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ICE-3列車(德語:ICE 3)是德國鐵路ICE高速列車家族中的一個電聯車類別。伴隨著最高速度可達330公里/小時的營運許可,它們成為德國運轉速度最快的列車組。在例行營運中,列車於德國境內的定期服務可達300公里/小時,於法國境內則為320公里/小時。每列全長200.8公尺的列車組共由八節車廂構成,自2000年7月起投入載客營運。
ICE-3列車 | |
---|---|
概覽 | |
類型 | 電聯車 |
型號 | 403型、406型及407型 |
原產國 | 德國 |
製造 | 西門子交通集團、龐巴迪運輸 |
產量 | 403型:50組 406型:17組(含6組ICE-3MF) 407型:16組 |
車輛總數 | 8 |
製造年份 | 自1997年起 |
主要用戶 | 德國鐵路、荷蘭鐵路 |
技術數據 | |
列車編組 | 4M4T |
編組長度 | 200.84[1]m |
車體闊度 | 2,950[2]mm |
車體高度 | 3,890[2]mm |
軸重 | 16t |
軌距 | 1,435公釐(4英尺8+1⁄2英寸)mm |
車體材質 | 鋁合金 |
編組載客量 | 403型(第一批次):454人[3] 403型(第二批次):460人[3] 406型:425人[4] 407型:460人 |
營運速度 | 320km/h |
設計最高速度 | 330km/h |
供電制式 | AC 15kV 16.7Hz AC 25kV 50Hz DC 1.5kV DC 3kV[5] |
牽引功率 | 8,000 kW(交流電) 4,300 kW(直流電)[6] |
制軔方式 | 再生制軔、渦電流剎車、碟式軔機、停留軔機[2] |
在全部67組ICE-3列車中,有50組為單電壓的403型,它們可在德國國內及鄰近的巴塞爾巴登車站之間運轉;17組(包括荷蘭鐵路持有4組)為兼容多電壓的406型(ICE-3M),可以前往荷蘭及比利時;6組406型又在2007年改造為406F型(ICE-3MF),以滿足法國的跨境運輸需求。此外,德國鐵路在2008年訂購的407型列車組(Velaro D)也作為「新ICE-3列車」而被納入ICE-3類別[3]。所有ICE-3列車在企業內部都統稱為ICE-W(W代表渦電流剎車)。
全新的ICE-3列車概念是根據歐洲的相容性概念和技術規定進行開發的。它要求列車的營運最高時速為300公里/小時(對應提升60%的加速功率)、靜態軸重為17噸以及最大編組長度為400公尺,同時車輛的寬度也需要根據UIC 505-1號標準進行縮減。最初的設想是在單組ICE-2列車的基礎上提供2節動力車及6節拖車的編組配置,但這種車款需要加裝一台額外的動力車(其中一節中部動力車沒有駕駛室),進而導致較低的經濟性及複雜的技術性[需要解釋][來源請求]。至1994年初,ICE-3決定放棄既有的動力集中式概念,轉而開發為動力分散式列車。這一構思是由包括德國鐵路在內的業界所提供[7]。
德國鐵路在1994年向業界共訂購了50組新式ICE-3型高速列車。其中13組列車將被用於跨境運輸。首批出廠的4組列車則應自1997年12月的運行圖調整起,在法蘭克福、科隆和阿姆斯特丹間投入服務[9][10][11] 。37組ICE-3和13組ICE-3M的購置費用最初為16億德國馬克,後來則上升至19億德國馬克[11][12]。此外,這還包括另外50組列車的選擇權[13]。1999年3月16日,當局在德紹決定動用選擇權增加訂購14組列車。該選擇權的其餘部分則失效[14]。
1995年9月,荷蘭鐵路與西門子交通集團簽署了一份合作備忘錄,以購買6組ICE高速列車。這批總價值為2.1億德國馬克的列車應該自1996年1月起生產,並在1998年底交付。合作備忘錄也包括購買更多列車的選擇權[15]。其後共有4組列車被落實訂購及交付[16]。
在早期的規劃階段至大約1996年年中,列車由於合約法規定[7]而被稱為ICE-2.2(另有來源稱為ICE-2/2[7])[17][18][16]。ICE-2.2的稱謂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ICE-3列車的供貨合約是根據ICE-2列車的供貨合約轉變而來,它動用了73組ICE-2列車的額外選擇權。雖然第三代ICE技術與第二代ICE完全不同,但ICE-2.2的稱謂還是被聯繫在ICE-2列車的合約文件中[19]。
