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摩天大楼

超高層建築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摩天大樓
Remove ads
Remove ads

摩天大楼是指具有多层楼层、高度较高的大型高耸建筑,也称摩天楼[1]高楼高层大楼超高层建筑[1]等。根据现代的定义,摩天大楼的高度通常至少为100米(330呎)[1][2]或150米以上(490呎)[3]。从历史上看,这个术语最初是用来指称在1880年代开始兴建的10至20层的建筑物[4]。摩天大楼可以用于办公室酒店住宅空间和零售空间。

Thumb
哈利法塔,828m,163层
Thumb
上海中心大厦,632米,128层
Thumb
台北101,509.2m,101层
Thumb
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541m,94层
Thumb
默迪卡118,678.9m,118层
Thumb
麦加皇家钟塔饭店,601m,120层
Thumb
平安金融中心,599m,118层

摩天大楼的一个常见特点是采用钢结构来支撑幕墙。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欧仁·维奥莱-勒-杜克在他的建筑论文中提出[5]。幕墙可以依靠下方的框架承载,也可以从上方的框架悬挂,而非依靠传统结构中的承重墙。早期一些摩天大楼采用钢结构,使得承重墙的高度可以超过采用钢筋混凝土墙的高度。

现代摩天大楼的墙体不具备承重功能,大多数摩天大楼以钢结构和幕墙为特点,使得建筑中可设有大面积的窗户。然而,摩天大楼的幕墙也可以模拟传统墙体,此外现代摩天大楼的结构通常采用管状结构,并被设计成类似于空心圆柱,以抵御风力、地震和其他横向载荷的考验。为了显得建筑修长、减少风力暴露、并将更多的日光传递到地面,至今许多摩天大楼采用阶梯状的设计。

截至2022年2月,全球有数十个城市拥有超过100座高度在150米(492呎)或以上的摩天大楼:美国纽约有300座; 香港有553座 ;阿联酋迪拜有237座;印度孟买有208座;日本东京有165座;马来西亚吉隆坡有148座;美国芝加哥各有135座摩天大楼;泰国曼谷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各有108座摩天大楼。[6]

Remove ads

定义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认为[7],14层或以上的建筑物 - 或超过50米(165呎)高——通常可用作“高层建筑(Tall)”的门槛;“超高层(Supertall)”是指300米(984呎)或更高的高层建筑;“巨型高楼(Megatall)”是指600米(1,968呎)或更高的高层建筑。截至目前,全球已建成173座超高层建筑,而建成的巨型高层建筑仅4座。

随着高层建筑在各地不同的发展,各地对摩天大楼的定义也略微不同。在日本,法规定义超过60米就属于超高层建筑;在美国,则普遍认为500(152米)以上的建筑为摩天大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则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米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历史

直到19世纪,超过6层楼的建筑物仍相当罕见。人们不愿爬太多的阶梯,而水压式垂直升降机仅能提升约15米的高度。发达的钢铁技术、钢筋混凝土抽水泵让建筑极高的大楼成为可能,那些极高的建筑物中有些超过300米高。实际上摩天大楼的发展,主要的因素源于升降机的发明。

摩天大楼首次兴起于19世纪末美国纽约市芝加哥地价昂贵用地不足的区域。为了城市商业发展,增加更多营业面积而兴建摩天大楼。

1871年10月8日美国芝加哥发生大火,灾后重建时为了节约市中心用地,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城市的重建计划广泛地采用新的建筑技术与新的建材,包含升降机的使用。随之诞生的密斯·凡德罗模式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上的应用,也探讨了高层建筑的造型问题。

威廉·勒巴隆·詹尼设计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被世界公认为第一幢摩天建筑。这座10层楼的大楼建造于1884年至1885年,毁于1931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重心从欧洲移转至美国,至1929年经济大恐慌是美国建筑的繁荣期,摩天大楼也随着美国经济而快速发展。1931年,102层的帝国大厦于纽约落成,此后长达40年的时间帝国大厦雄踞世界第一高楼的地位,帝国大厦成为摩天大楼甚至是纽约的象征。

