期陸遜已經升任鎮西將軍,而呂蒙尚為雜號將軍,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後繼關係。
合稱四人為「都督」或「大都督」的說法本身就有誤,正史中該四人中也僅有陸遜確實獲封大都督一職。而且大都督僅為臨時性職務,如陸遜在夷陵之戰和石亭之戰兩次被任命為大都督。另外東吳有無數位都督,比如孫皎就曾與呂蒙分任左右部大都督,後來還有全琮,施績擔任過大都督,周瑜等反而並沒當過大都督。
《三國演義》中,魯肅也並未明提被授予都督一職,只說在周瑜死後魯肅繼承了他的地位。
參見
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
出處:陳壽撰寫三國志時,將以上十二人合為一傳,並稱之為「江表之虎臣」。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