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1940年1月4日—),江西赣州出生,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画家、戏剧和电影导演、摄影家,1980年代末前往欧洲,现为法国公民。因“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亦是翻译家,尤著于翻译塞缪尔·贝克特和欧仁·尤内斯库的作品。而当中的意识流作品及当中的流亡意识对其他作家有很大的启发[2]。
Quick Facts 高行健, 出生 ...
Close
在江西赣州出生,第二次国共内战结束后,全家搬到南京。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为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做过抗日剧团的演员。在母亲的影响下,高行健对戏剧、写作产生了兴趣,从小就有绘画的爱好。
- 1950年,高行健全家搬到南京。
- 1952年,高行健就读于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中学(今南京市金陵中学),以前这所中学是一个教会学校(金陵大学附属中学),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西方翻译来的著作。另外高行健师从画家郓宗嬴先生学画素描、水彩、油画以及泥塑。对这段时光,高行健回忆到:“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我的中学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梦里”。
- 1957年,高行健高中毕业,听从母亲的建议,没有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而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
- 1962年,高行健从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
- 1967年,10月与南京十中的校友王学昀在北京结婚,之前有十年的恋爱。
- 1970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期间曾到安徽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同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75年,经岳父的学生推荐调入北京中国旅社,又经岳母亲的亲戚推荐,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
- 1977年,在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9年5月,作为全程翻译,陪同巴金等中国作家访问巴黎,回国后高行健发表了《巴金在巴黎》。
- 198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开始提出与王学昀离婚。
- 1982年,与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 1983年,《车站》,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很快被禁演。[3]
- 1984年,经法院判决,正式与第一任妻子离婚。
- 1985年,在北京与雕塑家尹光中举办泥塑绘画展,开始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这也是到目前为止,高行健在大陆举办的唯一一次画展。同年与第二位妻子郭长慧结婚后,应邀赴欧洲五国(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访问八个月,在柏林文化之家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卖画获“巨款”四万马克,从此高行健开始了以画养文生涯,获得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
- 1986年《彼岸》被禁演。
- 1987年,高行健应邀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
- 1988年, 定居巴黎后又创作了《逃亡》、《生死界》、《对话与反洁》、《夜游神》、和《山海经传》等,使其戏剧作品增至十八部,也开始成为法国“具像批评派沙龙”成员,以后连续三年参加该沙龙在巴黎大皇宫美术馆的年展。
- 1989年爆发六四事件后,高行健公开宣布退出中国共产党,此事触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高行健被开除公职、党籍,在北京的住房被查封。高行健则宣布,永不再回没有自由的中国大陆,自此正式流亡法国。与第二位妻子离婚。
- 1992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艺术与文学勋章”。
- 1997年,高行健加入法国国籍。
- 1999年,高行健的画作在巴黎参加罗浮宫第十九届国际古董与艺术双年展。
- 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高行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瑞典科学院对高行健作如下评价:“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 2001年,获国立中山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 2002年2月25日,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为高行健颁发“法国荣誉军团勋章”[4]。
- 2017年5月22日,获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 1982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 1992年,在台湾上演。
- 1983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 1984年,在南斯拉夫上演;
- 1986年,在香港由第四线剧社演出;
- 1988年,在英国上演;
- 1992年,在奥地利上演;
- 1999年,在日本上演。
- 1985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 1988年,在德国汉堡上演;
- 1990年,在香港上演。
- 1985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收录了《绝对信号》、《车站》、《独白》(独角戏)、《野人》,以及现代折子戏四篇:《模仿者》、《躲雨》、《行路难》、《喀巴拉山口》。
- 1986年,在文学刊物《十月》发表;
- 1990年,在台湾上演;
- 1994年,瑞典皇家剧院出版瑞典文版剧作选《彼岸》,译者马悦然。
- 1995年,香港演艺学院,高行健执导。
- 1987年,在瑞典上演。
- 1988年,在香港上演。
- 1989年,在美国上演。
- 1990年,在《今天》第一期发表,同年在瑞典皇家剧院首演;
- 1992年,在德国、波兰上演;
- 1994年,在法国上演。
- 1997年,在日本、非洲贝宁和科特迪瓦上演。
- 1991年,在《今天》第二期发表;
- 1992年,由法国文化部赞助,在巴黎圆环剧院首演,后参加"阿维农戏剧节";
- 1994年,分别在澳大利亚悉尼、意大利"当代世界戏剧节"上演,高行健执导;
- 1996年,在波兰上演;
- 1996年,在美国上演,高行健执导。
- 1992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 2013年6月28日,在台北首演。
