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道(梵語:madhyamā-mārga;或巴利語:majjhimā paṭipadā,梵語:madhyamā-pratipad),佛教術語,為釋迦牟尼的核心教義之一;相對於二邊,包括有無、苦樂、生滅等,釋迦牟尼在說法時,主張應遠離二邊,至於中道[1]。釋迦牟尼在講述中道時,通常都與緣起、十二緣起連結在一起,用來闡明無我、空的道理。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
部派佛教時期,多只是援引《阿含經》的內容,對中道思想並沒有進一步發展。直到大乘佛教興起,在般若系經典與中觀派經典中,中道思想開始成為理論核心。如來藏學派中,以中道為如來藏的代稱之一。
在梵文中,madhya是形容詞,中間的意思。加上最高級詞尾mā,形成madhyamā,意為最中、至中。mārga是道、道路、正確道路的意思。madhyamā-mārga可以解釋為,最中間的道路;另一個意思,則是指在路程的一半、道路中途。加上詞尾-ka,名詞化成為專用術語,之後形成madhyamāka。
梵語:pratipad,意思是道路、行道、道支、正道。四聖諦中的苦滅道諦(巴利語: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 ariyasaccaṃ)就使用了這個字。
根據昭慧法師研究,在阿含經中,除了用於形容道路中途之外,中道有三種使用方法:
在《雜阿含經》中,中道一詞出現六次,都是用於法義討論。包括了:
在《雜阿含經》中,提出了不一不異,不常不斷,與不有不無等中道概念。中道、緣起、十二緣起是被連結在一起的,可以被視為是一組相同的概念。
《大般若經》提出,中道為六波羅密中的慧學,學習中道讓人可以遠離邊見[12]。《瑜伽師地論》認為,學習中道可以使人遠離兩邊的邪見,破除戒禁取見[13]。
龍樹提出八不中道。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