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喜剧演员 (1889–1977)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查尔斯·斯宾赛·“查理”·卓别林爵士,KBE(英语:Sir Charles Spencer "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英国喜剧演员、导演[1]。查理·卓别林是好莱坞电影早期与中期最为成功的影星,奠定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与哈罗德·劳埃德、巴斯特·基顿受称为“世界三大喜剧演员”。
查尔斯·卓别林爵士 Sir Charles Chaplin | |
---|---|
![]() 1920年(30岁)时的卓别林 | |
男演员 | |
出生 | 查尔斯·斯宾赛·卓别林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1889年4月16日 |
逝世 | 1977年12月25日 | (88岁)
职业 | 喜剧演员、电影导演、电影制片人、编剧、剪辑师、作曲家 |
配偶 | 米尔德里德·哈里斯 (1918年结婚—1920年结束) (已殁,享年43岁) 丽泰·格雷 (1924年结婚—1927年结束) (已殁,享寿88岁) 宝莲·高黛 (1936年结婚—1942年结束) (已殁,享寿79岁) 乌娜·奥尼尔 (1943年结婚—1977年丧偶) (已殁,享寿65岁) |
儿女 | 11位 |
亲属 | 老查理·卓别林(父) 汉娜·卓别林(母) 悉尼·约翰·卓别林(同母异父兄) |
活跃年代 | 1899年-1976年 |
签名 | ![]() |
网站 | charliechaplin |
查理·卓别林戴着博勒帽与黑礼服的模样就象征着喜剧电影,以致往后不少艺人都曾模仿他的表演方式。
查理·卓别林穿着白衬衫、表现绅士风度、外穿一件窄小礼服、大号的裤子与鞋、戴一顶博勒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一撇小胡子的形象就是无声电影时期,卓别林作为最具演艺才能与影响力的大人物。他自己编写、导演、表演、发行自己的电影。从于英国大剧院作为儿童演员登台演出,到他88岁过世为止,生涯超过70年(77年)。
查尔斯·斯宾赛·卓别林,出生于1889年4月16日,是汉娜·卓别林和老查理·卓别林之子。他的祖母是一名吉卜赛人[2][3][4][5]。卓别林本人并无出生证明,但自认生于南伦敦沃尔沃思东街[6][7][a]。他的父母在他出生四年前结婚,当时老查理·卓别林成为汉娜第一个儿子悉尼·约翰·希尔的法定监护人[11][b]。卓别林出生时,父母都是音乐厅的艺人。汉娜本为鞋匠的女儿[12],艺名莉莉·哈雷(Lily Harley)[13],演艺生涯短暂而不成功。而老查理·卓别林是屠夫的儿子[14],是一位受欢迎的歌手[15]。尽管卓别林的父母始终没有离婚,但是他们大概在1891年、卓别林2岁时就已分居[16]。查理与他的同母异父兄悉尼·约翰·卓别林随母亲生活。第二年,汉娜生下了第三个儿子乔治·惠勒·德莱登,他的父亲是音乐厅艺人利奥·德莱顿。乔治在六个月大时为生父德莱登带走,此后三十年没有进入卓别林的生活[17]。
卓别林的童年充满了贫穷和艰辛。根据他的授权传记作家大卫·罗宾逊,卓别林最终的人生轨迹是“所有白手起家的故事中最戏剧化的”。[18] 他的童年是在伦敦肯宁顿区,与母亲及同母异父兄悉尼·约翰·卓别林一起度过。1894年,汉娜因嗓子突然失声而失业,家境每况愈下。除了偶尔护理和裁缝的工作,汉娜没有其他技能,老卓别林也没有提供经济支援。[19] 随着情况恶化,兄弟两人被送入兰贝斯救济院(Lambeth Workhouse),当时查理·卓别林只有7岁。[c]这座救济院现在已辟为电影博物馆。院方将他安置在伦敦中区贫民学校,卓别林记得这是“一种孤独的生活”。[21] 之后他在1921年的第一部长篇无声电影[差利与小孩]中,电影里出现了一段主角抚养的孩子被强行送往孤儿院并被他努力救走的情节。18个月后,他与母亲短暂团聚。1898年7月,汉娜被迫再次将儿子送往济贫院。两个男孩很快被送往另一所收容贫困儿童的机构:诺伍德学校。[22]
1898年9月,汉娜被送进坎恩山精神病院;她罹患精神病,似乎因梅毒感染与营养不良所引发[23]。在她住院的两个月里,卓别林和哥哥悉尼被送去和父亲住在一起,但孩子们几乎不认识自己的父亲[24]。当时老查理已经严重酗酒,那里的生活环境非常糟糕,以至于引起国家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关注[25]。两年后,卓别林的父亲死于肝硬化,年仅38岁[26]。当时悉尼和查理不知道他们还有一个被父亲抚养大的同母异父的兄弟,后来这个兄弟(查理•卓别林)在好莱坞的制片厂中工作。7年后,他离开孤儿学校,成为一名流浪儿。当过报童、杂货店小伙计、玩具小贩、医生的小佣人、吹玻璃的小男孩,还在游艺场扫过地。
