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立梁孝王之子桓邑侯刘明为济川王,分梁国置济川国,都济阳(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1]。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济川王坐杀人废,国除为济川郡。后颍川郡尉氏县改属济川郡。元朔中,削梁国宁陵、傿二县,别属济川郡。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济川郡为陈留郡,移治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东南陈留城)[2]。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陈留郡属兖州刺史部。
汉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立皇子刘康为济阳王,改陈留郡为济阳国。建昭五年(前34年),徙封济阳王为山阳王,复为陈留郡。汉成帝时,河南郡酸枣县改属陈留郡[3]。至此,陈留郡领十七县(侯国):陈留、小黄、成安、宁陵、雍丘、酸枣、东昏、襄邑、外黄、封丘、长罗、尉氏、傿、长垣、平丘、济阳、浚仪[4]。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宁陵县以西,开封市、尉氏县以东,延津县、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省并成安、长罗二县。汉章帝建初初,梁郡菑县(改为考城县)改属陈留郡。建初四年(79年),以傿、宁陵二县益梁国,以长垣县益济阴国。后长垣县还属陈留郡。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析置己吾县。后削陈国圉、扶沟二县,别属陈留郡。至此,陈留郡领十七县(侯国):陈留、小黄、雍丘、酸枣、东昏、襄邑、外黄、封丘、尉氏、长垣、平丘、济阳、浚仪、考城、己吾、圉、扶沟。[5]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进封襄邑公曹峻为陈留王,改陈留郡为陈留国。黄初五年(224年),降封陈留王为襄邑王,复为陈留郡。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进封襄邑王为陈留王,复置陈留国[6]。
曹魏前后,因民户凋敝,省并陈留、东昏、平丘、己吾、圉、考城、扶沟七县。至此,陈留国领十县:小黄、浚仪、封丘、酸枣、济阳、长垣、雍丘、尉氏、襄邑、外黄,移治小黄(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东北)[7]。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以陈留国转封魏帝曹奂[8]。西晋后期,复置考城、扶沟二县。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立赵王司马伦之子司马馥为济阳王[9],分陈留国济阳、外黄、考城三县置济阳国。光熙元年(306年),进封东嬴公司马腾为东燕王,分濮阳郡、陈留国置东燕国,酸枣、长垣二县改属东燕国。至此,陈留国领七县:小黄、浚仪、封丘、雍丘、尉氏、襄邑、扶沟。永嘉之乱后,国除为陈留郡,移治浚仪县仓垣城(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北)[10]。
十六国时期,陈留郡(建昌郡)先后为后赵(322年-350年)、冉魏(350年-351年)、东晋(351年-359年)、前燕(359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东晋(384年-387年)、翟魏(387年-392年)、后燕(392年-398年)、东晋(398年-399年)、后秦(399年-416年)所有,曾复置陈留县。后赵武帝建武元年(335年),改陈留郡为建昌郡,改属洛州。晋穆帝永和七年(351年)收复建昌郡后,复称陈留郡,还属兖州,后屡失陷。[10]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东晋再次收复陈留郡,为区别于侨置的陈留郡,改称北陈留郡。晋恭帝元熙元年(419年)至二年(420年),北陈留郡为刘裕宋国二十郡之一[11]。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复北陈留郡为陈留郡[12]。至此,陈留郡领六县:酸枣、小黄、雍丘、白马、襄邑、尉氏[13]。
北魏明元帝泰常七年(422年),攻占南朝宋陈留郡[14][15]。后复置封丘县。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小黄县并入济阳郡外黄县。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封丘县并入酸枣县。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452年),尉氏县并入荥阳郡苑陵县。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复置小黄县。太和十八年(494年),废陈留郡,领县并入荥阳郡、东郡等邻郡。[16]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分荥阳郡等郡复置陈留郡,属司州,分小黄县复置浚仪县,郡治浚仪县大梁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市区)。孝昌四年(528年),分东郡、陈留郡置阳夏郡。至此,陈留郡领五县:浚仪、封丘、小黄、开封、尉氏[16]。辖境为今开封、封丘县一带。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分司州置梁州,陈留郡改属梁州,分陈留郡开封、尉氏二县置开封郡。至此,陈留郡领三县:浚仪、封丘、小黄[16]。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封丘、小黄二县并入浚仪县;废开封郡,其所领尉氏县并入开封县,改属陈留郡。至此,陈留郡领二县:浚仪、开封。[10]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汴州为陈留郡,治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市区),领六县:开封、浚仪、陈留、雍丘、封丘、尉氏。燕光烈帝圣武元年(756年),改陈留郡为汴州。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复改为陈留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汴州。燕昭武帝顺天元年(759年),复改为陈留郡。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复改为汴州,陈留郡之名不再作为行政区划名称。[18]
人口
长官
- 马严,字威卿,扶风茂陵人,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至六年(30年)在任。[26]
- 富宗,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伏诛。[27]
- 玉况,字文伯,京兆杜陵人,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47年)离任。[28]
- 召驯,字伯春,九江寿春人,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离任。[29]
- 鲁丕,字叔陵,扶风平陵人,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至六年(94年)在任。[30]
- 周防,字伟公,汝南汝阳人,汉安帝时在任。[31]
- 朱颉,南阳宛人,汉安帝时在任。[32]
- 杨舜。[33]
- 杨任。[34]
- 冷宏。[35]
- 梁让,安定乌氏人,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见任。[36]
- 宋䜣。[37]
- 袁汤,字仲河,汝南汝阳人。[38]
- 吴文章。[39]
- 程封。[40]
- 左敏,河南平阴人,汉桓帝时在任。[41]
- 韦毅,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坐臧自杀。[42]
- 冯岱,字德山。[43]
- 文穆,汉灵帝时在任。[44]
- 淳于□,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见任。[44]
-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汉献帝中平六年(189年)见任。[45]
- 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汉献帝初平中在任。[46]
-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汉献帝兴平中领。[47]
- 枣祗,汉献帝建安初在任。[48]
- 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人,汉献帝建安初在任。[47]
- 裴宽,河东闻喜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在任。
- 裴敦复,唐玄宗天宝初(742年—743年)在任。
- 韦恒(743年,未任)
- 张利贞,唐玄宗天宝初(743年—744年)在任。
- 李彦允,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见任。
- 徐恽,东海人,唐玄宗天宝中(745年)在任。
- 韦陟,唐玄宗天宝中(746年)在任。
- 薛江童,唐玄宗天宝中(747年)在任。
- 陆景融,吴郡人,唐玄宗天宝中(748年—749年)在任。
- 元彦冲,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年)至十二载(753年)在任。
- 王濬,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出任。
- 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见任。
- 郭纳,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降于安禄山。
- 张介然(755年)
- 李庭望(755年)
- 李随(756年,河南节度使)
- 李祗,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在任。
- 李巨,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在任。[77]
国主
注释及征引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