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北京市的博物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家自然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天橋南大街126號,是中國的自然史博物館。是隸屬於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的北京市全額撥款事業單位。
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前身是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1951年3月,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文教委員會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與中國科學院共同成立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丁西林兼任主任委員,裴文中、鄭作新、張春霖、胡先驌等人任委員。1951年4月2日,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成立,辦公地點位於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傳心殿、清史館,裴文中兼任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發文,向全中國徵集標本及展品,並且從中國各地抽調業務幹部和行政幹部。1951年,原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科普局下屬的標本製作所以及中央人民科學館全體職工併入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並且接收南京博物院、北海大眾自然博物館、河北省的許多珊瑚標本、鳥類標本、古脊椎動物等化石標本。至1952年,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已經初步形成自然博物館的雛形。1954年到1956年,先後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批大型展覽:「全國農業資源展覽」、「全國礦產資源展覽」、「解放台灣展覽會」、「治理黃河展覽」等等。1955年,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館舍建設工程獲得批准立項,館址定在天橋南大街,計劃建設三期工程:陳列樓、標本樓、辦公樓,其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確定建設陳列樓8000平方米。1956年10月,工程在天橋南大街開工。1958年5月,新館落成,郭沫若題寫館名。1959年1月,新館正式開放。1959年4月1日,中國人民郵政為此發行紀念郵票1套2枚以及首日封1枚。《人民畫報》1959年第4期刊登有關報道[1]。
大躍進期間,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下放北京市,隸屬北京市文化局。1962年,該館正式定名為北京自然博物館,楊鍾健任館長。1975年,該館劃歸北京市科技局領導。1979年,發起籌備成立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1980年,創辦《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報告》、《大自然》科普雜誌。1982年,編輯出版《生物史圖說》大型圖冊。1984年,北京自然博物館生態研究室在北京市大興縣南海子建設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在麋鹿引進工作完成以後獨立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5年,該館劃歸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1992年9月,香港商人田家炳捐款和北京市財政撥款建成的標本樓「田家炳樓」竣工。1998年7月25日,江澤慧教授獲聘為該館名譽館長。2004年11月,吳新智、洪德元、孫儒泳等2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及2名外籍科學家獲聘為該館科學顧問。2005年2月,《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報告》改為《自然科學與博物館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共同主辦。2008年3月,成為北京市33座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之一。2008年4月,成為北京市第一批99家科普基地之一,入選科普教育基地及科普研發基地,《大自然》編輯部成為科普傳媒基地。2008年5月,成為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第一批79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之一。2008年7月1日,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1],2023年6月5日,正式更名為國家自然博物館[2]。截至當時館藏藏品37萬餘件。[3]
國家自然博物館的館藏標本截至2010年底超過21萬件[4]。有各種動植物標本、模型、化石,以及魚類活體,亦有人體標本展出。其中有相當數量為國家一、二類保護的動物植物標本,還擁有一定數量的模式標本以及具有特殊意義的珍貴標本,許多標本在國內、國際上都堪稱孤品,包括世界聞名的古黃河象頭骨化石、長26米的井研馬門溪龍、世界上最早鳥類之一的三塔中國鳥以及完整的整窩恐龍蛋化石等[5]。
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展覽分為基本陳列、臨時展覽、巡迴展覽。基本陳列以及其他廳室為:
國家自然博物館對公眾免費開放,參觀者可提前在網上預約或者現場預約,領票參觀[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