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政治军事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勋(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号松寿老人,中国江西南昌府奉新县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将领。清朝官至江南提督,护理两江总督,民国时,为长江巡阅使、定武上将军。拥戴宣统帝复辟后获封忠勇亲王[1],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末任亲王。
张勋 | |
---|---|
大清忠武亲王、首席议政大臣 (1917年张勋复辟,兼任内阁政务总长、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 | |
任期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 |
君主 | 宣统帝 |
前任 | 袁世凯(内阁总理大臣,1912年) |
继任 | (复辟失败) |
安徽省督军 (以定武上将军、长江巡阅使身份督理) | |
任期 1916年4月10日—1917年7月8日 | |
前任 | 倪嗣冲 |
继任 | 倪嗣冲 |
长江巡阅使 | |
任期 1913年12月16日—1917年7月8日 | |
前任 | 谭人凤 |
继任 | 倪嗣冲 |
江苏省督军 | |
任期 1913年9月3日—1913年12月16日 | |
前任 | 章梓 |
继任 | 冯国璋 |
大清两江总督 (以江南提督身份督理) | |
任期 1912年1月23日—1912年2月12日 | |
前任 | 张人骏 |
继任 | (清朝灭亡) |
大清江南提督 | |
任期 1911年10月3日—1912年2月12日 | |
前任 | 刘光才 |
继任 | (清朝灭亡)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大清江西省南昌府奉新县 | 1854年12月14日
逝世 | 1923年9月11日 中华民国直隶省天津县 | (68岁)
国籍 | 大清(1854—1912) 中华民国(1912—1923) |
政党 | 宗社党 |
学历 | 北洋武备学堂 |
军事背景 | |
军衔 | 陆军上将(1913年授予) 定武上将军(1914年授予) 一等公(1915年授予) 忠勇亲王(1917年自封) 忠武亲王(1923年追授) |
1912年,宣统退位,民国建立,张勋在民国建立后仍表示忠于清室,刻意不剪发辫,故绰号辫帅,1914年袁世凯任张勋为定武上将军,1915年张勋改所统“武卫前军”为“定武军”,此军为了表示忠于清朝,都不剪辫子,所以又称为辫子军、辫军。
1917年张勋发动政变,拥戴宣统帝复辟,自任忠勇亲王、政务总长(即总理、首相)、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首席议政大臣,史称张勋复辟,但被段祺瑞讨伐而失败,张勋避居天津租界,定武军也被撤销番号。1918年北洋政府将张勋特赦,又任其“全国林垦督办”,张勋不就。
张勋生于江西省奉新县赤田村,父母早丧,1884年(光绪十年)在长沙入伍[2]。中法战争随潘鼎新至广西,历保至副将,后隶广西提督苏元春部[3]。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改隶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相当于营长),行营中军(相当于近卫队官)。后随袁世凯到山东镇压拳匪。
1899年,升至总兵。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3日,任江南提督[4]。10月10日,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两江总督张人骏调张勋江防营入守江宁(江苏南京)[5],防备陆军第九镇新军起义。11月4日,新军起义,被清军击退,革命军重整后,于12月2日攻陷南京[6],张勋退走。12月7日清廷开放发型,取消强制剃发留辫,“听军民自便”[7],张勋为表示忠于清廷,本人及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士兵,人称“辫子军”、“辫军”。12月26日,张勋率本部3,000余人,加上山东清军3,000人及马队300人,与安徽布政使兼会办河南军务倪嗣冲,以津浦铁路为重点,进击南京[8]:45。
1912年1月,护理两江总督[9]。22日,张勋率军攻占颍州、盱眙、亳州、宿迁、正阳关、宿州、固镇、寿州等[8]:45。1月上旬,广东北伐军于下关誓师,渡江北上,由李济深到浦口筹建司令部,高级参谋林震为前敌总指挥,1月27日,粤军于固镇大败张勋军,追赶数十里[10],清军退向徐州。后张勋要求停战协商,2月10日,双方代表于符离集车站会谈[11],张勋代表不同意自徐州北退一百里外,和谈破裂[8]:45。北伐军进迫徐州,追至徐州以北三十里,张勋经兖州逃到济南[12][8]:45。12日,清帝退位。
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张勋心中仍效忠清室,故禁其部曲剪辫。二次革命爆发,7月17日,授陆军上将衔[13],19日,任江北镇抚使[14],奉袁世凯命,率部往江宁镇压讨袁军。9月1日,张勋攻下江宁,3日,袁世凯即命为江苏都督[15],但因军兵入城后,杀人抢掠[16],更有日本侨民三人被杀[17],酿成中日外交风波[18],日本派军舰至南京施压,28日,张勋身穿清朝官服,到南京日本领事馆道歉[19]。12月16日,袁世凯命冯国璋署江苏都督,张勋改任长江巡阅使[20]。
1915年12月21日,袁世凯意图称帝,封赏各省军民政长官,授张勋为一等公[22]。
1916年4月10日,张勋以长江巡阅使兼署督理安徽军务[23],他虽是安徽督军,却留在江苏徐州,不驻于安庆(省会)[24],8月时,江苏督军冯国璋曾下逐客令,张勋竟答道:“江苏为长江流域之一,本人既兼任长江巡阅使,则江苏亦为势力范围”[25]。是年5月下旬,张勋与冯国璋、倪嗣冲二人邀请各省代表到南京会议,商讨解决护国战争办法,但会议不成功,张勋再请各代表到徐州商议,密筹成立同盟[26],于6月9日代表各省提出要纲十条[27]。自8月起,他不断地抨击国会,要求审查议员资格,9月13日,张勋联合倪嗣冲、姜桂题、张作霖等共13名督军,反对政府任命张耀曾为司法总长,毫不讳言武人干政[28]。22日,张勋提出议案八条,与十多省代表在徐州会商,25日,他和倪嗣冲等数十人联名电请北京政府,阻止唐绍仪出任外交总长。
1917年3月,北京段祺瑞政府决定与德国断交,张勋表示反对[29]。5月,段祺瑞为向德国宣战一事,再与大总统黎元洪争执,黎元洪撤除段祺瑞总理职务,二人争相拉拢张勋进京调停,张于是趁机联合康有为等保皇党人,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驱逐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溥仪复辟,重建帝制,被溥仪任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史称“张勋复辟”,又称“辫军复辟”、“丁巳复辟”等。7月12日,皖系军阀段祺瑞率“讨逆军”击败张勋。张勋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溥仪退位后,张勋被民国政府通缉,逃到天津德租界。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人才难得”为由将张勋特赦[注 1][30]。获得自由后,他一直蛰居天津德租界6号(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寓所,专心经营实业。大总统徐世昌授予其“全国林垦督办”的官衔,未就职。
1917年7月1日成立复辟内阁。溥仪封张勋为忠勇亲王[1],黎元洪为一等公。授张勋(政务总长兼首席议政大臣)、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袁大化、张镇芳为议政大臣,万绳栻、胡嗣瑗为内阁阁丞。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