這些列車組均由「ICE-2工作組」建造[20],這是一個以龐巴迪運輸和西門子交通集團為首組成的車廠聯盟。其中杜塞道夫車輛廠(今屬西門子)、Adtranz(今屬龐巴迪)、龐巴迪和阿爾斯通負責生產車身;西門子及Adtranz則負責供應電氣設備[1]。西門子本身持有的份額約為20%至25%[1][21],並擁有另外50輛八節編組列車選項的生產權[16]。
ICE-3列車的外型設計是通過一個設計比賽後被確定為與ICE-T列車相同的樣式,這是由於ICE-T的構思應該很容易適應ICE-3列車[23]。設計公司賓尼法利納(都靈)、美國設計工作室(洛杉磯)和諾伊麥斯特(慕尼黑)都受到德國鐵路的邀請,參加了在1994年秋天舉行的這次設計比賽,並在五周內提交了設計方案。德國車輛製造及另一家設計公司則是在比賽過程中主動要求參與[1]。除了精密的設計草圖,它們還被要求制定一個1:10比例的內部模型[24][25]。
ICE-3列車與ICE-T列車應該採用統一的設計[26]。1994年9月,德國鐵路在對受邀設計師的簡報中強調,新的列車應該「在技術上取得進步並具有明顯的新世代車輛特徵」[23],它應當「能夠完全反映面向未來的形態。同時需要高於當前的國內及國際標準,因為這些列車的使用重點是在第三個千禧年」[25]。
相比以往的ICE世代,德國鐵路給予了設計師們一份精簡的框架限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放開手腳設計)。因為前者已經意識到,為了強化運輸工具在競爭中的地位,它們需要面向客戶的需求及自身的獨特之處塑造出清晰的設計。這些設計在德國鐵路及業界進行內部評估後,於1994年12月提交德國鐵路的董事會作出決策[23][27]。
兩款列車組的形態設計最終被確定採納由亞歷山大·諾伊麥斯特團隊主導的方案。只有駕駛室、旅客資訊系統(西門子設計,並與諾伊麥斯特進行協調)和座椅(美國設計工作室)是由其它公司所設計[28][29]。餐車的設計最初也由西門子擬定。但在未能獲得德國鐵路董事會的採納後,諾伊麥斯特團隊遂於短時間內開發出新的設計[30]。
ICE-3列車的設計理念與ICE-T列車平行[30]。其外部及內部設計與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中期投入服務的ICE-1列車及ICE-2列車有著顯著差異。然而,其連續性的、鏡面化的帶形窗及特有的塗裝(白色底漆、紅色條紋)則依然保留了ICE家族慣有的設計元素[31]。
至1995年上半年,比賽的設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在平面圖和設計要素完成後,兩個個兩公尺高的外觀模型和一個1:20比例的內部模型就被建立及呈現出來。隨後,一個價值數百萬德國馬克的原始大小實物模型也開始耗時三個月進行建造[16]。這個1:1比例的(靜態)模型包含一節端部車廂及一節餐車車廂[1],它們是在西門子利多富的波茵工廠創建,並連同一個ICE-T列車模型一起發布及提交德國鐵路董事會[16]。經過闡述過百項的細節、維護和生產問題以及測試後,細節和生產規劃得到確定。該實物模型在慕尼黑維修機廠停留了近一年的時間,主要被用作客戶調查[1][23][24][25][29]。至1996年初,再有三個進行了技術最佳化的車廂模型按1:20至1:10的比例被建造[32]。
在落實階段,ICE-3列車及ICE-T列車特有的內飾設計元素包括有採用噴砂、半透明的玻璃行李架,以及大量來自櫸木的面板以及鍍鉻、石材及皮革的應用[28][29]。
諾伊麥斯特在比賽設計中還進行了多項內飾的創新探索,但都未能達成。這些措施包括可大範圍旋轉的座椅、不同的休息室概念,以及基於光纖技術、可在晝夜之間進行顏色變換的室內照明燈等等。在最初的計畫,列車為完全的開放空間配置,但在設計改進的過程中,德國鐵路在一等車廂內增加了包廂隔間配置[28][33]。ICE-3列車的座席數量與ICE-2列車相比也有輕微的變化[30]。
ICE-3列車的設計被授予了德國聯邦產品設計獎[28]。端部車廂實體模型的前面部分如今陳列於紐倫堡德國鐵路博物館[34]。2006年,德國郵政還發行了一枚ICE-3列車題材的郵票[35]。
