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英語: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縮寫:COVID-19[17][18]),是一種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縮寫:SARS-CoV-2)引發的傳染病,導致了一場持續的疫情,成為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該病已知的首名病人2019年末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19][註 1]確診,其後此病在全球範圍內陸續被檢測出。截至2023年3月10日,全球各國的官方通報已累計報告逾6.76億名確診病例、逾688.1萬名患者死亡[5]。2023年5月5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突發衛生事件」,但新冠病毒仍在致死和變異[22]。世界各國對該病致死率(CFR)的估計值差異甚大,截止2021年2月8日,多數國家該病的觀測致死率在0.5%-5.0%之間[23][註 2],全球初步修正致死率約為2.9%[25]

Quick Facts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症狀 ...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症狀[1]
症狀發燒
咳嗽
疲勞
呼吸急促
氣短
味嗅覺喪失
有時完全無症狀[2][3]
併發症病毒性肺炎
腎衰竭
多重器官衰竭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
急性腎損傷
敗血性休克
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
起病年齡感染後1-14天
病因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
診斷方法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RT-PCR)
CRISPR
免疫分析
臨床CT影像診斷
預防洗手
口罩
隔離檢疫
保持社交距離[4]
接種疫苗
治療對症治療
盛行率676,609,955[5]確診病例
死亡數6,881,955[5]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傳染病
ICD-11RA01.0
ICD-10U07.1、​U07.2
OMIM301051
DiseasesDB60833
MedlinePlus007768
eMedicine2500114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各地標準譯名
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新冠感染)[6]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7]
臺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8]
武漢肺炎[9][10]
香港2019冠狀病毒病[11][12]
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13]
澳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14]
星馬2019冠狀病毒疾病[15]
世衛組織2019冠狀病毒病[16]
Close

該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咳嗽疲勞呼吸急促味嗅覺喪失[2][3][26][27]肌肉酸痛等。自感染到出現症狀的時間通常為1至14天。至少三分之一的感染者無症狀[28]。大多數出現明顯症狀患者(81%)出現輕度至中度症狀(最多為輕度肺炎),而14%出現嚴重症狀(呼吸困難缺氧或影像學上超過50%的肺部受累),5%出現危急症狀(呼吸衰竭休克多重器官衰竭[1]。老年人或存在相關基礎疾病的患者出現嚴重症狀的風險更高。有些人在康復後的幾個月內仍會經歷一系列的影響,而且已經觀察到對器官的損害[29]。已展開多年的研究,以進一步調查該疾病的長期影響[29]

病毒主要通過口鼻分泌物傳播,包括咳嗽[註 3]、打噴嚏和說話產生的飛沫[3][31][32]。這些飛沫通常不會在空氣中長距離傳播[3][33]。但是,站在近處的人可能會因吸入這些飛沫而被感染[註 4]。人們也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表面,然後再接觸自己的臉而受到感染[3][31]。在封閉的空間內,也可能通過能夠在空氣中懸浮較長時間的氣膠傳播[34]。在出現症狀後的前三天最具傳染性,儘管在症狀出現前和無症狀的人身上都有可能傳播[3][31],而有研究顯示約40%-45%的患者為無症狀感染者[35][36]

已經開發出多種檢測方法來診斷該疾病。標準的診斷方法是通過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RT-PCR)、轉錄介導擴增英語transcription-mediated amplification(RMA)或通過鼻咽拭子逆轉錄環介導的等溫擴增英語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檢測病毒的核酸胸部CT成像也有助於診斷基於症狀和風險因素被高度懷疑感染的個人[37][38]

預防措施包括經常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隔離檢疫、室內通風、咳嗽時掩住口鼻、避免用未清洗的手觸摸面部[4][39][40]。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可以非常有效地減少傳播的風險[41][42]

幾種COVID-19疫苗已在不同國家獲得批准和分發,這些國家已啟動大規模疫苗接種運動。 其他預防措施包括保持身體距離或保持社交距離、隔離、室內空間通風、在公共場合使用口罩或面罩、咳嗽和打噴嚏時遮住口鼻、洗手以及讓未洗過的手遠離面部。 雖然正在開發抑制病毒的藥物,但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對症治療。 管理包括通過支持性護理、隔離、和實驗措施來治療症狀。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1月30日宣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43],至2023年5月5日解除[44],並於2020年3月11日評估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已具有大流行特徵[45]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是人類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面臨的最嚴峻危機[46]

名稱

2020年1月初,由於肺炎病例原因不明,並正進行病原鑑定及病因溯源等初步調查,因而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稱之為「不明原因肺炎」[47]

1月8日,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將其命名為「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Severe Respiratory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Infectious Agent[48][49]。衛生署在新聞公報中則稱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50],後改稱「2019冠狀病毒病」[51]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將其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52]

