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校园民歌(英语:Campus folk song)是台湾在1970年代发展出的流行音乐风格。起初在大专院校校园的学生活动中产生,风格各异、背景不同。在中华民国政府的国际关系渐渐处于不利的地位之前提下,加之艺文界的参与以及电器业者和大众传播媒体的推广,从“唱自己的歌”的口号到以“校园民歌”的名称被社会大众熟悉,并引发后续的创作风潮。校园民歌为台湾流行音乐产业在1980至90年代起飞奠定了基础,其参与者有不少在日后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要角。
1940年代,音乐人许石开始进行民谣采集的工作。[1]学术界的“民歌采集运动”始于1964年,由许常惠与史惟亮共同倡导。他们对台湾全省的田野民俗音乐(包括原住民音乐及汉民族传统音乐)作了全面性的调查、采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搜集近三千首台湾山地与平地原住民歌谣。此活动发掘了多位民间艺人,包括演唱民歌的陈达[2]。
1968年台东救国团成立“知本野营队”,营队老师到各部落采谱填上中文词作为团康歌。这些来自原住民部落的歌曲,透过救国团活动逐渐风靡全台。[3]
1971年由洪小乔主持的音乐性质电视节目《金曲奖》(由今是有限公司与歌林公司音乐出版部合作制播,由中国电视公司播出),开始在大众传播媒体上鼓励优良歌曲创作。其源起在于当时台湾的电器业品牌的较劲,其中较为弱势的歌林公司有意多角化经营,于是成立了唱片部门,欲由音乐事业带动其家电事业,当时中视制作人顾英德会同东方广告递了一个电视歌唱节目企画案给歌林唱片,于是开启了“金曲奖”节目。[4]
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初期,在学校社团及救国团营队活动中,已可见到学生创作歌曲的先例,比如〈萍聚〉据称创作于1967年;由当时就读台大中文系的吴统雄和山野服务的朋友们共同创作的〈偶然〉据称创作于1973年[5] [6];这一类小歌的作者又包括有创作〈盼〉的周兴立,其创作据称始于1972年,当时他是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学生。[7]这些学生创作歌曲连同各地民谣被编成方便携带的小歌本,使用于学生的团康活动,在民歌运动开展之前已经在校园中传唱。[8]另外,透过学校社团及传播媒体发表歌曲的例子还有当时就读东吴大学政治系的叶佳修在1974年写下的处女作〈流浪者的独白〉,透过吉他社联谊的场合被广播人凌晨听到后引介到“平安夜”广播节目发表。[9]这些早期校园创作歌曲在日后校园民歌兴起及商业化的潮流中陆续被灌录成唱片。
1970年代之前,西洋流行音乐为台湾青年人喜爱的音乐主流。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及1978年中美断交后,激发了国内青年人面对自我文化觉醒,因而触发台湾青年学子不再高唱西洋音乐,转向“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并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号,被称为“民歌运动”。
1974年,当时就读台大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杨弦在胡德夫的演唱会上发表以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等现代诗谱曲的作品,获得余光中的欣赏与鼓励。1975年,杨弦在台北中山堂举办“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发表八首谱自余光中《白玉苦瓜》诗集中的诗作创作曲,并且由洪建全基金会策划出版了唱片《中国现代民歌集》,被视为是台湾现代民歌发展的开始。洪建全基金会是由电器业者台湾松下以创办人洪建全为名而成立的,继歌林电器之后电器业者持续发挥对音乐艺文界的影响力。[4]
