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華民國初年政治家、軍事家、雲南王軍閥、護國大將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祖籍原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今邵阳市大祥区),出生成长于原宝庆府武冈州山门(今属邵阳市洞口县),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军事家,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后来发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以维护宪政,被誉为护国大将军与护国军神[1]。
清朝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1882年12月18日),蔡艮寅出生于原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山门大坝上(今属邵阳市洞口县水东镇)。父亲蔡政(字正陵),祖籍原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太平天国战乱时随蔡锷祖父移居原宝庆府武冈州山门。[2][3]母亲王氏,原宝庆府武冈州山门柑子塘人。[4][5]
蔡艮寅5岁时,其父为生计而举家由武冈州山门大坝上(今属洞口县水东镇)迁至山门黄板桥街上(今属洞口县山门镇)。[3]
蔡艮寅6岁入私塾读书,10岁能文。12岁师从樊锥。光绪二十一年四月(1895年),湖南学政江标赴邵阳举行院试,未满14岁的蔡艮寅的文章获得江标赏识,遂补为县学生。14岁时,蔡艮寅又应岁试,名列一等。[3][4][5]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5岁的蔡艮寅跟随樊锥赴秋闱(乡试)。经督学徐仁铸推荐,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长沙的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唐才常等人,受到维新变法思想影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赴上海,入南洋公学,旋于同年(1899年)应梁启超之召,利用时任工部右侍郎袁世凯在百日维新失败后,给激进民主人士的一千大洋遣散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学习政治哲学,并且补习普通科学。在校期间,曾以笔名“孟博”、“奋翮生”,投稿于梁启超办的《清议报》。不久,改入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和刘百刚、吴禄贞创办“励志会”,后又加入唐才常的“自立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随唐才常归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更名“蔡锷”,再赴日本。在日本先后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5]明治三十六年(1903)冬进入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第3期(同期日本学生为第16期)骑兵科学员,同期有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等及中国留学生95人(其中步兵科蒋百里、工兵科张孝准)。毕业于三十七年冬(1904年)10月24日。
光绪三十年(1904年),蔡锷毕业归国。1904年(光绪30年)12月,获江西巡抚夏少非聘任为江西续备左军随营学堂监督,不久改称江西材官学堂监督。1905年(光绪31年)2月,任湖南教练处帮办、湖南武备学堂教官、湖南兵目学堂教官。同年8月,赴广西省,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兼随营学堂总理官。同年9月,兼广西巡抚部院总参谋官,10月兼任广西测絵学堂堂长。1907年(光绪33年)2月,广西陆军小学堂创立,蔡锷兼任总办。同年3月,兼任广西兵备处总办。1908年(光绪34年)4月,任广西新练常备军第1标标统。1909年(宣统元年)2月,任广西龙州的广西陆军讲武堂总办,后改任监督。1910年(宣统2年)7月,任广西混成协协统。[5]
蔡锷在广西省历任上述军事要职,其于军校考试与军事无关的诗词歌赋等科目,桂籍学生因不善诗词成绩不佳,遭到除名,而与蔡锷同省的湖南籍学生则无一黜落,因军校经费为广西士绅所筹,学生毕业后也在广西军队任职,护防乡土,因此蔡锷行事被广西士绅视为外省人以卑劣手法迫害本省学生,引发强烈不满,广西士绅及学生群起驱逐蔡锷,令其被迫离开。[6]对于蔡锷遭广西驱逐的原因,另有说法指其积极推进军队的近代化改革,但广西省的革命派视蔡锷为清朝的拥护派。1910年10月,革命派主导的驱逐蔡锷运动开始,蔡锷转赴云南省任职[5],但广西是辛亥革命后少数由原清廷官僚主政的省份,民间心态较为保守,且清末时各省省籍主义横行,因此广西革命党人主导驱蔡一说可信度较低。
另有说法指蔡锷同黄兴之间保持着联系,秘密从事革命派团体的组织工作,在广西省任职期间也明确保持着革命派的态度。有说法认为蔡锷于1906年前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但是也有说法不认为在广西省期间蔡锷加入了中国同盟会[5]。
