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滲流理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滲流理論(英語:Percolation theory)是數學和統計物理領域中研究隨機圖上簇的性質的一套理論。舉例來說,假設有一多孔材料,求問液體能否從頂端貫穿該材料直至到達底部。滲流理論將此抽象成以下數學問題:建立一有n × n × n個頂點的三維網格模型,相鄰頂點的邊有p的概率是連接的,或者說有(1-p)的概率是不連接的,每條邊連接與否相互獨立。滲流理論的基本問題是,當n很大以至於體系可以近似為無限網格時,求問至少存在一條貫穿整個網格的路徑(稱為滲流)對應的p的範圍。這一p的下界,pc,稱為滲流閾值。該問題由布羅德本特和漢默斯利於1957年提出,[1]其後相關問題被廣泛研究。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上述問題稱為邊滲流或鍵滲流(英語:Bond percolation),是滲流理論兩種主要的滲流形式之一。另外一種是點滲流(英語:Site percolation),與邊滲流不同的是,每個頂點有p的概率是「占有」的;相應有(1-p)的概率是「空缺」的,如果相鄰兩個頂點皆屬於占有則它們之間是連接的。而問題相同:求給定p值時,整個圖是否滲流。
Remove ads
滲流閾值
根據零一律,一個無限的隨機圖是否滲流的概率要麼為0,要麼為1,處於這一轉折的臨界概率稱為滲流閾值,記作pc。少數簡單模型的滲流閾值有精確的解析解。例如,一維點陣的邊滲流和點滲流閾值均為pc=1,這個解是平凡的;[2]二維方格的滲流閾值曾困擾物理學界20年,直到1980年代由哈里·凱斯滕給出完整證明,其邊滲流閾值是1/2(參見Kesten (1982) )。[3]另一種已知精確解的特殊情況是貝特晶格(該模型的每一個頂點有z個近鄰頂點,如此延伸,沒有迴路),。
以下給出d維簡單立方模型的滲流閾值數據:
實際計算中,當網格邊長n較大時,比如n=100,一個體系是否滲流的概率在pc附近的變化已經非常尖銳。
Remove ads
滲流臨界指數
模型在滲流閾值附近的行為可視作一種相變,因為有些表徵性質的物理量是發散的,比如簇的期望大小。標度理論認為模型在滲流閾值的性質可以用一系列臨界指數描述。例如,相互連接的點(點滲流)或邊(邊滲流)構成一個簇。當時,簇大小的分布趨於,其中為簇的大小,為該大小的簇出現的概率,為費舍爾指數(Fischer exponent)。
又如,兩個距離為的點屬於同一個簇的概率呈指數衰減,其中為反常維度(Anomalous dimension)。
在滲流閾值時,無限的簇可視作一分形。以該無限的簇上的一點為中心,長度為半徑範圍內屬於該簇點的個數(簇的質量)滿足,稱為分形維度(Fractal dimension)。以上三個指數滿足
滲流臨界指數及關係也是滲流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
Remove ads
相關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