在淡江文理学院校园,英文系老师王津平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运动,有一批具有左翼意识的学生也试图回应杨弦的民歌。1976年12月3日,淡江大学数学系肄业的李双泽策划在淡江校园的一场英文民谣演唱会上,拎着可口可乐上台(传闻他抛掉可乐瓶,但当时的主持人陶晓清表示当晚李双泽并没有抛掉可乐瓶,“那只是后人增添的神话”),拿起吉他唱起台湾民谣〈补破网〉和爱国歌曲〈国父纪念歌〉等非英文歌曲,此时事先安排的淡江“时事研习社”成员混入观众做出嘘声以及制止嘘声的动作,这一场看似偶然的骚动引发了后续更多关于民歌的讨论。[10]随后李双泽改写陈秀喜诗作创作了〈美丽岛〉、改写了蒋勋诗作创作了〈少年中国〉等歌曲,但由于李双泽在隔年突然意外身亡,这些歌曲由另一位淡江学生杨祖珺推广给大众。[11]王津平当时也是《夏潮》等杂志的编辑者,因此这一派后来被称为“淡江夏潮路线”。[12]
广播人陶晓清开放自己的节目,让年轻的音乐创作者有一个发表的平台。1977年,陶晓清邀请朱介英、吴统雄、吴楚楚、杨祖珺、韩正皓、胡德夫、陈屏、杨弦等八位民歌手灌录了唱片《我们的歌》,大大带动了校园民歌风潮。陶晓清因此也被视为台湾民歌发展的重要推手。
1977年,新格唱片投入音乐市场,推出“金韵奖”[4],1978年海山唱片创办“民谣风”;这两项民歌创作比赛以及比赛合辑的出版,将民歌带向商业化。很多民歌时期著名的歌手与创作者都经历过上述的比赛:由“金韵奖”比赛出身的民歌手有陈明韶、包美圣、黄大城、李建复、王海玲等人;叶佳修、蔡琴是“民谣风”的代表人物;齐豫、苏来则是跨越两个阵营。王梦麟、杨祖珺、赵树海等人也搭上这一波比赛出辑的风潮,进入唱片市场。银霞、潘安邦、陈淑桦、芝麻龙眼、刘蓝溪等具清新风格的流行歌手也以民歌曲风推出专辑。[13]
这一时期其他唱片公司也陆续加入,如环球唱片在1979年推出《现代歌谣》合辑,四海唱片于1980年推出“新民风”系列并且帮天水乐集发行唱片,乡城唱片在1980年推出《乡城组曲》,歌林唱片在1981年推出《新金曲奖》合辑,亚洲唱片1984年在高雄市举办“第一届高雄新人奖创作歌谣比赛”并推出合辑。于1980年创立的滚石唱片,推出吴楚楚、潘越云、李丽芬、邰肇玫等人的民歌专辑。1982年滚石唱片发行罗大佑的专辑《之乎者也》,开启了国语流行歌曲的新时代。滚石唱片的吴楚楚与彭国华后来组成了飞碟唱片,推动了民歌之后新一波的国语流行音乐。
尽管国语流行歌曲变化更迭,1984年台湾电视公司节目《大学城》发起的大学城全国大专创作歌谣大赛,直到1993年共举办了十届,延续了校园民歌的风潮。“大学城”出身的歌手有张清芳、江明学等人。此外还有民歌餐厅举办的比赛如木船民谣歌唱大赛,电视歌唱比赛节目如《五灯奖》、《六灯奖》,持续为喜欢唱歌创作的青年提供舞台。
商业化校园民歌前期的代表作品是〈龙的传人〉,作者为侯德健,首唱者为李建复。后期的代表作品是〈动不动就说爱我〉,作者为林秋离和熊美玲,演唱者为芝麻龙眼。
“民歌”的定义及正名自杨弦《中国现代民歌集》面市已来即引发“严肃音乐论述”以及“现代民歌”的两派论战。[14]比如当时在《中央日报》就曾有标题为〈‘民歌’”不是这样〉的短文,批评《中国现代民歌集》里的九首歌曲被称作民歌是“名不符实”。许常惠也曾在1978年具体提出对“民歌”的严谨定义:
除却上述学术界的异议,已知在参与“民歌”的演唱者及创作者中,对于民歌的定义至少有三种说法:
有部分民歌创作者不认同“民歌”这个名称。比如邱晨认为:“‘我们来创造民歌’是某主持人、某诗人刻意诠释的音乐史。真正的‘民歌’须经过时代的考验,所以那些歌充其量只能被称作‘校园小品’。”[17]包括蒋勋等人也曾表示应使用“校园歌曲”这个名称来称呼这类歌曲。[15]在中国大陆早期即使用“校园歌曲”来称呼校园民歌[18],有时则可以见到交替使用“校园歌曲”与“校园民歌”的情况。[19]
