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词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模式主要是指自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漸形成的一套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模式[1][2][3][4][5][6][7]。中國模式最早是由海外民間創造的名詞,與「北京共識」、「舉國體制」等概念緊密相關[2][3][8]。一般認為,中國模式以計劃經濟、宏觀調控等國家干預市場的手段來保證經濟增長,而在政治領域依然保持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威權體制[2][3][4][8]。中國模式出現了類似西方權貴資本主義的發展形式,故被西方一些媒體認為是一種政治上的獨裁政體與國家資本主義的混合體[9][10][11][12]。鄧小平等人曾在1980年代試圖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實行黨政分開、權力下放、提倡法治和監督等,但後期改革因六四事件的爆發而失敗[13][14][15]。
改革開放後,中國逐漸崛起、國際地位提升,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16][17]。截止2019年,中國官方公布的人均GDP為10276美元,達到中等偏上國家的收入水平[18]。另一方面,中國模式偏向過度開發農牧、開採高汙染工業和炒作建設房地產致富,社會貧富分化嚴重,腐敗、特權、經濟泡沫、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也較為嚴重[4][19][20]。此外,各大權貴家族及派系控制國家權力架構、壟斷主要行業,壓榨底層勞工和人民,社會中的民主、自由、人權亦受到壓制[4][21][22][23][24]。也有學者認為,自由的缺乏導致社會創新力或創造力較低、對外依賴度過高,故並不能實現自主的可持續發展[8][25][26]。
至習近平時期,出現體制性倒退,部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後制定和延續的政策被推翻,進而出現了類似於毛澤東時代的極權體制、領導幹部終身制和「黨領導一切」的模式,改革開放後逐漸形成的「中國模式」發生了部分本質性變化[27][28][29][30][31][32]。2019年,中國官方正式提出了「中國之治」的概念[33][34],2021年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35]。中國模式在學術界的代表人物包括政治學家張維為、經濟學家林毅夫等[36][37][38][39]。
中國在財政方面一直偏好稅收和通脹,到了毛澤東時期流行口號「新中國既無內債也無外債」[40]。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並發展了中華民國的戶籍制度,由公安機關登記、管理戶籍異動。戶籍制度將公民分為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兩者閒社會福利待遇差別巨大[41]。
在經歷了大躍進和文革後,1978年起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開始對內改革,將「以階級鬥爭為綱」,調整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允許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外交方面對外開放,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停止革命輸出,奉行「無敵國外交」,尊重不同國家的主權層面權利和政治體制[42][4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