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978-1992年間,位於中亞的共和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普什圖語:دافغانستان دمکراتی جمهوریت;達利語:جمهوری دمکراتی افغانستان)是1978年至1992年間由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領導、在阿富汗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
1978年—1992年 | |||||||||
國歌:〈你,神聖的太陽〉 گرم شه, لا گرم شه(普什圖語) Garam shah lā garam shah | |||||||||
地位 | 蘇聯衛星國(—1990年) | ||||||||
首都 | 喀布爾 | ||||||||
官方語言 | |||||||||
宗教 | 伊斯蘭教(國教) | ||||||||
政府 | 單一制馬克思列寧主義一黨制社會主義共和國 (1978年—1987年) 單一制一黨優勢制伊斯蘭共和國 (1987年—1992年) | ||||||||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 | |||||||||
• 1978年—1979年 | 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 | ||||||||
• 1979年 | 哈菲佐拉·阿明 | ||||||||
• 1979年—1986年 | 巴布拉克·卡爾邁勒 | ||||||||
• 1986年—1992年 | 穆罕默德·納吉布拉 | ||||||||
國家元首 | |||||||||
• 1978年—1979年(首) | 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 | ||||||||
• 1987年—1992年(末) | 穆罕默德·納吉布拉 | ||||||||
政府首腦 | |||||||||
• 1978年—1979年(首) | 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 | ||||||||
• 1990年—1992年(末) | 法札爾·哈克·哈利蓋爾 | ||||||||
立法機構 | 革命議會 (1978年—1987年) 國民議會 (1987年—1992年) | ||||||||
• 上議院 | 長老院 (1988年—1992年) | ||||||||
• 下議院 | 人民院 (1988年—1992年) | ||||||||
歷史 | |||||||||
• 四月革命 | 1978年4月27日—28日 | ||||||||
• 建國 | 1978年4月30日 | ||||||||
• 蘇聯入侵 | 1979年12月27日 | ||||||||
• 大支爾格 | 1987年11月29—30日 | ||||||||
• 蘇聯撤退 | 1989年2月15日 | ||||||||
• 喀布爾淪陷 | 1992年4月28日 | ||||||||
人口 | |||||||||
• 1990年估計 | 15,900,000 | ||||||||
人類發展指數 | ▲ 0.316(1992年) 低低 | ||||||||
貨幣 | 阿富汗尼 | ||||||||
電話區號 | 93 | ||||||||
ISO 3166碼 | AF | ||||||||
|
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四月革命,推翻阿富汗共和國的達烏德政府。1978年4月30日,人民派領導人、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上台擔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成立了人民派和旗幟派聯合執政的政府,哈菲佐拉·阿明、巴布拉克·卡爾邁勒、穆罕默德·瓦坦賈爾等擔任政府高層。塔拉基政府在阿富汗推行較激進的土地和婚姻制度改革,發動政治清洗。塔拉基和阿明領導的人民派之後與卡爾邁勒領導的旗幟派發生權力鬥爭,隨後旗幟派被清除出黨,領導人卡爾邁勒滯留東歐。