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此種病毒引發的病症稱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53]。2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出的通知以及次日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發布會上,宣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新冠肺炎」(NCP[54]。2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出通知,將英文名稱修訂為「COVID-19」,與世界衛生組織保持一致,中文名稱保持不變[55]

1月15日,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將其稱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Severe Pneumonia with Novel Pathogens[56],並定義俗稱為「武漢肺炎[9]

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將此疾病定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表示在定名時須在名稱中使用「既不涉及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人群,又容易發音,並且與該疾病相關的名稱」,以避免造成其他可能不準確的或汙名化的名稱的問題[16][57][58]

2022年12月26日,中國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公告,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名稱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59][60][61]

症狀

More information 症狀, 範圍 ...
症狀 範圍
發燒 83–99%[1]
乾咳 59–82%[1]
乏力 44–70%[1]
咳痰 28–33%[1]
嗅覺喪失 15[62]-30%[27][63]
呼吸侷促 31–40%[1]
肌肉痛關節痛 11–35%[1]
喉嚨痛 13.9%[64]
頭痛 13.6%[64]
畏寒 11.4%[64]
噁心及嘔吐 5.0%[64]
鼻塞 4.8%[64]
腹瀉 3.7-31%[65]
咳血 0.9%[64]
結膜充血 0.8%[64]
Close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症狀及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本疾病存在無症狀感染者[66],有症狀患者主要以輕症居多(約81%)[67]。大多數患者的表現以類流感症狀英語Influenza-like illness為主。發燒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最常見的症狀[26],可能是高燒或低燒[26],大多數患者都會在某一階段出現發燒[26]。大多數患者也有咳嗽症狀,可能是乾咳或排痰性咳嗽[26]

其它常見臨床表現包括疲勞、四肢乏力、呼吸急促、鼻塞、肌肉和關節疼痛、打噴嚏流鼻水、咳血、咳痰等[26][2][68][69]。大約40%的患者出現嗅覺喪失味覺喪失,或對正常的嗅覺或味覺能力產生其他干擾[70][27],該症狀一般出現在疾病早期[70]。部分輕症患者無肺炎表現,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71]。嚴重症狀包括呼吸困難、持續性胸痛、意識混亂、步行困難或面唇發黑[2]

其他症狀較為少見,如食欲不振腹瀉噁心胃腸病英語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2][72],以及咽喉痛頭痛眩暈等其他症狀[26][2]

嚴重併發症包含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73]敗血性休克全身發炎反應症候群(SIRS)[73][74]、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急性心肌損傷、凝血功能障礙,甚至死亡等[75]

疾病潛伏期通常約在暴露後4-5天左右,一般認為不會超過14天[76]。97.5%的患者會在感染後11.5天內出現症狀[77]。目前認為無症狀患者也具有傳播疾病的能力[78]

2020年8月,南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報告稱,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初始症狀的「可能」順序是先發燒,然後是咳嗽和肌肉疼痛,噁心和嘔吐通常出現在腹瀉之前[79]。這與流感最常見的途徑形成鮮明對比,即先咳嗽後發燒[79]

臨床分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可依感染者病情嚴重程度被分為「輕型、中型、重型、危重型」[80]

  • 輕型: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主要表現,如咽痛發燒咳嗽等。
  • 中型:持續高熱大於3天或(和)咳嗽、呼吸急促等,但呼吸頻率(RR)小於每分鐘30次(30次/分)、靜息狀態下吸空氣氧飽和度大於93%,影像學可見肺炎表現。
  • 重型
    • 成人符合任意一條且不能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以外的原因解釋:出現呼吸急促,RR≥30次/分;靜息狀態下,吸空氣時指氧飽和度≤93%;動脈血氧分壓(PaO₂)/吸氧濃度(FiO₂)≤300mmHg(1mmHg=0.133kPa,高海拔地區須進行校正);臨床症狀進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學顯示24至48小時內出現病灶明顯進展>50%。
  • 危重型:出現呼吸衰竭,且需要機械通氣;或(和)出現休克;或(和)合併其它器官功能衰竭需要ICU監護治療。

病因

傳播途徑

目前關於此疾病的初期傳染途徑仍在調查中[34][31][32]。一般認為疫情最初期的傳播可能源自於野生動物對人的傳播,後來人傳人成為主要的傳播途徑。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主要是透過患者咳嗽或打噴嚏的飛沫傳染[81]。除了直接吸入患者的飛沫之外,也可能藉由觸碰到受飛沫污染的表面,再觸碰臉部而傳染(環境污染傳播模式)[81]。有文獻表示病原體也可能透過氣溶膠傳播,並認為病原體在氣溶膠的狀態下,可能存活長達數日[82]。目前尚無證實本疾病可透過糞口途徑傳播,但已證實有些患者的糞便可驗出病毒,因此不能排除相關風險[83]

空氣傳播是傳播病毒的有效途徑,通常發生在人多擁擠、通風較差的室內空間,尤其是在餐館夜總會公共運輸工具葬禮等集會中[84][34][31]

