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普利兹克建筑奖[注 1](英语: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全球最主要的建筑奖项之一,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的美誉[2][3]。本奖于1979年由杰·普利兹克英语Jay Pritzker和妻子辛蒂设立,由普利兹克家族资助,每年一度由凯悦基金会颁发,用以表彰“在世建筑师,其建筑作品展现了其天赋、远见与奉献等特质的交融,并透过建筑艺术,立下对人道与建筑环境延续且意义重大的贡献”[4]

事实速览 普利兹克建筑奖, 授予对象 ...
普利兹克建筑奖
Thumb
授予对象在世建筑师,其建筑作品展现了其天赋、远见与奉献等特质的交融,并透过建筑艺术,立下对人道与建筑环境延续且意义重大的贡献。
国家/地区 美国
主办单位凯悦基金会
奖励100,000美元
首次颁发1979年
应届得主山本理显[1](2024)
官方网站www.pritzkerprize.com/cn
关闭

普利兹克奖的授奖“无关国籍、种族、宗教或思想”[5];受奖者可获得奖金十万美元、奖状,以及自1987年起增颁的铜质奖章一枚[6]。奖章背面的拉丁文铭刻——“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中文:坚固、适用、美观)—源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7]。1987年前,受奖者可获得限量亨利·摩尔雕像与奖金[6]

自2009年起,执行董事玛莎·索恩英语Martha Thorne征求往年得奖者、学者、评论家与其他“在建筑领域具专业知识与兴趣”人士的提名[5][8]。领有执照的建筑师亦可在每年11月1日之前提出个人申请,其中于1988年获奖的戈登·邦沙夫特便因此得奖[9]。评审委员会由五至九位“专家……公认在其建筑、经济、教育、出版与文化等个人领域具专业者”组成,负责商讨、裁定并在隔年春季向公众宣布获奖人选[5]。现任评审委员会主席为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此前的主席分别是J·卡特·布朗英语J. Carter Brown(1979–2002)、第四代罗斯柴尔德男爵(2003–2004)、帕伦博勋爵英语Peter Palumbo, Baron Palumbo(2005–2015)、格伦·马库特(2016–2018)和史蒂芬·布雷耶(2019–2020)[10]

Remove ads

历届得主

首任得主菲力普·约翰逊受表彰其“五十年来体现于无数博物馆、剧院、图书馆、房屋、庭园及企业建筑的创造力与热情”[11]。2004年获奖者扎哈·哈迪德是第一位女性得主[12]西泽立卫是最年轻的得主,2010年获奖时年仅四十四岁[13]。有四对建筑师拍挡获奖,他们分别是雅克·赫尔佐格与皮埃尔·德梅隆(2001)、西泽立卫与妹岛和世伊冯娜·法雷尔谢莉·麦克纳马拉(2020)、安妮·拉卡顿与让-菲利佩·瓦萨尔(2021)。2017年的拉斐尔·阿兰达卡梅·皮格姆拉蒙·维拉塔是目前仅有的建筑师三人组得奖者[14]。2015年得主德国建筑师弗莱·奥托是目前唯一一位于公布前逝世的得主,他在颁奖前一天逝世,终年89岁[15]。另外,1988年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目前仅有的平分奖项之年,由戈登·邦沙夫特奥斯卡·尼迈耶分别获得[16]

更多信息 年份, 得主 ...
年份 得主 肖像 国籍 代表作(完成年分) 典礼地点 参考
1979 菲力普·约翰逊  美国 玻璃屋 (1949) 敦巴顿橡树园 [17]
1980 路易斯·巴拉甘  墨西哥 卫星塔(1957) 敦巴顿橡树园 [3]
1981 詹姆斯·斯特林  英国 西利历史图书馆英语Seeley Historical Library (1968) 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 [18]
1982 凯文·洛奇  美国 哥伦布骑士会大厦(1969) 芝加哥艺术学院 [2][A]
1983 贝聿铭  美国 美国国家艺廊东楼 (1978)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9][B]
1984 理查德·迈耶  美国 高等艺术博物馆 (1983) 美国国家艺廊 [2]
1985 汉斯·霍莱因  奥地利 阿布泰贝格博物馆英语Abteiberg Museum(1982) 亨廷顿图书馆 [2]
1986 哥特佛伊德·波姆  西德 伊格莱西亚青年中心图书馆(1968) 戈德史密斯大礼堂英语Worshipful Company of Goldsmiths [2]
1987 丹下健三  日本 东京圣玛丽亚大教堂 (1987) 金贝尔美术馆英语Kimbell Art Museum [20]
1988 戈登·邦沙夫特  美国 拜内克珍本及手稿图书馆 (1963) 芝加哥艺术学院 [2]
奥斯卡·尼迈耶  巴西 巴西利亚大教堂 (1958) 芝加哥艺术学院 [2]
1989 法兰克·盖瑞  加拿大
 美国
华特·迪士尼音乐厅 (1980) 东大寺 [19][C]
1990 阿尔多·罗西  意大利 邦纳方腾博物馆(1990) 格拉西宫 [21]
1991 罗伯特·文丘里  美国 英国国家美术馆塞恩斯伯里侧翼 (1991) 伊图尔维德宫 [22]
1992 阿尔瓦罗·西扎  葡萄牙 1998年世界博览会葡萄牙馆英语Pavilion of Portugal in Expo'98(1998) 哈罗德·华盛顿图书馆 [23]
1993 槙文彦  日本 东京体育馆 (1991) 布拉格城堡 [20]
1994 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  法国 法国驻德国大使馆(2003) 哥伦布“The Commons”商业中心 [24]
1995 安藤忠雄  日本 茨木春日丘教会 (1989) 凡尔赛宫 [25]
1996 拉斐尔·莫内欧  西班牙 库萨尔会议中心和礼堂英语Kursaal Palace(1999) 盖蒂中心 [19]
1997 斯维勒·费恩  挪威 挪威冰川博物馆 (1991)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 [26]
1998 伦佐·皮亚诺  意大利 关西国际机场 (1994) 白宫 [27]
1999 诺曼·福斯特  英国 千禧桥 (2000) 柏林旧博物馆 [19]
2000 雷姆·库哈斯  荷兰 波多音乐厅 (2003) 耶路撒冷考古公园 [28]
2001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瑞士 泰特现代艺术馆 (2000) 蒙蒂塞洛 [29]
2002 格伦·马库特  澳大利亚 贝罗拉沃特斯餐厅英语Berowra Waters Inn(1983) 卡比托利欧广场 [30]
2003 约恩·乌松  丹麦 悉尼歌剧院 (1973) 皇家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 [31]
2004 扎哈·哈迪德  伊拉克
 英国
萨拉戈萨桥 (2008) 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19][D]
2005 汤姆·梅恩  美国 旧金山联邦大厦(2007) 杰·普利策克露天音乐厅 [32]
2006 保罗·门德斯·达·罗查  巴西 塞拉多拉达体育场 (1975) 多尔玛巴赫切宫 [33]
2007 理察·罗杰斯  英国 劳埃德大厦 (1986) 白厅国宴厅 [34][E]
2008 让·努维尔  法国 阿格巴塔 (2005) 美国国会图书馆 [19]
2009 彼得·卒姆托  瑞士 瓦尔斯温泉浴场 (1996)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议会厅西班牙语Palacio de la Legislatura de la Ciudad de Buenos Aires [19]
2010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SANAA

