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熊科学名Ursidae)的食肉目哺乳动物,归类为犬型亚目食肉动物。目前该科共有6属8种。除非洲阿特拉斯棕熊已于1870年灭绝)、大洋洲南极洲外,熊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和南美洲。

Quick Facts 科学分类, 亚科 ...

化石时期:38–0 Ma
始新世-现代
Thumb
阿拉斯加棕熊 Ursus arctos middendorffi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亚目: 犬型亚目 Caniformia
下目: 熊型下目 Arctoidea
总科: 熊总科 Ursoidea
科: 熊科 Ursidae
G.Fischer英语Gotthelf Fischer von Waldheim,1817
亚科
Thumb
Close

现代熊的共同特征包括庞大的体型、粗壮有力的四肢、长鼻、小而圆的耳朵、浓密的毛发、短尾、跖行足,以及每只脚爪上五个弯曲锋利不可回缩的爪子(相比之下,猫科动物的爪子可以回缩)。

北极熊主要食肉,而大熊猫几乎完全食草,主要以竹子等植物为食,其他六种熊为杂食性。

除求偶期和带幼崽的母熊外,熊通常独居。它们多为昼伏夜出,但在接近人类的地方尤其可能在夜晚或黎明活动。熊的嗅觉极其灵敏。虽然体型笨重,但却是出色的奔跑者,时速可达40公里,耐力超群,能适应各种气候和地形。此外,它们也是优秀的攀爬者和游泳者。秋季时,熊吃发酵的果子甚至会表现出醉态[1]。熊常利用洞穴或树干作为巢穴,大多数种类在冬季会在巢穴中冬眠,持续时间可达100天[2]

史前时代起,人类便开始捕猎熊以获取其肉和毛皮;熊还曾被用于斗熊或作为娱乐表演(如被迫跳舞)。凭借其强大的体魄,熊在艺术神话及各类人类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对其栖息地的侵占以及非法熊制品交易(包括亚洲的熊胆市场),熊的生存面临严峻压力。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六种熊列为易危濒危物种,甚至像棕熊这样的“无危”物种在某些国家也面临局部灭绝的风险。尽管对这些濒危种群的偷猎和非法交易被明令禁止,但这一现象依然持续。

特征

常见的特征有短尾、极佳的嗅觉和听觉、五个无法收缩的爪,以及长、密、粗的毛。刚出生时,它的大小与天竺鼠差不多,至少要与母亲生活一年。

熊有强壮的四肢,可以站立,但是它们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四足爬行。熊的嗅觉十分灵敏,视力比较差。牠们的牙齿是用来防御和当作工具。牠们的爪子可以用来撕扯、挖掘和抓取猎物。

寒冷地区的熊在冬天时会冬眠[3][4],冬眠时新陈代谢和体温全部下降、心跳可减少到每分钟九次。冬眠的熊一般很难苏醒,因此也不会进食或排泄,而是依靠积蓄的脂肪度过严寒冬季[5]

虽然熊属于食肉目,但牠们是杂食性的,食物包括小动物、水果、坚果、蜂蜜等。部分品种甚至以植物为主食,例如大熊猫眼镜熊。有些熊会袭击人。

熊的平均寿命是25到40年。

北极熊是现存体型最大型的熊,同时也是现存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而目前已知史上最大的熊则是巨型短面熊。现存的马来熊(太阳熊)是最小型的熊,比人的平均体重还小一点。

演化

熊科是熊总科下的一科,与鳍足类犬科鼬总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6]。现代的熊科下共有熊猫亚科(Ailuropodinae,仅包含大熊猫)、眼镜熊亚科(Tremarctinae,仅包含眼镜熊)和熊亚科(Ursinae,包括六个物种,根据不同权威的划分,可能属于1至3个属)三个亚科,下含六属八种熊。

核染色体分析显示,熊亚科的六种动物染色体几乎完全相同,每种都有74条染色体,而大熊猫有42条染色体,眼镜熊有52条染色体。染色体数量的差异可以通过一些染色体的融合来解释,这些融合后的染色体带型与熊亚科的其他物种一致,而与浣熊科的物种不同,这进一步支持将大熊猫和眼镜熊归类于熊科,而非早期某些学者建议的浣熊科[7]

分类

熊科属于食肉目犬型亚目下的九个科之一,即“犬形”食肉动物。熊类的现存近亲包括鳍足类(海狮、海豹、海象)、犬科和鼬科动物[8](一些学者曾认为熊类直接来源于犬科,因此不应单独归为一个科)[9]

熊科 Ursidae
熊亚科 Ursinae

棕熊 Ursus arctosThumb

北极熊 Ursus maritimusThumb

亚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Thumb

美洲黑熊 Ursus americanusThumb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Thumb

懒熊 Melursus ursinusThumb

眼镜熊 Tremarctos ornatusThumb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Thumb

其内部分类如下:


保育状况

除被列入附录Ⅰ的所有种,其他均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物种,被限制出口及贸易。

词源学

在中文中,“熊”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汉语。《说文解字》中记载,“熊”字的本义为火焰或火光的形状[11],据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甲骨文中的“熊”字有时呈现出类似熊的形状,可能象征着熊的力量和威猛,也可能反映出古人对熊的崇拜和敬畏。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中,熊常常象征力量、勇敢和野性,因此在许多古老传说和图腾中都有熊的形象。