唾液中攜帶大量病毒[3][31][32][85]。雖然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不是性傳染病,但接吻、親密接觸等都有可能傳播病毒[86][87]。病毒可能出現在母乳中,但是否會傳染給嬰兒尚不明確[88][89]

檢測

Thumb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檢測鼻咽拭子的示範
Thumb
CDCRT-PCR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檢測盒[90]

針對感染COVID-19的病例,需要實時螢光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檢測病毒核酸呈陽性才能完全確診。但是在臨床實踐中,不排除測試結果呈虛假的反應的可能出現,應結合流行病學接觸史和臨床特點進行綜合分析。[91]這些確診手段不影響對患有相關症狀的病患由醫院進行標準的診斷和治療,確診為病毒攜帶者後再會被送至定點醫院進行定向治療。[91][92]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疑似病例進行確診必須採集相關樣本,實時螢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者可以確診。在對呼吸道樣本或血液樣本進行病毒基因測序後,若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即為確診病例。[93]若無法透過RT-PCR確診,則臨床上疑似病例須結合流行病學接觸史和影像學檢查結果等臨床特點綜合分析。[93]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具一個特徵,即若採用一般的深喉唾液檢測,其假陰性率達42%,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分析香港14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患者的約300個樣本,包括痰、鼻咽液、深喉唾液、血液、尿液及糞便,結果發現不論病情的嚴重程度,所有患者的糞便樣本均帶有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深喉唾液樣本和糞便樣本發現到的病毒量則相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者認為,單驗深喉唾液可能「走漏」,同時驗糞可將假陰性率減半。[94][95]

病毒檢測

RT-PCR

RT-PCR測試是現有的對COVID-19病毒進行檢測的主流方式。[91][96]有研究從效率和成本上就這類方式提出其他替代方式,且指出在臨床實踐中RT-PCR測試針對SARS-CoV-2的劣勢。[97][98]在COVID-19患者感染後期,醫護人員採用RT-PCR測試覆核症狀消退的患者是否消除體內病毒。有研究發現有些患者依然存在瀰漫性肺泡損傷,其中主要浸潤的免疫細胞只有CD68+ 巨噬細胞、CD20+ B細胞以及CD8+ T細胞。[97]因此,儘管利用鼻拭子樣本進行的測序顯示為陰性,仍可能在病患的肺部組織中發現殘留的病毒存在。這一發現建議,針對患者應當更多使用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為樣本來做PCR,並對已出院的患者跟蹤檢查。[97]

針對RNA病毒,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研究者聯合發表了一種新型確認病人感染SARS-CoV-2的測序手段SHERRY。這種手段通過基於Tn5轉座酶的轉錄組測序,相比傳統的smart-seq2技術有更好的效率,減少了樣本的需求量。新型冠狀病毒是SHERRY首次在臨床上進行應用的對象。[99]

2020年1月11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華中科技大學武漢中心醫院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聯合澳洲雪梨大學,在Virological網站上發布了病例中的SARS-CoV-2基因組序列信息[100]。在中國疾控中心測出並公布SARS-CoV-2的序列後,多家生物科技公司隨即根據病毒基因序列進行了相應的PCR檢測產品設計[100]。1月14日晚,碩世生物公告稱,針對COVID-19疫情,公司基於螢光PCR的技術於1月13日開發了SARS-CoV-2核酸檢測試劑盒以及冠狀病毒通用型核酸檢測試劑盒[101]。1月15日,華大集團發布文章稱,華大基因下屬深圳華大因源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發了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核酸檢測試劑盒。1月20日,達安基因西隴科學也表示研發出病毒檢測試劑盒[102]輝瑞生物一位技術人員表示,多家公司研發的SARS-CoV-2核酸檢測試劑盒採用的主流檢測原理是螢光PCR檢測,利用引物探針去擴增病毒靶序列,根據目前中國疾控中心出的診療方案中提供的三個靶點,有任何兩個靶點呈現陽性,都可以斷定病毒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檢測結果若呈陽性就會呈現出一條曲線;陰性就是一條平線[100]

2020年3月12日,瑞士製藥羅氏公司宣布該公司基於核酸檢測的商業化檢測方法得到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緊急使用授權[103]。該測試可以在全自動設備上大量進行,極大地提高了檢測效率。羅氏表示,利用該公司的cobas 6800&8000分子測試系統,可以在24小時之內檢測分別檢測1440,4128個樣本。[104]

CRISPR

針對COVID-19常用的檢測手段為RT-PCR。[105]有研究認為,現在主要的qRT-PCR檢測耗時從獲取樣本到得出結果超過24小時,因此試圖利用CRISPR技術在實踐中提供更快的檢測。[106]這一研究中開發的DETECTR檢測技術基於Cas12蛋白,由於其試劑的便攜性認為可以用於在實驗室外的地方以提高效率。[106]

