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日本的民族宗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道(日语:神道/しんとう Shintō),也称为“惟神之道”[注 1]、“随神之道”[注 2],汉语圈又称神道教,是原生于日本大和民族的民族宗教,奠基于日本自古以来的民间信仰与自然崇拜,属于泛灵多神信仰。其特征是将世间万物中令人敬畏及崇拜的均视为神,从山、海之类的自然界物体或现象、祖灵、传统神话中的神祇与英雄、乃至各种幽灵、外国人物等皆是,认为凡间的万物都有神灵依附,就算是长年使用的人造物品也会成神[注 3],福气、灾厄、疾病等抽象概念也是神,这种“万物皆有灵”的信仰正是神道教的主要特色。神道教的神祇数量之多可以“八十万神”[注 4]或“八百万神”[注 5]来形容。与其他民间信仰相似,神道没有统一的信仰组织,旗下分为数个流派。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9年8月30日) |
神道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一直到公元5世纪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日本后,才在《日本书纪》〈用明天皇纪〉中出现“天皇信佛法,尊神道”纪录,这是首次出现“神道”称呼。
汉字传入日本后,“神”字被用来表示日语中的“かみ”(kami)。当时的日本人称已逝的人之亡灵为“かみ”,亦将认为值得敬拜的山神及树木、狐狸等动植物的灵魂称为“かみ”。“かみ”还包括一些令人骇闻的凶神恶煞。其后,人物神的历任天皇、幕府将军、功臣、武士等也渐渐被作为膜拜对象,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佛教初传入日本时,神道信徒甚为反对,国内贵族也分为两派,分别主张支持佛教与反对佛教。支持佛教的势力以苏我氏为代表,而反对派则以物部氏和中臣氏为首。但日本佛教乃当时的世界大国唐朝所传授,佛僧至唐朝进修后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于是天皇们大多拥护佛教,神道顿时失势。然至8世纪末,佛僧掌握国家大权,皇室有意打压佛教影响力,因而神道再度得势。长久下来,两种宗教逐渐互相融合,即“神佛习合”,类似华人的三教合一。至明治时期,百姓多同时信仰两宗教。于是佛教寺院和神道的神社,两者浑然。例外的是伊势神宫,古日本视它为皇族祖庙,供奉皇家历代先祖,属于古神社。
14世纪北畠亲房著《神皇正统记》,上起于神代,终兴国初。《神皇正统记》中的天皇世系经德川光圀《大日本史》采纳成为官方史家定说。[1]
德川家康的儒臣林罗山提出神道即尧舜之道,皇祖皇宗的正道与儒教的精神同一。
德川义直继承了林罗山的神道观,著有《神祇宝典》,排斥佛菩萨本地垂迹说;主张神道即王道,即尧舜之道,即儒道、圣贤之道,即“《易》云: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2]德川义直认为日本为神灵栖舍之所,故称为神国,其宝称神器,守神器之人称神皇,其兵称神兵。神意人心本是一理,剑玺镜即勇信智,玺镜为文,剑为武。若林强斎继承了山崎暗斎的垂加神道,著《神道大意》强调儒教即神道。
当时盛行的还有朱子学派儒者山崎暗斋的创立垂加神道。阳明学派儒者中江藤树提出神明即良知的本体;其门人熊泽藩山以此为旨著《神道大义》,主张神道与儒教一致,“以神明之本体为良如”,神道以正直为体,知仁勇为三德,三种神器分别象征了知、仁、勇。荻生徂徕的门人太宰春台在《辨道书》中指出,神道即《周易》观卦《彖》传中的“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出口延佳受林罗山的影响,收集战国时代以来散逸烧亡的神宫旧记和神书,导入理气学,创设的伊势神道则以《周易》易理为神道,强调神道即天下万民的道。出口延佳撰有《中臣祓瑞穗抄》、《神代卷讲述抄》、《太神宫神道或问》。