人民派勝利後,塔拉基與阿明的政見不和日益激化,阿明發動政變殺害了塔拉基,成為新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阿明上台後推行中立路線與美國進行接觸,引發蘇聯共產黨領導層不滿。1979年蘇聯刺殺了阿明,旗幟派領導人卡爾邁勒回國擔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此時阿富汗境內反政府武裝日益壯大,蘇聯決定支持卡爾邁勒政府,出兵阿富汗與反政府的聖戰者交戰。
卡爾邁勒自1979年執政至1986年。執政期間執行較溫和的政策,批評人民派推行的極左路線。1980年頒布新憲法,成立了統一戰線組織民族陣線,允許非人民民主黨人士參政,恢復了部分宗教習俗和民族傳統並實行大赦。但這些政策並未鞏固人民民主黨的執政基礎,蘇軍與阿富汗政府軍陷入持續的游擊戰,境內產生大量難民,經濟建設難以持續。戈巴契夫擔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時期的蘇聯高層擔心蘇軍將在阿富汗陷入僵局,認為卡爾邁勒政府無法穩定阿富汗局勢。1986年,蘇聯要求卡爾邁勒辭職,國家情報局負責人穆罕默德·納吉布拉接任總書記。
納吉布拉推行民族和解政策,支持阿富汗民族主義,逐漸淡化社會主義色彩。1987年納吉布拉政府單方面宣布停火談判,嘗試與反對派建立聯合政府。隨後頒布新憲法,宣布伊斯蘭教為國教,削弱人民民主黨的執政地位,改國名為阿富汗共和國。1988年舉行民主選舉,國民議會替代人民民主黨的革命委員會。1988至1989年蘇聯逐步開始自阿富汗撤軍。1989年蘇軍全面撤出後,阿富汗戰局再次激化,納吉布拉政府軍單獨與聖戰者進行交戰,執政壓力日益增大。1990年,阿富汗發布新憲法,刪除了共產主義的內容,規定阿富汗是一個伊斯蘭共和國,執政的人民民主黨更名為祖國黨。
蘇軍撤出後,得到蘇聯援助的納吉布拉政府在初期仍能擊退游擊隊的進攻。1991年蘇聯解體,1992年1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政府宣布終止對納吉布拉政府的援助,納吉布拉政府失去外援,形勢急轉直下,聖戰者陸續占領主要城市。1992年3月納吉布拉提出祖國黨下台建立過渡政府的提議,杜斯塔姆等軍方領導人決定倒戈至聖戰者陣營。[1]1992年4月納吉布拉辭職,隨後馬蘇德和杜斯塔姆的聖戰者占領了喀布爾。1992年4月28日,聖戰者各方簽署白沙瓦協議,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蘭國。
阿富汗王國在1964年開始推行君主立憲制。1965年1月1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成立,並在議會選舉中取得4個席位[2]。1967年,人民民主黨分裂為人民派和旗幟派,旗幟派支持參政推進溫和鬥爭,而人民派傾向於公開武裝革命。自1955年起,蘇聯即為阿富汗王國提供軍備和人員培訓。至1973年,阿富汗軍隊現役軍官中有30%在蘇聯接受過培訓,促成了左翼思想在阿富汗的傳播[3]。1971-1972年,阿富汗發生饑荒[4],民眾對議會的效率低下感到不滿,學校爆發政治運動[5]。1973年,在旗幟派的支持下,穆罕默德·達烏德汗發動政變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國。達烏德汗上台後,試圖清除人民民主黨勢力,解散議會和司法機構,建立直接行政制度。1977年頒布一黨制的新憲法,引起了人民民主黨的不滿。1977年,蘇聯促成人民派和旗幟派達成和解。
1978年4月17日,人民民主黨旗幟派領導人米爾·阿克巴·卡比爾被暗殺,引發大規模示威。穆罕默德·達烏德汗深感人民民主黨實力壯大,下令對人民民主黨高層進行逮捕[6]。4月27日,軟禁中的哈菲佐拉·阿明授意軍隊中的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政變,攻擊總統府和政府機關,武裝推翻穆罕默德·達烏德汗的阿富汗共和國政府。這場政變被人民民主黨稱為「四月革命」。
