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市
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那曲市 ནག་ཆུ་གྲོང་ཁྱེར། | |
---|---|
地級市 | |
2010年的那曲市 | |
那曲市在西藏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 |
坐標:31°28′36″N 92°03′25″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自治區 | 西藏自治區 |
政府駐地 | 色尼區 |
下級行政區 | 1個市轄區、10個縣 |
政府 | |
• 市委書記 | 莊勁松 |
• 人大常委會主任 | 才仁郎公(藏族) |
• 市長 | 旦巴(藏族) |
• 政協主席 | 張軍 |
面積 | |
• 地級市 | 353,192 平方公里(136,368 平方英里) |
• 市區 | 16,196 平方公里(6,253 平方英里) |
面積排名 | 全區第1位(佔全西藏自治區29.3%) |
人口(2020) | |
• 常住 | 50.48萬人 |
• 排名 | 全區第4位(佔全西藏自治區15.12%) |
• 密度 | 1.4人/平方公里(4人/平方英里) |
語言 | |
• 方言 | 藏語 漢語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電話區號 | 896 |
車輛號牌 | 藏E |
行政區劃代碼 | 540600 |
國內生產毛額(2015) | ¥94.94億元(全區第6位,佔全西藏自治區9.26%) 15.24億美元(匯率) |
• 人均 | ¥19,501(全區第6位) 3,131美元(匯率) |
網站 | 那曲市人民政府 |
那曲市(藏語:ནག་ཆུ་གྲོང་ཁྱེར།,威利轉寫:nag chu grong khyer,藏語拼音:Nagqu Chongkyêr,意思為「黑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色尼區浙江西路3號。面積39.2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51萬人,其中藏族占96.77%。2018年5月7日建市,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占全西藏自治區面積的29.3%,與辛巴威相當。
「那曲」因境內那曲(怒江上游)而得名,舊譯「黑河」(『那』為藏語黑的意思,『曲』就是藏語的河,所以意譯為黑河),明末清初和碩特蒙古稱喀喇烏蘇,清代作哈拉烏蘇、喀拉烏蘇,為「那曲」這一藏語地名的蒙古語翻譯(「喀拉」為黑,「烏蘇」為水)。那曲歷史悠久,從20世紀50年代,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就在藏北高原發現許多打制石器,其形狀和製造工藝,普遍帶有游牧文化的特徵,基本上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或晚期的文化遺物,距今大約1-5萬年。那曲地區明確見於史料最早的,便是古老的象雄政權,在漢文史籍中稱之為羊同。在藏文史籍中,將這一地區稱作「卓岱」,意為「牧業部落」,稱這裡的居民為「卓巴」,意為牧民,或「羌巴」,即北方人,或「羌日」,意為北方部落。在象雄鼎盛時期,象雄人將其地域劃分為內、外、中三部。那曲地區,大致屬於中象雄和外象雄。中象雄的中心「當惹瓊宗」,就在那曲地區西南隅的當惹雍錯湖畔一帶。象雄勢力衰微後,地域西縮。在7世紀前後,這一地區的東部地域歸屬於蘇毗部落統治。後來,吐蕃部落逐漸強盛,統一全藏,建立強大的吐蕃王朝,藏北也被納入其統治之下。松贊干布時期,將吐蕃分為四台和61個東岱(相當於千戶),原蘇毗部落故地設「孫波如」,共轄11個東岱,作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區擴張的基地,這一帶顯得特別重要,史稱「軍糧馬匹,半出其中」。宋朝(960-1279)以後,那曲和羊八井、幫倉(今當惹湖和昂則湖一帶)、朗如(今班戈縣一帶)被稱作北方四部落。
那曲市地處西藏北部,位於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怒江、拉薩河、易貢河等大江大河的源頭。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東鄰昌都市,南接拉薩市、林芝市、日喀則市三地市,西與阿里地區相連。 地理位置約東經83度55分至95度5分,北緯29度55分至36度30分。
那曲市地處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之間。中部屬高原丘陵地形,多山,但坡度較為平緩,大多數山呈渾圓狀。西北部海拔較高,由於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脈的分支山脈或余脈,山峰較多,地勢險峻,高差顯著,海拔高度均在5,500米以上,最高的桑頂康桑山,海拔約6,500米。北部屬唐古拉山區域,系典型的高原山川地形,呈不規則橢圓形。唐古拉山脈呈屋脊狀,橫臥其間,地勢中部高,南北低,西高東低,由中部的6,600米,逐步下降到北部的4,700米、南部的4,500米,平均海拔在5,300米以上。這一地區的山脈由東向西延,主要有唐古拉山脈、托爾久(小唐古拉)山脈,桑卡崗(申格里貢山)山脈。