英语中的“bear”一词源于古英语“bera”,是德语系语言中用来指熊的词汇之一,如瑞典语中的“björn”(也常用作人名)。传统解释认为该词源于原始印欧语中意为“棕色”的词,所以“bear”意为“棕色的动物”[12][13]。不过,语言学家Ringe指出,原始印欧语中并没有类似“棕色”的词汇,他认为“bear”可能来自原始印欧语词根*ǵʰwḗr- ~ *ǵʰwér,意为“野生动物”[14]。这种词语起源是一种禁忌替代说法:原始日耳曼部落用这个委婉词来替代原本指熊的词“arkto”,因为他们认为直接说出熊的名字可能会把熊招来[15]。拉尔夫·基斯(Ralph Keyes),这是已知最早的委婉语之一[16]

诸如“Arctoidea”和“Helarctos”这样的熊科名称来自古希腊词“ἄρκτος”(arktos),意为熊。“arctic”和“antarctic”两个词也因此而来,源于北方天空中的大熊星座“Ursa Major”[17]。类似的,熊科名称“Ursidae”和“Ursus”来源于拉丁语Ursus/Ursa,分别指雄熊和雌熊。女性名字“Ursula”源自基督教圣人名字,意为“小雌熊”(“ursa”的小词形)。在瑞士,男性名字“Urs”尤其常见,而伯尔尼州和伯尔尼市的名字据说来自德语词“Bär”,意为熊。德语名字Bernard(及其变体Bernhardt等)意为“勇敢的熊”或“坚毅如熊”。古英语名字Beowulf是“蜜蜂的狼”的隐喻,意指熊,引申为“勇敢的战士”。

文化

熊一直是艺术、文学、民间传说和神话中的常见主题,在一些大众文化中,熊常被赋予人性化的特征。

母熊的形象在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多个文化中广泛存在,通常象征着母性、忠诚与保护,尤其是母熊对幼崽的呵护。[18]在许多美洲土著文化中,熊是重生的象征,因为熊的冬眠和重生[18]。在北美和北亚的多个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熊与萨满有关系,这可能源于熊和萨满的孤独性格[18]。因此,熊被认为具有预言未来的能力,而萨满则被认为能变身为熊。此外,熊也是北通古斯人、某些西伯利亚民族以及印地安人图腾的象征,通常代表智慧与勇气。

关于史前熊崇拜的证据虽然存在,但考古学家对此存有争议[19]。熊崇拜可能曾在早期的中国和阿伊努文化中存在[20]。史前芬兰人[21]、西伯利亚人以及更近期的韩国人视熊为祖先的灵魂[22]。艺术女神Artio(在高卢罗马宗教中称为Dea Artio)是凯尔特文化中的熊女神,崇拜的证据尤其在伯尔尼被发现,而伯尔尼的名字也源自于熊。Artio的名字来自凯尔特语中的“熊”(artos)[23]。在古希腊,阿耳忒弥斯的原始崇拜形式以熊的形态存在,直到古典时期仍在布劳隆(Brauron)举行,年轻的雅典女孩要进行“熊少女”的启蒙仪式[24]

大熊座小熊座这两个星座,以其被认为像熊的形状而得名,早在托勒密时代便已如此[17]。邻近的巨蛇座意味着“熊的守护者”,仿佛它在守望这两个星座[25]。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大熊座就与熊的形象紧密相连,广泛存在于宇宙狩猎的神话中。这些神话遍布白令陆桥两侧,该陆桥大约在11,000年前消失在海中[26]

西方神话中的英雄亚瑟王,其名字本身就是熊神的象征。

清朝康熙帝在学习西洋传入的解剖学后,曾试图验证“熊能引气,故冬眠不食”的说法[27]。有一次,他获得一只冬眠的熊,经过解剖发现其肠胃确实“洁净无物”[28]

熊在儿童故事中也非常受欢迎,例如《小熊维尼》[29]、《帕丁顿熊》[30]、《Gentle Ben》[31]以及《挪威的棕熊》[32]。《金发姑娘与三只熊》[33]的早期版本由罗伯特·索瑟尔(Robert Southey)于1837年出版,随后多次改编并由阿瑟·拉克汉姆(Arthur Rackham)于1918年插图[34]。哈纳-巴贝拉公司制作的角色“瑜伽熊”在许多漫画书、动画电视节目和电影中亮相[35]。1982年,关爱熊(Care Bears)作为贺卡推出,后来成为玩具、服饰和电影中的热门角色。全世界许多孩子(以及一些成年人)都拥有泰迪熊,这一名字来源于美国政治家西奥多·罗斯福(绰号“泰迪”),因为他在1902年拒绝射杀一只被绑在树上的美国黑熊[36]

在股市中,“熊市”代表着市场下跌的时期。

一些文化认为熊具有治愈能力。熊胆作为中药在中国和韩国被使用。在这些国家,一些人养熊并在活体状态下提取熊胆。

在东亚大部分地区,熊掌被视为非法的高级食材。王士祯的《食宪鸿秘》中就有“食熊掌法”,而在满汉全席中,也有一道名为“白扒熊掌”的菜肴。

“遇到熊,可以装死逃避攻击”这一说法在广泛流传,源自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然而,由于熊的杂食性,且不排斥腐肉[37],装死并不一定能避免熊的攻击。

熊和其他动物一样,也可象征着国家。自16世纪以来,俄罗斯熊成为俄罗斯的国家象征[38]芬兰也以熊为国兽。英国沃里克郡的徽章、瑞士伯尔尼和德国柏林的市徽上都刻有熊的图案。加拿大则有一个北极熊节。自1944年引入以来,烟雾熊(Smokey Bear)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传达“只有你能防止森林火灾”的信息[39]

以熊为主角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