1978年4月30日,革命委員會成立,人民民主黨總書記、人民派領導人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和部長會議主席(政府首腦)。塔拉基內閣由人民派成員和旗幟派成員組成,人民派領導人哈菲佐拉·阿明、旗幟派領導人巴布拉克·卡爾邁勒、穆罕默德·瓦坦賈爾共同擔任政府總理。該內閣成立初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民民主黨黨內的派系鬥爭,革命委員會人事任命權主要集中在人民派手上,內政部則被旗幟派掌控。兩派很快開始激烈的權力鬥爭。人民派指責旗幟派陰謀篡權、搞宗派主義、是竊取四月革命的機會主義者。旗幟派最終失勢,領導層被派駐海外,卡爾邁勒任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納吉布拉任駐伊朗大使,兩人拒絕在政治清洗開始後回國[7]。人民派取得權力鬥爭勝利後,阿明和塔拉基又開始爭奪對人民派的控制權。
塔拉基政府推行激進的馬克思主義政策,嘗試進行社會變革。1979年1月1日,政府啟動了為期半年的土地改革,規定每個家庭的土地定額,超過定額的土地被政府無償徵用。然而土地改革中的混亂造成了阿富汗農村居民的的不滿,農業收成顯著下降[8]。人民民主黨宣布禁止強迫婚姻、高額彩禮和與之相關的高利貸制度,提高最低結婚年齡[9][10],政府亦開展了雄心勃勃的掃盲運動,廢除伊斯蘭教法,鼓勵男性剃鬚,女性除去面紗[11][12]。然而由於缺少中央集權的治理體系,加上阿富汗深厚的伊斯蘭宗教文化和農村地區傳統宗族的權力結構,使得人民民主黨的許多改革並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政府只對局部地區有控制權[13]。民眾對塔拉基激進政策的不滿引發了國內動盪。1979年初,阿富汗的28省中有25個產生了反政府武裝叛亂。3月爆發了赫拉特起義,土改中失去特權的地方階級參與反抗,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反政府勢力[14]。塔拉基於1979年3月訪問了莫斯科,試圖請求蘇聯地面部隊協助平叛,蘇聯拒絕了塔拉基的請求[15]。
人民派內部塔拉基與阿明的不和也逐步激化。執政初期阿明與塔拉基關係緊密,阿明建立了以塔拉基為中心的個人崇拜,稱塔拉基為「偉大的領袖」、「東方之星」或「偉大的思想家」等稱號[16]。阿明則被稱為「真正的弟子和學生」[17]。塔拉基逐步以領袖自居,對阿明的建議不屑一顧[18]。兩人的政治鬥爭從爭奪軍隊控制權展開,塔拉基依靠被稱為「四人幫」的四名人民派軍官與阿明鬥爭。赫拉特起義後成立了「最高國防委員會」,塔拉基離任部長會議主席,擔任最高國防委員會主席,阿明接任部長會議主席和最高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作為部長會議主席(相當於總理),阿明雖然有權任命內閣成員,但所有決策都必須得到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兼國家元首塔拉基的批准。此外,雖然部長會議對革命委員會及其主席負責,但個別部長只對塔拉基負責。阿明成為部長會議主席後,負責經濟、外交和軍事,而軍事的實權實際掌握在最高國防委員會中,其大部分成員都是反阿明派系的。通過這一策略,塔拉基有效地削弱了阿明的權力,迫使他放棄對阿富汗軍隊的控制。
人民民主黨內的派系鬥爭使其無法應對愈演愈烈的反革命活動,塔拉基試圖推行個人專權,削弱人民民主黨政治局的集體領導權利[19]。1979年7月28日,根據阿明的建議,政治局投票建立集體領導體制[20],阿明派系權力擴大,這對塔拉基來說是一個打擊[21]。蘇聯方面則通過《真理報》社論表示不希望阿明成為領導人[22]。塔拉基在訪問古巴參加不結盟運動會議後,9月9日在莫斯科與蘇聯領導人會面,蘇聯敦促他將阿明免職。四人幫計劃刺殺阿明,但阿明因提前得到消息,刺殺未能成功。9月11日塔拉基召開內閣會議,未能成功撤職阿明。9月13日,塔拉基邀請阿明至總統府共進午餐,阿明最初拒絕了,但蘇聯大使說服阿明次日赴宴。9月14日,總統府衛隊與阿明一行交火,阿明逃離現場後,派兵進駐總統府逮捕了塔拉基,四人幫進入蘇聯使館庇護。蘇聯曾建議阿明不要清洗塔拉基勢力,但阿明誤以為自己得到了蘇聯的支持。阿明在10月8日派人悶死了塔拉基[23][24],這一舉動震驚了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勃列日涅夫[25]。