影像學檢測

對患者使用胸腔斷層掃描檢查,可觀察到影像學異常。早期患者的肺部會呈現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經發展後,肺炎患者被觀察到雙肺多發毛玻璃狀病變英語Ground-glass opacity、浸潤影。嚴重者則會進一步發展為次節葉或大葉性肺實變英語Pulmonary consolidation影像表現,胸腔積液少見[107]。有一部分的病人,可能在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RT-PCR)陰性的情形下,在電腦斷層上卻出現早期典型的肺實變[108]

胸部電腦斷層

在胸部電腦斷層的檢查中,可能有三種較常見的表現,分別為:[109]

  • 雙側周邊為主的毛玻璃狀病變:約90%[109]
  • 肺部血管增厚(Vascular Thickening):約59%[109]
  • 網狀陰影變化(Fine Reticular Opacity):約56%[109]

以下三種表現在COVID-19較為少見表現,需考慮其他肺炎可能性:[109]

實驗室檢測

對患者進行血液檢查,可發現在發病早期外周血白血球淋巴細胞減少,部分患者可以出現肝酶、乳酸脫氫酶(LDH)、肌酶和肌紅蛋白增高;部分危重者可見肌鈣蛋白增高。多數患者的C反應蛋白(CRP)和紅血球沉降率(ESR)升高,降鈣素原正常。嚴重者D-二聚體升高、外周血淋巴細胞進行性減少[107]IL-2、IL-7、IL-10、GCSF英語GCSF、IP10、MCP1、MIP1A以及TNF-α亦高於正常值。[68]

預防

Thumb
如果不採取保持社交距離、疫苗接種和使用口罩等措施來遏制疫情,病原體就會以指數級的速度傳播[110]。這張圖顯示了早期採取遏制措施如何有助於保護更廣泛的人群

首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BNT162b2輝瑞/BioNTech)於2020年12月2日獲得英國藥監局(MHRA)的獲批緊急使用授權(EUA)批准[111][112][113][114]。12月8日,英國開始大規模接種疫苗[115]。12月11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此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116][117]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治療指南不建議在接觸SARS-CoV-2病毒之前或之後,在臨床試驗的環境之外,使用任何藥物來預防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118][119]。在沒有疫苗、其他預防措施或有效治療的情況下,管理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一個關鍵部分是試圖減少和推遲疫情高峰,即所謂的「拉平曲線」(flattening the curve)[120]。指在疫情早期採取各種措施延緩疫情高峰期到來,減緩感染率來降低衛生服務不堪重負的風險,使現有病例得到更好的治療,並將更多的病例推遲到有效的治療方法或疫苗出現之前[121] [120][122]

減少感染機會的預防措施包括:待在家中,不要出門;在公共場所戴上口罩[41];避免去人多擁擠的地方[123];與他人保持距離[39];經常用肥皂和水洗手[39](尤其是咳嗽、打噴嚏、用餐前後、如廁後、接觸活體動物等有風險活動後[81][124]),不要用未清洗過的手接觸眼睛、鼻子和嘴巴[124][39];咳嗽或打噴嚏時應該用紙巾或者自己的肘部彎曲起來遮蓋口鼻,然後將用過的紙巾扔到指定的地方並有效的洗手[124];避免與任何有發燒、咳嗽等疑似症狀的人密切接觸;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避免食用生鮮或未煮熟的動物產品;避免用未清洗的手觸摸眼睛、鼻子或嘴巴。[125][39][124]。擁有初期臨床症狀的患者,應當佩戴符合標準的口罩以減小傳染他人的機率,並進行隔離觀察[126][127]。《自然》上發表的一項實驗表明,在無口罩的環境下,噴嚏等飛沫傳播方式呈現多階段性湍流,且多數微小的液滴難以沉降[128]。有建議提出,醫療工作者在對疑似及確診病例進行診療時,應當穿戴護目鏡等額外防護措施。[129][130]

疫苗

Thumb
各國(地區)批准狀態地圖
  已全面授權,正在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
  已批准緊急使用授權(或同等標準),正在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
  已批准緊急使用授權,有限的疫苗接種
  已全面授權,計劃大規模疫苗接種
  已批准緊急使用授權,計劃大規模疫苗接種
  有待批准緊急使用授權
Thumb
一名美國飛行員接種COVID-19疫苗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是旨在提供針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的獲得性免疫力疫苗,該病毒是導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病毒。

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關於引起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SARS)和中東呼吸系統症候群(MERS)等疾病的冠狀病毒的結構和功能已經有了既定的知識體系。這些知識在2020年初加速了各種疫苗平台的開發。[131]SARS-CoV-2疫苗最初的重點是預防有症狀的、往往是嚴重的疾病。[132]2020年1月,SARS-CoV-2基因序列數據通過GISAID共享,到2020年3月,全球製藥業宣布了解決COVID-19的重大承諾。[133]2020年,第一批COVID-19疫苗被開發出來,並通過緊急授權[134]和有條件批准向公眾提供。[135][136]最初,大多數COVID-19疫苗是兩劑量的疫苗,唯一的例外是單劑量的嬌生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苗[134]然而,人們發現疫苗的免疫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需要人們接種加強劑量的疫苗以保持對COVID-19的免疫力。[134]

