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紫荊關是中國長城上其中一座關隘。它是長城上一座著名的關城,位於居庸關和倒馬關之間,號稱「內三關」。
萬里長城—紫荊關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河北省易縣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 |
編號 | 4-132 |
認定時間 | 1996年 |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易縣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關城東為萬仞山,城西有犀牛山,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城南是黃土嶺。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之內。
紫荊關始建於春秋戰國時代,歷史上有「上谷關」(秦漢),「五阮關」(東漢),又有「蒲陰徑」、「子莊關」之稱,屬「太行八陘」之第七陘。遼宋時改稱「金坡關」,後因嶺上紫荊盛開,最終得名紫荊關。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都是華北平原的重要門戶之一,數兵家必爭之地。有古人描述為證:「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於中,群險疵於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
歷史上紫荊關曾發生的戰爭達140多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金貞祐元年(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得手。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荊關進逼北京。
紫荊關漢朝時為土石夯築,後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並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北京)後又經歷代維護和擴建形成較完整的城防體系。《畿輔通志》稱:「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於戍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從內地通向紫荊關的第一道關門,門額上嵌石匾一方,橫書「紫荊關」三字。關門內是通向關城的十八盤。盤道頂端是南天門,經南天門至奇峰嶺山頂。門券上嵌著「畿輔第一雄關」的石匾,進了南天門是二重門,再內是三重門,又稱南門。北門有瓮城,南天門西側,有從內城通向黃土嶺的關門一座。紫荊關主城分東西兩部分東城設文武衙門,西城為屯兵之所。拒馬河北岸有小新城,與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有鐵索相連,為關城的前哨。紫荊關的關牆總長18160.5米,共有城門9座、水門4座、戰台19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