東部屬高原山地,海拔在3,800-4,500米之間,平均海拔約4,100米,地勢呈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狀,海拔漸次降低。該地區西部海拔4,400多米,多低山丘陵;東部海拔3,800多米,多高山峻岭,溝壑縱橫,河流交錯。因地形較為複雜,區域內除少量地方有部分高山草原外,其餘均高山突兀,山勢險峻,高山與高山之間形成深深的峽谷,谷底與山頂之間的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
南部屬藏北高原與藏東高山峽谷交匯地帶,部分地區海拔在5,000米以上,屬高原丘陵;部分地區高山突兀,山勢陡峻,高山與高山間形成狹長的深谷;在鄰近林芝地區的地方,海拔高度急劇下降,海拔僅有3,000米左右,分布有較大塊的谷地平原。
那曲市海拔較高,熱量不足,氣候嚴寒乾旱,其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一半,藏北高原是西藏氣候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之一,是典型的高原寒帶氣候區。高寒缺氧,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多大風天氣,年平均氣溫為-0.9℃至-3.3℃,年相對濕度為48-51%,年均降雨量僅在100-200毫米之間,年日照時數為2,852.6-2,881.7小時,全年氣候乾冷,無絕對無霜期。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藏北的乾旱颳風期,一旦下雪就很容易成為雪災,這期間氣候乾燥,溫度低下,缺氧風沙大,延續時間又長。5至9月相對溫暖,是草原的黃金季節,氣候溫和,風平日麗,降雨量占全年的80%,綠色植物生長期全年約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這個季節。
1981−2010年間那曲市色尼區的平均氣象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2.5 (27.5) |
−0.8 (30.6) |
3.1 (37.6) |
7.0 (44.6) |
11.2 (52.2) |
15.1 (59.2) |
16.0 (60.8) |
15.6 (60.1) |
13.2 (55.8) |
7.9 (46.2) |
1.9 (35.4) |
−1.3 (29.7) |
7.2 (45.0) |
日均氣溫 °C(°F) | −11.7 (10.9) |
−9.3 (15.3) |
−4.9 (23.2) |
−0.8 (30.6) |
3.8 (38.8) |
8.1 (46.6) |
9.5 (49.1) |
9.0 (48.2) |
6.1 (43.0) |
0.2 (32.4) |
−6.9 (19.6) |
−10.9 (12.4) |
−0.6 (30.8) |
平均低溫 °C(°F) | −19.9 (−3.8) |
−17.3 (0.9) |
−12.6 (9.3) |
−7.8 (18.0) |
−2.6 (27.3) |
2.2 (36.0) |
4.3 (39.7) |
3.8 (38.8) |
1.0 (33.8) |
−5.5 (22.1) |
−13.8 (7.2) |
−18.9 (−2.0) |
−7.3 (18.9)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4.1 (0.16) |
3.5 (0.14) |
4.7 (0.19) |
11.2 (0.44) |
35.5 (1.40) |
83.9 (3.30) |
104.8 (4.13) |
99.5 (3.92) |
73.8 (2.91) |
21.6 (0.85) |
4.5 (0.18) |
2.4 (0.09) |
449.5 (17.71) |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 4.0 | 4.1 | 3.9 | 6.8 | 13.2 | 18.8 | 20.1 | 19.3 | 18.8 | 8.1 | 3.0 | 2.8 | 122.9 |
平均相對濕度(%) | 42 | 39 | 37 | 44 | 55 | 63 | 68 | 68 | 70 | 58 | 50 | 44 | 53 |
資料來源1:中國氣象局[3] | |||||||||||||
資料來源2:中國天氣網(1971−2000年間的降水天數)[4] |
|
|
那曲市行政區劃圖 | ||||||||
---|---|---|---|---|---|---|---|---|
區劃代碼[9] | 區劃名稱 藏文 |
漢語拼音 藏語拼音 威利轉寫 |
面積[註 1][10] (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註 2][11] (2020年普查) |
政府駐地 | 郵政編碼 | 鄉級行政區劃[12] | |
鎮 | 鄉 | |||||||
540600 | 那曲市 ནག་ཆུ་གྲོང་ཁྱེར། |
Nàqū Shì Nagqu Chongkyêr nag chu grong khyer |
352,192.31 | 504,838 | 色尼區 | 852000 | 25 | 89 |
