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陀羅尼(梵語天城文:धारणी,dhāraṇī;藏語:གཟུངས,轉寫:gzungs),意譯總持、能持、能遮、遮持,又音譯作陀隣尼、馱囉尼、陁羅尼,持的意思是「無所漏忘」[1],能持的意思是「持諸善法,不令漏失」。能遮為「遮諸惡法,不令得起」。二者合稱遮持,又作總持,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總持又解釋為「對經典的文字、義理、修行功德,皆悉持守」,或者「用少量簡略的詞句,含攝多量廣泛的義理」[2][3]。
又翻作咒,是指真言(mantra),真實無二之言是真言[4]。又稱持明(梵:vidyadhara、緬:weizzā)、密語(祕密語)等,真言或咒,是以梵語、俗語的字母及句子構成,出現於佛教經典中。陀羅尼和曼怛羅都有真實之言、咒之含意,不過陀羅尼大多指可明白理解其意思的詞句,用來憶持教法,而曼怛羅則大多為不知道意義,需特別傳授的秘密語句[5]。印度最早的真言是婆羅門用於祭祀的吠陀贊歌。
通常陀羅尼、真言、明咒、神咒,被視為同義詞而混用,不過這些詞彙仍有些許表達上的差別。另外,陀羅尼大多會強調其普傳的特性,而曼怛羅(mantra)則較具有祕密的性質而需特別傳授。諦語並非固定的詞句,而是隨場合發出的誓言。咒願則是一般場合的祝福之語。
根據《大智度論》,陀羅尼分三種。按智顗的解釋,這三種陀羅尼,分別對應「名持(持守文句)、義持(持守義理)、行持(持守修行)」[12]:
根據《瑜伽師地論》,陀羅尼分為四種:
又不空《總釋陀羅尼義讚》,解說陀羅尼為四種:
不空又用「法、義、三摩地、文」這四義,來解說「真言」、「密咒」、「明」,並稱「或有一字真言乃至二字三字乃至百字千字萬字,復過此數乃至無量無邊,皆名陀羅尼、真言、密言、明」。
在初期佛教和部派佛教中,佛教僧人就會用咒語作防護(paritta)之用,最為鮮明的一個例子,是用來防護毒蛇的咒語[6]。
律藏中記載僧人以慈心遍滿蛇王族等有情眾生,祈願其不來害我,並為一切有情的安樂祝願,最後稱唸三寶無量,蛇蟲等眾生有限有量,我已得防護,禮敬佛世尊,來防護毒蛇[13][14][15],在南傳上座部中,這又被稱作《蘊護衛偈》(Khandha Paritta)[16]。
類似的記載出現在《雜阿含經·優波先那經》[17],《隨勇尊者經》[18],《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19],以及梵文本《Upasena Sūtra》[20]。這版本先是誦唸偈頌(gāthā),以慈心遍滿蛇王族、一切有情眾生,並為一切有情安樂祝願,最後以如來真實語之威力及三寶加被,守護善人,破除毒害,再說呪術章句(mantrapada)「塢躭婆隷 躭婆隷(otuṃbile tuṃbile)」等[21]。
在大乘佛教中,用來防護毒蛇、遠離毒害的咒語,如《佛母大孔雀明王經》(Mahā-Māyūrī Vidyā-Rājñī)等,經中講述「佛母大孔雀明王陀羅尼」之咒語,能滅一切諸毒、怖畏、災惱,又提及諸龍王名字,當起慈心稱念其名,並祈願一切眾生,各起慈心相護念,最後敬禮佛陀、菩提、涅槃、諸菩薩、大孔雀明王尊等 ,祈求護衛我及諸眷屬,無病壽百歲[22][23][24]。
佛教咒語大致可分為四種形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