1979年秋季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阿明成為了新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26]。阿明致力於建立集體領導體制,他承諾「從今以後不會有一人專制的政府」[27][28]。為了緩和反政府局勢,阿明上台後採取了溫和的政策,宣稱政權不是反伊斯蘭的。阿明承諾阿富汗人民享有宗教自由,政府開始重修清真寺。阿明甚至稱四月革命「完全基於伊斯蘭教的原則」。在塔拉基和阿明統治期間,阿富汗共有1萬7千人到2萬5千人被捕[29],處決人數在1千到7千人左右,其中多數在普里查基監獄被處決[30][31][32]。為了安撫民眾,阿明公布了12,000人的失蹤人員名單,並將其歸咎於塔拉基[33]。然而這些宣傳效果有限,許多阿富汗人仍認為阿明應對政府的極權主義行徑負責[34]。
自1979年以來,蘇聯領導層密切關注阿富汗的局勢變化。阿明上台後並未減少逮捕和鎮壓活動,反而比塔拉基時期更為頻繁。阿明羅織罪名,清除塔拉基的支持者以及潛在的政治對手,人事任命上依賴親信,導致了人民民主黨內對阿明的不滿。[33]蘇共政治局對他的評價是「一個權力欲膨脹的,以殘暴和背叛著稱的領導人」[35]。軍隊成員主要由人民派組成,阿明對人民民主黨的黨內清洗影響了軍隊士氣,引發了大規模逃兵事件,軍隊人數從四月革命時期的10萬人減少到5-7萬人之間。蘇聯領導人意識到阿明政權岌岌可危,一旦發生政權更迭阿明政權垮台,反蘇勢力上台後將導致阿富汗脫離蘇聯勢力範圍。特別是阿富汗鄰國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導致伊斯蘭運動擴散,影響蘇聯中亞加盟共和國局勢。
阿明推行中立外交政策[36],試圖接近西方國家。美國大使阿道夫·杜布斯綁架案後,阿明嘗試修補與美國的關係。此外,克格勃稱阿明在60年代曾與中央情報局有聯繫。阿明上台加強了與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關係,以減少阿富汗對蘇聯的依賴。蘇聯人擔心阿明會將阿富汗的外交政策從親蘇立場轉變為親美立場[37]。蘇共政治局假設,一旦阿明與中情局合作,決定親近西方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阿富汗領土上可能出現北約軍事基地。蘇聯成立了一個由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蘇共中央國際部部長波諾馬廖夫、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組成的阿富汗問題特別委員會。1978年10月下旬,他們報告稱阿明正在清洗反對派和蘇聯同情者,對莫斯科只有虛假的忠誠,並且在尋求與巴基斯坦及中國建立聯繫。[38]安德羅波夫支持蘇聯武裝干預,稱阿明的政策使阿富汗政府和軍隊無力控制阿富汗局勢,無法應對國內危機[39]。1979年12月12日,蘇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一項秘密決議,結論是必須消滅阿明,代之以對蘇聯忠誠的領導人巴布拉克·卡爾邁勒,並出兵阿富汗穩定局勢[40]。
儘管蘇聯已對阿明產生懷疑,阿明直到最後一刻都相信他得到了蘇聯支持,拒絕相信蘇聯將入侵阿富汗並推翻他的情報。12月25日,阿明同意了蘇軍派兵進入阿富汗以確保人民民主黨政府的安全的決定,大量蘇聯空降部隊抵達喀布爾[41]。12月16日和27日,蘇聯兩次試圖投毒暗殺阿明未遂[42]。12月27日,蘇聯發動風暴333行動,派遣特種部隊刺殺了阿明[43]。當天卡爾邁勒抵達喀布爾,電台宣布阿明政權已垮台,卡爾邁勒成為阿富汗新領導人,執政104天的阿明政權宣告結束[44]。
