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樣性是多元文化或各種單一文化結合體的本質,與謀求全球單一文化的文化同質化相反,更類似於文化融合。文化多樣性也可以指不同的文化尊重彼此的差異。一般情況下,人們認為全球化會對文化多樣性帶來負面影響。
概述
從古至今,世界各地出現了許多完全獨立的社會類型,而對應的的文化類型也存在巨大的差異,其中許多差異如今仍然存在。除了語言、服飾以及傳統文化等明顯的文化差異之外,不同社會的組織結構、道德觀念以及與環境相作用的方式也存在重大差異,從中表現出的文化多樣性類似於生物多樣性。[1]
爭議
人們認為,地球上生命的存續離不開生物多樣性。人類與文化多樣性的關係可能亦是如此。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第1條中稱:「……對於人類而言,文化多樣性就如生物多樣性對於自然一樣至關重要。」[2]
這一立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理由來自於多個方面。首先,與大多數關於人性進化的論述一樣,文化多樣性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極有可能是一個既無法證實又無法證偽的假設。此外,有人認為為了保護文化多樣性刻意保護欠發達的社會形式是不道德的,這會使那裡的人們無法享受發達社會由技術及醫療進步所帶來的好處。
同樣,罔顧欠已開發國家的貧困狀況而推廣文化多樣性,或者僅因認為他們在為文化多樣性做貢獻,而提倡一些殘忍的宗教行為,如殘割女性生殖器、一夫多妻、童婚和人祭等也是不道德的。[3]
全球化開始後,傳統的民族國家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和資本正在打破地理限制,重塑市場、國家和公民之間的關係。特別地,大眾傳媒產業的發展對全球的個人和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信息傳遞的便捷性的增加可能使社會的獨特性衰減:信息在世界範圍內如此容易地傳播,使文化內涵、價值與品味面臨著同質化的風險,而個人和社會的個性特徵可能開始減弱。[4][5]
量化
文化多樣性難以量化。但人們普遍認為,文化多樣性可以用地區範圍內或全世界使用的語言數量來衡量。如此來看,二十世紀末可能正是世界文化多樣性急劇下降的時期。20世紀90年代,班戈爾威爾斯大學語言學榮譽教授大衛·克里斯托的研究顯示,當時平均每過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滅絕。據他計算,如果語言數量下降的速率保持不變,那麼到2100年,世界現存語言中將有90%滅絕。[6]
人口過剩,移民和帝國主義(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文化上的)都有可能降低文化多樣性,但也有人認為,大規模的信息共享對文化同質化有促進作用,所以全球化會不可避免地造成文化多樣性降低。
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承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並指出保護文化多樣性是一種需要落實的倫理責任,與對人類尊嚴的尊重緊密相連。[7]
除了信息社會問題世界首腦會議(WSIS)於2003年在日內瓦提出的原則聲明之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5年10月出台了《表達和促進文化多樣性公約》。這份公約對所有締約國具有法律約束力,它承認:[8]
- 作為身份、價值和意義的載體,文化產品、服務和活動具有獨特性;
- 雖然文化產品、服務和活動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但它們不只是商品,也不只是用來販賣和消費的對象。
這份公約是針對各國「被迫逐漸放棄執行文化政策的權利,並在國際貿易協定談判時全面公開文化部門細節」的情況而締結的[9]。迄今為止,歐盟及其他116個成員國已締約,而美國、澳洲和以色列並不在內[10]。締約國意識到文化商品的特殊性、文化服務、國家在文化領域擁有的主權宣示和公共服務同等重要。從世界貿易的角度來看,作為一種非強制性約束力的「軟性法律工具」,這份公約顯然對歐洲的文化政策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2007年6月20日,78個國家締結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其中規定:
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社群對環境的反饋,是人們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給人以認同感和使命感,從而促進他們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2007年歐盟提出的《蒙特婁宣言》也豐富了文化多樣性。
2009年,歐洲法院傾向於用更加寬泛的視角來看待文化——不再局限於文化的商業價值,來保護電影,並達成已被認可的,提高語言多樣性的目標。此外,根據《公約》,歐盟和中國致力於促進文化交流平等化,加強國際合作,發掘文化和創意產業中的商貿機會。激勵中國政府開展商業合作的重要因素,很可能是從外國市場獲得人才和技術的機會[11][12]。全球多元文化遺產的理念包含了一些非排他性的觀點(參見多元文化)。除語言之外,多樣性還包括宗教和傳統習俗。
《21世紀文化議程》是全世界首份奠定了城市和地方政府承諾發展文化的基礎,並支持地方政府為文化多樣性作出貢獻的文件。
區別
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可包含以下幾種含義:
文化一致性可以在社會生活或者習俗的特定場景中,經由團體的行為顯現出來。[13]
文化多樣性是文化一致性的對立面。
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內的一些人為文化趨於統一的相關假設感到擔憂。以下方面可以佐證該假設:
- 由於缺少合法地位與法律保護,許多語言和方言消失了。例如法國布雷頓、科西嘉、歐西坦、亞爾薩斯、弗蘭芒、普瓦圖、聖東尼等地的方言。
- 人們急於保護他們的傳統習俗。就像在紐西蘭、澳洲沿海、北美洲和中美洲等地區一樣。
- 通過銷售由視聽媒體推廣的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服裝和營養品等產品,美國的文化優勢愈發明顯,以至於形成了幾乎標準化的消費文化(披薩餅、酒店、快餐等……)。
幾個國際組織致力於保護瀕危的社會和文化,比如Survival International以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
「文化多樣性」的理念得到了很多中立組織的響應,特別是在教科文組織內部頗受贊成。[14]
由歐洲聯盟執委會所資助的SUS.DIV組織,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宣言為基礎,研究文化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15]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