首列ICE-3列車於1998年10月在慕尼黑福賴曼維修機廠的滾動試驗台進行了滾動試驗[36]。其部分車廂(編號為406 001/002/003號的三節車廂[7])是於同年10月底在柏林舉行的歐洲鐵路速度會議上正式亮相[37]。
自1998年12月起,首列8節編組的ICE-3列車開始入駐韋格貝格-威登拉特試驗中心,並於1999年進行了測試[38]。1999年2月1日,301號列車組率先完成了自主運轉,其中包括在高速範圍內的運轉[39]。1999年3月,荷蘭鐵路的首列兩節端部車廂也進入試驗中心[40]。
1999年7月9日,ICE-3列車的首次展出儀式同樣在韋登拉特舉行。1999年中期,分別配屬德國鐵路和荷蘭鐵路的兩組列車開始在德國的路線中運轉。1999年8月上旬,再有一組列車開始在荷蘭的路線中進行營運安全許可試運轉[38]。人員的培訓運轉於2000年3月及4月完成,同年5月則進行了搭載員工的測試[41]。
2000年5月23日,首列ICE-3列車在魯梅斯堡的ICE工廠面向專業媒體展出[42]。ICE-3工作組代表象徵性的向德國鐵路前CEO哈特穆特·梅多恩移交了列車鑰匙(303號列車組)。在為新聞記者進行的展示運轉中,列車獲得臨時授權達到了307公里/小時的最高速度[13]。
至2000年5月底,已有14列403型或406型列車組可以開始載客運轉[43]。它們最初獲得了最高時速分別為250公里/小時(新造高速線)、200公里/小時(以LZB於普速線)或160公里/小時(無LZB)的營運許可[13]。其首次載客運轉是在2000年6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作為2000年世界博覽會的「世博快車(Expo-Express)」使用[12]。當時有1組ICE-3M列車專門在阿姆斯特丹經奧斯納貝克至漢諾威之間運轉[44][45]。首批交付使用的是8組ICE-3列車和3組ICE-3M列車[46]。這些列車的最高速度最初通常被限制在200公里/小時,只有在渦電流剎車生效的部分路段可以達到更高的速度[47]。
自2000年10月起,已有23組ICE-3列車和6組ICE-3M列車可供使用[48]。2000年11月5日,它們開始在慕尼黑-漢堡/布萊梅的路線中使用(慕尼黑-漢諾威區間重聯運轉,之後再分離各自前往漢堡或布萊梅)[46]。同時它們已被納入荷蘭的定期服務。其中在阿姆斯特丹及科隆之間開行有每兩小時一班的列車,另有一班列車從法蘭克福到發。這原本是由歐洲城際列車擔當的交路,但自10月24日起,ICE-3M列車已完全接管了這項服務[49]。在投入服務的前幾個月中,列車達成了平穩營運,然而由於假定的側風穩定度,列車在許多路線中的最高速度仍被限制為200公里/小時[42]。在列車投入服務的第一年,列車沒有發生重大異常[50]。
2000年,列車還在漢諾威-柏林高速鐵路進行的另一次試運轉中達到368公里/小時的最高速度,進而創造了新的軌道車輛速度紀錄[51]。至2000年12月的運行圖調整中,所訂購的列車已有約三分之二投入服務。而在2001年8月,所有ICE-3M列車均已完成交付[43]。
為了獲得330公里/小時的營運許可,ICE-3列車於2001年9月3日在加爾德萊根附近(漢諾威-柏林高速鐵路)的一次軌道測試中又達到367公里/小時的最高速度。基於測試中所得到的測量數據,德國聯邦鐵路局決定在2002年以前向列車頒發330公里/小時的營運許可,同時列車營運的最高速限也首次被提升至230公里/小時[52]。而ICE-3M列車則已於2001年2月22日在柏林至狼堡區間達到了355公里/小時的最高速度[53]。
為了獲得在瑞士運轉的營運安全許可,一列ICE-3M列車組於2000年12月上旬前往當地進行測試。但渦電流剎車和緊急緊軔在瑞士境內均不提供使用[54]。於2001年5月1日至15日期間,ICE-3列車的車廠聯盟代表又在當地進行了更多用於技術審批的測試運轉。此外,列車還前往聖哥達山口的南坡進行測試。在格勞霍爾茨隧道內,列車的最高速度首次超過了200公里/小時[55]。2001年底,列車又分別在瑞士、比利時和法國進行了營運安全驗證測試。六個月後,瑞士對其頒發了營運許可[43]。然而,將列車原有的自動列車保護裝置轉換為當地要求的歐洲列車控制系統(ETCS)的計劃由於成本原因而未實施,因此這項營運安全許可最終也未及使用[56]。