540602 | 色尼區 གསེར་རྙེད་ཆུས། |
Sèní Qū Seni Qü gser rnyed chus |
16,196.45 | 104,490 | 那曲鎮 | 852000 | 3 | 9 |
540621 | 嘉黎縣 ལྷ་རི་རྫོང་། |
Jiālí Xiàn Lhari Zong lha ri rdzong |
13,068.68 | 38,797 | 阿扎鎮 | 852400 | 2 | 8 |
540622 | 比如縣 འབྲི་རུ་རྫོང་། |
Bǐrú Xiàn Biru Zong 'bri ru rdzong |
11,683.45 | 72,618 | 比如鎮 | 852300 | 2 | 8 |
540623 | 聶榮縣 སྙན་རོང་རྫོང་། |
Nièróng Xiàn Nyainrong Zong snyan rong rdzong |
8,990.81 | 35,163 | 聶榮鎮 | 853500 | 1 | 9 |
540624 | 安多縣 ཨ་མདོ་རྫོང་། |
Ānduō Xiàn Amdo Zong a mdo rdzong |
43,529.35 | 39,683 | 帕那鎮 | 853400 | 4 | 9 |
540625 | 申扎縣 ཤན་རྩ་རྫོང་། |
Shēnzhā Xiàn Xainza Zong shan rtsa rdzong |
25,645.20 | 21,768 | 申扎鎮 | 853100 | 2 | 6 |
540626 | 索縣 སོག་རྫོང་། |
Suǒ Xiàn Sog Zong sog rdzong |
5,858.68 | 52,923 | 亞拉鎮 | 852200 | 2 | 8 |
540627 | 班戈縣 དཔལ་མགོན་རྫོང་། |
Bāngē Xiàn Bangoin Zong dpal mgon rdzong |
28,435.99 | 39,309 | 普保鎮 | 852500 | 4 | 6 |
540628 | 巴青縣 སྦྲ་ཆེན་རྫོང་། |
Bāqīng Xiàn Baqên Zong sbra chen rdzong |
9,810.67 | 56,200 | 拉西鎮 | 852100 | 3 | 7 |
540629 | 尼瑪縣 ཉི་མ་རྫོང་། |
Nímǎ Xiàn Nyima Zong nyi ma rdzong |
72,532.12 | 33,006 | 尼瑪鎮 | 853200 | 1 | 13 |
540630 | 雙湖縣 མཚོ་གཉིས་རྫོང་། |
Shuānghú Xiàn Conyi Zong mtsho gnyis rdzong |
116,440.91 | 10,881 | 多瑪鄉 | 853300 | 1 | 6 |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04,838人[13]。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62,38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42,457人,增長9.18%,年平均增長率為0.88%。其中,男性人口為256,495人,占總人口的50.81%;女性人口為248,343人,占總人口的49.19%。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28。0-14歲的人口為172,537人,占總人口的34.18%;15-59歲的人口為298,754人,占總人口的59.18%;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3,547人,占總人口的6.65%,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3,657人,占總人口的4.69%。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16,030人,占總人口的22.9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88,808人,占總人口的77.02%。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5,693人,占3.11%;藏族人口為485,903人,占96.2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3,242人,占0.64%。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2,711人,增長20.88%,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3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39,746人,增長8.84%,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藏族人口增加38,474人,增長8.6%,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52個百分點。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