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兀龍屬(學名:Gyposaurus)是種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中國及南非。牠經常被認為是其他原始蜥腳形亞目的幼體,但中國兀龍近期卻被認為是有效的物種[1]。牠的學名的意思是「兀鷲蜥蜴」,是因早期理論認為原蜥腳類是肉食性恐龍而命名的。
兀龍屬 化石時期:
| |
---|---|
無效狀況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演化支: | †悍龍類 Bagualosauria |
演化支: | †板龍類 Plateosauria |
演化支: | †大腳類 Massopoda |
屬: | †兀龍屬 Gyposaurus Broom, 1911 |
模式種 | |
南非兀龍 Gyposaurus capensis Broom, 1911
| |
其他物種 | |
|
南非兀龍(G. capensis)是由蘇格蘭醫生及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於1911年根據部份骨骼命名的,這些骨骼包括了11節背椎及6節尾椎、肋骨、腹肋、部份右肩胛骨、右骨盆、左腸骨、及大部份右後肢,都是從南非奧蘭治自由邦的上艾略特組發現[2]。起初他認為兀龍是屬於可疑的Hortalotarsus[2]。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等人於1976年將牠定為近蜥龍的異名[3],但Michael Cooper則於1981年認為牠是大椎龍的異名[4],但不被廣泛接納。
在1941年,楊鍾健根據中國雲南祿豐組發現的大部份骨骼、部份頭顱骨,命名為中國兀龍(G. sinensis),並將多個標本編入此種;祿豐組的年代為侏羅紀早期[5]。加爾東於1976年將牠歸類為祿豐龍的幼體[6],但董枝明則於1992年將此種歸類於近蜥龍[7]。在2004年,加爾東及保羅·厄普丘奇(Paul Upchurch)則認為牠有可能是一個有效及獨立的分類,但需要一個新的屬名。[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