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一所國立高級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一所國立高級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英语:The Affiliated Senior High Schoo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缩写HSNU),简称附中、师大附中、台师大附中[5]、台湾师大附中[6],是一所位于台北市大安区的国立完全中学,附属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 |
---|---|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区信义路三段143号 |
坐标 | 25°02′06.59″N 121°32′26.42″E |
邮政编码 | 106348 |
简称 | 师大附中、附中、HSNU |
昵称 | 附堡、附中[1]、油加利城[2]、蓝天之子 |
类型 | 国立大学附属完全中学 |
隶属 | 全国高中校际联盟TTSA |
所属法人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
创办日期 | 1947年4月10日 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
学区 | 高中部: 中华民国(台湾)基北区 国中部: 台北市大安区和安里、仁慈里 |
教育部学校代码 | 330301 |
校长 | 王淑丽 |
教师人数 | 247人[3] |
职员人数 | 50人[3] |
学生人数 |
|
班级数目 |
|
校园面积 | 84,251平方米[3] |
校训 | 人道、健康、科学、民主、爱国 |
校色 | 紫红色天蓝色[4] |
电话号码 | +886 2 2707-5215 |
学校网址 | 高中部:www 国中部:jr |
附中成立于1947年,是台湾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的附属中学,也是台湾第一所国立高中[7][8]。附中早年为台北市六省中之一,现今为附中山校友会、台北市高中五校联盟、全国高中校际联盟,及俗称的台北市高中八校成员[9]。附中过去曾为纯男校,但自1980年于新成立的音乐班与国中部、1983年高中部普通班开始招收女生[10]。目前招收男女生比例约2:1,已为男女合校。现今除普通班外,也另外招收音乐班、美术班、科学班等特殊班。
附中也是台北市校地面积最大的高中,地理位置便捷,在校园内设有捷运大安站二号出口。附中以学风自由著称,拥有丰富的社团与学生活动,标榜“能K书也能玩”[11]。附中在各大领域皆有许多校友,素以爱校、爱唱校歌等特质闻名,并且拥有台湾最早成立的高中校友会,也在许多大学中与中山女高共同成立附中山校友会[12]。
附中创校之前,在日治时期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当时的台湾总督府在附中今日原址设立“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学校”,由大欣铁马担任校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12月5日,在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命令下,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学改名为“台湾省立台北第三中学”,校长仍由大欣铁马担任。
1946年1月25日,台湾省立台北第三中学改名“台湾省立台北和平中学”。
1947年,随着国共内战发展,越来越多的公教人员子弟或流亡学生跟随国民政府到台湾,台湾省政府教育处于是安排台北和平中学负责接收[13]。当时这些学生先被安排在借用自台北商职的教室中上课,直到日籍学生完全撤离后才迁回校内[14]。
1947年4月10日,台湾省教育厅行文同意于台北和平中学原址筹设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5]:11,该日之后成为附中的校庆纪念日。1947年8月1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成立。1949年10月,师院附中接收了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最后一批的311位学生[13]。