 日本 金泽21世纪美术馆 (2003) 埃利斯岛 [19]
2011 爱德华朵·索托·德·莫拉
 葡萄牙 布拉加市政球场 (2004) 安德鲁·梅隆礼堂 [35]
2012 王澍
 中国 宁波博物馆 (2008) 北京人民大会堂 [36][37]
2013 伊东丰雄  日本 仙台媒体中心 (2001)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 [38]
2014 坂茂  日本 鹰取Paper Dome纸教堂 (1995)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39]
2015 弗莱·奥托
(追授)
 德国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 (1972) 迈阿密新世界中心英语New World Center [15]
2016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智利 智利天主教大学“连体钟楼”(2005) 联合国总部大楼 [40]
2017 拉斐尔·阿兰达卡梅·皮格姆
拉蒙·维拉塔RCR建筑


 西班牙 巴塞罗那圣安东尼图书馆(2008) 迎宾馆赤坂离宫 [41]
2018 巴克里希纳·多西  印度 印度管理研究所邦加罗尔分校
(1977–1992,分阶段)
多伦多阿迦汗博物馆英语Aga Khan Museum [42]
2019 矶崎新  日本 水户艺术馆(1990) 凡尔赛宫 [43]
2020 伊冯娜·法雷尔谢莉·麦克纳马拉
 爱尔兰 博科尼大学格拉夫顿楼(2007) 线上[G] [44]
2021 安妮·拉卡顿让-菲利佩·瓦萨尔  法国 南特国立高等建筑学院法语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Nantes(2009) [45]
2022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  布基纳法索
 德国
马里莫普提地球建筑中心(2010)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马歇尔楼 [46][H]
2023 戴维·奇普菲尔德  英国 柏林新博物馆(1997–2009) 古雅典阿哥拉 [47]
2024 山本理显  日本 横须贺美术馆(2007) 芝加哥艺术学院 [1][I]
关闭
Remove ads

注释

A. a 洛奇生于爱尔兰[48]
B. b 贝聿铭生于中华民国[49]
C. c 盖瑞生于加拿大[50]
D. d 哈帝生于伊拉克[51]
E. e 罗杰斯生于意大利[52]
F. g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而在线上举办[53][54]
H. h 凯雷生于布基纳法索[55]
I. i 山本理显生于中华民国[56]

争议

2013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英语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的一个学生组织“在设计之中的女性”的代表向普利兹克奖官方递交请愿书,要求表彰1991年得主罗伯特·文丘里的妻子兼拍挡丹尼丝·斯科特·布朗英语Denise Scott Brown,此外他们亦进一步推动建筑界的性别歧视辩论。《纽约时报》的报导称该请愿书“再次点燃了酝酿已久的女性们是否仍然一贯否认她们的地位,与是否可以获得建筑界最负盛名的奖项,而该奖项又是否不该给2004年得主扎哈·哈迪德的问题”[57]。虽然该请愿书获得了一些普利策奖得主的支持,但普利策奖的颁奖委员会却称无法重审查过去的评判们的决定,不过他们表示肯定斯科特·布朗和2012年得主王澍的妻子陆文宇的工作,认为她们不比她们的丈夫逊色[58]。在官方回应后,斯科特·布朗透过CNN说:“作为一名女性,我觉得我被排除在建筑界的精英之外”,除此之外,她也表示普利兹克奖只基于颁发给以合作为代价建出伟大建筑的“单身男性天才”的谬论而颁发[59]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