1979年12月27日蘇軍出兵阿富汗暗殺阿明後,先前在黨內清洗中流亡東歐的旗幟派領導人巴布拉克·卡爾邁勒於政變當天返回喀布爾,成為人民民主黨總書記、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和部長會議主席。[45]卡爾邁勒上台後,致力於通過溫和改革鞏固人民民主黨的執政基礎。1980年1月6日,政府實行大赦,釋放了在前兩屆政府監禁的2,600人,其中600人是旗幟派成員[46][47]。將國旗從紅旗改為了阿富汗傳統的黑紅綠三色旗。政府亦繼續推行掃盲計劃,增加婦女權益。此外,政府歸還了部分先前土地改革中被沒收的財產。1984年1月,大幅修改了原人民派的土地改革政策,增加了土地持有限制,以爭取農村中產階層的支持。
卡爾邁勒政府上台後希望通過政治手段解決國內的反叛局面,促成之前人民派認定的階級敵人認同新政府,推行民族和解政策。政府制定了新憲法《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基本原則》[48],於1980年4月22日生效。[49]憲法規定阿富汗傳統的支爾格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以吸引農村的部族和宗教領袖參與政治合作。支爾格大會閉會期間由11人組成的革命委員會主席團行使最高權力,最高行政機構是部長會議。[50]1981年6月建立了統一戰線組織民族祖國陣線。非黨人士開始擔任政府高級職位,到1981年6月,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中的5人都是非人民民主黨人士,卡爾邁勒也不再擔任部長會議主席,這是卡爾邁勒政府擴大執政基礎的嘗試[51]。1985-86年間的政府成員中的60%都是非人民民主黨成員,1986年民族祖國陣線的主席也由非黨人士擔任[52]。政府建立了婦女、青年和城市工人的附屬組織,促進烏茲別克、土庫曼和塔吉克等少數民族的文化建設。而這些政策並未促成政權的支持度顯著增加,由於卡爾邁勒是未經正式任命伴隨蘇軍入侵直接上台的,大多數阿富汗人都視他為蘇聯的傀儡[53][54][55][56],蘇聯式的政治體制的建立也增進了阿富汗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57]。
政治上民族和解的效果不彰促使阿富汗政府和蘇聯軍方以軍事力量解決叛亂。1981年1月開始,降低了國防軍徵兵年齡,延長兵役期限,增加軍人工資。在國家、省和地區層面都設立了人民民主黨國防委員會,建立了7個軍事大區[51]。1981年6月穆罕默德·納吉布拉擔任國家安全機構國家情報局主席,對抵抗組織進行滲透。軍費占政府預算的比例從1979年3月革命前的8.3%上升到1982年的22%[58],後期上升到多達40%[59]。激烈的軍事衝突破壞了阿富汗的基礎設施,嚴重影響經濟增長,造成了境內的難民潮[60]。
1985年戈巴契夫上台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後,對阿富汗局勢遲遲不能穩定,蘇軍在阿富汗陷入僵局表示不滿。蘇聯領導人開始將阿富汗政局不穩的原因歸咎於卡爾邁勒[61]。戈巴契夫對蘇聯政治局稱「如果我們不轉變策略,我們將在那裡再戰20到30年」[62],蘇聯開始籌備穩定阿富汗局勢後從阿富汗撤軍。初步推斷早在1983年蘇聯領導層內部就達成了卡爾邁勒需要下台的共識,戈巴契夫計劃讓穆罕默德·納吉布拉取代卡爾邁勒[63],前者因對國家情報局的高效管理被部分蘇共高層的高度評價。1985年納吉布拉離任情報局主席,擔任人民民主黨中央書記。1986年3月卡爾邁勒訪蘇期間,蘇聯建議他託病辭職[64]。得知他不再被蘇聯支持,他在5月辭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由納吉布拉接任[65]。1986年11月13日蘇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卡爾邁勒需要下台,同月卡爾邁勒辭任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職務,由非人民民主黨人士接任[66],卡爾邁勒被迫離境到莫斯科居住[67]。