汉娜后来病情短暂缓解,但在1903年5月再次发病[25]。当时14岁的卓别林负责把母亲送到诊所,从那里她又被送回坎恩山精神病院[27]。他独自生活了几天,寻找食物、偶尔露宿,直到两年前 – 加入海军的悉尼 – 回来[28]。八个月后,汉娜出院[29],但在1905年3月,病又复发,这次是永久性的。卓别林后来写道:“除了接受母亲可怜的命运,我们无能为力”,她一直受到照料,直到1928年去世。[30]1920年,查理·卓别林将母亲接到美国。1928年,汉娜·卓别林在好莱坞去世。
1894年1月,四岁的卓别林(还未过生日)在伦敦的大剧院代替他的母亲首次登台表演。他小时候曾生过一次大病,数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亲便会在窗前给他表演外面发生的事情。1900年,他的哥哥为他在伦敦竞技场上演的默剧《灰姑娘》中扮演一只戏剧性的猫的角色。1903年他获得了一个新角色,后来不久他获得了他的第一个正式角色,扮演《夏洛克·福尔摩斯》中的一个报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这个角色。此后他在一个杂技团里工作,次年在弗莱德·卡尔诺的喜剧团里扮演小丑。
根据美国移民纪录,查理·卓别林于1912年10月2日随同卡尔诺默剧剧团进入美国。当时卡尔诺默剧剧团的成员还包括斯坦·劳雷尔,卓别林和劳雷尔在旅店同房。后来劳雷尔回到英国,而卓别林则留在美国。当时电影导演麦克·塞纳特看到卓别林的表演后雇用卓别林。卓别林在那里与喜剧演员玛布尔·诺曼德合作。1914年到1923年间,卓别林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默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事实上他可以说是第一位世界明星。卓别林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这样他便可以控制自己的电影。卓别林于1914年首次出演电影《谋生之路》[31]。
1918年查理·卓别林创建了他自己的好莱坞公司,在艺术与经济方面对自己的电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控制。在此后的35年中,他凭借着自己的独立优势创造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这些作品至今不失其娱乐价值和影响力。其中包括短喜剧《狗的生活》(1918年)和《发财日记》(1922年)。长的作品有《从军记》(1918年)和《朝圣者》(1923年)。此外还有他的无声电影经典,其中包括《差利与小孩》(1921年)、《巴黎一妇人》(1923年)、《差利寻金热》(1925年)和《马戏团》(1928年)。
有声电影被发明后他还拍了两部他最著名的无声电影《城市之光》(1931年)和《摩登时代》(1936年),此后他开始转向有声电影。在查理·卓别林的无声电影中他自己制作配音和音效。《城市之光》中查理·卓别林喜剧因素与情感交配的完美表现,使该片后来成为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指定永久典藏的电影作品。占士·艾吉于1949年写道,这部片子的结束部分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段表演。
查理·卓别林的有声电影包括《大独裁者》(1940年)、《华杜先生》(1947年)、《舞台春秋》(1952年)、《纽约一王》(1957年)和《香港女伯爵》(1967年)。
《摩登时代》虽然是一部无声电影,但是实际上它包含声音,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查理·卓别林借此帮助1930年代已经习惯看有声电影的观众,来熟悉没有对白的无声电影。在该片的一个情节中,查理·卓别林的上司观察他在厕所里偷偷地抽烟。这个情节比乔治·奥威尔于1948年所撰写的《一九八四》中的一个类似的情节早了十多年,而同样讽刺的是,《摩登时代》也是第一部可以听得到查理·卓别林本人的声音的电影。电影结束时他哼的那首歌是他自己亲自哼的。虽然如此,这部电影一般依然被看作为一部无声电影。
1919年查理·卓别林与玛丽·毕克馥、范朋克和D·W·格里菲斯等人一起组织成立了一个电影发行公司联美。他们的意图在于逃避好莱坞正在形成的制片公司系统中发行公司和资助人不断增强的权力。联美公司的成立和他自己的制片公司保障了查理·卓别林对自己的作品的完全控制,保障了他的独立地位。直到1950年代初他任联美公司的理事。
虽然从1927年开始有声电影出现后就很快占据了电影主流,但是在整个1930年代内查理·卓别林始终拒绝拍有声电影。查理·卓别林本人多才多艺,他为他1952年的《舞台春秋》编排舞蹈,为1928年的《马戏团》写了主题歌。他的著名的歌包括《微笑》,后来纳·京·高尔演唱这首歌非常出名,此外《舞台春秋》的主题歌也是他自己写的。
