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打击乐器或通讯工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鼓(英语:Drum)是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一种通讯工具,非洲某些部落用以传达信息,中国古代军队用以发号施令。坚固的鼓身(常为圆桶状)的一面或双面蒙上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槌)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鼓除了作为乐器外,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鼓来传播信息。
不同类型的鼓,如定音鼓等,均被调校至特定的音调中。更常见的是将不同类型的鼓或打击乐器互相组合,以构成常于流行音乐出现的爵士鼓[1]。
鼓的演奏一般是用手敲击鼓面,或是用一二只鼓棒或鼓锤敲击。由于鼓的触觉特性及其易于使用,在音乐治疗中常用到鼓,特别是手鼓[2]。
在许多传统文化中,鼓有其象征的意义,也常用在宗教仪式中。像在布隆迪的卡央达鼓是王权的象征,卡央达鼓也出现在1962至1966年间的布隆迪国旗中。
鼓几乎都有一个圆形的开口,鼓面拉紧后可以固定在上面。但鼓身的形状就有很多的变化,西洋乐器的鼓,鼓身多半都是圆柱体,但定音鼓的鼓身则是碗形[3], 有些鼓的鼓身则是截角圆锥(邦哥鼓、阿希可鼓)或是二个接合的截角圆锥(如传讯鼓)。中国、日本、韩国的鼓常常是中间略宽、上下略窄的圆柱体。
敲打鼓所产生的音色受多项因素影响,当中包括鼓身的种类、形状与构造方式、鼓面的种类及其张力。不同的鼓声在音乐上有不同的用途,如现代的筒鼓。一个爵士乐鼓手可能需要高音调、浑厚而声音较小的鼓,而对于一个摇滚乐鼓手而言,或较喜欢声音较大且低音调的鼓。
鼓面对于鼓声有着最明显的影响。每种鼓面均有着其自身的音乐用途及独特的音色。双层设计的鼓面抑制了高频的和声,皆因鼓面较重,适合响而深沉之演奏。[4]白色、带有涂层的鼓面能轻微减弱鼓面产生之泛音,从而有助减低相异音高。中间带有银色或黑色点的鼓面能进一步减弱上述的泛音问题,而带有周长音环的鼓面大多更能消除泛音。部分爵士乐鼓手避免使用较粗的鼓面,宁可喜欢单层设计的鼓面,又或不带减弱效果的鼓面。摇滚乐鼓手常较喜欢较粗,又或有涂层的鼓面。
第二个影响音色的主要因素是鼓面对鼓身的张力程度。当鼓环(hoop)放置于鼓面与鼓身之间,并以张力杆(tension rod)绷紧时,便可调节鼓面的张力。当张力增加时,声音的振幅减少并使其频率增加,使得产生的声调提高、音量降低。
鼓身的种类亦影响鼓声。由于震动使鼓身内部发出回响,鼓身有助提高鼓声音量及影响产生的音色。鼓身的直径愈长,产生的鼓声便愈低音;鼓身的高度愈高,产生的音量愈高。选用较粗的鼓身有助制造音量较大的鼓。桃花心木有助提升音调较低的频率,并尽可能保持较高频率的音频速率。选择鼓身时,爵士乐鼓手或想要体积较小的槭木鼓身,而摇滚乐鼓手或想要体积较大的桦木鼓身。
以鳄鱼皮制成的鼓早于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5500-2350年)。据文献记录显示,该时期的鼓展现了萨满教的特点,并常用于庆典仪式上。[6]
猕猴以一个有节奏的方式敲打物件,以展现牠们的社群支配,而牠们进行敲打的方式与牠们脑内处理发声的方式类似,故有指狝猴敲物的演化起源是社群沟通的其中一部分。[7]其他灵长目动物透过敲打胸膛或拍手的方式发出击鼓的声音[8][9],而更格卢鼠等啮齿属动物则透过牠们的爪在地上发出类似声响。[10]
鼓不但可用于音乐性质,亦可用作远距离的沟通。非洲的传讯鼓(英语:Talking drum)正是用以模仿当地口语的音调样式。在斯里兰卡历史中,鼓被用作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工具,而斯里兰卡鼓已有超过2500年历史。
击鼓在娱乐、通灵术及沟通层面上可供作为一种具意义的情绪表达。不少文化将击鼓视为灵性上或宗教上的乐章(passage),并将击鼓的旋律与口语或祷告视为相约。在过去的数千年间,击鼓发展成一种强而有力的艺术形态,并通常视之为音乐的根基,而有时亦会以动觉舞蹈(kinesthetic dance)的方式演绎。而在学科层面而言,击鼓学(drumming)专注于培养个人强调(punctuate)、传达及演绎音乐节奏,并带有让学生作为观众和演奏者之目的。
中国士兵利用太鼓(tàigǔ)以作振奋士气、建立行军节奏,及传达指令/作出宣告之用。例如,在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之战(一场关乎齐、鲁的战役)中,击鼓对于士气的作用扭转了这场重要战役的结果。瑞士雇用步兵的横笛鼓乐团(fife-and-drum corps)亦有使用鼓。他们采用早期版本的小鼓,这种鼓背负于鼓手的右肩,并以一条带子(通常透过传统握法,以单手演奏)悬挂。而这种小鼓亦令“drum”这一英语词汇首度被采用。同样地,在英国内战时期,初级军官携带一种以绳索绷紧的鼓,在战争的喧闹声中转达高级军官的指令;而这种鼓亦背负于鼓手的肩部,通常以两支鼓棒奏打。不同的团和连均有其特别及独一无二的鼓声(drum beat),而这只有军队内部才知道。于19世纪中期,苏格兰军方开始将风笛鼓乐队整合至旗下的高地兵团(Highland regiments)内。[11]
在前哥伦比亚时代的战役中,阿兹特克民族知晓如何利用击鼓以向战场上的士卒传递讯号。纳瓦特尔语中的“huehuetl”一词,是从英语“drum”粗略翻译而成。[12]
世界上其中一件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圣典《梨俱吠陀》记载了数个有关使用战鼓(Dundhubi)的文献。亚利安民族以击打战鼓的方式投入战斗,而他们吟唱的其中一首圣诗亦记载于《梨俱吠陀》卷六与《阿闼婆吠陀》,当中后者将之称为“战鼓之歌”(Hymn to the battle drum)。
据考古资料显示,中国最早的鼓应是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土鼓”。
民间的鼓南北有所不同,俗称“南有铜鼓,北有皮鼓”。由此可知中国的鼓往往是依材料和地区而产生相当不同的特色。据知在西周时,鼓就已经可分为数十种。
太鼓的起源尚无法精确追朔,但有种说法是中国鼓借道韩国传到日本的。它与日本文化自古以来息息相关。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