在新造路線科隆-萊茵/美茵高速鐵路通車前的籌備階段,列車還曾於2001年8月底在坡度陡峭的埃爾克拉特-霍赫達爾坡道進行了拖曳測試及重聯測試[57]。自2002年1月起,ICE-3列車獲得了可在科隆-萊茵/美茵高速鐵路運轉的路線營運許可[43]。
ICE-3(M)列車最初是由4節二等車廂和3節一等車廂組成,並通過1節餐車分隔[1]。403型和406型列車組分別提供416個(一等車廂141席)和404個座席[50],其中兩者均包含24個餐車座席[7]。2002年初,列車在德利茨希和哈根的中級檢修車間進行了內飾改造。這項改造是鑑於列車在科隆-萊茵/美茵高速鐵路即將通車便已表明,一等的席位數量過多,而二等的席位數量則設置得太少[1]。
在這項改造中,緊鄰餐車的26/36號中間車廂(一等席別)被轉換為二等車廂;但該車廂的三個包廂隔間獲得了保留,因此二等車廂也首次有包廂隔間可用。作為轉換的一部分,座位間距(開放空間)也從971公釐縮減至920公釐[58]。列車的座席數量進而被增至441個(403型)和431個(406型)[1]。另有來源表明每組列車(403型)的座席數量是由416個增加至454個——其中一等車廂的座席數量由141個減少為98個,二等車廂的座席數量則由250個增加至356個。進而使靠窗的座席也受到調整,一些靠窗座席會被設於壁板邊上[59]。
完成改造後,兒童包廂隔間取消了兒童遊戲牆和玩具空間,其包廂隔間被重新標識為「多功能區(Multifunktionsabteil)」。而餐車空間則遭到廣泛批評,因為餐廳區域被替換為吧檯的樣式和12個固定的乘客座席。但這是作為新餐飲概念的一部分所應該付諸實行的,自科隆-萊茵/美茵高速鐵路開通後,通過加強送餐到座服務,餐廳服務已逐漸被取代。隨著更多的新路線開通,德國鐵路還計劃將這一概念拓展至其它的ICE列車上[1]。
自2001年10月起,列車開始在新造的科隆-萊茵/美茵高速鐵路上進行(無載客)試運轉。在後者正式通車當日,共有2列重聯編組的ICE-3列車(328/331號及307/302號列車組)在雙向同時開行[60]。從2002年8月1日至2002年12月14日期間,共有8組ICE-3列車被用於科隆至法蘭克福之間的定期往返服務。在新造路線上,ICE-3列車首次在客運服務中達到300公里/小時的最高速度,其餘的ICE列車也被批准以280公里/小時的最高速度運轉[61]。
為了改善列車在側風時的運轉性能,所有單電壓列車的端部車廂都於2002年下半年加裝了重量為1,550公斤的底板壓載物[59]。隨著被完全納入新造路線的運用計劃,自2002年12月15日起,ICE-3列車開始撤出慕尼黑-漢堡/布萊梅的南北軸線服務[46]。在新造路線上,列車服務開始出現大量的技術問題而導致延誤和取消。因此,所有由龐巴迪運輸供應的牽引馬達必須進行修改[來源請求]。同時,由於渦電流剎車在路線上摩擦所導致的絕緣體脫落,使得水份可以滲透至線圈,進而導致短路。在德國鐵路的公報中,列車診斷系統每日累計運送的兩個最高級別故障最高可達700項[21]。據媒體報道,列車用作重聯運轉的連接器也反覆出現問題[62]。此外,列車在過渡到比利時3千伏特電網時也不時會出現問題[43]。在2003年夏天,列車的空調系統被證明過弱,並會導致大量的過載故障[46]。自2004年3月底,列車開始進行設備轉換,其外部加裝了一個明顯的頂罩,它應該可阻擋暖濕氣流的侵入[63]。
至2002年12月15日的運行圖調整中,ICE-3列車被全面投入新造路線科隆-萊茵/美茵高速鐵路的營運。有33列403型列車組和11列406型列車組平均每日在七條路線執行112個班次服務。這些列車組的平均距離達到每年約50萬公里。據車廠介紹,這是除了前兩個世代的ICE列車外,所有高速列車的最高年里程數。在2003年突然出現的多項技術問題也主要是由於列車的高強度運轉而導致的。截至2003年10月底,ICE-3列車的運轉總距離達到4,600萬公里[43]。
至2003年12月14日的運行圖調整中,通過進一步的加密服務,ICE-3列車的定期運轉年裡程數被增加至55萬公里。它由此也達到了ICE列車家族的最高峰值。對於2004年,列車的行駛距離預期還將繼續增加[43]。