1911年(宣统3年)7月,蔡锷被任命为云南陆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蔡锷同云南省的革命派人士李根源、唐继尧决定举兵响应。10月30日,蔡锷在昆明举兵发动重九起义,将云贵总督李经羲逮捕,掌握了云南省大权。[5]
11月1日,“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戴为云南都督。蔡锷随即改革云南的军事、政治。他清廉与果断的政治姿态使省政面目一新,结束了省内的混乱,成功掌握人心。[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蔡锷继续担任云南省都督。[8]
1912年(民国元年)1月27日,蔡锷成为统一共和党总干事。同年8月,脱离统一共和党。[8]1913年(民国2年)5月29日,蔡锷成为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的名誉理事兼湖南支部长,不久便辞任。但是,此后蔡和梁的关系极为密切。同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蔡锷支持袁世凯。但是,袁世凯害怕各地方势力坐大,乃将各地方都督召到北京,进行笼络并监视。同年10月,蔡锷入北京,唐继尧继任云南都督。[5][8]
1913年(民国2年)10月,蔡锷出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11月26日,任政治会议总统特派议员[9]。1914年(民国3年)5月26日,任参政院参政[10]。同年6月,获授将军府昭威将军。7月,任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12月,任全国经界局督办。[8]
1915年(民国4年)11月,蔡锷在梁启超的帮助下逃往天津[11],绕道日本、越南回云南。12月18日,抵蒙自[12],25日,唐继尧发表云南省独立宣言。同时组织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蔡锷任护国军第1军总司令(第2军总司令李烈钧、第3军总司令唐继尧)。护国战争爆发。[5]而后从张玉法的中国近代史称蔡锷、李烈钧、唐继尧为“护国三杰”,以后如薛化元、李守孔等史学家亦从之。
1916年(民国5年)春,蔡锷率2万人的护国军第1军在四川省的泸州、纳溪(今泸州市纳溪区)一带击败了8万人的北京政府军。随后,广西省的陆荣廷发表独立宣言,并派陈培坤率桂军出兵湖南,在5月6日至5月19日进行的武冈衡阳战斗中,决定性的歼灭湖南的北洋军。不久,袁世凯便取消帝制。[5]1916年(民国5年)5月8日,蔡锷出任护国军军务院抚军。[8]袁世凯死后,周骏为争夺四川治权,与陈宧在成都附近交战,北京政府遂于6月24日任蔡锷将军府益武将军、督理四川军务兼四川巡按使[13],以他威望,治理四川。7月6日,蔡锷出任四川督军兼省长。时任国务总理的段祺瑞,更曾以职位相让,力邀蔡锷北上。蔡锷早于六月已喉病复发[14][15],虽然他于7月29日抵成都履任,但一切事务都是由罗佩金代行[16],8月7日,蔡锷力辞职务[5][8],9日,离开成都[17],往上海养病,谢绝一切探访[18],9月上旬,转赴日本福冈市接受治疗[19]。
1916年11月8日,蔡锷在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今九州大学病院)逝世,享年35岁(满33周岁)。28日,中国政府派船运载灵柩回国[20] 。国会议决为蔡锷举行国葬,12月22日,大总统黎元洪颁令依国葬法举行[21]。1917年(民国6年)4月12日,国葬在湖南省的岳麓山举行[22],蔡锷墓至今犹存[5]。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更以“军人模范,国民模范;自由精神,共和精神”为挽联。民间称蔡锷为再造共和第一人。
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惊悉蔡松坡八日逝世,昊天不吊,丧我元勋;克强既殂,松坡又逝;人亡国瘁,薄海同悲;东望扶桑,悼痛何极。所有饰终典礼及灵榇回国办法,已饬院迅速议行”、“国会议决故勋一位、陆军上将黄兴、蔡锷,应予举行国葬典礼,著内务部查照《国葬法》办理。”
中华民国参议院:“得蔡公松坡噩电,痛哭失声,罔知所措。公为共和再造之元勋、民国伟人、天南一柱,大星崩陨,全国震惊。望瀛海以昭魂,念丰功而增恸。谨于本日大会议决休会一日,并下半旗以致哀悼。”
中华民国众议院:“顷得噩耗,本院同人佥以先生玄黄,再造志决,身歼夺国命之所依,胡天心之太忍。除本日休会志悼并另期开会追悼外,特先电唁。”
《中华新报》:“光复民国伟人”
《申报》:“松坡虽死,而其对中国之心仍未死也!”
《时事新报》:“独先生仗剑而起,提滇中数千之师,以当袁军数万之众,而能克叙州、下纳溪、冲泸州,使袁军胆落天下之人,因此知袁军不可畏。袁氏百胜之威,先生以一朝挫之,共和之局,因以再定。凡兹所述,乃其荦荦大者,其他利国福民之事,尚悉数难终。若夫艰巨之任,则争居人前;权利之来,则愿居人后,其谦光之德、有容之量,尤为并世所罕见。故先生非独国家之干城,抑亦军人之模范也。” [23]
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5]
蔡锷共有一妻一妾,育有二子四女,其中两个女儿早夭,其他二子二女长大成人。其妻刘侠贞育有三女,一女成人。其妾潘蕙英育有一女二子,均成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