1974年芝加哥西尔斯大厦竣工,取代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世界最高大楼的地位,也让世界第一的光荣重回芝加哥——这座被称为摩天大楼发源地的城市。近年来,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渐抬头,超高摩天大楼的排行榜,也从原来的美洲独霸,转移到亚美争锋。香港在首栋摩天大楼(中环怡和大厦)在1973年落成后,随著经济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高速发展,在中环、金钟及湾仔等商业区内陆续兴建了大量摩天大楼,使香港成为现时世界上拥有最大摩天大楼的城市[8]。1998年完工的吉隆坡双峰塔将原来世界第一高楼的头衔美洲大陆转移到亚洲。2004年底,台湾台北101大楼取代双峰塔成为2004年~2010年之世界最高楼。位于迪拜、2010年启用的哈利法塔,超越台北101大楼,成为目前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

Remove ads

摩天大楼建筑技术

密斯·凡德罗模式

在摩天大楼中使用了钢骨结构或巨型钢混结构,并配合混凝土楼板和加强耐度之用,把升降机槽放在摩天大楼中间。由于升降机槽需要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墙作耐火度的保护,这样500mm左右厚的混凝土墙亦同样作为结构的主要部分,而便放在四周来支撑楼板。这一个模式在1948年发明之后,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密斯·凡德罗所设计的商业大楼主要都在芝加哥,因此芝加哥便亦因此成为摩天大楼发源地。不少摩天大楼,如香港的环球贸易广场国际金融中心都应用这一模式。

调谐质块阻尼器主要是安放在建筑物的较高层位置,是钟摆形式运作。阻尼器本身是一个大约数百吨重的钢球,四边用弹簧连接。当建筑物受到外力作用,建筑物的摆动会将能量传到阻尼,令阻尼同时摆动。经过计算的阻尼会产生相反的摆动,而抵销或减缓建筑物本身的摆动。不少摩天大楼,如台北101高雄85大楼都应用这系统。

高楼对周遭环境的冲击

相较高层商业建筑在美国大都会蓬勃的发展,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城市较为重视维持城市传统面貌,许多欧洲城市保存着从中世纪以来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作品。新建的高层建筑必须与附近的建筑景观互相协调,想要在古城中鹤立鸡群的建筑计划往往在动工兴建之前就会被阻止。

超高层建筑会影响邻近的居民,大楼引起的旋风会破坏附近楼房,绿色植物也缺乏日照。在日本,法令规范达到一定高度的建筑必须内缩,以减少对邻近居民日照的损害。许多商业高层建筑使用玻璃帷幕,玻璃帷幕节省日间照明,在中高纬度地区也可因为玻璃反射日照,提高室外温度;但在低纬度的城市建造玻璃帷幕大楼,则会加剧热岛效应所带来的影响。

除此之外,建造摩天大楼也需要评估所带来的交通问题、建筑摇晃、地盘位移或地层下陷、电波障碍等等。

1970年代环境保护主义意识兴起,至1990年代,强调降低环境冲击、与自然调和、节能、可持续发展与居住品质的绿建筑逐渐成为国际潮流,超高层大楼的兴建备受批评。而在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高楼灾难、火灾安全也成为摩天大楼探讨的议题。

Remove ads

世界最高摩天大楼概览

世界前20高的摩天大楼[9](标示粗体者为当时或现在最高摩天大楼,完整排名及详细资料请参阅摩天大楼列表

更多信息 排名, 中文名称 ...
Remove ads

世界历代最高摩天大楼

更多信息 建成年份, 中文名称 ...
Remove ads

世界历年建成最高摩天大楼

更多信息 建成年份, 中文名称 ...
Remove ads

各地代表作

Remove ads

已拆卸/摧毁摩天大楼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伸延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