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商業捕魚(commercial fishing)是為了商業盈利而進行的捕魚活動,其從業者統稱漁民,所用的船舶稱為漁船。商業捕魚主要運作於野生漁場,是世界各國水產品和食品工業的重要供應來源。大規模應用機械的商業捕魚也稱工業捕魚(industrial fishing),從業團體和相關產業統稱為漁業,是第一產業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商業捕魚主要針對可供人食用的魚類(絕大多數都是硬骨魚),但也可以捕撈其它無脊椎的水生動物。世界漁業的捕獲量其實被很少的一些物種(統稱「經濟物種」)所壟斷,包括鯡魚、鱈魚、鯷魚、金槍魚、鰈魚(比目魚)、鯔魚、鮭魚、魷魚、蝦類、蟹類、龍蝦、牡蠣和扇貝,其中僅鯡魚和沙丁魚的捕獲量在1999年就超過了2200萬噸。在2016年捕獲的1億7100萬噸漁獲中,其中超過1億5100萬噸(約88%)是被人類直接食用——相比之下在1960年代只有大約三分之二是用於食用[2]。剩下的大部分非食用的漁獲主要用於生產魚粉和魚油(約1500萬噸)或用作水產養殖的魚食或魚苗、充當餌魚、或用來製藥和製作裝飾品[2]。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和食源保障壓力的上升,不考慮自然資源可持續性的過度捕撈成為了商業捕魚的一大挑戰。如果無節制的捕撈不被遏止,隨著食物鏈上端的大型魚種被消耗殆盡,漁業也不得不因為無魚可捕而趨向捕獲食物網中層和底層的小型物種——即所謂的「降級捕撈」(fishing down the food web),這可能對所在的水域生態系統會產生不可逆轉的永久性衝擊,甚至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崩潰[3]。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漁業局的經濟報告,商業捕魚僅2006年在美國的銷售額就超過1850億美元,並且提供了超過200萬的就業崗位[4]。但漁民個人的具體收入水平在不同漁船和漁季之間都變化很大[5],這使得許多商業捕魚者(特別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漁戶)為能盈利餬口必須採取十分變通的手段[3]。
商業捕魚的從業者許多是沒有長期合同的自僱人士,所能掙取到的收入大多同漁能賣出的市價掛鉤[6]。這意味著商業捕魚群體通常非常注重每次出航的漁獲總量和種類,運作重點也著重於增加捕獲效率和降低運營成本,也商業捕魚活動在安全性、環保性甚至合法性上經常會打擦邊球或懷有漏洞。
商業捕魚的方式會隨著所在地區、目標魚種和從業者技術水平而變化,但通常使用能每次大量捕撈的大型捕魚工具,其中最常見的是各類魚網,其次是拖釣和使用漁梁[7]。除了拖釣以外,這些商業捕魚工具除了尺寸外沒有篩選具體物種的能力,通常會將所在水域內的物種一同捕撈,因此有相當的概率會兼捕其它水生動物。除此之外,一些商業捕魚還會使用電力捕魚、爆破捕魚和投毒捕魚等對生態環境有破壞性的非法手段。
因為商業捕魚基本上都是在大型水體上進行,因此能夠遠離水岸的漁船是標準裝備。商業捕魚船可以小到是只能裝幾個人的小型動力艇,大到是排水量近萬噸的工廠船;可以單船作業,也可以是一整個艦隊協伴出海。較小的捕魚船可能就是改裝的普通小艇,完全由人力操作捕魚;較大的捕魚船通常帶有結構較為複雜的吊臂、馬達驅動收線的捲筒等機械裝備和魚群探測儀等輔助裝備。
為了防止兼捕並傷害非經濟物種,商業捕魚有時會採用驅逐技術[8],其中聲學驅逐手段可以防止鯨類與漁網相纏,而物理障礙則可以防止海鳥接近[9]。除此之外,漁獲可能需要進行人工篩選,挑揀出的非目標物種可以被放生。
在2010~2014期間,美國漁業共有188起商業捕魚過程中的死亡事件,根據漁業船隊的不同,全時工的死亡率會在每10萬人21~147起,遠高於美國其他行業工人的死亡率[10]。在1919~2005年間,英國漁業總共有4111名漁民死於捕魚事故[11]。這些死亡通常是極端天氣、極度疲勞(普通漁民每次出海平均要連續工作21小時左右)和危險器械結合的結果[5][12]。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已經將商業捕魚認定為《國家職業研究議程》(National Occupational Research Agenda,簡稱NORA)的重點產業,以便識別並提供職業健康安全的介入策略[13][14]。