手部衛生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建議,日常中洗手應持續20秒以上,中間使用肥皂等清潔用品。在上廁所、飯前、咳嗽或打噴嚏等時刻都應當及時洗手。利用60%以上酒精含量的洗手液也被推薦。[137]世界衛生組織提示公眾避免在未洗手的狀況下碰觸口、鼻、眼等易感部位。[39]

世界衛生組織依據可以快速發揮作用並具有廣譜不活化微生物為標準,保障安全性的情況下推薦使用80%乙醇和75%異丙醇消毒液,它們的溶媒均為甘油。[138]這類消毒液被證明可以有效降低SARS-CoV和MERS-CoV等病毒的滴度。[139]針對體外SARS-CoV-2病毒,含有80%乙醇或含有75%異丙醇的消毒液也都被證明可以有效不活化病毒。[138]

呼吸道衛生

各地的衛生機構建議在咳嗽或打噴嚏時,利用手肘或一次性衛生紙遮蓋口鼻部,並將衛生紙立刻處理掉。[39][140]同時,醫用口罩或N95口罩被推薦用於易感染人群,以限制在說話、咳嗽、打噴嚏時產生的帶病毒粒子氣膠的擴散。[141][142][143]世界衛生組織對口罩的使用場景及時間發布了相關指導。[141]

個體防護

以醫務群體為主的人群在實施治療時,需要採取更多的預防措施。在插管或使用急救袋時,可能會出現帶病氣膠。[144]因此如美國疾控中心等公共衛生機構建議醫護人員在照顧SARS-CoV-2攜帶者時,需要穿戴如防護衣、口罩或人工呼吸器、護目鏡以及手套再進行相關的醫療操作。[145][146][147]

保持社交距離

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又稱保持人身距離(Physical distancing))是一種試圖減少感染者和未感染者之間的接觸來減緩疾病傳播的非藥物性感染控制英語infection control措施。其方法包括隔離檢疫、旅行限制、防疫線英語Cordon sanitaire、取消大型集會,並關閉學校、工作場所、體育場、劇院及購物中心等。個人可以通過呆在家裡,限制旅行,避開擁擠的地方,使用非接觸式問候,以及身體上與他人保持人身距離來進行保持社交距離。[148]目前,許多政府正在強制或建議在受到疫情影響的地區保持社交距離。在某些地區,由於居民不配合保持社交距離措施,導致了疫情的進一步蔓延[149]

通風和空氣過濾

在公共場所進行通風空氣過濾,有助於稀釋並清除潛在的傳染性氣膠[150]

治療

Thumb
穿著防護裝備的四個步驟[151]

英國一項初步臨床試驗結果表明,皮質類固醇地塞米松對COVID-19危重患者可能有效,是全世界首次有藥物在試驗中有這樣的效果[152][153][154]。在使用呼吸機的患者中,使用該藥治療顯示可使死亡率降低約三分之一,對於僅需要氧氣的患者,死亡率可降低約五分之一[152][153]。治療效果只出現在重症患者中,在輕症病人身上沒有顯示有幫助[152][153]。地塞米松已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使用[152]。此藥的藥理作用是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平息免疫系統試圖抵抗病毒過程中的過度反應[152]

此前,主要為通過監測和維持患者生命指標等支持治療,及時給予有效氧療、呼吸器等呼吸治療及輸液等措施[107],並支持受到進犯的器官[155][156][157]。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建議疑似個案應配戴外科口罩[158]體外膜氧合(ECMO)現已應用於維持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徵象,但其實際效益仍尚待評估[159][160]。世界衛生組織(WHO)及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針對因COVID-19重症入院的病人提出建議[161][16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新發布的診療方針建議,若發現有疑似病例,應當立即進行適當隔離治療,並且及時進行專科會診,仍然考慮為疑似病例的,應據各自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傳染病通報[163]。對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要儘快地安全地採集標本進行病原學檢測。與本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觸的人士同樣建議進行病原學檢測[163]

藥物治療

有共識

有些臨床醫師認為第一線可使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164][165]。雖然有些假說認為NSAID類藥物可能會使病情惡化,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為目前並無足夠實證支持此一觀點[166]歐洲藥品管理局及世界衛生組織皆認為在有必要使用此類藥物時,即應當使用[167][168]

有假說認為血管緊張肽I轉化酶抑制劑(ACEI)和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可能會拉高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的水平,進而造成病情惡化,但目前尚無足夠實證支持此一假說,目前一般認為在有適應症的患者身上不建議停藥[169][170][171][172]固醇類藥物目前不建議用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以外的患者[173][174]