1955年,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改制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并在1967年时由省立改制为国立大学,附中也因此在隔年改制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但一直到1973年,原在台师大任教的教育系副教授黄振球转任附中校长后,附中才开始与台师大产生较紧密的联系关系,校内的教师也逐渐换用台师大相关科系毕业的校友,行政系统改聘用台师大教育系或教育心理学系的毕业生。1979年5月2日,政府公布《高级中学法》并废止《中学法》,因此校名于1979年8月更改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沿用至今[16]。
附中创设时的初中部于1961年因应省办高中县市办初中政策而停止招生,直到1980年8月才再度开办国中部。1955年,因应台湾省政府教育厅要求,曾在台北县木栅乡设立附中木栅分部以招收初中学生,后于1968年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后归还台北市政府,成为今日的台北市立实践国民中学。附中也曾于1965年到1981年间招收夜间部学生[17]。
省立师院附中成立后,学生需在制服上佩挂徽章用以识别学校,此时倒三角形且顶点为圆角的徽章便成为附中最早的徽章[18]。黄澂校长时期,将校徽改成外圈是粗线条,内圈为细线条,分割为五瓣的白色同心圆,象征校训的“人道、健康、科学、民主、爱国”,并在圆心嵌上黑体的附中字样。1971年中兴堂兴建完成后,预定在舞台上放置一座大讲台并于正面绘制校徽,但意外画成五花瓣的梅花形状。自此校徽皆以此为准改成梅花,沿用至今[19]。
1948年,时任训导主任张守仁设计了附中的第一面老校旗,经历了多次校名的更动仍维持不变。1979年,校名改为今日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由美术教师沈允觉设计了一面包含梅花形校徽的新校旗。1990年代又重新设计第三代的新校旗,由训育组长王熙仪于1973年设计的班旗改制而来。新校旗尺寸为正六号旗,图案上保留了旧圆校徽、旧校旗的三条黄色横杠,另外再配上长剑与毛笔,象征附中人的允文允武。沿袭旧校旗的寓意,中央的三条黄色横杠象征附中培育的人才众多,其中黄色代表中华民族,校名的白色则代表高尚洁白的心灵[18]。
宗亮东校长就任时,为了树立优秀的精神和校风,由时任训导主任张守仁草拟训导方针,在“礼义廉耻”的共同校训下,另外制定“六大信条”作为附中学生遵循的方向:
附中学生是谦恭有礼的,附中学生是正直勇敢的,附中学生是勤学认真的,附中学生是笃实力行的,附中学生是活泼健康的,附中学生是清洁整齐的。
黄澂接任校长之后认为六大信条太长,另外打算以简洁明快的字句来代替。经过师生三个多月的讨论,在数十种建议中将各种提案的精神汇整为“人道、健康、科学、民主、爱国”五项,并在1952年2月12日正式定为附中校训,作为附中学生进德修业的目标[18]。
校训是附中的重要象征,不仅在新北楼外墙上挂有校训,每年的爱国歌曲比赛也都必须有校训答数。夹子电动大乐队主唱应蔚民曾为附中创作《弥漫在附堡天空的骄傲》一曲,其中有段歌词包含了附中校训的搞笑版文字:“校训,不会念吗?啊!教你念—国爱、主民、学科、康健、道人,去新北楼看啦……”[20]。
外部视频链接 | |
---|---|
YouTube上的附中校歌合唱版 |
附中最早的校歌是由师范学院校长李季谷将师院校歌重新填词而成,而今日的附中校歌为1950年所制定,由音乐教师史惟亮作曲,历史教师郭成棠[21]与编辑组长萧辉楷作词[22]。由于首句歌词“附中附中我们的摇篮”,校歌又被附中学生称为“摇篮曲”。
附中学生对校歌的热爱相当出名,在KTV中也能点播附中校歌[23]。每逢校庆时,新北楼外墙上都会悬挂印有校歌的布条,在国家音乐厅举办的校庆音乐会也以校歌作为安可曲,六十五周年校庆时更以“万人唱校歌”挑战过健力士世界纪录[24]。除校庆外,学生活动中也经常有唱校歌的环节,毕业舞会曾经出现过连唱38次的纪录[12]。近期校歌中涉及“新中国”、“祖国”的词句受到部分人士质疑,引发了是否修改校歌的争议[25][26]。
