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䴙䴘(学名:Podiceps auritus),为䴙䴘科䴙䴘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大陆的温带地区,以及北太平洋东西岸与北大西洋西岸,多见于山林间和山坡上的水域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芬兰瓦萨。[2]
角䴙䴘是一种相对较小且生存受威胁的水鸟,属于䴙䴘科。[1]有两个亚种:P. a. auritus繁殖区在欧亚大陆,P. a. cornutus繁殖区在北美洲。[3]欧亚亚种分布于大部分北欧和北亚,从格陵兰东至俄罗斯远东地区。[4]北美亚种分布于大部分加拿大和部分美国。[5]这个物种因其眼睛后方的大块黄色羽毛得名,这些羽毛称为“角”,可以随意升起或放下。[来源请求]。
分类
角䴙䴘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在他的Systema Naturae的第十版自然系统中正式描述,二名法命名为Colymbus auritus[6]。林奈指定模式产地为欧洲和美洲,但这已限缩为芬兰的瓦萨。[7]角䴙䴘现在是1787年由英国博物学家约翰·拉森引入的Podiceps中的九个物种之一。[8]属名结合了拉丁语的podex,意为“通风口”和pes,意为“足”。种小名auritus在拉丁语中意为“有耳的”或“长耳的”[9]。
一些化石物种,如上新世时期的P. howardae P. pisanus和P. solidus以及更新世时期的P. dixi被描述为与角䴙䴘有关,或者其中一些可能是角䴙䴘的前全新世标本。[10][11][12]然而,尽管P. howardae和P. dixi经常被一些作者认为是角䴙䴘的化石标本,但P. pisanus和P. solidus则被认为是有效物种,且接近角䴙䴘的祖先。[13]
描述
角䴙䴘可以通过其红黑相间的繁殖羽、黑白相间的非繁殖羽(非繁殖期)以及其特有的“角”特征轻松辨认。它长31—38 cm(12—15英寸),翼展55—74 cm(22—29英寸),重300—570 g(11—20 oz)[5]。它有一个适中长度的脖子,平坦的前额和后部冠有黑色羽毛。它的喙直而尖,尖端是白色的。两个亚种在外观上相似,其中P. a. auritus(欧亚)看起来比P. a. cornutus(北美)颜色更深,北美的背部有浅灰色羽毛,而在P. a. auritus中不明显或缺失[14]。角䴙䴘常与黑颈䴙䴘混淆,黑颈䴙䴘在大小和颜色上相似,但前额更陡,喙更纤细,尾部羽毛更蓬松[15]。
角䴙䴘的繁殖期羽毛有明亮的可竖起的“角”、黑色扇形的脸颊羽毛,整体则呈红黑色。脖子、侧腹、眼前区域和上胸是栗棕色,冠和背是黑色的。腹部是暗灰色的。雄性稍大且颜色较亮,但通常无法区分。
基本(非繁殖期)羽毛总体上是黑白色的。脖子、胸部和脸颊是白色的,而背部和冠是暗黑灰色的。冠和脸颊之间的边界在眼后延伸为一条直线。非繁殖羽没有“角”。
幼鸟看起来与非繁殖期成鸟相似,只是白色略微暗淡,背部带有棕色的色调。脸颊和冠之间的分界线不那么明显,喙颜色较浅。[16]雏鸟蓬松,背部是暗灰色,腹部是白色,脸和脖子有明显的黑白条纹。
幼鸟发出的乞食叫声带有颤音,类似于家养小鸡。随着成长,叫声变得更像成鸟的叽叽喳喳声。[17]它们典型的招牌叫声是响亮而鼻音的“aaarrh”,音调下降并以颤音结束。[18]它们在交配、警报和繁殖仪式中使用其他叫声,这些叫声与招牌叫声略有不同。角䴙䴘在繁殖、建立和保护领土时非常嘈杂。[5]它们的叫声在秋季迁徙和越冬地点较为低调。[18]
分布和栖地
角䴙䴘分布于欧亚和北美。[3]在欧亚,它们在格陵兰(罕见)、冰岛、苏格兰和挪威的几个孤立地区繁殖,从瑞典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广泛分布。[4]在欧洲,它们在冰岛、挪威和不列颠群岛的沿海地区越冬,向南延伸至地中海、黑海和里海。[4]在东亚,角䴙䴘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沿海地区越冬。[16]
