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海因里希·德特勒夫·拉贝(德语:John Heinrich Detlef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是生于汉堡市的德国商人,以其在1937年末至1938年初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行为和作为南京大屠杀证据的《拉贝日记》而著名[3]。[4]
约翰·拉贝 John Rabe | |
---|---|
出生 | 德意志帝国汉堡 | 1882年11月23日
逝世 | 1950年1月5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 | (67岁)
死因 | 中风 |
墓地 | 柏林西郊公墓“拉贝先生纪念墓园” 地址:BWB 2.5/6,Friedhof der Ev.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Fürstenbrunner Weg 69 - 79,14059 Berlin 52.51815°N 13.41184°E |
居住地 | 德国(汉堡、西柏林)、非洲、中华民国(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 |
国籍 | 德意志帝国(1882年-1918年) 德意志国(1918年-1933年) 德意志国(1933年-1945年)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950年) |
职业 | 商人 |
雇主 | 西门子公司 |
知名于 | 南京大屠杀中建立南京安全区 |
政党 | 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劳工党[1] |
备注 | |
生平略述
拉贝早年曾在非洲生活数年,1908年来到中国,1911年至1938年间受雇于西门子集团的中国子公司——西门子中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经商,在中国时间前后长达30年。
1931年至1938年前后,拉贝任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曾代理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日军进攻南京时德国是日本的盟国(德日反共协定),拉贝以其特殊的身份目击了日军在中国南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并将其记录为著名的《拉贝日记》。并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建立了3.88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被选为主席,因为他人希望他作为一个德国人和纳粹党员,而德国是日本的盟友,可以对日本军队施加影响,但收效甚微)。
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难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拉贝自家的花园中亦庇护了600名左右的难民。据称他经常透过彰显自己与德国相关的身份特征(如戴上德国“卐”字国旗袖章或携带纳粹党党员徽章等),试图透过德国在日本社会中的威望,干预日本军人的暴力行为。他除与其他有心人士共同保护安全区内难民,也出外沿路救助遭受暴力对待的难民。[4]
1938年2月拉贝被西门子公司召回,4月抵达德国后立即四处公开演讲作展览放映马吉拍摄的纪录片揭露日军暴行,并写信给德国元首希特勒,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希望德国政府出面对日本施加压力。但此报告当时没有公开(一般认为,由于德日为盟国,为了维持同盟关系,故德国当局禁止他发表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之后,他甚至因此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他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和马吉拍摄的影像资料与此期间也被没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在面见了苏联朱可夫元帅并证实他没有犯错之后,他在1946年六月被同盟国无罪释放,生活拮据。宋美龄很快就找到了拉贝一家的下落,希望拉贝能在东京审判中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证人出席,但被拉贝婉言拒绝。
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南京市民的捐助及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全家得以度过战后物质匮乏的难关,包括苏联封锁西柏林的艰难日子。这种接济一直持续到中华民国政府撤离南京为止。1950年1月5日拉贝于西柏林中风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家人保存。
1996年年底拉贝日记重见天日后,拉贝才重新为世人所知。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保存。
拉贝日记
1941年开始,拉贝开始在德国整理日军暴行。半个世纪之后,《拉贝日记》以德文、中文、英文和日文出版。
1996年,《拉贝日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邵子平博士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外孙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日记中记述了城区内的600多个案例,很多可与其他资料互为佐证,如幸存者李秀英等。
1997年8月,在整整60年之后,时隔南京大屠杀一个甲子轮回,《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开出版,著名史学家胡绳作序;当年底,在前德国驻华大使埃尔文·魏克德先生的努力下,德意志出版社(DVA)出版了拉贝日记的德文版。(无论是德文版还是英文版、日文版,都是日记原文的部分节选,章节选择略有不同,而中文版出版的则是日记全本。)
一部关于拉贝的电影故事片已经拍摄完毕,于2009年4月2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纪念机构
在德国海德堡,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教授建立了一个旨在促进世界和平的小型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网页有中德英日四种语言文字的信息。2005年8月,在德留学生及旅德华人为其捐献了一尊小型半身青铜塑像。
2009年4月,托马斯·拉贝在北京为扮演皇叔朝香宫鸠彦日本演员香川照之颁发“约翰拉贝和平奖”,并向中日双方建议南京与广岛结为伙伴城市,以换取日本官方正式承认南京大屠杀。[5][6][7]
1999年,南京市政部门变更道路拓宽计划,以便使现属南京大学的拉贝故居保存下来。2003年,时任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南京后建议西门子公司出资修葺拉贝故居。2005年底,西门子公司经过与南京大学协商,向南京提供225万人民币用于修缮故居。2006年10月31日,拉贝故居整修完毕向公众开放,正式名称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和“拉贝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2013年,拉贝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拉贝墓地
因占地期限已到,柏林市政部门本想清除位于西郊公墓的拉贝墓地,所以1997年其家人申请将墓碑送给中国大陆南京保存;现拉贝墓地虽仍未被清除但早已破败不堪,2005年12月已申请作为历史名人墓地长期保留,相关修缮工作正在计划中。拉贝在德国柏林的墓地的编号及地址为:BWB 2.5/6,Friedhof der Ev.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Fürstenbrunner Weg 69 - 79,14059 Berlin。地理坐标:52.51815°N 13.41184°E。
2013年12月11日,由中国大陆南京市捐建的拉贝先生纪念墓园在德国柏林落成,新墓碑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踊设计,南京市人民政府也一次性付清了40年的管理费用[9]。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