有爭議

現今有多種藥物仍持續探討其對於COVID-19的作用,但相關效果仍待證實:

  • 瑞德西韋(Remdesivir)為一種核苷酸類似物性廣譜抗病毒藥物,由吉利德科學公司已進行研發和試驗。[175]目前已獲美國FDA和日本厚生勞動省批准,用於治療重症患者。[176][177][178][179]
  • 氯化奎寧(Chloroquine)、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體外模擬試驗顯示兩者皆對有SARS-CoV-2病毒有抑制效果,其中羥氯奎寧的抑制潛勢較佳[180]。目前有一些臨床證據顯示此類藥物和其它藥物,如阿奇黴素協同治療的效果[181],已有若干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氯化奎寧類藥物的效果。但有些臨床工作者認為必須注意其副作用,如對心臟的損害[182]。美國FDA已經發出聲明,勸喻所有人不要在醫院或醫學實驗環境外服用氯化奎寧或羥氯奎寧。[183]
  • IL-6路徑抑制劑:目前進行試驗中的藥物包含托珠單抗(Tocilizumab)、Sarilumab英語Sarilumab,以及Siltuximab英語Siltuximab[184]
  • 恢復期血漿:美國FDA已經許可在急重症病患上使用恢復期血漿[185],目前僅有少數個案報導[186]
  • 法匹拉韋(Favipiravir)[187]
  • 洛匹那韋/利托那韋(Lopinavir-ritonavir):目前的臨床證據顯示沒有益處[188]
  • 中醫:有研究認為中醫藥效用可以減少死亡率、緩解患者症、減少輕型、普通型患者轉為重型患者[189]。有論文顯示連花清瘟可能具有體外抑制病毒的效果[190]新加坡衛生科學局在2021年11月發表聲明指沒有證據顯示中成藥「連花清瘟」具有預防或治療冠狀病毒肺炎的功效[191],只是與其他舒緩普通傷風症狀的草藥一樣用於流鼻水和咳嗽等症狀。目前缺乏臨床和科學數據證明,任何中草藥可作為預防或治療的用藥[192]。香港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指出該中成藥沒有經過安慰劑對照,沒有科學證明可有效紓緩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確診症狀,而且緩解不適病症不等同治療,有病應儘快求醫[193][194]
  • 地塞米松糖皮質激素:有藥物試驗結果顯示,地塞米松可令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降低約三分之一。2020年6月16日,英國衛生及社會關懷部批准地塞米松可用於公立醫療機構內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重症患者[195]

預後

COVID-19患者的症狀有多個層次,其中相對輕症的患者與常見上呼吸道疾病患者有相似症狀,而重症患者則需要三至六周才能恢復[196]。儘管兒童也是易感群體,多數臨床表現為輕症,重症患者比例較年長者更少[197][198][199]。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年2月28日發表的《世界衛生組織與中國聯合特派團報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55,924個確診個案中,大約80%的感染者是輕度至中度染病,13.8%的感染者出現肺炎等輕嚴重病症,6.1%的感染者病情危重,包括呼吸系統衰竭、敗血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衰竭[200]。截至2月20日的統計數字,粗略致死率是而3.8%,報告指出在疫情初期,這個統計數字可能存在偏差[200]。有淋巴球低下或急性腎損傷者預後較差,血液中肝功能指數偏高、乳酸脫氫酶偏高、發炎指數偏高(如C反應蛋白、鐵蛋白等)、D-dimer、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肌鈣蛋白上升者也可視為預後不佳的指標[201]

併發症

併發症可能包括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多重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死亡[202][203][204][205][206]

心血管併發症可能包括心力衰竭心律不整心肌炎血栓[207]

約20-30%的COVID-19患者的轉氨酶升高英語Elevated transaminases,反映了損傷[119][208]

神經系統表現包括癲癇發作中風腦炎古蘭-巴雷症候群(包括運動功能喪失[209][210]。感染後,兒童可能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其症狀類似川崎病,可致死[211][212]。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發生急性腦病[213]

長期影響

一些早期研究表明,每5個到10個的COVID-19患者會出現持續一個月以上的症狀[214][215]。大多數因重症入院的患者都有長期的問題,包括疲勞呼吸急促[216]

同時有報道指出在新冠感染後會出現所謂的腦霧現象,描述為「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力下降」等認知障礙。[217]