附中最早的校服为卡其色军训服,并头戴军训大盘帽,与大部分高中相同。1979年,附中开设音乐实验班并招收女生,女生校服订为夏季着白衣灰裙、冬季著卡其上衣与黑裤,并沿用至1983年始招收的普通班女生[27]。1984年,教育部开放各校设计校服,附中由美术教师设计、经学生代表票选后,决定男生著水蓝色上衣与深蓝色长裤、女生着白色荷叶领上衣与灰蓝色及膝窄裙,成为台北市第一所于军训课外可穿著其他制服的先驱。之后附中陆续于1988年停用大盘帽,1988年军训课也不再穿着军训服后,终于在1991年全面废止卡其色军训服[28]。2004年,附中以公投方式通过不须扎制服的校规[29]。2018年,学生提案通过校服胸前一律只绣班级与学号,男生不再需要绣上姓名[30]。
2008年,由政大附友会组织各校办理“全国附中制服日”,2009年改称“全球附中制服日”,并固定于每年10月举办[31]。学生与校友们除了在该日穿上制服外,通常也会在社群媒体上发表文章与照片庆祝,并一齐合影与聚会[32]。
任别 | 姓名 | 任期 | 简介 |
---|---|---|---|
1 | 宗亮东 | 1947年8月 - 1949年7月 | 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硕士、中央大学教育研究所毕业。1947年任师院教育系教授兼和平中学校长,及办理成立附中相关事宜。附中校长卸职后回任师大教授[33]。 |
2 | 黄澂 | 1949年7月 - 1962年8月 | 国立中央政治学校、西南联大心理系毕业。曾任职教育厅。校长任内设立多项制度,被认为是附中精神的奠基者。卸职后改任师大中等教育委员会主委。 |
3 | 黄季仁 | 1962年8月 - 1963年7月 | 原任职于教育厅。退休后长年担任行政院科技顾问[34]。 |
4 | 许伯超 | 1963年7月 - 1965年2月 | 曾任台北工专副教授、教育厅,卸职后改任台南家专校长、东吴大学教授。 |
5 | 刘安愚 | 1965年2月 - 1973年7月 | 曾任台中商职、省立中兴中学校长,卸职后改任华侨中学校长、国立艺专、台北工专教授。省立师院附中在其任内改名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6 | 黄振球 | 1973年8月 - 1988年1月 | 首任由师大派任之校长,卸职后回任师大教授。 |
7 | 苏清守 | 1988年2月 - 1996年1月 | 曾任省立台中启聪学校校长,卸职后回任师大教授、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
8 | 杨壬孝 | 1996年2月 - 2002年7月 | 原任师大数学系副教授,卸职后回任师大。 |
9 | 谭光鼎 | 2002年8月 - 2006年7月 | 首位曾任附中教师之校长。原任师大教育系教授,卸职后回任师大。 |
10 | 杨壬孝 | 2006年8月 - 2010年7月 | 第8任校长回任。 |
11 | 卓俊辰 | 2010年8月 - 2014年7月 | 原任师大体育系教授,卸职后回任师大。 |
12 | 洪仁进 | 2014年8月 - 2015年7月 | 首任为附中校友之校长。原任师大教育系副教授,卸职后回任师大。 |
代理 | 洪仁进 | 2015年8月 - 2017年7月 | 因校长遴选争议而代理校长[35]。 |
13 | 王淑丽 | 2017年8月至今 | 首位女校长及遴选校长[36]。曾任北一女中学务主任、师大助理教授。 |
附中校园占地84,251平方米,是台北市最大的高级中学,校地大致呈长方形,由信义路三段、111巷、147巷与仁爱路三段118巷3弄所包围。附中正门与美国在台协会旧址及健保署相望,后门则与副总统官邸及延平中学相邻,校园东南角则设有捷运大安站出口,在上学时间开放,可直通校内[37]。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加上学区因素,附中的国中部学区是台北市房价最高的学区[38]。
附中校园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曾经在校门后方,南楼往中兴堂路上种植著成群的桉树,因而被称为“油加利大道”,也是附中“油加利城”之名的由来,而后因故遭砍除,如今校园中的桉树仅存于旧北楼与篮球场间与其他零星各处[39]。新北楼东侧遍植大王椰子树的“小椰林大道”则常被用以比拟台大的椰林大道[40]。附中校园中的植物还包括杜鹃花、西楼的梅树、体育馆的枫香树等[41],也有许多都市中少见的药用植物,如鸡屎藤、车前草等,吸引不少校外人士前来摘采[42]。