至江户时代末期,国粹的神道理论家宣称,两者不能相混。本居宣长反对把儒家和神道混同,由此产生了复古神道。荷田春满及其门人贺茂真渊通过对《万叶集》、《古事记》的古语、国学的研究创设复古神道,把《古事记》奉为第一神典,主张以孝道为先,孝父母、敬神和忠于天皇。复古神道主张古道即神道,万国都承蒙天照大神的御德;日本是天照大神降生之国,其子孙天皇万世一系,继承三种神器,居于万国之上。平田笃胤是复古神道的集大成者。平田笃胤早年在朱子学者中山青莪门下学习汉学,批判太宰春台《辨道书》,著有《古道大意》,提出日本人都是神的后裔。他以中国自古革命不断、乱臣贼子众多为根据,论证日本输入儒道以来也战乱不断。他在《赤县太古传》、《三五本纪考》中提出,中国才是日本神祇渡海所经营的,三皇五帝是从日本渡海去的神;他著《俗神道大意》排斥其他神道派别为俗神道。
明治元年正月,明治天皇下诏宣布太政复古。明治元年十月十七日,明治天皇亲祭冰川神社并下诏宣布祭政一致:
诏:崇神社、重祭祀,皇国之大典政教基本。然中世以降,政道渐率,祀典不举,遂驯致纲纪不振,朕慨之。方今更始之秋,新置东京,亲临视政,将先兴祀典、张纲纪,以复祭政一致之道也。
明治2年12月,宫内建成新神殿,供奉八神、天神地祇和历代皇灵。1870年1月3日,在新神殿中举行天皇亲祭,并发布《镇祭诏》:
朕恭惟大祖创业,崇敬神明,爱抚苍生,祭政一致,所由来远矣。朕以寡弱夙承圣绪,日夜怵慯,惧天职之或亏,乃祗镇祭天神地祇八神曁列皇神灵于神祇官,以申孝敬,庶几使亿兆有所矜式。
明治3年1月3日(1870年2月3日),明治天皇作大教宣布诏书:
朕恭惟天神天祖,立极垂统;列皇相承,継之述之。祭政一致,亿兆同心。治教明于上,风俗美于下。而中世以降,时有污隆,道有顕晦,治教之不洽也久矣。今也,天运循环,百度维新,宜明治教,以宣扬惟神大道也。因新命宣教使,以布教天下。汝群臣众庶,其体斯旨。
随后神道成为国家的宗教,兴起“废佛毁释运动”,以致许多佛寺遭毁。虽然明治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但崇拜神道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成为统治国民的手段。此一近似于国教的神道信仰体系被称为“国家神道”。明治维新执行王政复古、祭政一致,再次确立王朝时代以来的神社制度,展开神祇官复兴运动。明治五年三月创立教部省,确立政教合一,在国家层面设大教院,主祭天之御中主神、高皇产灵神、神皇产灵神和天照大神。在地方上设立中教院、小教院。明治三十一年十一月创设全国神职会。国家神道的制度直到二战后,才在盟军占领当局要求政教分离的指导下被废除。
根据日本文化厅在2016年的统计,神道在日本国内约有8千9百万信徒,占日本居住人口(含外籍居留人口)比例达47.4%[3],但此数据没有考虑到神佛习合现象。有人认为实际上真正虔诚的神道信徒数量并不多,日本五大报之一的《日本经济新闻》则指出很多日本人不过是进去寺庙里面求神许愿罢了,并不是真正拥有宗教信仰[4],但实际上,宗教除了制度性宗教外,还有非制度性宗教,求神许愿本身也是宗教行为的一种,不能说成没有宗教信仰。
日本神道祭祀包括了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5]祭祀分大祀、中祀、小祀。[6]大祀包括大尝祭。中祀包括新尝祭、神尝祭、相尝祭、神衣祭、祈年祭。小祀包括镇花祭、镇火祭、镇魂祭、三枝祭、道享祭、风神祭、祈雨止雨祭、月次祭、星祭、招魂祭、荒神祭、地镇祭。《古事记》中除了至尊神天照大神以外,神道教的神按职别包括六个辅佐神、五部上祖神、三十二神、五行神、风神、雷神、山神、草神、海神、河神、二十一祓神、六福神、道祖神、和歌神、八大武神、军神、酒造祖神、医术祖神、神乐祖神、服部祖神等等。