免疫

與大多數其他感染相同[218],人類對SARS-CoV-2病毒的免疫反應是細胞介導免疫和抗體產生的結合[219]。由於SARS-CoV-2自2019年12月才在人類中出現,因此目前尚不明確疾病的治癒患者的免疫力是否持久[220]。血液中中和抗體的存在與防止感染密切相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和抗體的水平會下降。部分無症狀或輕症患者的在感染兩個月後,無法檢測到中和抗體水平。在另一項研究中,中和抗體水平在症狀出現1到4個月後下降了4倍。然而,血液中缺乏抗體並不意味著再次接觸SARS-CoV-2時抗體不會迅速產生。對SARS-CoV-2的刺突蛋白(S蛋白)和核衣殼蛋白有特異性的記憶B細胞在症狀出現後至少持續6個月[220]。然而,根據CDC的嚴格標準,已經有15例再次感染SARS-CoV-2的報告。如果再感染很普遍,群體免疫將無法消除病毒[220]

流行病學

Thumb
男子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使用丁達耳效應可視化

本疾病屬於新興傳染病。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HU)的數據,截至2023年3月10日,全球確診病例數約676,609,955例,死亡病例數約6,881,955例[5]致死率因國家而異,相差較大,但多在0.5%-5%之間(截至2020年12月30日)[23][註 5]。致死率隨地區和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222]

分布

疫情自2019年12月首次爆發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223],後逐漸擴散至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5]。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布成為全球大流行(global pandemic)性疾病[224]

死亡率

多數死亡案例與其併發症(Comorbidity)相關,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癌症,或慢性腎臟病[225][226][227][228],其中需要實施機械通氣的患者擁有近90%的死亡率[229]。發現初始症狀到死亡的中位數時間是14天(範圍是6-41天)[230]。男性患者的致死是2.8%,而女性患者則是1.7%[231]。歲數越高的染病死亡率也越高,在80歲以上的人群粗略死亡率是21.9%[200]。10歲以下的病例僅佔總病例的1%,且死亡率極低[232]

致死率(CFR)

Thumb
部分國家COVID-19的致死率
Thumb
2020年2月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患有基礎病或共病(Comorbidity)的COVID-19患者死亡率。其中,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為10.5%,糖尿病為7.3%,慢性呼吸疾病為6.3%,高血壓為6.0%,癌症為5.6%,沒有基礎病的則為0.9%
Thumb
韓國、西班牙、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大利COVID-19致死率的年齡分布

致死率(英語:Case fatality rate, CFR)或病例死亡比(Case fatality ratio),是確診病例中死亡者所占的比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截止2020年8月各國對該病致死率的估計值從低於0.1%到超過25%不等,並強調「出於多種原因,很難對各國估算的CFR進行比較」[24][233]。譬如,按中國大陸早期算法,確診病例中不包括無症狀感染者,但之後公布部分無症狀感染者數據[234][235][236]

值得注意的是,COVID-19目前正處於流行階段,所以直接利用實時的「死亡人數/確診人數」並不能得到準確的致死率,譬如一些確診病患的死亡存在滯後性(這會導致實時的觀測值較真實情況偏低),而採用「死亡人數/(死亡人數+痊癒人數)」或更複雜的計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偏差[24][233]。截止2021年2月8日,依據Worldometer實時數據,經初步修正過的致死率約為2.87%[25]。截止2022年6月7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實時數據顯示,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未經修正的觀測致死率(Observed case-fatality ratio)在0.5%-5%之間,部分國家和地區數據如下[23]

More information 年齡, 0–9 ...
不同國家的COVID-19致死率(%)
年齡 0–9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89 90+
中國大陸(截至2020年2月11日)[237] 0.0 0.2 0.2 0.2 0.4 1.3 3.6 8.0 14.8
丹麥(截至2020年4月17日)[238] 0.2 4.5 14.9 24.6 36.8
義大利(截至2020年4月16日)[239] 0.1 0.0 0.1 0.3 0.9 2.5 9.5 24.1 30.2 25.0
荷蘭(截至2020年4月17日)[240] 0.0 0.0 0.1 0.2 0.4 1.5 7.3 20.9 28.7 27.1
韓國(截至2020年4月15日)[241] 0.0 0.0 0.0 0.1 0.2 0.7 2.5 9.7 22.2
西班牙(截至2020年4月16日)[242] 0.2 0.3 0.3 0.3 0.6 1.3 4.5 14.2 23.4 24.7
瑞士(截至2020年4月15日)[243] 0.0 0.0 0.0 0.1 0.0 0.4 2.1 8.1 19.9
Close
More information 年齡, 0–19 ...
美國的COVID-19病死率(%)
年齡 0–19 20–44 45–54 55–64 65–74 75–84 85+
截至2020年3月16日[244] 0.0 0.1–0.2 0.5–0.8 1.4–2.6 2.7–4.9 4.3–10.5 10.4–27.3
備註:死亡率下限包含所有被報道病例數字,上限則去除了無具體數據的數字。
Close
More information 0–9歲, 10–19歲 ...
中國大陸病例的重症及死亡比例估計(%)[245]
0–9歲 10–19歲 20–29歲 30–39歲 40–49歲 50–59歲 60–69歲 70–79歲 80歲以上
重症 0.0
(0.0–0.0)
0.04
(0.02–0.08)
1.0
(0.62–2.1)
3.4
(2.0–7.0)
4.3
(2.5–8.7)
8.2
(4.9–17)
11
(7.0–24)
17
(9.9–34)
18
(11–38)
死亡 0.0016
(0.00016–0.025)
0.0070
(0.0015–0.050)
0.031
(0.014–0.092)
0.084
(0.041–0.19)
0.16
(0.076–0.32)
0.60
(0.34–1.3)
1.9
(1.1–3.9)
4.3
(2.5–8.4)
7.8
(3.8–13)
備註:總臨床死亡率被估計為0.66%,95%信賴區間為0.39-1.3。
Close

