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保衛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京師保衛戰亦稱北京保衛戰,發生於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中國明朝在兵部尚書于謙領導下抵抗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並將其擊退的戰爭。
明初,馬哈木、脫懽統治瓦剌。瓦剌是當時塞北蒙古諸部之一,常與東部的韃靼對抗。
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瓦剌首領脫懽死,其子也先繼父位,自稱太師淮王。也先即位後以武力統一蒙古各部,征服明朝藩屬兀良哈三衛,逐漸強盛,多次侵犯明朝北方邊塞。
正統十四年(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向明朝貢馬,詐稱3,000以冒領明廷賞物。明廷按實際人數給賞,並削減了馬價。瓦剌首領聞悉大怒,在當年七月召集所部大舉進犯明朝邊境。時太監王振專權,他慫恿明英宗率五十萬大軍親征。[1]八月初,明朝大軍剛到山西大同,前線即傳來各路明軍潰敗的消息。王振不敢冒進,便令大軍撤退,途徑土木堡時被瓦剌大軍包圍,明軍被瓦剌大軍圍攻數日,全軍覆沒。王振及眾多將領皆死於亂軍之中,英宗被俘,這就是土木堡之變。也先乘明朝主力潰散廷內無主,國無重臣,京師空虛,人心未固之機,率大軍繼續南攻,試圖攻占明朝京師順天府,迫明朝投降。[2][3]
正統十四年八月,明軍戰敗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京師,舉朝震恐。文武束手無策,「群臣聚哭於朝」。八月十八日孫太后命皇帝胞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召集朝臣商議戰守大計。以徐有貞(當時名珵)為首的一些大臣主張遷都南京以避瓦剌大軍鋒芒;而主張抵抗的兵部侍郎于謙則力陳:「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並以宋朝南遷的故事為例反對遷都。稱:「言南遷者,可斬也」。[4]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大學士陳循等人都贊同于謙,最後廷議乃決定固守北京。八月二十三日,為穩定人心,明廷將招致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抄家滅族;二十九日,文武百官請皇太后改立監國郕王為帝,是為明景帝,並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5]使瓦剌借英宗要挾明廷的陰謀破產。于謙升任兵部尚書,積極備戰;隨後兩京、河南、山東等地的勤王部隊也陸續趕到。于謙整軍備戰,並選撥新進將領操練軍兵,並命令邊防部隊加緊修固沿邊大小關隘。
十月初一,瓦剌軍分三路大舉進攻京師。東路軍從古北口方向進攻密雲;中路軍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軍由也先帶領,挾持英宗自集寧經大同、陽和,攻陷白羊口後,揮師南下,進攻紫荊關。明廷得知瓦剌已向京師逼近,下令京城戒嚴,詔諸王遣兵入衛。八日,景帝命于謙提督各營兵馬,將士皆受其節制。劉安、王通被赦出獄,協守京師。
十月初九日,瓦剌軍在明朝叛降太監喜寧的引導下,繞小路越過山嶺,攻陷紫荊關,右副都御史孫祥戰死,瓦剌軍由紫荊關和白羊口兩路逼近京師。明朝廷召集文武大臣商討戰守京師策略,京師總兵官石亨提議:「毋出師,盡閉九城門,堅壁以老之。」于謙則認為此舉「奈何示弱,使敵益輕我,」主張到背城立寨,正面迎敵。「分遣諸將帥兵二十二萬,陳於京城九門」[6]。于謙、石亨、范廣鎮守德勝門;都督陶瑾鎮守安定門;廣寧伯劉安鎮守東直門;武進伯朱瑛鎮守朝陽門;都督劉聚鎮守西直門;副總兵顧興祖鎮守阜成門;都指揮李瑞鎮守正陽門;都督劉德新鎮守崇文門;都指揮湯節鎮守宣武門。待明軍布陣完成後,下令「悉閉諸城門」。
為了保持戰鬥士氣,于謙下達了著名的軍戰連坐法:
“ | 臨陣對敵時,將領不顧軍隊臨陣脫逃的,斬殺那個將領。部隊不顧將領先行退卻的,後隊的士兵斬殺前面的撤逃者。[7] | ” |
於是,將士知道撤逃必定會死,於是均受命效力。隨後,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在彰儀門北面擊退敵軍,生擒蒙古首領一名。景帝十分高興,命令于謙挑選精兵在教場屯兵以便調用,並命令內臣興安、李永昌和于謙一同管理軍務[8]。
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達北京城下;被俘的太上皇朱祁鎮這時被帶到德勝門外土關。當日,明將高禮、毛福壽在彰義門北與瓦剌軍交戰,初戰告捷。也先不敢貿然進攻,投降瓦剌明朝太監喜寧建議也先,以議和之名,誘于謙等人前往迎駕,乘機擒獲,使明軍無首而潰。于謙識破也先計策,一面派王復、趙榮去瓦剌軍營進見英宗,另一方面則積極備戰,其他一概不聞。也先陰謀未能得逞。十三日,也先下令軍隊進攻德勝門。于謙派石亨帶兵預先埋伏於德勝門外路兩旁的民房中,只派少量精騎接戰,佯裝敗退。瓦剌軍以萬餘騎追來,待瓦剌軍進入明軍伏擊圈時,范廣指揮神機營突發火炮、火銃,同時,石亨所領伏兵突起夾攻。瓦剌軍大敗,也先之弟孛羅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剌軍又轉攻西直門,明守將都督孫鏜率師迎接。明軍斬瓦剌前鋒數人,迫其北退,孫鏜又率軍追擊。瓦剌軍合圍孫鏜,幸高禮、毛福壽和石亨率兵前來增援,瓦剌軍三面受敵,被迫退去。瓦剌軍在德勝門和西直門受挫後,又攻彰義門。于謙派武興、王敬、王勇率軍接戰。明軍神銃、弓矢、短兵前後相繼,挫敗了瓦剌的前鋒。但明軍自己也亂了方陣,瓦剌軍乘機反擊,明軍敗退,武興中流矢死。瓦剌軍追到土城。土城一帶的居民,擲磚投石,阻止瓦剌軍的進攻。明援軍趕到後,瓦剌軍倉促退去。[6]
于謙統率各路明軍奮勇抗擊,五天內屢次大破瓦剌軍,有「鐵元帥」之稱的也先胞弟孛羅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陣亡。居庸關方面,因天大寒,明守將羅通汲水灌城,令牆壁結冰,經七天戰鬥,瓦剌軍的攻勢均被擊退。進攻不利,部隊厭戰心理高漲,又聞明朝援軍不斷趕到,也先恐怕退路被截,乃在十月十五日夜裡下令北退。于謙命明軍乘勝追擊,大破瓦剌軍,附近百姓也紛紛組織起來襲擊瓦剌軍殘部,奪回了為瓦剌所擄的許多百姓和財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軍完全退出塞外,京師之圍遂解。[9]
京師保衛戰明軍獲勝,使明朝度過了一次嚴重的危機。翌年,景帝改元景泰;也先見所俘的英宗失去利用價值,乃遣使與明朝議和,並答應釋放英宗返京,與明朝恢復朝貢貿易關係。但景帝慮及皇位不保,不願接回英宗,最後在于謙的勸說下,應允講和,接回朱祁鎮。太上皇朱祁鎮回宮後隨即被軟禁,與不願放棄帝位的景帝朱祁鈺關係緊張,後來終於引發奪門之變。[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