杨祖珺曾在其著作《玫瑰盛开 杨祖珺十五年来时路》中表示,由于余光中心态上残存老一代的心结,李双泽等人才开始有意识的反省年轻一代的处境,她将李双泽创作〈美丽岛〉、〈少年中国〉的年份视为“唱自己的歌”运动元年,并不承认杨弦与余光中那一支的历史地位。论者认为杨祖珺的想法与1977年展开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与左翼人士的对立有关。由于主张民歌的左派精神,《夏潮》的王津平、蒋勋等人并不认同新格唱片、海山唱片将校园民歌商业化的发展。[20]
在商业化的校园民歌中,由于比赛背后有不同唱片公司,又有“新格派”(金韵奖)与“海山派”(民谣风)的区别。就“海山派”的“民谣风”的代表人物叶佳修的看法,“金韵奖”比较华丽,走俊男美女、精致的包装路线;民谣风则是比较特殊的团体,参与者比较自然、比较接地气,不拘于形式。[21]两家唱片公司的背景具体的差别在于,新格唱片是日系电器业者新力牌为投入音乐市场而新成立的副品牌,海山唱片则是翻录黄梅调电影歌曲制造黑胶唱片起家的本土唱片公司,自1960年代开始拓展东南亚市场并网罗作曲及作词家,曾创造出〈苦酒满杯〉等大量经典畅销国语流行歌曲。[4][22][23] “金韵奖”制作人姚厚笙有制作过流行歌曲的资历;“民谣风”比赛及合辑的制作人林伯宜却是台大化工系毕业刚退伍的唱片界新人,大学期间曾担任救国团队辅[24]。
姚厚笙鼓励李泰祥以西洋音乐的曲调与演奏方法,在新格唱片推出《乡土.民谣》系列演奏专辑,带领李泰祥进入主流唱片市场;他也启用如陈扬、张弘毅、马水龙等有古典音乐背景的年轻人做新格“金韵奖”系列的幕后制作。[25]海山唱片延续歌曲结合电影的旧有模式推出具有校园风的电影歌曲,如〈梦的衣裳〉、〈聚散两依依〉等琼瑶电影歌曲,许多是来自左宏元等资深流行歌曲创作者的作品,海山派创作歌手叶佳修也参与过《又见春天》等电影歌曲的创作。海山唱片“民谣风”合辑以外的民歌唱片,则是由锺光荣和桂鸣玉制作,制作的风格和“民谣风”比赛合辑有所差异。
“民谣风”比赛出身的民歌手如蔡琴、叶佳修与“新格派”民歌手会一起到大专院校演唱,但“新格派”有人数上的优势,使得蔡琴时常感到格格不入。[26] 海山唱片流行歌手出身的民歌曲风歌手,如潘安邦,与“新格派”民歌手更是互不相熟。[27]
民歌的特质是歌词通俗而真挚,曲调优美而朴质、节奏明朗而生动,结构简短而自然,使人听了有身历其境的感觉歌谣具深刻思想内容,反映社会的光明面及纯正价值观。
民歌能够表现出一个国家民族命运和遭遇,甚至借着民谣,可加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其功效无可限量台湾民歌,充分表现出先民的奋斗、进取、乐观开朗的精神。
在台湾各地流传的民歌,包罗万象,例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道德教化、农耕渔牧、家庭伦理、男女情爱 ( 例如由芝麻龙眼所演唱的动不动就说爱我一曲 ) ……等,都是民歌题材,内容非常丰富。
民歌是人民的心灵寄托。 由一个民族的民歌,可以了解该民族文化内涵,及该民族的心声。
民歌运动早期歌咏山水、青春,旋律清新自然、歌词朴素,并有浓厚的中国风和各大学及大专院校校园气味,包括中国景物怀咏、古典文学意识等等。 初期有洪小乔、李双泽、叶佳修、苏来、李建复、黄大城 、刘蓝溪、邰肇玫、包美圣、施碧梧、金智娟、齐豫、陈明韶、赵树海等歌手及后期的潘越云、郑怡、芝麻龙眼、郑丽丝、费玉清、潘安邦、刘文正、林佳蓉 (台湾)、黄韵玲、许景淳、施孝荣、王梦麟、银霞、王海玲、木吉他合唱团、知己二重唱、南方二重唱等。
作曲作词者则有靳铁章、毕心一、毕奂一、林建助、周兴立、许翰君、陈云山、黄大城、王新莲、吴楚楚等民歌主力。