2004年12月21日,時任德國總理的格哈特·施羅德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共同乘坐ICE-3列車由多特蒙德前往杜塞道夫。雙方同時在車上簽署了俄羅斯鐵路訂購60組Velaro RUS列車的意向書[64]。至2004年底,ICE-3列車的運轉總距離達到約7,000萬公里,單組列車的營運距離最高也達180萬公里[65]。
2005年夏天,由於損耗增加和其它原因,在城際快車41號線(紐倫堡-埃森)營運的部分ICE-3列車服務被暫時取消[66]。2005年底,7組ICE-3列車率先成為搭載移動網際網路接入設備的ICE列車。從這時起,所有用於國內營運(403型)的ICE-3列車均可使用這種設備,在部分路線通過WLAN技術訪問網際網路[67]。
在2006年中期,一款新的連接頭開始在ICE-3列車上進行測試[68]。
2008年7月9日,正執行ICE518次服務、由慕尼黑開往多特蒙德的一列ICE-3列車(Tz310,狼堡號)在駛離科隆中央車站時後不久於霍亨索倫橋前出軌,原因為輪軸斷裂[69]。列車是在輪對於枕木上發生異響後通過緊急緊軔而陷入停滯狀態。無人在事故中受傷,乘客可以通過列尾的車門返回車站月台[70]。據乘客反映,列車所發出的異響早在進入科隆之前便已聽見,而在駛出科隆後,列車組的兩節車廂即發生分離[71]。
由於面臨安全危險,聯邦鐵路局於2008年7月10日下令,所有ICE-3列車必須在當天的運轉結束後退出服務,其中運轉距離超過6萬公里的輪軸需要進行超音波探傷檢查[來源請求]。而採用34CrNiMo6型合金鋼輪軸的例行超音波檢查周期也由原本的30萬公里被縮短為6萬公里[72]。所有67列列車組中共有61列受到影響。這也導致在隨後的幾天裡,有過百班列車服務需要全部或部分由備用列車替換[73]。
根據德國聯邦材料研究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一項報告中表明,輪軸斷裂可能是由於材料污染所造成[74][75]。法特洛斯拉夫·格魯比西奇(Vatroslav Grubisic),一位車輛部件的評估專家,曾在輪軸斷裂事故前警告稱,ICE-TD列車的輪軸存在設計缺陷[76][77][78]。然而,其考量的因素是輪軸尺寸,這在業界仍存在較大的爭議[79]。
2008年10月,在一列ICE-T列車的類似軸承上發現了2公釐深的裂縫後,聯邦鐵路局將輪軸檢查的周期間隔進一步縮減至3萬公里[80]。這也使得ICE-3列車的循環運轉受到限制,並導致部分班次中止營運[81]。從這時起,所有ICE-3列車的全部32個輪軸都需要進行為期約20天的必要診斷,其中每列列車組將至少耗時16小時以上[82]。
由德國鐵路、西門子、阿爾斯通和龐巴迪組成的一個工作組開始在2009年初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最初預計對輪軸進行完全更換的費用將高達千萬歐元[83]。新軸承的交貨期約為6個月,安裝則可在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然而,第二批次生產的ICE-3列車迄今沒有遇到輪軸問題[84]。德國鐵路在2009年初認為所有輪軸都有必要完全更換。但相關車廠則為此感到擔憂[85]。2009年6月,德國鐵路CEO顧儒伯估計,由ICE-3列車及ICE-T列車的輪軸問題造成的損失高達2.5億歐元,並宣布將對車廠西門子、龐巴迪和阿爾斯通提起損失賠償訴訟[86]。但它們將首先進行協商;在適當情況下,對德國鐵路的新購產品提供折扣優惠也可作為一項解決方案。西門子認為賠償損失沒有任何依據,因為軸承均是按照相關標準生產,並且通過了德國鐵路的驗收。龐巴迪也同樣認為賠償損失毫無根據[87]。
2009年10月12日,德國鐵路宣布與西門子及龐巴迪達成協議。因此,應該開發及測試一款採用材質為25CrMo4型的合金鋼作為新輪軸使用[73]。它們在通過驗收後將被用於更換所有ICE-3列車現有的約1,200副輪軸[88]。據媒體報道,車廠的重置成本有所上漲(預計為8,400萬歐元)。首副輪軸會在2010年底前完成驗收,批量生產則在2011年進行[89]。德國鐵路在2012年中期預計,全部新輪軸應該可以在同年第三季度啟動更換工作。因此在2012年12月的運行圖調整中,應該有10組列車完成更換,所有更換工作則應在2014年底完成。同時超音波檢測的周期間隔也應該再次由3萬公里提高至24萬公里。由於驗收程序的延誤,原定於2011年開始的更換工作未能進行[90]。同時基於缺乏安全證明,置換計劃將不會在2012年3月前啟動[91]。