在北美洲,其繁殖区分布限于大陆西北地区,92%位于加拿大。[15]整个北美的繁殖范围从阿拉斯加中南部到安大略西北部。[5]它们在最北可达育空和努纳武特南部,南至从华盛顿州到明尼苏达州的西北部州份。[5]此外,每年在魁北克的马德莱娜群岛还有一个小型繁殖群体。[19]它们的越冬范围主要是沿海地区,从阿拉斯加南部到加利福尼亚湾北部。[5]其东部越冬范围从新斯科舍省南部,到佛罗里达礁岛群,有时甚至向西延伸至德克萨斯州。[3]
角䴙䴘主要在温带地区繁殖,包括大草原和树丛草地,但也出现在寒温带针叶林和副极地地区。[5]它们在小至中等大小(0.5-10公顷)的浅水池塘、沼泽和湖畔浅水湾繁殖,这些地方有大量的挺水植物。[15]它们喜欢有莎草、灯心草和香蒲以及大面积开放水域的地区。[20]这些栖地为筑巢材料、固定、隐蔽和幼鸟保护提供了适宜的场所。
在迁徙期间
,它们会在湖泊、河流和沼泽停留。迁徙后,它们在河口和海湾的海洋环境中越冬,或者在大湖内越冬,尽管在一些地方,例如挪威,大量鸟群聚集在内陆湖泊上。[4]
行为
角䴙䴘潜入水下,利用它们的大脚灵活地捕食水生节肢动物、鱼和甲壳类动物。[5]它们也会在水面上捕捉空中的昆虫。在水下,它们吞食或捕捉大型猎物,然后浮出水面以头先的方式操作鱼。[21]它们通常单独或成小群捕食,多至五只个体。[21]在夏季,水生和空中的节肢动物是首选,而冬季选择偏向鱼类和甲壳类动物。[5]
角䴙䴘有一种独特的演化,能够吞下整只鱼类。它们从年幼时就开始吃自己的羽毛,使胃内有一个缠结的堵塞物,这个堵塞物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将鱼骨保留在消化过程中。[18]
角䴙䴘是单配偶制,并通过精心的交配仪式来发展其关系。有四种配对仪式;发现仪式、杂草仪式、摇头仪式和胜利仪式。[17][21][22]发现仪式开始于表演展示,包括直立、竖起“角”和发出其招牌叫声。然后,雄性和雌性会进行企鹅舞和理羽的互动。这个初步的配对仪式是为了确保正确的物种识别、性别和兼容性。[21]杂草仪式在成功的发现仪式之后进行。雄性和雌性会潜水,捞起杂草并同步上浮。双方会胸对胸地展示杂草,然后并排游泳。这个杂草仪式可以持续多次,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21][22]最后,摇头仪式和胜利仪式主要是在配对成功后进行。[17]一旦进行交配,一般在由这对建造的平台巢上进行。[21][22]
角䴙䴘通常在春季或初夏成对或单独到达繁殖地寻找伴侣。[16]一对角䴙䴘可完全单独筑巢,或者组成一个松散的聚落,这个聚落通常包含大约20对繁殖对,每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5]在筑巢期间,角䴙䴘以其非常激烈地保护巢而闻名。[22][16]巢是由植物材料构成,最常附着在挺水植物上,或在陆地或浅水中建造。[23]根据地点不同,卵在4月至9月之间产下,最常见的月份是6月。[16]雌性产下一窝三到八个蛋,[23]这些蛋呈白色、棕色或蓝绿色。[5][18]平均长17.96。[24]雌雄双方共同分担孵化工作,持续22至25天。[16][23]当幼鸟孵化出来时,牠们在头几天内就可以游泳和潜水,尽管牠们需要父母保持温暖达14天。[5]在此期间,幼雏经常被看到骑在游泳的父母的背上,就在翅膀和背部之间。[18]稍后,角䴙䴘将在55-60天内第一次飞行。[25]这个物种在2岁时达到性成熟。[16]
保护状况
北美的总数量估计在200,000到500,000之间[15],欧亚地区数量约有12,900到18,500只成体。[3]全球数量在过去三十年中下降了30%,北美下降了79%。[15]主要是由于生态干扰、繁殖地周围的森林作业、水位波动以及湖泊中放养的虹鳟竞争水生昆虫。[16]它们也经常被网捕获,容易受到漏油事故和疾病的影响。[15][16]1985年至2001年间,草地和湿地排水导致了5%的全球栖地丧失。[15]加拿大西部的种群被列为特别关注对象,马德莱娜群岛的繁殖种群被列为濒危物种。[15]由于全球数量下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2015年将角䴙䴘的状态从无危提升为易危物种,促成了保护和研究行动计划。[3]
参考文献
External links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