1985至1986年是蘇阿戰爭戰鬥最為激烈的時期,蘇軍對巴基斯坦附近的聖戰者補給線發動了規模最大而富有成效的攻擊,迫使聖戰者在赫拉特和坎大哈防禦。此時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也急劇增加了對聖戰者的軍事援助,使其重獲游擊戰主導權。1986年8月,毒刺地空飛彈被配給給聖戰者,嚴重影響了蘇軍使用空中力量進行作戰掩護。[68]
戈巴契夫時期的蘇聯決心從阿富汗撤軍。納吉布拉因對國家情報局的高效管理獲得了蘇聯的賞識,此外他來自最大的普什圖人部落吉爾吉人[69],該背景有助於他和普什圖聖戰者對話。納吉布拉試圖通過民族和解改革取得民眾支持,支持阿富汗民族主義,與聖戰者公開對話。政權對聖戰者做了較大讓步,將反對派組織合法化,允許伊斯蘭教在政權中發揮更大作用。
1986年末納吉布拉的政治地位日益穩定,足以配合蘇聯的撤軍行動。9月「全國妥協委員會」成立,致力於「完成新階段的四月革命」,據稱與約4萬名聖戰者取得了聯繫。11月非人民民主黨成員哈吉·穆罕默德·昌卡尼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表明人民民主黨願意與黨外勢力分享權力。1986年底,納吉布拉公布了一項「民族和解」計劃,宣布停火六個月與反政府武裝進行談判,致力建立聯合政府,人民民主黨不再一黨專政,並允許反政府武裝繼續控制其勢力範圍。1987年的政治努力是盡力與反對派達成和解,希望反對派放棄武裝鬥爭直接參與政治治理,以便在蘇聯人離開之前結束國內的戰爭狀態。1987年7月13日,宣布國名改為「阿富汗共和國」,11月通過了新憲法,取消了國家元首的絕對否決權。革命委員會被國民議會取代,阿富汗總統取代主席團主席成為國家元首,「進步政黨」可以自由競爭議會席位。1988年舉行了首次議會選舉,1990年更將伊斯蘭教成為國教,從憲法中刪除所有的共產主義內容,宣布阿富汗是一個「獨立、統一的伊斯蘭國家」[70]。政府重視私營經濟,並允許更多的非人民民主黨人加入政府。
1988年,美國、蘇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各方簽訂《日內瓦協議》,規定美國停止武器援助聖戰者,蘇軍按期進行撤軍。1989年撤軍如期完成,2月15日最後一批蘇聯軍隊按期離開阿富汗。
蘇軍的撤離並未給阿富汗帶來穩定。由於阿富汗抵抗組織未參與《日內瓦協定》的制定,他們拒絕接受該協議。巴基斯坦違背協議,繼續援助聖戰者,聖戰者在蘇軍撤離後對喀布爾發動了攻勢[71]。納吉布拉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停止了分享權力的政策。蘇聯援助了大量軍備和補給物資,1990年達到每年30億美元。蘇軍自東歐撤離的裝備被運抵阿富汗,政府軍在充足的補給下制定了應對毒刺飛彈威脅的戰術,遏制了抵抗組織對城市的攻勢。喀布爾部署了飛毛腿等中程飛彈,蘇軍技術人員協助發射了約400枚飛毛腿飛彈防禦賈拉拉巴德[72]。在賈拉拉巴德,阿富汗政府軍能夠有效運用火炮和空軍擊退聖戰者,1989年5月政府軍已在賈拉拉巴德取得顯著優勢,能夠保證喀布爾駐軍的補給。賈拉拉巴德的勝利鼓舞了政府軍士氣,也宣告了聖戰者攻勢的失敗。一位聖戰者指揮官稱「賈拉拉巴德之戰讓我們失去了十年戰鬥贏得的信譽」[73]。
1990年夏季,阿富汗政府軍再次處於守勢。1991年初,政府只控制了阿富汗10%的領土。聖戰者也取得了持續十一年的霍斯特圍城戰的勝利,阿富汗政府軍士氣開始崩潰。蘇聯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導致其對阿富汗政府的援助日漸枯竭。1990年12月謝瓦爾德納澤辭任後,蘇聯高層再無支持納吉布拉的力量。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鮑里斯·葉利欽成為俄羅斯總統,他並不想援助納吉布拉,認為這是前政權遺留的問題。蘇聯解體後,由於新獨立的中亞共和國不願看到原教旨主義者在阿富汗掌權,納吉布拉取得了少量援助[74]。1991年秋,納吉布拉寫信給謝瓦爾德納澤稱「我不想當總統,你說服了我,並承諾給我支持。現在你把我和阿富汗共和國推向了它的命運。[75]」
