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祿豐龍屬(學名:Lufengosaurus)是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中國西南部[1]。
在1958年,為了慶祝祿豐龍的發現,中國發行了祿豐龍紀念郵票,是第一個登上郵票的恐龍。中國並組架祿豐龍的骨架模型,這是中國的第一個組裝的完整恐龍骨架模型[1]。
祿豐龍是中國第一種由中國人發現並完整挖掘、裝架的恐龍,也常常被認為是中國國內發現的第一種恐龍。嚴格來說,中國國內發現的第一種恐龍是滿洲龍,但由於它是被俄國人越界盜挖走的,並且化石被盜運到俄羅斯保存[2],因此知名度不高。
在1930年代晚期,中國地質學家卞美年在雲南省北部祿豐縣金山鎮大窪村挖掘化石。之後,楊鍾健加入挖掘祿豐縣化石的活動。在1941年,楊鍾健命名了許氏祿豐龍(L. huenei)。屬名是以化石發現地的祿豐縣為名,種名則是以德國古生物學家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為名[3]。正模標本(IVPP V15)是一個部分骨骼,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下祿豐組。下祿豐組的地質年代最初被認為次三疊紀,目前更精確年代約是侏羅紀早期。
第二個種是巨型祿豐龍(L. magnus),是在1947年被楊鍾健命名[4]。種名在拉丁文意為「大型者」。巨型祿豐龍的體型大於許氏祿豐龍約1/3。在歐美古生物學界,多認為巨型祿豐龍是許氏祿豐龍的大型個體,因此是許氏祿豐龍的次異名。
目前已發現至少30個祿豐龍的標本,包含幼年個體[5]。
在1940年,楊鍾健命名了中國兀龍(Gyposaurus sinensis),屬於原蜥腳類恐龍。在1976年,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提出中國兀龍與祿豐龍有許多相同特徵,可能是相同動物。中國兀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的巴柔階地層,是少數存活到侏羅紀中期的原蜥腳類恐龍。但目前學界普遍不接收中國兀龍與祿豐龍是相同動物的理論[6]。
在1981年,M. 庫柏提出祿豐龍與雲南龍皆是大椎龍的種[7]。然而在2005年,保羅·巴雷特(Paul Barrett)等人的許氏祿豐龍頭部研究,顯示祿豐龍與雲南龍或大椎龍關係並不如想像中的親近[8]。
在1985年,趙喜進的侏儸紀中國恐龍文獻裡,提到第三個種,昌都祿豐龍(L. changduensis),化石是一個發現於西藏的化石[9]。但這個種沒有經過正式研究,目前狀態是個裸名(Nomen nudum)。
祿豐龍常被認為是種小型原蜥腳類恐龍,身長估計約6公尺[1]。如果把巨型祿豐龍算在內,祿豐龍的體型將更大。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估計祿豐龍的身長約9公尺,體重約2.9公噸[10]。與其他原蜥腳類相比,祿豐龍的頸部相當長,前肢相對地較短,祿豐龍被推測可能是二足動物。楊鍾健曾在1941年公佈祿豐龍的完整研究[11],但是在二次大戰期間多數遺失,造成研究上的困難。根據僅存的部分研究,可知正模標本的頭顱骨長25公分[12]。
如同所有的原蜥腳類恐龍,祿豐龍的後肢比前肢長許多,可能有時是以二足方式行走,尤其是在搜索食物的時候。祿豐龍是種草食性恐龍,並擁有銳利的指爪與牙齒,而拇指的指爪特別大[1]。有些研究人員根據這些特徵,宣稱祿豐龍至少是部分雜食性恐龍[1];然而,祿豐龍與其他原蜥腳類恐龍的銳利牙齒,類似鬣蜥科的牙齒,而鬣蜥科是植食性動物[13]。另一個說法則是,祿豐龍的指爪可用來防禦,或是進食時降下樹枝用[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