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是专门针对德国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主义所制作,也许与二人生日仅相差四天有关。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部影片的诉求相当大胆,甚至惹起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以及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关注。它生动地写明了极权主义统治与纳粹思想的丑恶,并塑造了一个生动的犹太角色,描写他遭受到的迫害。查理·卓别林在这部电影中同时扮演了一位类似(包括外貌形状上的类似)阿道夫·希特勒的国家独裁者领袖和一位受纳粹极权主义残忍迫害的犹太人理发师。
外部图片链接 | |
---|---|
![]() |
查理·卓别林的政治观点始终左倾。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的政治见解相当温和。在大萧条前查理·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政治性不强,他的流浪汉角色只不过是贫困,有时会犯一下法。然而从1930年代起,查理·卓别林的电影就非常政治化了。《摩登时代》描述了工人和穷人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幸状态。1940年的《大独裁者》最后的一段演讲批评了民族主义受到了强烈的反对。查理·卓别林于1942年公开要求帮助苏联在欧洲开辟一个西方战线也是一个非常受争议的事件。原本怀疑他是共产党的联邦调查局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也曾指示给他建立秘密档案,在40年代后半期更是险些将他叫到国会听证,1947年的《华杜先生》使用黑色幽默手法批判了资本主义,在许多美国城市里爆发了抗议这部影片的事件。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查理·卓别林对此表示非常欢迎,并予以支持,这让支持中华民国政府的美国政府非常不满。此后查理·卓别林还曾多次发表支持共产党的言论,还曾会见过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尽管查理·卓别林非常成功,而且从1914年至1952年始终住在美国,但他是一直保持着他的英国国籍身份而从未入籍美国。在麦卡锡主义时期,他被指责从事“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并被怀疑倾向共产主义。约翰·埃德加·胡佛下令联邦调查局秘密收集查理·卓别林的情报并建立了一个秘密档案,约翰·埃德加·胡佛还试图将查理·卓别林驱逐出境。据2012年公开的档案,联邦调查局曾向军情五处要求提供能用于将他驱逐出美国的资料。[32]1952年查理·卓别林离开美国,他本来打算短暂访问英国,但约翰·埃德加·胡佛听到这个消息后与美国移民及归化局商议取消查理·卓别林的再入境许可。查理·卓别林得知后,发表声明称: “自从上次大战以来,我就成了强势反动团体制造的谎言和宣传的目标,他们有影响力,有美国黄色媒体的帮助,创造了一种氛围,才让有自由意识的人都被凸显,并受到迫害。因此我已无法进行电影工作,我将放弃在美国的居留权。”[33]离开美国他决定留在欧洲,举家定居瑞士沃韦。期间他游历各国,受到了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苏共中央总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中共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期间)[34]等人的接见。1957年,查理·卓别林在欧洲拍摄了《纽约一王》,使用幽默的手段来讽刺五年前导致他被迫离开美国的政治事件和对他倾向共产主义人心惶惶的多疑。拍了这部影片后查理·卓别林失去了拍公开的政治性电影的兴趣,他说喜剧演员和小丑应该不需要政治性,应该“站在政治之上”。1972年,83岁高龄的他与他的夫人短暂回访美国来领取奥斯卡荣誉奖。尽管他是受影艺学院的邀请回到美国的,美国当局只给他发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一次性入境签证。不过此时美国公众反对查理·卓别林的政治情绪已经消失了,他的回访非常成功。
查理·卓别林先后两次夺得奥斯卡荣誉奖。在1929年5月16日奥斯卡金像奖首次被颁发时还没有今天的投票程序,而且各项奖励之间的区别也非常模糊。查理·卓别林本来因他的电影《马戏团》被提名为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喜剧导演,但后来他的提名被撤回,美国影艺学院决定因他在“《马戏团》片中在表演、协作、导演和制片各方面表现出来多样性和天才”而授予他特殊奖。另一部获得特殊奖的影片是《爵士乐歌星》(1927)。
44年后,查理·卓别林于1972年末为他对“本世纪的电影艺术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获得了第二次荣誉奖。查理·卓别林阔别美国二十载后重返好莱坞,除了获奖外他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历史上最长的起立致敬。在明星群聚的会场内观众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钟。