至2012年2月,新軸承可供交付[92]。而所有1,200副新軸承則於2013年初完成生產。由於較高的配重,聯邦鐵路局需要對其重新註冊,並在每列列車組中進行試運轉[93]。德國鐵路計劃審批在2013年第一季度完成,置換工作則有望在2015年完成[94]。然而最終營運安全許可審查直至2013年底才結束。據媒體報道,新輪軸的安裝將自2014年初開始,並將持續兩年半時間[95]。
德國鐵路在2007年開始對更多的四電壓規格(德國、法國、比利時,以及可選配瑞士)列車組進行招標,這些列車組需要滿足最高速度達320公里/小時及提供至少420個座席的要求[3]。最終,西門子以其8節編組的Velaro D列車贏得了訂購合約。這些被定型為407型的列車組將會納入ICE-3家族,並可用作前往法國、比利時以及德國本土的營運[3]。
原定於2011年12月開始運轉的計劃被推遲了兩年。16組列車也未能按照計劃在2012年12月的運行圖調整中投入服務,因為它們仍未通過聯邦鐵路局的審批。德國鐵路在2013年底預計,列車在德國境內的定期營運不會在2014年第一季度前達成[96],完全的跨境營運可操作性也不會在2016年底達成[94]。聯邦鐵路局直至2013年聖誕節前夕才為407型列車頒發了營運許可[97]。
在德國鐵路於2013年底完成對ICE-T列車的重新設計事項後,ICE-3列車也應在2015年底開始現代化更新[98]。其中403型列車組應率先自2016年第一季度起配備新式座椅。在進行改造之前、最遲自2014年第四季度起,3家供應商將需要對兩個席別中的最多70個座椅進行為期3到6個月的測試和市場調查[99]。德國鐵路同時也考慮將空調系統作為重新設計的一部分進行更換[100]。
全部67組ICE-3列車均由8節車廂所組成[1][101]:
其淨空界限在很大程度上與國際鐵路聯盟的標準相匹配。因此,這些車輛原則上可以在歐洲自由通行。端部車廂的長度為25,675公釐,中間車廂為24,775公釐[2]。車廂的最大寬度則為2,950公釐,比UIC-505號標準的規定要多出23公釐。但這項超限尺寸已經獲得鄰國鐵路部門的認可[8]。列車開放空間的高度最大為2.25公尺,入口通道則高2.05公尺[29]。
第一批次生產的ICE-3列車在交付時是提供帶有餐廳及吧檯的餐車車廂。其後通過引入一個新的餐飲概念,並加強座位送餐服務,餐廳區域被替換為12個例行座席及4個高腳吧檯。第二批次生產的列車則在交付時便已配備這些設施。此外,第一批次列車在交付時還劃分有兩節吸菸車廂,但自2008年底起,德國鐵路的所有列車均已全面禁菸[50]。
作為與ICE-T平行開發的車型,ICE-3列車代表了德國及歐洲高速鐵路的一大技術飛躍[26]。它們在是歐洲所有量產化的高速列車中,首次達成以下突破的車型[102]:
相比較以往的ICE-1列車及ICE-2列車,ICE-3列車最主要的創新在於採用了動力分散式技術。幾乎所有的電氣設備都被安裝在整組列車的客室底部,並可以藉此省去動力集中式車頭。8節車廂中的4節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動力車組,它們包含有牽引馬達、牽引變頻器及變壓器[103]。
2節無動力的中間車廂跟隨列車組兩端的各3節「牽引組」車廂被設置在編組中部。3節牽引組車廂則構成一個電氣化單元。兩側牽引組車廂中間均設有一個無動力的變壓器車廂,它們各搭載有一副集電弓及兩副配備牽引馬達的轉向架。兩端的端部車廂則各設有一個駕駛室[1][2]。單電壓規格列車的兩副集電弓被分別安裝在2號及7號變壓器車廂。多電壓規格列車的集電弓則排列在4節車廂之上,同樣為每節搭載一副[101]。
動力車廂通過各自功率為500千瓦、重750公斤的牽引馬達達成驅動,其轉數為4,100轉/分鐘,預計使用距離可達230萬公里[104]。隨著每列列車組8,000千瓦的輸出功率和最高420噸的整備重量,其19千瓦/噸的額定功率達到ICE-1列車的兩倍之多[2]。此外,ICE-3列車也能比其前任車型更加勝任大坡度的定期營運任務。截至2008年的運行圖調整,它是唯一能在科隆-萊茵/美茵鐵路中高達40‰的坡道運轉的客運列車,因此通過該路線的所有客運班次幾乎都使用ICE-3列車擔當[105]。
