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國古代首都的行政首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京兆尹最早出現於秦朝,當時置內史為京師行政長官。漢武帝時內史分置為左右,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以右內史部為轄區,治所在長安縣,職同郡太守,參預朝政。在兩漢時期與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
西漢京兆尹 | ||
西漢郡縣 - 漢孺子初始元年(8年) 領縣十二 | ||
縣名 | 縣治所在地 | 備註 |
長安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區西北郊外漢長安城 | 高帝五年(前202年)置縣。[1] |
新豐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灞橋街道舊劉家村一帶 | 秦代名麗邑縣,高祖七年(前200年)改名,因徙豐縣縣名於此,故號「新豐」。[2] |
船司空縣 | 今陝西省潼關縣正北 | |
藍田縣 | 今陝西省藍田縣西30里 | |
華陰縣 | 今陝西省華陰市東南3里華陰古城[3] | 秦代名寧秦縣,高祖八年(前199年)改名。[4] |
鄭縣 | 今陝西省華陰市西北3里 | |
湖縣 | 今河南省靈寶市西 | 秦代名胡縣,建元年(前140年 - 前135年)改名。[5] |
下邽縣 | 今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東北故市鎮巴邑村一帶下邽故城遺址[6] | |
南陵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24里白鹿原上 | 文帝七年(前173年)析藍田縣置縣。[7] |
奉明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城北8里 | 漢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置縣。[8] |
霸陵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舊韓峪鄉霸陵故城遺址 | 秦代名芷陽縣,文帝九年(前171年)改名。[9] |
杜陵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城區南電子城街道沈家橋一帶杜陵故城遺址 | 秦代名杜縣,元康元年(前65年)改名。[10] |
戲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 | 漢初廢縣。(不詳何年) |
西漢末元始年中(1 - 5年)、廢南陵、奉明2縣[11]。
新朝始建國元年(9年),改京兆尹為京兆大尹。始建國天鳳元年(14年),廢三輔,改置京尉、師尉、翊尉、光尉、扶尉、列尉六尉郡,各領十縣,郡官稱大夫[12]。更始元年(23年),恢復漢制。
東漢初廢下邽、船司空2縣[13]。建武十五年(39年),湖縣、華陰2縣歸屬弘農郡[14];左馮翊長陵、陽陵2縣,弘農郡上雒、商縣2縣來隸[15]。永初四年(110年)設置虎牙都尉[16]。延熹二年(159年)左右,復置下邽縣[17]。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安定郡陰盤縣移寄治於新豐縣,後歸屬京兆尹[18]。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後歸屬雍州管轄。東漢末,領長安、霸陵、杜陵、新豐、鄭縣、藍田、長陵、陽陵、上雒、商縣、下邽、陰盤12縣。
三國時,曹魏以京兆尹轄區置京兆郡,仍置太守[19],屬雍州刺史部。黃初二年(221年),封皇子曹禮為秦公,改稱「秦國」。三年(222年)改稱「京兆國」。六年(225年)復為「京兆郡」[20]。青龍三年(235年),立宗室曹詢於此,改稱「秦國」,正始五年(244年)曹詢去世,廢封國恢復舊名。
曹魏京兆郡 | ||
三國郡縣 - 魏元帝咸熙二年 (265年) 領縣十三 | ||
縣名 | 縣治所在地 | 備註 |
長安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 |
霸城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北 | 東漢為霸陵縣,魏景初元年(237年)以前改名霸城縣。[21] |
杜陵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作杜縣。 |
鄭縣 | 今陝西省華縣 | |
新豐縣 | 今陝西省渭南市南 | |
藍田縣 | 今陝西省藍田縣東 | |
上洛縣 | 今陝西省商州市 | 東漢為上雒縣,黃初元年(220)改名上洛縣。[22] |
商縣 | 今陝西省丹鳳縣 | |
長陵縣 | 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 |
高陸縣 | 今陝西省高陵縣 | 東漢為高陵縣並為馮翊郡屬縣,黃初元年(220年)改名高陸縣並改隸京兆郡。[23] |