1970年代后期,台湾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人心鼓动,在侯德健、罗大佑、李泰祥的介入,民歌运动有了质的跃进,与初期的淳朴无瑕多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此时大量的歌词是知名作家的诗作,如三毛、余光中、席慕蓉 、蒋勋等人的作品,而随着侯德建、罗大佑、李泰祥、李寿全的作品的流传,民歌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多数校园民歌使用华语歌词。台语歌曲较为知名的有收录在新格唱片《金韵奖纪念专辑》中由简上仁创作并演唱的〈正月调〉,以及木吉他合唱团专辑中的〈拼宵夜〉。海山唱片民谣风系列中,《民谣风》专辑收录有简上仁创作的〈故乡恋歌〉,由广播人李季准演唱。林诗达个人专辑中收录有两首由李临秋作词、林诗达作曲的台语歌曲,叶佳修第二张专辑中也有一首台语创作歌曲。
台湾民歌运动转变的原因可分列如下:
此趋势使“校园民歌”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开始改变,唱片业者以获利为导向,美欧影音产品大举进入台湾,“校园民歌”单薄的技术水平和朴素的形式变得难以与时代和市场趋势相搭配,各唱片公司以大资本的商业行销手法包装流行歌手倾销市场。商业化趋势也使大学校园早期的社会文艺孤岛地位被分割瓦解,所谓“校园”民歌的最后基地--各大学及大专院校校园也不复存在,甚至台湾本土化运动也无法接收“校园民歌”退潮后的校园市场,而必须从新兴的小众场域(pub、社运活动、地方政府举办的音乐节活动等)出发,抵抗商业化与市场或的冲击。1982年金韵奖停办,海山唱片结束营业,预示了校园民歌运动没落的命运。1990年代以后,以林强、陈明章、陈昇等人为代表的台湾新歌谣曾一度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未久即被高度商业化的日本偶像生产模式潮流所淹没。
基于前述政治、社会原因与个人的生涯规划,校园民歌运动的主要人物、歌手毕业后出国深造、服兵役造成了人才断层,音乐风格后继无人。若干知名民歌手如侯德健、齐豫、罗大佑等转赴香港与中国大陆发展,少数歌手与作者投入新的商业化音乐和综艺事业,担任主持、选秀评审(如黄韵玲)的工作。多数人则完全终止创作和演出,转入广播界或转型为唱片制作人(如郑怡、芝麻龙眼中的芝麻陈艾玲)、宗教媒体(如殷正洋),甚至移民海外而销声匿迹,台湾“校园民歌”运动的时代遂全面结束。时至今日,“校园民歌”成为台湾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出生人士怀旧的象征,并留存于KTV与怀旧的音像制品市场中。
不同于台湾因环境氛围改变,产生新的音乐潮流,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华人聚居地,台湾的“校园民歌”仍受到广泛欢迎。受到台湾校园民歌的影响,新加坡在1982年左右也兴起创作“新谣”的风潮。[28]“校园民歌”与部分演唱者于1980年代中后加入中国大陆市场,对其华语歌曲的发展也留下深刻影响。如李泰祥作曲、女作家三毛写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亦掀起了对台湾的“校园民歌热”,同时也带动香港“城市民歌”的兴起,成为了粤语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支派。除此之外,中视2009年八点档连续剧光阴的故事、闪亮的日子里亦使用校园民歌作为配乐。
2015年适逢台湾民歌四十年,李建复担任“民歌40”演唱会的召集人、导演马宜中、“惊喜合唱”以民歌为主题选择在见证台湾成长交通史的板桥车站再次快闪演出,除了在现场令许多游客叫好,同时在网络上也引起广大回响。影片在YouTube网络影片平台播放点阅至今已达1565万人次。[29]