神宫里的神官称为祭主、大宫司。神社的首领称为神主,其下有祢宜(觋)、祝、巫(神子)等等。神乐舞女称为巫女。明治二十七年颁布《神官神职服制》敕令,此后修正3次,分为正装、礼装、常装。正服黑罗冠、略服乌帽子(有位立乌帽子、无位折乌帽子)。正服衣冠,四位以上缝腋位袍黑唐草纹、五位赤唐草纹、六位以下绿无纹、无位黄平绢无纹。礼装斋服服制与位袍同,用白绢。中单短帷子,有位者为红绫,无位者红绢。下着指贯,三位以上紫底藤丸纹,四位五位紫平绢,六位以下浅黄平绢。此外有衣冠代用布衣,即无襕狩衣。常装包括狩衣和净衣。中祭、小祭的祭服为常服,即狩衣。别官以下仆从服白张。供品称为神馔,包括饭、饼、白米、黑米、野鸟、水鸟、海鱼、川鱼、海菜、野菜、果实、盐、酒。
神前结婚仪式可追溯到伊势礼法。1878年,深受水嶋流礼法家影响的伊势神宫的神宫教院颁布神道纲领《五仪略式》,包括诞生之式、创业之式、婚姻之式、奏功之式、葬祭之式五种。不久《类聚婚礼仪式》一书出版。1899年,华族女学校校长细川润次郎男爵拟定了《新撰婚礼式》,提倡推广神前结婚式。翌年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以大正天皇结婚为契机,出现了明治式神前结婚法。礼法讲习会在日比谷大神宫(东京大神宫)为当时身为皇太子的大正天皇的结婚式举行演习。此后大正神前结婚法集其大成。目前神前结婚式有三种:自家神前结婚仪式、氏神神前结婚仪式、宗教神道教会结婚仪式。结婚祭仪分为几个步骤。社司为新人开启神社大门,新人献上神馔,社司吟诵祝词,新人交换誓词并献上玉串再敬拜。摆上神酒、一献、二献、三献。媒人、男方亲族及女方亲族入座,与新人敬酒并问候。结婚式举行完后,紧接着举行“披露宴”。结婚仪式只有新郎新娘、媒人夫妇、双方父母、近亲参加。“披露宴”意即“公布于众”,所以参加的人可以很多,如双方工作单位的同事、远亲、同学、朋友均可参加。
天照大神是天皇一系的祖宗神,天皇所郊祀的皇大神[7],即日神,为治天(天的君王)。
神道依信仰形态可分成: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分有13个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创始人;民俗神道无严密组织,是农民自己祭祀农事和路神。明治维新后,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将神社神道定为国教,即国家神道,由政府出资资助。古来神道的祭祀神职人员、神主(神道的祭司)以及下级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世袭。明治政府不采传统的制度,废止世袭职。设置内务省中一部局来管辖全国神社,而神职皆成内务省的职员。又将古社中多数小者,由政府统筹到大社中。1945年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在盟军要求下,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分离,裕仁天皇发布诏书,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废除国家神道,政府不得资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经成为日本神道信仰的主流。
