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郡陸氏,為中國中古時期以吳郡為郡望的陸姓家族,與吳郡顧氏、吳郡朱氏、吳郡張氏並稱「四姓」。始祖為齊宣王的少子陸通,封平原縣,得姓陸。到了漢初,陸烈始遷至吳地。漢潁川太守陸閎立潁川支,為最早成雛形的宗支。三國兩晉時期,吳郡陸氏名士不絕至,如吳丞相陸遜、選曹尚書陸瑁兄弟,陸機、陸雲兄弟、晉中書侍郎陸瓘。有唐一朝入相的吳郡陸氏成員有六位。是吳中四姓中最多的一家,分別為丹徒枝陸敦信、太尉枝陸元方、陸象先、陸希聲、侍郎枝陸贄、陸扆。陸氏在白馬驛之禍時遭受直接打擊,唐亡後,開始向各地遷徙,此後以吳郡為郡望的統一世族不復存在。傳統分吳郡陸氏共四十九枝[1][2][3]。
- 潁川枝,東漢潁川太守、尚書令陸閎的後裔,號潁川枝
- 荊州枝,東漢揚州別駕陸續的後裔,號荊州枝
- 丹徒枝,丹徒縣縣令陸肅的後裔,號丹徒枝
- 樂安枝,漢朝尚書右僕射、樂安侯陸逢的後裔,號樂安枝
- 諫議枝,西晉諫議大夫陸恢之子陸弘的後裔,號諫議枝
- 魚圻枝,吳郡從事陸元之隱居於魚圻,其後裔號魚圻枝
- 太尉枝,東晉侍中、司空陸玩死後被贈予太尉,其後裔號太尉枝
- 侍郎枝,東晉中書侍郎陸瓘的後裔,號侍郎枝
《水東日記·卷十五·陸放翁家訓》:今山陰陸氏譜有唐觀察使庶吳郡陸氏四十九枝族譜,歐陽修唐書陸氏宰相世系表,平江府慧感夫人家藏譜序,衢州陸氏太常左卿緯遺譜,宋餘杭陸氏周宰譜,慶元陸氏宗系後譜錄,吳郡陸氏家乘,山陰陸氏重修二十九枝宗系。
《渭南文集·卷十三·答王樵秀才書翻譯》:十一月二日,山陰陸某再拜復書先輩足下。貢舉之法,擇進士入官者為考試官。官以考試名,當日夜專心致志以去取士,不可兼蒞他事。則又為設一官,謂之監試。監試粗官不復擇,蓋夫人而可為也,甚至法吏流外,平日不與清流齒者,亦得為之。故又設法曰,監試毋輒與考校,則所以待監試可知矣。某鄉佐洪州,適科舉歲,當以七月到官,遂泊舟星子灣,幾月,聞已鎖院,乃敢進,非獨畏監試事煩,實亦羞為之。今年在夔府,府以四月試。試前嘗白府帥,願得移疾,已見許矣,會部使者難之。某駑弱,畏以避事得罪,遂黽勉入院。某與諸試官皆不相識,惴惴恐其以侵官犯律令見詬,自命題至揭榜,未嘗敢一語及之。不但不與也,間偶見程文一二可愛者,往往遭塗抹疵詆,令人氣涌如山。然歸臥室中,財能向壁嘆息。蓋再三熟計,雖復強聒,彼護短者決不可回,但取詬耳,若可回,雖詬固不避也。如足下之文,又不止可愛,誠可敬且畏者。而一旦以疑黜,此豈獨足下不能無言,雖試官與拔解諸人,亦嘖嘖稱屈。某至是直欲以粗官不與考試自恕,其可乎。將因紹介再拜請罪於門牆而未敢也。不圖足下容之察之,更辱賜書,講修朋友之好,而以前者不能無言為悔。方是時,使足下遂能無言,固大善。然士以功名自許,非得一官,則功名不可致。雖決當黜,尚悒悒不能已,況以疑黜乎。某往在朝,見達官貴人免去,不憂沮者蓋寡。彼已貴,雖免,貴固在,其所失孰與足下多,然猶如此。今乃責足下以不少動心,亦非人情矣。前輩有錢希白,少時試開封,得第二。希白豪邁,自謂當第一,乃詣闕上書詆主司。當時不以為大過,希白卒為名臣。夫科舉得失為重,高下細事耳,希白不能忍其細,而責足下默默於其重者,可不可耶。是皆已往事,不足復言。區區仰嘆足下才氣,思有以奉廣,故詳及之。某吳人,凡吳之陸皆同譜,所謂四十九枝譜是也。如龍圖公雖差遠,顧尚可紀,則於足下亦有瓜葛。蒙孰篤,尤感。旦暮詣見,先此為謝。
《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奉直大夫陸公墓志銘》:吳郡陸氏,方唐盛時,號四十九枝,太尉枝最盛。唐末,自吳之嘉興,東徙錢塘。吳越王時,又徙山陰魯墟。宋祥符中,贈大傅諱軫以進士起家,仕至吏部郎中,直昭文館。太傅生國子博士贈太尉諱珪,太尉生尚書左丞贈太師楚國公諱佃,太師生中散大夫贈少師諱寘。少師八子,皆以文學政事自奮。公諱洸,字子光,少師第四子。紹興初,以蔭補登仕郎,調右迪功郎,浦江縣尉,歷筠州司法參軍,徽州司法參軍,湖北路轉運司幹辦公事,知玉山縣,江淮等路坑冶司主管文字,通判通州,知荊門軍,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遂致仕。積官至奉直大夫,賜紫金魚袋,封陳留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以慶元元年十月丙寅卒於私第,享年七十有二。
《舊唐書·卷四十六·志第二十六》:《陸史》十五卷(陸煦撰。)
《新唐書·卷五十八·志第四十八》:《吳郡陸氏宗系譜》一卷(陸景獻。)
《宋史·卷二百四·志第一百五十七》:令狐峘《陸氏宗系碣》一卷
《宋史·卷二百四·志第一百五十七》:陸師儒《陸氏英賢記》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