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南朝宋文帝認為晉代陳壽撰修的《三國志》,內容精潔,但太過簡略,故詔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他的注釋方法有四大原則:「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清代《四庫提要》將其所用方法,分析為六類:「一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
裴松之作注所根據的史料,可考者多達二百一十餘種[1]。宋文帝歎為「不朽」之業。例如:《三國志》卷21《王粲傳附吳質傳》記載文帝〈與吳質書〉一文,近二百字,而裴注詳引《魏略》所載此書,竟多達八百餘字。裴松之解釋說:「臣松之以本傳雖略載太子此書,美辭多被刪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備其文。」《三國志》在許多關鍵處多語焉不詳。如關於九品中正制的創立,《陳群傳》中只有一句:「制九品官人法,群所建也。」這必須靠裴松之的注加以補充。侯康說:「陳承祚《三國志》世稱良史,裴注尤博贍可觀。」[2]清人錢大昕認為:「裴氏注摭羅缺佚,尤為功臣。」[3]「(裴松之所引用書)凡百四十餘種,其餘史家無涉者,不在數內。」[4]李慈銘說:「裴松之注博採異聞,而多所折衷,在諸史注中為最善,注家亦絕少此體。」[5]趙翼說:「今按松之所引用書多凡百五十餘種,……皆注出書名,可見其採輯之博矣!」[6]
從唐代開始,有學者對裴松之《三國志注》亦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主要針對裴注資料龐雜繁蕪和體例不純[7]。劉知幾說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達……喜聚異同,不加刊定,恣其擊難,坐長煩蕪,觀其成書表獻,自比蜜蜂兼採,但甘苦不分,難以味同萍實矣!」[8],陳振孫認為裴注「鳩集傳記,增廣異文。大抵本書固率略,而注又繁蕪」[9]。章學誠也說:「裴松之依光於陳壽,非緣附驥,其力不足自存也。」[10]葉適則認為「注之所載,皆壽書之棄余」[11]。近代學人陳寅恪認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響所致。他在《支愍度學說考》一文中說:「中土佛典譯出既多,往往同本而異譯,於是有編纂『合本』以資對比者焉。」
現今中國大陸學者對《三國志》正文及注文的字數進行了認真的統計,依據中華書局的三國志點校本作計算,發現陳壽正文有36萬餘字,裴松之注文為32萬餘字[12][13][14][15]。宋代晁公武所謂的《三國志注》文多出《三國志》全文數倍之說[16],不攻自破[17]。
《三國志注》中收錄了不少的知名文章,至今在後朝已失佚的當朝文學,在《三國志注》都能一窺原貌。如建安七子的文章、曹丕的《典論》和《與吳質書》、曹植的《洛神賦》、《銅雀臺賦》、諸葛亮的《出師表》、曹操的《短歌行》、李密的《陳情表》等在《三國志注》皆有收錄。日後如鍾嶸的《詩品》和隋唐以後的《古文觀止》皆有引用《三國志注》裡的文章。
註解所引文獻
名稱 | 作者 | 注釋 |
---|---|---|
三輔決錄[18] | 趙岐 | |
三輔決錄注 | 摯虞 | |
後漢書[19] | 謝承 | 亦作漢書 |
後漢紀[20] | 袁宏 | 亦作漢紀 |
後漢紀[21] | 張璠 | 亦作漢紀 |
漢後書[22] | 華嶠 | 亦作漢書、後漢書 |
續漢書[23] | 司馬彪 | |
九州春秋[24] | 司馬彪 | |
靈帝紀 | 劉艾 | |
獻帝紀 | 劉艾 | |
獻帝傳 | 佚名 | |
獻帝起居注 | 佚名 | |
山陽公載記 | 樂資 | |
獻帝春秋[25] | 袁暐 | 亦作袁曄 |
漢魏春秋 | 孔衍 | |
漢晉春秋[26] | 習鑿齒 | |
魏氏春秋 | 孫盛 | |
魏書[27] | 王沈 | |
魏紀 | 陰澹 | |
魏略[28] | 魚豢 | |
典略 | 魚豢 | |
魏末傳 | 佚名 | |
魏武故事 | 佚名 | |
曹瞞傳[29] | 佚名(吳人) | |
魏世譜 | 孫盛 | |
蜀世譜 | 孫盛 | |
蜀本紀 | 譙周 | |
蜀記 | 王隱 | |
吳書 | 韋昭 | |
吳歷 | 胡沖 | |
吳錄[30] | 張勃 | |
吳紀 | 環濟 | |
江表傳 | 虞溥 | |
晉書[31] | 王隱 | |
晉書[32] | 虞預 | |
晉紀[33] | 干寶 | |
晉陽秋[34] | 孫盛 | |
晉起居注[35] | 李軌 | 亦作晉泰始起居注 |
晉惠帝起居注[36] | 陸機 | |
晉諸公贊 | 傅暢 | |
晉百官名 | 佚名 | 亦作百官名、武帝百官名、百官志 |
傅子[37] | 傅玄 | |
袁子[38] | 袁準 | |
啟事[39] | 山濤 | |
戰略[40] | 司馬彪 | |
志林[41] | 虞喜 | |
世語[42] | 郭頒 | |
通語 | 殷基 | |
博物記 | 佚名 | |
博物志[43] | 張華 | |
異物志 | 楊孚 | |
列異傳[44] | 曹丕 | |
異林 | 佚名(陸氏) | |
搜神記[45] | 干寶 | |
神仙傳[46] | 葛洪 | |
列女傳[47] | 皇甫謐 | |
逸士傳 | 皇甫謐 | |
高士傳[48] | 皇甫謐 | |
文士傳[49] | 張隱 | 亦作張衡、張隲 |
英雄記[50] | 王粲 | |
先賢行狀 | 佚名 | |
漢末名士錄 | 佚名 | |
零陵先賢傳[51] | 司馬彪 | |
楚國先賢傳[52] | 張方 | |
汝南先賢傳[53] | 周斐 | |
益部耆舊傳[54] | 陳壽 | 又有益州耆舊傳、益部耆舊雜記 |
陳留耆舊傳[55] | 蘇林 | |
襄陽耆舊記[56] | 習鑿齒 | 亦作襄陽記 |
九州記 | 荀綽 | 包括兗州記和冀州記 |
華陽國志[57] | 常璩 | |
會稽典錄[58] | 虞預 | |
交廣記 | 王隱 | |
交廣二州春秋 | 王範 | |
晉太康三年地記[59] | 畢沅 | |
決疑要注[60] | 摯虞 | |
文章志 | 摯虞 | |
國語注 | 韋昭 | |
異同雜語 | 孫盛 | 又有異同記、異同評、雜語、雜記 |
漢書音義 | 蘇林 | |
三國評 | 徐眾 | |
默記 | 張儼 | |
典論[61] | 曹丕 | |
風俗通義[62] | 應劭 | 亦作風俗通 |
新論[63] | 桓譚 | |
魏名臣奏 | 陳壽 | |
抱朴子[64] | 葛洪 | |
文章敘錄 | 荀勗 | |
書林 | 應璩 | |
三朝錄 | 佚名 | |
禮論 | 佚名 | |
啟蒙注 | 顧愷之 | |
四體書勢[65] | 衛恆 |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