通過被分配至多個輪軸的加速功率可以降低粘著係數,因此列車最大軸重的平均配重被減輕至17噸。前者使動輪獲得較小的空轉傾向,進而得以在牽引力條件不理想的情況下達成更好的加速性能。通過減輕重量還可以獲得較低的道床酬載。採用底部技術的優點在於,被安裝在客室下方的動力系統可以通過隔音板獲得較佳的隔音效果。但其缺點則是列車組無法分離使用[1],以及自身較高的側風敏感度[106]。這個概念還允許乘客在列車兩端獲得清晰的路線視野。坐在休息室的乘客可以通過駕駛室的玻璃隔板眺望列車的前方或後方景觀。同時,座椅數也會比相同長度的列車提高約15%[107]。
ICE-3列車是歐洲首個配備渦電流剎車器的量產列車[102]。渦電流剎車可以在新造的科隆-萊茵/美茵高速鐵路和紐倫堡-因戈爾施塔特高速鐵路中作為正常制軔使用,也可以在其它路線用作緊急緊軔的強化使用[12]。每組列車的渦電流剎車的最大功率為800千瓦。每個惰輪轉向架上都安裝有兩塊1,290公釐長的磁塊,每組列車產生的渦電流剎車力可達200千牛頓[2]。
ICE-3列車也是歐洲首個集成「潰縮區」的高速列車。列車連接器可在發生碰撞的情況下,將所產生的動能有針對性的傳遞至車廂連接處的可變形元件[1][2]。駕駛室前端的三級制圓柱形能量吸收器則可控制碰撞能量向下承托[44]。
車廂下方的轉向架(SGP 500型)是在ICE-2列車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動力轉向架和惰輪轉向架採用相同的構造,它們僅可通過安裝的牽引馬達(動輪)和渦電流剎車器(從動輪)作出區分。所有輪對均各自承載有兩個(403型)或三個(406型)制軔閘瓦[1]。
自動化的夏芬伯格式連接器與主軔管、主風缸導管以及控制和資訊導管相連[1][2]。共有12個插塞接點和44個彈簧接點相互連接[59]。兩組ICE-3列車可以連接成一組重聯列車運轉。ICE-3列車在原則上還可與ICE-T列車或ICE-TD列車重聯[1][2]。而更新了軟體系統的列車則也可與407型列車組重聯[108]。
獨立通風的牽引馬達及渦電流剎車器是通過一個相同的直流電壓中間迴路供電。馬達的力矩是通過一個扇形齒輪離合器傳遞至動輪,並做好了加裝連杆阻尼器的準備。兩節變壓器車廂可以通過車頂的特高壓引通線相連,因此僅需要升起一副集電弓便可進行驅動[2]。變壓器車廂中兩個功率為250千伏特安的變流器負責向列車母線輸送670伏特的直流電壓。若其中一個變流器失效,母線會通過相鄰的牽引力單元繼續相連。車廂照明、車門及制軔控制、旅客資訊系統以及傳動和駕駛裝置均由一個110伏特的蓄電池母線供電。蓄電池充電器可在670伏特至110伏特間切換,並可在為母線供電的同時也為蓄電池充電[2]。
列車的制軔系統是由制軔控制電腦進行控制。大多數的正常制軔功率均由再生制軔提供,部分則依靠渦電流剎車支持[來源請求];16台牽引馬達的最大制軔功率總額為8.2兆瓦[12]。碟式軔機器僅在低速或加強的正常制軔及緊急緊軔時使用。火車司機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碟式軔機器進行切換。在300公里/小時的速度下,緊急緊軔的制軔距離為2,800公尺;330公里/小時則為3,300公尺[1]。列車的撒砂裝置共可裝載440公斤的沙子[109]。
列車的控制系統根據列車通訊網路構建,這是國際電工委員會在1995年提出的標準草案。數據匯流排系統採用冗餘設計。作為更高級別的系統,兩節端部車廂各搭載有兩個中央控制裝置(Zentrale Steuergeräte,ZSG),負責對兩組牽引單元進行控制及監測。診斷資訊會通過這些裝置運送至列車乘務員。ZSG還將以往相互分離達成功能的自動駕駛及控制系統(AFB)、中央路徑及速度檢測系統(Zentraler Weg- und Geschwindigkeitserfassung,ZWG)、緊急列車停止裝置(Sifa)、診斷系統(Diagnosesystem,DAVID)和監測及控制中央處理器(Zentraleinheit für Überwachung und Steuerung,ZEUS)結合在了一起[1]。