历史上台湾“校园民歌”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龙的传人(李建复演唱)、唐山子民(黄大城演唱)、中华之爱(施孝荣演唱)、古月照今尘(文章演唱)、易水寒(施孝荣演唱)、古国今昔(王梦麟演唱)、侠客(施孝荣演唱)、我心似清泉(王海玲演唱)、送你一把泥土(费玉清演唱)、梦驼铃(费玉清演唱)、变色的长城(费玉清演唱)、中华民国颂(费玉清演唱)、赤壁赋(施孝荣演唱,陈云山词)
乡愁四韵(余光中作品)、归去来兮(侯德建作品,李建复演唱)、归人沙城(施孝荣演唱)、出塞曲(蔡琴演唱)、芦歌(李建复演唱)
钗头凤(包美圣演唱,宋陆游词)、雨霖铃(包美圣演唱,宋朝柳永词)、秘摩崖月夜(包美圣演唱,胡适新诗)、雪花的快乐(王海玲演唱,徐志摩新诗)、再别康桥(范广惠演唱,徐志摩新诗)、浮生千山路(潘越云演唱,陈幸蕙集诗词)、歌(罗大佑演唱,徐志摩译自英国女诗人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短诗)。
庙会(王梦麟演唱)、月琴(郑怡演唱)、今山古道(黄大城演唱)、乡间小路(齐豫演唱)、晚霞满渔船(胡立武演唱)、夏之旅(蔡幸娟演唱)
雨中即景(赵树海、王梦麟、黄大城演唱)、酒干倘卖无(苏芮演唱)、外婆的澎湖湾(潘安邦演唱)、乡居记趣(叶佳修演唱)、正月调(简上仁演唱)、拼宵夜(木吉他合唱团演唱)
橄榄树(李泰祥作品,齐豫演唱)、浮云游子(陈明韶演唱)、旷野寄情(李建复演唱)、就要挥别(杨芳仪、徐晓菁演唱)、匆匆的走、露莎兰(苏格兰民谣,杨芳仪演唱)、告别忧伤(蔡蓝钦演唱)、戏雪(张艾嘉演唱)、爱之旅(洪小乔演唱)
被遗忘的时光(蔡琴演唱,被用为香港电影无间道主题曲)、微风往事(郑怡演唱)、忘川(李建复演唱)、让我们看云去(陈明韶演唱)
往事(陈秋霞作品、陈秋霞演唱)、捉泥鳅(侯德建作品、侯德健演唱)、童年(罗大佑作品、张艾嘉演唱)、老师斯卡也答(杨芳仪演唱)、光阴的故事(罗大佑作品、张艾嘉演唱)
兰花草(银霞演唱)、野姜花的回忆(刘蓝溪)、渔唱(黄大城演唱)、秋蝉(杨芳仪、徐晓菁演唱)、海里来的沙(韩培娟、芝麻龙眼演唱) 、小贝壳(邰肇玫演唱)、小草(王梦麟演唱)、听泉(杨芳仪、徐晓菁合唱)、守住这一片阳光(林佳蓉、许淑绢演唱)、七月凉山、露莎兰(苏格兰民谣,杨芳仪、徐晓菁演唱)、蜗牛与黄鹂鸟(银霞演唱)、夕阳伴我归(陈淑桦演唱)、微光中的歌吟(郑怡演唱)
你那好冷的小手(银霞演唱)、小秘密(银霞演唱)、风告诉我(陈明韶演唱)、如果(施碧梧、邰肇玫演唱)、动不动就说爱我 (芝麻龙眼演唱)、神话(罗吉镇、李碧华演唱)、偶然(卓秀琴演唱)、木棉道(王梦麟演唱)、拜访春天(施孝荣演唱)、小茉莉(包美圣演唱)、忘了我是谁(王海玲演唱)、阿美阿美(王梦麟演唱)、离开你走近你(王梦麟演唱)、风中的早晨(王新莲、马宜中演唱)、生命中的阳光(木吉他合唱团)、欢颜、走在雨中(齐豫演唱)、阳光和小雨(潘安邦演唱)、守着阳光守着你、天天天蓝(潘越云演唱)、读你、恰似你的温柔(蔡琴演唱)、野百合也有春天(潘越云演唱)、梦的衣裳(李碧华演唱)、请拥抱我(郑人文演唱)、第一支舞、我深爱过、爱你与我共享所有(周秉钧、杨海薇演唱)、夜玫瑰(以色列民谣,杨芳仪、徐晓菁演唱)、想你(芝麻龙眼演唱)、春风(王瑞瑜演唱)、我依然恋你如昔(王瑞瑜演唱)、散场电影 (木吉他合唱团演唱)、却上心头(刘文正演唱)
看我听我(包美圣演唱)、歌声满行囊(杨芳仪、徐晓菁演唱)、让我们看云去(陈明韶演唱)、神采飞扬(涂佩岑、詹育章演唱)、偶然(卓秀琴演唱)、走向我走向你(包美圣演唱)、那一盆火(包美圣演唱)、欢乐假期(王梦麟演唱)、爱的真谛、踏着夕阳归去(叶佳修原唱)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只收入专书,书籍篇章及期刊论文不收入)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