查理·卓别林还因为《大独裁者》被提名为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因为《凡杜尔先生》被提名为最佳原创剧本。在查理·卓别林本人拍电影的时期里他对奥斯卡金像奖表示小看。他的儿子小查理·卓别林写道查理·卓别林开玩笑将他1929年获得的金像奖当作制门器使用,因此在1930年代影艺学院的人对他非常不满。
查理·卓别林生平最后的两部电影是《纽约王》(1957年),以及由苏菲亚·罗兰、马龙·白兰度主演的《香港女伯爵》(1967年)。
人们往往忽视查理·卓别林还获得过一次奥斯卡金像奖,1973年他为他1952年与克莱尔·布鲁姆一起拍的《舞台春秋》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片中巴斯特·基顿也登场,这是这两位大喜剧家唯一一次同时露面。由于查理·卓别林当时面临的政治困难,这部电影始终未在洛杉矶上演,而这是被提名的条件之一。这个条件直到1972年才达到。
埃德娜·珀维安斯是查理·卓别林电影中的第一位主要女演员。两人在1916年到1917年间有过一段浪漫关系,这段关系可能在1918年就中止了。1918年末查理·卓别林与米尔德里德·哈里斯结婚后两人关系恢复的可能性就消失了。到1923年为止,埃德娜·珀维安斯依然是查理·卓别林电影中的主要女演员。两人说到对方时始终感情非常好。
1918年10月23日,29岁的查理·卓别林与16岁的《绿野仙踪》系列中的女角米尔德里德·哈里斯结婚。婚姻是在哈里斯谎报说她怀孕后达成的。两人有一个孩子,但他在婴儿时期就夭折了。1920年两人离婚。离婚时查理·卓别林称米尔德里德·哈里斯与以勾引年轻女演员著称的阿拉·纳齐莫娃有女同性恋关系,而哈里斯娃则称卓别林嗜性成瘾。
1922到23年间查理·卓别林与女演员波拉·内格里之间有过一段很公开的关系。波拉·内格里当时刚刚从波兰到达好莱坞。这段时好时坏的关系在九个月后结束了。它有点像现代好莱坞影星的关系的前例。与他的其它关系相比查理·卓别林与波拉·内格里非常特殊,非常公开。
在准备拍摄《差利寻金热》时35岁的查理·卓别林与16岁的丽泰·格雷发生了关系。丽泰·格雷怀孕后导致电影在拍摄六个月后必须更换女主角人选,并且两人于1924年11月26日结婚。他们有两个儿子:小查理·卓别林(1925年-1968年)和悉尼·厄尔·卓别林(1926年-2009年)。1928年两人离婚非常痛苦。查理·卓别林必须向丽泰·格雷付当时破纪录的82.5万美元。这场公众瞩目的离婚,加上一场税收上的纠纷使得查理·卓别林的头发都变白了。后来公开的法庭记录显示,当中有许多隐密的细节,这导致了一场反对查理·卓别林的运动。查理·卓别林的传记作者在查理·卓别林的传记中写道说这场婚姻是《罗莉塔》的灵感来源。
从1932年到1940年查理·卓别林与女演员宝莲·高黛之间有一段浪漫的和职业的关系。宝莲·高黛在这段时期的大多数时间里住在宝莲·高黛在比佛利山的家里。查理·卓别林“发现了”宝莲·高黛并让她在《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中演女主角。据说由于宝莲·高黛拒绝阐明她与查理·卓别林之间的关系是她没有获得扮演《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角色的主要原因。两人关系于1940年结束后两人公开说他们于1936年秘密结婚。后来查理·卓别林在私下里说他们从未正式结婚。不论怎么说两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友善地于1942年正式结束。宝莲·高黛与查理·卓别林正式离婚,宝莲·高黛还获得了一笔离婚费。
查理·卓别林与琼·巴里有过一段短暂的关系。本来查理·卓别林想让琼·巴里饰演主角,但是过了不久琼·巴里就开始对查理·卓别林纠缠不休并有疯狂的表现。两人的关系因此终止。1943年5月琼·巴里称因查理·卓别林怀孕。血液测试表明查理·卓别林并非孩子的父亲,但是法庭拒绝允许血液测试作为证据,因此查理·卓别林被判直到孩子21岁为止每月要给孩子付75美元。
此后不久查理·卓别林遇到了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乌娜·奥尼尔。两人于1943年6月16日结婚,当时查理·卓别林54岁,而乌娜·奥尼尔只有18岁,此后乌娜·奥尼尔的父亲没有再与他女儿说过话。不过,两人的婚姻生活非常长 (长达三十四年直至查理·卓别林逝世) ,也令人欣慰的非常幸福,两人在对方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乌娜·奥尼尔找到了一个爱自己的父亲角色,而查理·卓别林则找到了一个忠实于自己,并在他在公众中的信誉不断降落的时候安慰自己的人。两人共育有八个孩子,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查理·卓别林逝世后乌娜·奥尼尔还活了十四年,但是她对查理·卓别林之逝世非常悲痛以至开始酗酒。其女儿维多利亚·卓别林现为著名马戏艺人,创立“隐形马戏”,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1975年3月9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卓别林KBE勋衔,由此将他提升为爵士。1931年和1956年就已经有人提名将卓别林封为爵士了,但当时的保守派政府反对此举。