感染者死亡率(IFR)

感染者死亡率/比(英語:Infection fatality rate/ratio, IFR),是指所有感染者中死亡者所占的比例,包括無症狀病患以及未確診的病患[24][233]

  • 2020年9月29日,澳洲的研究人員報告,綜合2月-6月的24個對於感染者死亡率的估計值,他們得出IFR = 0.68%的綜合估算值,但強調由於各估計值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故此綜合值可能並不完全準確[246]。各地區的死亡率差異較大,而且由於死亡記錄的問題,這個綜合估算值可能偏低[246]
  • 2020年10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WHO Collaborating Centre)、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英國牛津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COVID-19的綜合感染者死亡率為1.15%[247]
  • 2020年10月31日,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感染者死亡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10歲病患感染者死亡率為0.002%,25歲為0.01%,55歲為0.4%,65歲為1.4%,75歲為4.6%,85歲為15%[248]

性別差異

早期的流行病學數據報告顯示,該疾病存在性別差異,中國和義大利的男性死亡率更高[249][250][251]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稱,男性死亡率為2.8%,女性死亡率為1.7%[252]。後來2020年6月的研究中表明,不同性別之間的易感性和感染者死亡率(IFR)沒有顯著差異[253][254]。有一篇綜述認為中國男性的死亡率不同,可能歸因於吸菸和飲酒等生活方式,而不是遺傳因素[255]。基於性別的免疫學差異,女性較低的吸菸率,以及男性在比女性更年輕的年齡就出現的高血壓等由吸菸引起的併發症,都可能導致男性死亡率較高[256]。在歐洲,57%的感染者是男性,而死於COVID-19的患者中72%是男性[257]。截至2020年4月,美國政府沒有跟蹤COVID-19感染者的性別相關數據[258]。研究表明,伊波拉愛滋病流感SARS病毒性疾病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均不同[258]

More information 住院治療的感染者百分比, 0–19 ...
Close

動物感染

2020年2月28日,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表示,一名香港確診患者飼養的寵物狗「寶貝」經三次檢測,病毒採樣為「弱陽性」[260][261]。3月5日,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香港城市大學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一致認為該寵物犬為全球首例確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犬類[262][263][264][265]

4月6日,美國農業部宣布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一隻老虎確定感染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266]

4月19日和20日,荷蘭北布拉邦省兩個農場報告了水貂存在呼吸道症狀,且死亡率上升。4月23日研究人員確認水貂感染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267]研究發現水貂之間已經實現了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傳播。[268]

4月22日,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兩隻家養寵物貓確認感染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這是美國首次發現家養寵物感染。此外,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又有4隻老虎和3隻非洲獅確認感染[269]

5月19日,荷蘭政府報告了一例疑似水貂感染人類的病例。分析發現該病毒在工人和貂體內之間有很強的相似性,這使該病毒跳出物種成為可能。[270]荷蘭政府在一份聲明中說:「基於這種比較以及該病毒在家族樹中的位置,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受感染的農場中可能有一名工作人員被貂感染。[271]」這也是全球發現的第一例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動物傳人病例[272]

5月25日,荷蘭發現第二例疑似水貂致人感染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的病例。政府和衛生部門同日表明,帶有新型冠狀病毒的貂已經在荷蘭感染了兩人。農業部長卡羅拉·舒登(Carola Schouten)在致國會的一封信中說,該國有4個農場發現攜帶該病毒的貂。在這四個受感染農場中的三個中,感染源已被證明是人類患者,而第四個仍在調查中。[273]

10月9日,據CNN報道,美國猶他州已有8000隻由養貂場業者飼養的貂染疫死亡。初步研究顯示,病毒是從人傳到貂身上[274]

11月,西班牙巴塞隆納動物園四隻獅子的COVID-19檢測中呈陽性,並表現出咳嗽等輕微的COVID-19症狀。截至12月,四隻獅子均已痊癒[275]。12月11日,美國動物園的三隻雪豹病毒檢測呈陽性[276]

2021年1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的多隻大猩猩在2019冠狀病毒檢測中呈陽性,這是美國、甚至可能是世界上首次發現此類靈長類動物的病例[277]

參見

Quick Facts
Close

注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