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内,都会被父母带领参拜神社,在3、5、7岁的11月15日所谓七五三节要参拜神社,升学、结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但平时求签,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礼也要佛教和尚主持。每个神社门前有一个叫做“鸟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门楣上挂一铃铛,悬一粗绳,参拜者先要拉动粗绳,再大声鼓掌以惊动神灵(日本称为御魂),然后双手合一默默祈祷。一般不用下跪,但进入殿内须脱鞋。因日本大学升学竞争相当激烈,每年高考时,都有大批学生到神社祈祷。
神社不设立灵牌(较重要的神社有一青铜镜)。有一些具有重要任务的神社称为神宫。比较重要的神道神社有:
神 | 神社 | |
---|---|---|
天照大神 | 伊势神宫 | |
天皇宗庙 | 石清水八幡宫、香椎宫、气比神宫、鹤冈八幡宫、宇佐神宫、宇治上神社、赤间神宫、近江神宫、白峯神宫、橿原神宫、筥崎宫、宫崎神宫、宇佐神宫、水无濑神宫、吉野神宫、平安神宫、明治神宫 | |
名神 | 古事记 | 出云大社、热田神宫、伏见稻荷大社、熊野本宫大社、春日大社、石上神宫、龙田大社、广濑大社、八坂神社、鹿岛神宫、多贺大社、日前宫、丹生都比卖神社、伊弉诺神宫、鹿儿岛神宫、南宫大社、多度大社 |
山神 | 大神神社、松尾大社、日吉大社、大山祇神社、三嶋大社、鸟海山大物忌神社、日枝神社、富士山本宫浅间大社 | |
水神 | 严岛神社、丹生川上神社、贵船神社 | |
贺茂氏宗庙 | 贺茂神社 | |
橘氏宗庙 | 梅宫大社 | |
德川氏宗庙 | 日光东照宫、上野东照宫、久能山东照宫 | |
人神 | 太宰府天满宫、北野天满宫、上杉神社、丰国神社、照国神社、建勋神社、凑川神社、四条畷神社、镰仓宫、晴明神社、中正神社 | |
国社 | 靖国神社、大国魂神社、北海道神宫 |
台湾自1895年起马关条约签订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期间统治共有五十年的时间。期间日本以“神道”作为政治及教化的媒介,故台湾留下许多神社的建筑,但这些神社大部分在战后先后遭到拆毁[11],目前除高士神社已重建并恢复祭祀外[12],其余皆已拆除及改建作为其他用途,例如桃园神社。
朝鲜半岛自1910年8月22日日本(大日本帝国)基于《日韩合并条约》,将朝鲜半岛(大韩帝国)并入版图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期间统治共有三十五年的时间。在日韩合并前,朝鲜半岛已有日本人在釜山、仁川、首尔、镇南浦、群山、龙川、大邱、大田、城津、马山、木浦的日本居留民地区设立神社神社设立[13] 日韩合并后,朝鲜总督府在1912年即编列预算进行朝鲜神社(之后定名为朝鲜神宫)的设立调查,此后在1915年10月实施“神社寺院规则”,规定朝鲜的神社存废皆须经总督府许可,朝鲜的神社在此后逐渐设立,原本已设立的12处居留地神社在之后被公认,作为朝鲜总镇守的朝鲜神宫则在1925年完工。
朝鲜殖民当局自1936年推动皇民化运动,与台湾同样采压抑本地固有宗教,增设及升格神社、增加神社参拜的方式以推广神道。朝鲜总督府自1936年8月进行“一道一列格社”的神社政策改革,并制定神社的神祠、神馔、币帛料供进制度,将官国币社下的社格分为与日本本土的社格制度不同的“道供进社”、“府供进社”、“邑供进社”,之后逐渐将8道的神社列格为国币小社。自1939年至1942年,朝鲜的神社增加了3座,而规模较小的神祠则从470座增加至828座[13]。在1939年,朝鲜总督府设立了第二座神宫“扶余神宫”,其祭神是与朝鲜相关的神祗,然而因战事窘迫,在二战结束前没有镇座。总计朝鲜共设有官币大社2座、国币小社8座、道供进社9座、府供进社8座、邑供进社18座、无格社37座、其余的神祠973座,共计1,055座[14][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