- 1992年,在《今天》第二期发表,法文版也同时发表;
- 1992年,在维也纳首演,高行健执导;
- 1995年,在巴黎莫里哀剧院上演,高行健执导;
- 1999年,在巴黎再度上演,高行健执导。
- 1995年,由台湾帝教出版社出版。收《彼岸》、《冥城》、《山海经传》、《逃亡》、《生死界》、《对话与反诘》六集。
- 1996年,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 1999年,在法国阿维农戏剧节首演。
- 2000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
- 2002年12月19日,在台北首演。
- 2001年,经联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2004年,经联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有只鸽子叫红唇儿》,中篇小说集,收录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寒夜的星辰》2部中篇小说。
- 1984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 2000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 《给我老爷买鱼竿》,短篇小说集,收录《朋友》《路上》《海上》《母亲》等17篇短篇小说。
- 1989年,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 1990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
- 1992年,瑞典文版出版,译者为马悦然。
- 1995年,法文版出版,译者为杜特莱。
- 2000年,英文版出版,译者陈顺妍(Mabell Lee)。
- 2000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 1999年,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 2000年,法文版出版,译者为杜特莱。
- 2000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 《游神与玄思 高行健诗集》,收录《我说刺猬》《逍遥如鸟》《夜间行歌》《游神与玄思》《美的葬礼(电影诗)》《短诗辑录(12首)》《佳句偶拾》等。
- 2012年,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文艺论著,《小说的变迁》《小说的未来》等17篇关于小说的论文。
- 1981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 《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戏剧论文集。《现代戏剧手段初探》六篇、《我的戏剧观》《我与布莱希特》《要什么样的戏剧》《戏曲不要改革与要改革》等13篇论文,以及12篇戏剧导演论文,《京华夜谈》(与马寿鹏的两次谈话)。
- 198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 《没有主义》,文艺论文集。第一辑 没有主义,第二辑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当代文学,第三辑 文学戏剧创作谈,第四辑 戏剧作法与表演理论,第五辑 当代绘画散论,第六辑 文学的理由。
- 1996年,由香港天地图地公司出版。
- 《论创作》,文艺论文集。第一辑 论创作,第二辑 另一种美学,第三辑 访谈与对谈,第四辑 附录。
- 2008年,台湾经联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2010年,高行健、方梓勋合著,台湾经联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1999年,由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
- 《高行健作品集》,全7册。包括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路上》四册,论著《没有主义》,译著《秃头歌女》,剧本《绝对信号》各一册。
- 200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
2019
- “呼唤新的文艺复兴”,2019艺术季,卢瓦尔河畔朔蒙城堡领地艺术与自然中心,法国
2016
- “墨光”,艺倡画廊,香港
- “高行健个展”Galerie Simocini 画廊,卢森堡
- “呼唤文艺复兴”,亚洲艺术中心,台北
2015
- “高行健:个人回顾展个人画展”,伊克塞尔美术馆,布鲁塞尔
- “高行健—意识的觉醒”,比利时皇家美术馆,布鲁塞尔
- “L'intérêt d'un instant”,J.Bastien Art 画廊,布鲁塞尔
- “墨光”Actis Gallery 画廊,伦敦
- “呼唤文艺复兴”, 库伯库特萨基金会, 圣塞巴斯田,西班牙
2013
- “梦境边缘”,亚洲艺术中心,台北
- 马里兰大学美术馆,华盛顿,美国
- “超越语言—高行健摄影水墨展”,谁先觉画廊,新加坡
2011
- Claude Bernard 画廊,巴黎
- Senda 画廊,巴塞罗那
- J.Bastien Art 画廊,布鲁塞尔
2010
- “光与影”,亚洲艺术中心,台北
- 卡萨索勒利克艺术基金会,巴勒马,西班牙
- Art 画廊,布鲁塞尔
- “高行健,布上水墨及纸上新作展”,艺倡画廊,香港
2009
- Würth Portugal 公司和桑特拉现代美术馆,葡萄牙
- J.Bastien Art 画廊,布鲁塞尔
- 利耶日现代与当代艺术馆,利耶日,比利时
- 星特拉现代艺术馆,里斯本
2008
- 亚洲艺术中心,台北,台湾
- ZK 博物馆,卡尔斯鲁尔,德国
- 读者圈基金会,巴塞罗那,西班牙
- 巴黎 Claude Bernard 画廊,法国
- “高行健水墨新作 2007-2008”艺倡画廊,香港
- Circulo de Lectores 基金会与 Sanda 画廊,巴塞罗那,西班牙
2007
- “Philosophical ink on Paper Paintings”,谁先觉画廊,新加坡
- 路德维希博物馆,科布伦茨,德国
- 斯尼特博物馆,圣母大学,美国
2006
- Claude Bernard 画廊,巴黎
- 法国学院,柏林
- “高行健-水墨”艺倡画廊,香港
- 谁先觉画廊,新加坡
2005
- Frank Pagès 画廊,巴顿-巴顿,德国
- 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2004
- 当代艺术中心,巴塞罗那,西班牙
- Claude Bernard 画廊,巴黎
- 艺倡画廊 / Artemis Fine Arts,纽约,美国
2003
- 蒙斯美术馆,比利时
- 壁毯博物馆,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法国
- “2003 高行健年”,马赛,法国
- 马赛市老慈善院博物馆,马赛,法国
- 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 克罗德贝尔纳画廊,巴黎
- Gallerie Torbandena 画廊和 Teatro Miela 剧院,第里雅斯特,意大利
- Haggerty Museum of Art,密尔瓦基,美国
2002
- 索菲亚皇后国家美术馆,马德里,西班牙
- 艺倡画廊,香港
2001
- 亚维农市在大主教宫,法国
- 亚洲艺术中心,台北
- 艺倡画廊,香港
- 哈特艺术研究所,弗莱堡,德国
2000
- 巴热斯画廊,巴登-巴登,德国
- 亚洲艺术中心,台北,台湾
- 蓝圈当代艺术画廊,法国
- 瑞典学院图书馆,斯特哥尔摩,瑞典
- 莫拉特艺术研究所,佛莱堡,德国
1999
- 春天书展的开幕式,卡西斯,法国
- 红雀塔画廊,裹尔索戈,法国
1998
- “高行健近作展”,艺倡画廊,香港
- 红雀塔画廊,裹尔索戈,法国
1996
- 正义宫画廊,卢森堡.