旅客資訊系統是由列車長室進行控制。為了配合乘務員的通訊,列車還安裝有全車範圍內的廣播設備、無線電話和緊急呼叫點。可視通訊則在所有的入口區域(內部及外部)提供顯示器、以及在每節車廂兩端的頂部區域提供LED顯示器[2]。其中外部區域會顯示列車運轉的停站資訊、內部區域會顯示列車的實時運轉速度,車廂兩端的大螢幕顯示器則會顯示2至3行的公告短文。每排座位上方還設有一個帶LED顯示器的電子預訂系統,用於顯示乘客的訂座資訊。旅客資訊系統的許多其它構想,例如隨選視訊、電視接收、自動提款機聯網以及車票、門票相關的自動售賣等功能,則尚未達成[8]。
公共通訊,包括列車長室的一台傳真機,最初是由C-網進行處理,隨後則改為GSM網路。列車的每節車廂都安裝了車內強波器。一等車廂則還設有服務呼叫按鈕。第一批次生產的車型原本配備有時刻表資訊終端機,但該功能在後來被停用[2]。
ICE-3列車空調系統的一個特點是採用空氣循環系統。這種方式是經過航空業的應用後,於1991年開始被研究用作鐵路車輛空調。經過自1992年起於實驗樣品上進行的開發,它最終得以在一節ICE-1列車的車廂內進行運轉測試。1996年1月,當局決定在ICE-3列車上裝備空氣輔助的空調系統。相較於ICE-1列車的空調系統,它是採用1,1,1,2-四氟乙烷(R134a)作為冷媒,可使每節車廂節省約500公斤的重量。從屬於鹵代烷烴家族的R134a同樣還能避免全球暖化潛勢[2]。在空調系統經歷了多次故障後,其熱交換器在2003年夏季的調查中被證實為體積過小,而頂部的進風和出風口設置位置也不利於交換空氣。因此,列車在2003年秋季加裝了強化設備,它們採用獨特的方框結構,於車輛兩端的頂部清晰可見,而原來的空調系統則與密閉的車頂齊平。第二批次的列車在出廠時便已完成空調換裝,但其頂部結構採用了空氣動力學形態[110]。
隨著每次沖水量為0.4公升[111](另有來源稱1.5公升[112])的水消耗量,車內廁所被認為是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特殊的輪軸噪音吸收介質可將輪噪降低5至8分貝[111]。列車還大量使用了阻燃材料。輪對的完全燃燒條件需要達到至少15分鐘以上[113]。
根據每年約50萬公里的行駛距離,平均每列ICE-3列車在2009年消耗了約百億瓦時的電能[114] 。與ICE-2列車相比,ICE-3列車的每個席位重量降低了約10%[44]。列車登車踏階則根據55至76公分的月台高度進行了最佳化[2]。
ICE-3列車在投入營運後均配屬於慕尼黑ICE運用車間[115]。列車的保養維護則可分別在法蘭克福、慕尼黑、多特蒙德的機廠以及規模較小的科隆和巴塞爾機廠進行。ICE-3M列車則配屬於法蘭克福-格里斯海姆機廠,只有當地可以提供多電壓組件的列車維修服務。出於此原因,法蘭克福-格里斯海姆的維修場地還設有可為4種運轉電壓供電的高架電纜[104]。
據德國鐵路介紹,每年用於每組ICE-3列車的維護費用將超過百萬歐元[116]。列車在行駛距離達到165萬公里後所進行的必要大修則需花費約120萬歐元,它們會在德國鐵路設於克雷費德的維修機廠完成[117]。
在2003年,列車已經完成了行駛距離達120萬公里的中級檢修(稱為IS600)和240萬公里的大修(稱為IS700)。除了這兩個大型計畫外,其它所有的維護工作均在晚上進行[43]。
2018年10月12日早晨,一列由法蘭克福開往科隆的的ICE 511次列車(ICE-3 Tz 326編組)在行駛至德國南部地區迪爾多爾夫鎮附近時,02號車內發生電器設備故障致車廂起火,02號車整節車廂及01號車後部被燒毀,車上約510名乘客安全疏散。事故造成幾名乘客輕傷,並導致希格堡與蒙塔鮑爾之間一段路線和附近的高速公路關閉、部分車次延誤和取消。[118]值得一提的是,該事故與2018年1月25日發生在中國的G284/281次列車起火事件相似[119],G284/281次列車起火事件中涉及車型為CRH380BL,為ICE-3列車的衍生版(發展自西門子Velaro平台),且G284/281次列車也是02號車內電氣設備故障起火,與此次事故原因相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