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日语: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旧字体:臺灣拓殖株式會社 英语:THE TAIWAN DEVELOPMENT CO., LTD.),简称台拓[1],是大日本帝国时代以推进台湾工业化和开发华南、南洋为目的而设立的半官半民之国策会社(特种公司),与株式会社台湾银行、台湾电力株式会社并列日治时期台湾的三大国策会社[1]。
概要
昭和11年(1936年)11月25日,根据《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法》(昭和11年法律第43号),由台湾总督府与日本民间、台湾官方资本[3]共同出资设立台拓,最初社址位于台北车站前的北门町8番地,并在12月5日开始营运[4];1937年8月,台湾拓殖迁至帝国生命会社台北支店的同栋建筑内。台拓设立目标将台湾建设为日本南进政策的据点,并在台湾岛内外展开各种不同的事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也支援军需工业。
台拓的产业遍及台湾以及东南亚,初期以围垦、开垦等农林事业为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核心业务为生产战争相关物资(棉花、奎宁、橡胶、稀土矿产等)提供日本使用,在台湾的开发业务着重于东部开拓,其投资规模为日治时期台湾东部地区开发的重要推手。
台拓总社设在台北市荣町,设立初期资本额为3千万日圆,之后逐步增资多角化经营并成为拥有众多子公司的大企业。台拓总社内部设有各业务部门等,并在各地设有多处支店、出张所和事务所,如下所列:
- 总社:社长室、土地部、林业部、总务部、南方事业整理部、拓务部。
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拓被盟军驻日总司令部(GHQ)指定为第20家闭锁机关后第一梯次被关闭解散[1]。台拓在台湾的全部资产被中华民国政府接收,1945年由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成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工矿处农林处监理台湾拓殖株式会社委员会”办理接收相关事宜[5],1946年3月改组为“台湾省拓殖株式会社接收委员会”[6] ,除主任委员及委员外,该委员会职员主要为台拓会社留台之日籍职员、台籍职员及长官公署各相关业务局处人员调用[7]。1946年7月接收委员会结束后,土地事业归省地政局接管,社有地配合公地放领由佃农继承,事业地于1947年2月1日[来源请求]由台湾土地银行代管[4];山林事业归省林务局接管,并成立林产管理委员会,由该会第一组承接;矿业事业归省工矿处接管,南方事业依业务由省工矿处及省财政处接管[8];并另设“台湾省拓殖株式会社接收委员会清理处”于1946年7月10成立[9],办理原接收委员会未了事宜,置主任1名为首长,下设秘书组、总务组、审查组及清理组,并于陆续将台拓各项财产及人员移交相关单位后,于1947年裁撤[10][11]。
台拓出资产业一览
昭和19年(1944年)12月当时状态,排列依设立时间顺序,( )内是总公司所在地。
- 台东兴产(台东)
- 台湾棉花(台北)
- 福大公司[12](台北)
- 台湾野蚕(台北)
- 印度支那产业(河内)
- 台湾畜产兴业(台北)
- 星规那产业(台北)
- 中支那振兴(上海)
- 拓洋水产(高雄)
- 新竹林产兴业(新竹)
- 比律宾产业(马尼拉)
- 新高都市开发(台中)
- 海南畜产(海口)
- 印度支那农林(河内,预定设立)
- 南兴公司(台北)
- 台湾金属统制(台北)
- Izuna土地建物(爪哇)
- 台湾国产自动车(台北)
- 台湾纸浆工业(台中)
- 南日本盐业(台南)
- 东邦金属制铁(花莲港)
- 台湾化成工业(台北)
- 南日本化学(高雄)
- 台湾单宁兴业(新竹)
- 台湾通信兴业(台北)
- 台拓化学工业(嘉义)
- 报国造船(基隆)
- 高雄造船(高雄)
- 开洋燐矿(台北)
- 饭冢工业(东京)
- 印度支那矿业(河内)
- 台湾产金(台北)
- 台湾石炭(台北)
- 帝国石油(东京)
- 台湾石绵(台北)
- 铬工业(台北)
- 稀元素工业(台北)
- 台湾海运(高雄)
- 南日本汽船(台北)
- 开南航运(台北)
- 航空旅馆(台北)
- 战时金融公库(东京)
机关首长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