1992年1月,俄羅斯政府終止對納吉布拉政府的援助。停止援助的後果馬上顯現:阿富汗空軍是政府軍中最關鍵的部分,由於燃料缺乏空軍停飛。聖戰者則在巴基斯坦支持下陸續占領主要城市。1992年3月18日,納吉布拉提出辭職,宣布遵循聯合國計劃,建立由衝突各方參與的臨時政府。這一舉動嚇壞了納吉布拉的支持者,導致軍隊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下直接向聖戰者投降[76]。政府軍指揮官阿卜杜勒·拉希德·杜斯塔姆決定放棄納吉布拉,加入由艾哈邁德·沙阿·馬蘇德和阿布杜勒·阿里·馬扎里創建的聖戰者聯盟,這意味著北部4萬名政府軍倒戈。陸軍總司令在抵達馬扎里沙里夫調查杜斯塔姆時,也宣布投奔北方聯盟[77]。馬扎里沙里夫宣告被聖戰者聯盟控制[78]。1992年4月中旬,納吉布拉接受了聯合國建議,將權力移交給七人委員會。4月14日,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和恰里卡爾陷落,4月15日納吉布拉宣布辭職,次日阿卜杜勒·拉希姆·哈蒂夫宣布成為阿富汗共和國代理總統[79]。4月25日,聖戰者各方簽署了《白沙瓦協議》同意建立臨時政府,28日宣布建立了阿富汗伊斯蘭國。4月30日,馬蘇德和杜斯塔姆的聖戰者武裝徹底占領了喀布爾。
領導人姓名 | 總書記任期 |
---|---|
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 | 1978年4月30日-1979年9月14日 |
哈菲佐拉·阿明 | 1979年9月14日-1979年12月27日 |
巴布拉克·卡爾邁勒 | 1979年12月27日-1986年11月24日 |
穆罕默德·納吉布拉 | 1986年11月24日-1992年4月16日 |
塔拉基政府推行了以下政策:
「 | 我們認為派遣地面部隊將是個致命的錯誤 … 如果我們的軍隊進去,貴國的局勢不會好轉。反而情況會變得更糟。我們的部隊不僅要與外部侵略者作鬥爭,還要與你們自己的大部分人民作鬥爭,人民永遠不會原諒這樣的事情。 | 」 |
——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阿列克謝·柯西金回應塔拉基要求蘇聯進駐阿富汗的請求[15] |
經濟指標 | ||||||||
---|---|---|---|---|---|---|---|---|
指標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6年 | 1988年 | |
支出 | 總計(每百萬阿富汗居民) | 26,397 | 30,173 | 31,692 | 40,751 | 42,112 | 88,700 | 129,900 |
基本支出(%) | 47 | 56 | 62 | 66 | 69 | 74 | 84 | |
發展(%) | 53 | 44 | 38 | 34 | 31 | 26 | 16 | |
資金來源 | 國內收入:非天然氣銷售部分(%) | 54 | 40 | 50 | 40 | 37 | 31 | 24 |
天然氣銷售部分(%) | 9 | 13 | 33 | 34 | 34 | 17 | 6 | |
外援(%) | 34 | 36 | 28 | 26 | 28 | 29 | 26 | |
租金收入(%) | 43 | 48 | 61 | 59 | 62 | 48 | 32 | |
國內借款(%) | 4 | 12 | –11 | 1 | 0 | 23 | 44 |
塔拉基政府於1979年1月1日啟動了土地改革,試圖限制一個家庭可以擁有的土地數量,超過限額的土地被政府無償徵用。阿富汗領導人認為,改革會在削弱資產階級權力的同時得到農村人口的普遍認可。土地改革於1979年中宣布完成,政府宣布重新分配了665,000公頃(約1,632,500英畝)。政府還公佈只有40,000個家庭,即總人口的4%,受到土地改革的負面影響。與政府預期相反,改革既不受歡迎也不富有成效。農業收成直線下降,改革本身導致阿富汗人的不滿情緒上升。當塔拉基意識到民眾對改革的不滿程度後,他迅速放棄了這項政策。不過,土地改革是在後來的卡爾邁勒政府下逐步實施的,雖然受改革影響的土地面積比例尚不清楚。