1977年圣诞节,卓别林在瑞士沃韦家中中风(酒后服用镇静剂)逝世,享寿88岁。他被葬在沃州沃韦上科尔西耶的墓地中。1978年3月1日,有人盗走了卓别林的遗体并以此试图向他的遗属勒索钱财。但是最后盗墓者被捕,十一周后他的遗体在日内瓦湖附近被寻回。如今他被葬在六英尺的水泥下面,以防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媒体批评卓别林没有参军。卓别林称他报名了,但是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落选。卓别林在战争期间内募捐了许多钱,并于1918年拍了一部喜剧性的宣传片。据说关于他参军的争论导致他没有在1930年代初被封爵。
卓别林一生中始终有关于他是否有犹太血统的争论和断言。1930年代纳粹宣传中称卓别林为犹太人,20世纪40年代的联邦调查局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一点上(原因不明)。这个争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有关于犹太人在电影工业占支配地位的狂想。卓别林的同母异父兄弟悉尼是半犹太人[35],但不信犹太教。卓别林本人有犹太血统的说法毫无根据,卓别林本人生前从未讨论过这个问题,也拒绝否定说他是犹太人,他说这样做只是为“反犹分子提供了证据”。然而他常说假如他有犹太先裔的话,他将感到骄傲,因为“所有天才均有犹太血统”。在《大独裁者》中他大胆地描写对犹太人的迫害就体现出了他的这个观点。
1924年,制片人托马斯·因斯死于报业大王威廉·蓝道夫·赫斯特的游艇上,卓别林也被牵连在此事之中,这个事件是好莱坞的一个未解之谜之一,也许永远也无法解开了。2001年这个事件被拍成电影《猫眼》。
卓别林毕生与年轻妇女纠缠不休的吸引力,是他受批评的原因之一,他的传记作家将这个习惯归于他青年时代在伦敦大剧院遇到的初恋海蒂·凯利。卓别林喜欢发现和引导年轻的女影星,以至于常擦枪走火染上绯闻。除了米尔德里德·哈里斯之外,他所有的婚姻和重要关系都是这样开始的。
年份 | 片名 | 备注 | |
---|---|---|---|
译名 | 原名 | ||
1915年 | 《计程车上的私奔》 | A Jitney Elopement | |
1915年 | 《流浪汉》 | The Tramp | |
1915年 | 《拐骗》 | Shanghaied | |
1916年 | 《冒牌的伯爵》 | The Count | |
1916年 | 《银幕背后》 | Behind the Screen | |
1917年 | 《安乐街》 | Easy Street | |
1918年 | 《狗的生活》 | A Dog's Life | 又译:《狗的生活》 |
1918年 | 《从军记》 | Shoulder Arms | |
1921年 | 《差利与小孩》 | The Kid | |
1921年 | 《有闲阶级》 | The Idle Class | |
1922年 | 《发薪日》 | Pay Day | |
1923年 | 《巴黎一妇人》 | A Woman of Paris: A Drama of Fate | 电影旬报艺术性最出色电影 |
1925年 | 《差利寻金热》 | The Gold Rush | 电影旬报最佳外语片 |
1928年 | 《马戏团》 | The Circus | 奥斯卡荣誉奖 |
1931年 | 《城市之光》 | City Lights | |
1936年 | 《摩登时代》 | Modern Times | |
1940年 | 《大独裁者》 | The Great Dictator | 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男主角奖 电影旬报最佳外语片 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
1947年 | 《华杜先生》 | Monsieur Verdoux | 又译:《杀人狂时代》、《杀人的喜剧》 蓝丝带奖最佳外语片 波迪奖最佳美国电影 电影旬报最佳外语片 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
1952年 | 《舞台春秋》 | Limelight | 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银丝带奖最佳外语片 |
1957年 | 《纽约一王》 | A King in New York | 又译:《一个国王在纽约》、《纽约皇帝》 提名银丝带奖最佳外语片 |
1967年 | 《香港女伯爵》 |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