池陽縣 | 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 | 原為馮翊郡屬縣,黃初元年(220年)改隸京兆郡。[24] |
陰槃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北 | 《續漢州郡志》作「陰盤縣」。 |
下邽縣 | 今陝西省華縣西北 | |
陽陵縣 | 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 魏時廢縣。[25] |
西晉時仍無太大改變。廢長陵縣,上洛、商2縣移屬上洛郡,下邽縣移屬馮翊郡,池陽縣移屬扶風郡,馮翊郡萬年縣來隸。西晉末京兆郡領長安、杜陵、霸城、藍田、高陸、萬年、新豐、陰槃、鄭9縣。
西晉京兆郡 | ||
西晉郡縣 - 晉愍帝建興四年 (316年) 領縣九 | ||
縣名 | 縣治所在地 | 備註 |
長安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 |
杜陵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 |
霸城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北 | |
藍田縣 | 今陝西省藍田縣東 | |
高陸縣 | 今陝西省高陵縣 | |
萬年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 原為馮翊郡屬縣,泰始二年(266年)改隸京兆郡。 |
新豐縣 | 今陝西省渭南市南 | |
陰槃縣 | 西安市臨潼區北 | 《晉書·地理志》作「陰般縣」。 |
鄭縣 | 今陝西省華縣 | |
長陵縣 | 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 西晉初廢縣。[26] |
西魏、北周、隋仍稱京兆郡。北魏京兆郡領長安、杜、鄠、山北、新豐、霸城、陰槃、藍田8縣。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郡守為尹。[27]。北周時京兆郡下領七縣:
北周京兆郡 | ||
北周郡縣 - 周宣帝大象元年(579年)領縣七 | ||
縣名 | 縣治所在地 | 備註 |
長安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12里 | |
萬年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 | 周明帝二年(558年)分長安、霸城、山北3縣置。[28] |
鄠縣 | 今陝西省戶縣北 | |
盩屋縣 | 今陝西省周至縣 | 原為周南郡屬縣,建德二年(573年)廢郡來隸。[29] |
藍田縣 | 今陝西省藍田縣 | 本藍田郡屬縣,建德二年(573年)廢郡來隸。[30] |
新豐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 | |
渭南縣 | 今陝西省渭南市東南 | 原為渭南郡屬縣,建德二年(573年)廢郡來隸。[31] |
山北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 天和三年(568年)廢縣併入萬年縣。[28] |
霸城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 | 建德二年(573年)廢縣併入萬年縣。[28] |
杜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 | 建德二年(573年)廢縣併入萬年縣。[32] |
倉城縣 | 今陝西省周至縣西 | 北周之世廢縣。[33] |
溫湯縣 | 今陝西省周至縣境 | 北周之世廢縣。[33] |
陰盤縣 |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 | 西魏、北周之世廢縣。[33] |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置雍州。大業三年(607年),天下改州為郡,故名焉。置京兆郡。戶三十萬八千四百九十九,下領二十二縣:大興縣、長安縣、始平縣、武功縣、盩厔縣、醴泉縣、上宜縣、鄠縣、藍田縣、新豐縣、華原縣、宜君縣、同官縣、鄭縣、渭南縣、萬年縣、高陵縣、三原縣、涇陽縣、雲陽縣、富平縣、華陰縣。[34]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天下郡改為州,復為雍州。[35]
唐朝開元元年(713年),改雍州為京兆府,雍州刺史改為京兆尹,增置少尹一名。京兆尹後世已不置,但習慣上稱呼京師所在地行政長官為京兆尹。明朝即劃其兩京及附近州縣為一行政區,稱北京順天府及南京應天府,長官稱順天府尹及應天府尹。民國初年順天府仍沿清制,其轄區縮小為宛平縣等20餘縣。民國三年(1914年)10月,改稱京兆,其行政長官稱京兆尹,頒布《京兆尹官制》,設立京兆尹公署,京兆的地位與省同。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尹官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