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內政外交都受到外國的控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傀儡政權(英語:Puppet state),又譯傀儡國、傀儡國家、傀儡政府或偽政府,指的是表面上宣稱自己獨立,但實際上卻受到外國嚴重干涉的政權,它無法對自己的外交、資源、人口、內政做出決定,需要仰賴宗主國的指揮才敢行動,屬於從屬國的一類[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7月16日) |
傀儡政權是一個特定意識形態和民族認同中產生的詞彙,通常指某個政權,因為外國勢力的扶持,或者由外國侵略者所建立和控制而導致其法統「非法」。這種觀點認為:當一個政權的最高首腦由外國勢力授意產生,而不是由本國公民選舉產生,該政權必然是傀儡政權。另外,一些小國內政外交往往難免會受到大國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受到指揮控制,因此,某強國影響下的弱國不一定就是傀儡政權。[原創研究?]
傀儡政權一詞有濃厚的政治意識形態和民族主義的色彩,不少處於內戰,或者有外國勢力插手的戰爭中的政治實體,都互相指責對方是某一外國勢力的「傀儡政權」,其軍隊為「偽軍」,己方則是「合法政府」。比如說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曾相互指責對方為美國或蘇聯的傀儡政權、1975年越南統一前的越南共和國政府和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相互指責對方為美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傀儡政權。大韓民國政府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1990年兩德統一前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也是如此。
「傀儡政權」有三個元素組成:
國家與政權不應只因為有以下情況而視為傀儡政府或傀儡國家,包括:
國家與政權不應只因為有以下情況而否定它是傀儡,但可作參考,包括:
國家 | 支配國 | 時間 | 政治體制 | 國旗 | 國徽 | 地圖 |
---|---|---|---|---|---|---|
蘇格蘭王國 | 英格蘭王國 | 1314年-1336年 | 君主制 | |||
巴達維亞共和國 |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 1795年-1806年[6] | 共和制 | |||
奇薩爾皮尼共和國 | 1797年-1802年 | |||||
義大利共和國 | 1802年-1805年 | |||||
義大利王國 | 法蘭西第一帝國 | 1805年-1814年 | 君主立憲制 | |||
荷蘭王國 | 1806年-1810年[7] | |||||
萊茵邦聯 | 1806年-1813年 | 邦聯制 | ||||
華沙公國 | 1807年-1813年 | 君主制 | ||||
西班牙王國 | 1808年-1813年 | 君主立憲制 | ||||
西色雷斯臨時政府 | 鄂圖曼帝國 | 1913年 | 共和制 | |||
西南高加索臨時國民政府 | 1918年–1919年 | 共和制 | ||||
中立陶宛共和國 | 波蘭第二共和國 | 1920年–1922年 | 共和制 | |||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 納粹德國 | 1939年-1945年 | 保護國 | |||
斯洛伐克國 | 1939年-1945年 | 共和制 | ||||
阿爾巴尼亞王國 | 義大利王國 | 1939年-1943年 | 保護國 | |||
芬蘭民主共和國 | 蘇聯 | 1939年-1940年 | 共和制 | |||
維希法國 | 納粹德國 | 1940年-1944年 | 共和制 | |||
希臘國 | 1941年-1944年 | |||||
塞爾維亞救國政府 | 軍政 | |||||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 1941年-1945年 | 君主立憲制/共和制 | ||||
阿爾巴尼亞王國 | 1943年-1944年 | 保護國 | ||||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 1943年-1945年 | 共和制 | ||||
阿爾察赫共和國 | 亞美尼亞 | 1991年-2023年[8][9][10] |
國家 | 支配國 | 時間 | 政治體制 | 國旗 | 國徽 | 地圖 |
---|---|---|---|---|---|---|
西梁 | 西魏、北周、隋朝 | 555年-587年 | 君主制 | |||
東丹 | 遼朝 | 926年-952年 | ||||
迦托訶 | 注輦 | 1017年-1067年 | ||||
楚 | 金朝 | 1127年 | ||||
齊 | 1130年-1137年 | |||||
滿洲國 | 大日本帝國 | 1932年-1945年 | 君主立憲制 | |||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 1935年-1938年 | 共和制 | ||||
蒙古軍政府 | 1936年-1937年 | |||||
察南自治政府 | 1937年-1939年 | |||||
晉北自治政府 | ||||||
蒙古聯盟自治政府 | ||||||
上海市大道政府 | 1937年-1938年 | |||||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 1937年-1940年 | |||||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 1938年-1940年 | |||||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 1939年-1945年 | |||||
中華民國(汪精衛政權) | 1940年-1945年 | |||||
緬甸國 | 1942年-1945年 | |||||
柬埔寨王國 | 1941年-1945年 | 君主立憲制 | ||||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 1943年-1945年 | 共和制 |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 ||||||
越南帝國 | 1945年 | 君主制 | ||||
日本(盟軍占領時期) | 美國 | 1945—1952年 | 軍事占領 | |||
南圻自治共和國 | 法國 | 1946年-1949年 | 共和制 | |||
越南國 | 1949年-1955年 | 君主立憲制 | ||||
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 越南 | 1979年-1989年 | 共和制 | |||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 蘇聯 | |||||
科威特共和國 | 伊拉克 | 1990年 |
此章節的準確性有爭議。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