在內戰和隨後的蘇阿戰爭期間,該國大部分基礎設施被摧毀,正常的經濟活動模式被打亂。所述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因為衝突的卡爾邁勒的規則期間大幅下降;貿易和運輸隨著勞動力和資本的流失而中斷。1981年阿富汗國內生產總值為1543億阿富汗人,比1978年的1597億有所下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7370下降到1981年的6852。最主要的經濟活動形式是農業部門。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3%(GDP) 1981年;1982年56% 的勞動力從事農業。1982年工業佔GDP的21%,僱傭了10%的勞動力。所有工業企業均為政府所有。服務業是三者中最小,1981年佔GDP的10%,估計僱用了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在國際收支,在穆罕默德·達烏德汗的前共產主義政府中有所改進;盈餘減少並在1982年變成赤字,達到負7,030萬美元。卡爾邁勒統治期間大幅增長的唯一的經濟活動是出口和進口。
納吉布拉且延續卡爾邁勒的經濟政策。與東方集團和蘇聯的聯繫繼續加強,雙邊貿易也是如此。他還鼓勵私營部門在工業領域的發展。將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並於1986年1月推出,一直持續到1991年3月,政府的垮台前一個月。根據該計劃,在 1985 年之前每年增長不到 2% 的經濟將在該計劃下增長25%。工業增長28%,農業增長14-16%,國內貿易增長150%,外貿增長15%。這些預測都沒有成功,經濟增長繼續保持在2%。1990年重視私營企業的設立和鼓勵外商投資私營部門。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革命前,5%的人擁有全國50%的耕地。塔拉基政府在1978年12月發布法令,啟動土地改革。法令規定任何家庭都不能擁有超過6公頃的優質土地,且禁止抵押、出租或出售超過該面積的土地。超過6公頃限額的剩餘土地被分配給無地工人、小農和游牧民族。政府取消了貧農的債務和抵押,將沒收的流亡領主和王室土地分配給失地農民。作為土地改革的補充,政府推廣農民合作社。成立了 800個農業合作社,參與人員達20萬。[83]
然而土地改革並未對阿富汗農村的土地所有權做充分調研,也沒有考慮到不同地區土地所有權及其概念的差異。人民民主黨政府在不考慮當地特點的前提下就推行土地改革。由於地主階級被打倒,貧困農民失去了種子、水和工具來源,政府也沒有替代方案。戰爭也導致農民無法真正經營屬於自己的土地。[84]這次改革也遇到了很多障礙:一方面,廣大農民認為土地是地主合法擁有的,不能接受「偷來的」土地。另一方面,地主階級暗自加入合作社進行破壞,農村地區亦經常被武裝人員襲擊[85]。因此,土地改革無法有效推行。[86]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阿富汗歷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根據1979年的人口普查,全國人口共有1550萬人,其中[87]: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1988年8月29日,作為蘇聯國際太空人計劃的一部分,阿卜杜勒·阿哈德·莫赫曼德作為阿富汗第一名太空人乘坐聯盟TM-6號訪問和平號太空站並停留9天。[88]
阿富汗共和國時期的1965年4月2日,人民民主黨即開始發行機關報《人民》、《旗幟》,對四月革命前的阿富汗的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1980年9月《四月革命真理報》(達利語:حقيقت انقلاب ثور)發行第一期,成為了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8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