- 蓝圈当代艺术画廊,麦茨,法国
- 红雀塔画廊,裹尔索戈,法国
- “高行健作品展”,艺倡画廊,香港
1995
- 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台湾
1994
- 蓝圈当代艺术画廊,麦茨,法国
- 波兹南国家剧院,波兰
1993
- 布尔日文化中心,布尔日,法国
- 红雀塔画廊,裹尔索戈,法国
- 法国画廊,亚森,德国
1992
- 中国文化中心,马赛,法国
- 蓝圈当代艺术画廊,麦茨,法国
1991
- 朗布耶交汇画廊,法国
1990
- “具像批评派沙龙”1990 年秋季展,大皇宫美术馆,巴黎
- “具像批评派沙龙”1990 年莫斯科、圣彼德堡巡回展
1990
- 中国之光协会,马赛,法国
1989
- “高行健、王春丽联展”,克拉普斯画廊,瑞典,
1988
- 东方博物馆,斯特哥尔摩,瑞典
- 瓦特卢市文化中心,法国
1986
- 北方省文化局,里尔,法国
1985
- 北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 贝塔宁艺术之家白,柏林
- 史密德文化中心,维也纳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公报中指出,高行健的长篇巨著《灵山》是一部“无以伦比的罕见文学杰作,也是一部朝圣小说”。刘再复说“它揭示了中国文化鲜为人知的一面”。
除了西方的赞誉,华人文坛对高行健亦有极高评价。著名作家董桥表示,高行健的作品极具创意,永远不会重复自己,视野广阔,气势不凡,成就是世界级。
曾经翻译过高行健数个英语剧本的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方梓勋,指高氏作品着重人性描述,带有个人主义色彩,有时亦会掺入佛学和禅的思想。戏剧方面,方教授认为故事性不强,但因为充满人性,容易令观众投入。他估计,这可能并非高行健的本意,但观众会有同感。
台湾的中国文艺协会理事长王吉隆则认为,高行健的作品很有民族性,他将西方现代文学技巧和东方精神融为一炉,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诠释出来。
当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时,遭到中国政府强烈抵制,是以其在大陆鲜为人知。[5]
- 前妻王学筠,南京十中校友,1967年与高行健结婚,1980后离婚。从南京大学中文系以副教授退休。2013年9月1日香港《苹果日报》副刊登载了署名王学昀的文章,题为《和高行健结婚离婚》。
- 前妻郭长慧,北外第13届校友,1985年结婚,后移居法国,1989年离婚。就职于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文化与艺术节目的主持人。无子女。
- 女友西零,旅法华裔作家。中文作品《总是巴黎》和《寻找露易丝》,法文作品《Eté strident》(刺耳的夏天)、《La troisième moitié》(下半场)。
高行健获法颁荣誉勋章. 大纪元. 2002年2月27日 [2019年7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7月25日).
- 书籍
- 期刊文章
- 朱大可,〈天鹅绒审判和诺贝尔主义的终结〉,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月刊。
- 北明,“与高行健一百六十分钟的长谈”,《明报月刊》,卷期35:12,2000年12月,页19-30.
- 论文
- 罗菁,《高行健之戏剧──理论与实践》,2006年
- 罗菁,《“神人的没落”──论高行健〈山海经传〉的矛盾与困局》
- 历史与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 20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年1月4-6日──会上发表论文
- 罗菁,《Politics in Rituals: Gao Xingjian's Escape》
- “高行健:中国文化的交叉路”国际研讨会 2008年5月28-30日──会上发表论文
- 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香港戏剧工程”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