與捕魚有關的常見危險包括航船事故、溺水和船上創傷[15]。在2000~2010年間,大部分航船事故都是有漏水、側翻和巨浪引起,其中極端天氣是主要引發因素[15]。但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墜船落水[16],在2000~2010年間造成了182名漁民死亡[17],死亡率是下一個最危險職業的三倍,是國家平均值的25倍[18][12]。絕大多數落水都是在無人旁觀的情況下發生,而且死者都沒有穿戴個人漂浮裝置(personal flotation device,簡稱PFD,即救生衣)[15]。許多研究機構都試圖改變商業捕魚船上的工作文化,特別是對救生衣的態度[17]。
船上創傷常常是因為工作人員以外被線纜纏住而被捲入機械造成,可以用安裝緊急停止開關的方式來避免[15][19]。監管機構和媒體報道的透明度也是提高安全意識的重要手段[20]。
漁場的運作管理通常由其水域治權所歸屬的行政機構負責。公海是任何國籍的漁業船隻都可以商業捕魚的合法區域,但領海和專屬經濟區內的漁業活動則由海域相應的沿海國家全權管轄,未經所在國批准的捕撈行為會被視為非法捕魚。各國的水上警察(海岸巡防隊和海警)是負責監管漁場使用情況的主要執法機構。
在美國,海岸警衛隊主要負責執行1988年頒布的《商業捕魚產業船舶安全法》(Commercial Fishing Industry Vessel Safety Act,簡稱CFIVSA)並且保障美國商業船隊的安全並實施搜救工作。CFIVSA也規定商業漁船根據尺寸和作業水域必須必須相應配備合適的安全器材,比如救生艇、無線電浮標、救生衣等[18],但並非所有的漁業工作者都會遵守這些法規。緬因州的一個調查發現採訪的漁民中不到25%的人近期接受過急救和心肺復甦的訓練,只有75%的漁船配有救生衣,僅36%配有救生艇[12]。而配有必要器材的船隻中,許多船長也不完全了解如何使用這些器材[12]。
現代技術的商業捕魚通常會一次就將魚蝦整群撈出,而且每次漁獲至少上百噸(大型漁船可以達到數千噸),如果運作規模和頻率夠大甚至能將海洋食物鏈中的整個一環移除掉。魚群數量的喪失速度一旦超過自然繁殖的補充速度,就會造成長期的種群崩潰,特別是食物鏈頂端、數量本來就相對較少的大型掠食者。此外漁業運作本身就會有一定比例的資源浪費——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的報告,世界的漁獲有大約25%最終會「因為是不經意捕獲、無法銷售的非法物種、或肉質和尺寸不佳」而被遺棄[21])。一旦大型魚類因為捕撈過度而變得數量稀少後,漁業往往被迫轉向捕撈其它魚類——也就是中型魚類;等中型魚被捕光後,又不得不轉向捕撈體型更小的魚類和其它無脊椎動物,直到這些物種也匱乏為止。這種從食物網高處向下、從大到小的漁獲變化就是所謂的「降級捕撈」(fishing down the food web)。
食物鏈的任何一環發生明顯變化都會打破物種之間的攻防平衡,引發連鎖反應使得整個生態系統的結構發生改變。比如鯊魚常常會被漁網纏住而被誤捕,被扔回海中也大概率會死亡[22],加上許多亞洲飲食都將魚翅視為美食導致非法捕鯊和割鰭行為劇增,使得許多鯊魚變成了瀕危物種。而鯊魚的消失使得其它獵物魚種( 比如鰩魚)數量大增,使得整個食物網的狀態發生了永久性變化。
商業捕魚常用的流刺網會纏掛並殺死海龜、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鳥,其中據估計1990~2008年間有850隻海龜因為被漁網和長線纏住而死亡。許多深水漁網也會兼捕(bycatch)一些低經濟價值的物種[22],而這些深水物種在被拉到淺水區後往往就因為壓力傷而死亡。此外深海拖網還會物理破壞海底突起物,特別是對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的珊瑚礁,不但會造成大型掠食者(比如梭魚、石斑魚和珊瑚鯊)遭殃[22],還會引起海綿、海星、水母等本來與漁業關係不大的生物也因棲息地破壞,因此空出的生態位同時也更容易遭受外來物種的入侵。
利用自然水體進行的養殖漁業也會因為對周邊環境的損壞而造成環境問題[23]。特別是水產養殖的物種因為棲息密度較高,更容易遭受傳染病,飼料囤積造成的富營養化和排泄物的滯積污染都會引發藻華連帶傷害其它自然物種。
除此之外,商業捕魚所使用的工具也會因為材料腐蝕、磨損和被拋棄而造成重金屬(比如鉛)和微塑料污染,對海洋水質造成長期的影響[24][25],所造成的生物放大作用也會威脅日後的水產品食品安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