附中建筑以南楼(至善楼)、中正楼、新北楼(新民楼)三栋教学楼作为主体,并由西楼与东楼将三栋教学楼围成“曰”字形。其他建筑分散于校园东西两侧与北侧,操场则位于三栋主要教学楼之后。针对东、西、南、北楼,师生一般习惯以其方位称呼,但其正式名称则是在1978年依照《大学》章句所命名[43]。
附中建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时期,而西楼是至今校内仅存的日治时期建筑,并已被列为文化局准文化资产[44]。西楼是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学校最初L型校舍的西侧短边部分,长边则为1980年拆除的旧南楼。西楼设有数间教室以及在其兴建时非常新潮的圆形冲水式厕所,今日已改建为传承历史的空间,并规划作为校史馆与博物馆[45]。
旧北楼兴建于中华民国时期的1949年,最初是为了接收当时来台的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学生,并由蒋宋美龄出资兴建,现已登录为台北市历史建筑[46]。旧北楼最初作为教室使用,后曾一度改为男生宿舍,现则为社团办公室与理发部(目前已停业)[47]所使用。
附中经常出现在许多流行文化作品之中,其建筑也随之作为背景出现,并吸引许多游客。附中的旧游泳池是2002年的电影《蓝色大门》中的重要场景,因老旧而在2019年拆除前,学生发起了“泳池电影院”活动,将泳池水排干后作为露天电影放映场地,并邀请了电影导演与演员桂纶镁、陈柏霖到场参加[48]。
附中四景是附中校园中流传已久的景色,然而经过建筑的拆除与改建、以及校园的整修翻新,今日只余其中两者依稀可见[49]。
附中今日的高中部班级可分为普通班、音乐班、美术班、数理资优班、语文资优班、科学班、资讯特色班等,其中普通班招生最多,由参与国中教育会考的考生中依志愿录取,高一分班时采男女分班制。附中音乐班于1980年成立,是第一间公立高中音乐班;美术教育班则于1989年成立,两者皆由艺术才能班特色招生甄选入学招生[53]。附中资优班最早成立于1978年的科学教育实验班,1986年改称数学及自然学科实验班,2004年又更名为数理资优班,并于同年开办语文资优班,从普通班高一学生中招生[54][55]。附中科学班于2009年成立,是第一批成立的高中科学班,由附中独立办理招生。附中资讯班于2016年首招,属于十二年国教的特色招生考试分发入学[56]。
附中成立最初为独立招生,1952年才与台北其余省立中学联合举办“五省中联合招生考试”,前三志愿的排序也因此逐渐定型[57]。1958年,附中参与台北区公立高中联招,而在2001年开始举办的国中基测、国中教育会考中,附中皆参与基北区的招生,美术班与音乐班则参与北区招生[58]。
附中的编班制度被称为班号制,有别于其他学校以年级加上数字、天干或八德的编班方式,附中以高中创校第一届的两个班级为“高一班”、“高二班”,再依照流水号码陆续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61]。由于每一班都有其专属的班号,班号制增强了班级向心力,也使校友们能以班号分出年纪大小。除了高中部外,国中部与已停用的初中部、夜间部、木联分部、实验班等也都依照班号制编班[62]。
附中的社团活动十分丰富,拥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不仅是附中学生的生活重心[63],更是附中精神与自由学风的主要传承。附中的社团活动比一般高中更显活跃,与大学社团相比也毫不逊色[27]。然而,社团的频繁活动造成校方对学生课业表现的忧虑,也引发学生与校方的争执[64]。
附中的社团最早发源于1960年代,可分为学校指导成立与学生申请成立两类,多半是配合学校庆典宣传或竞赛表演而生,并无常态性运作,如管乐队、辩论会、口琴社、国术队、桥艺社与摄影社等。1973年,三大联会成立,当时的校长黄振球与训导主任邓奋忠十分重视社团发展,课外社团因此蓬勃发展[65],吉他社、英会社、自科社、野孩子话剧社等“大社”也于此时陆续成立[66]。1981年,校方编印社团辅导手册,详细介绍各社团,成为今日新生社团简介手册的前身。1983年,校友会举办第一届干部训练营,提供社团经营的经验传承。1997年,原本自由参加的社团成为校定课程的一部分[27]。
名称 | 成立年份 | 全名 | 简介 |
---|---|---|---|
学生联合自治会 | 1991年 | 1947年 班长代表联合会 1950年 班级代表联合会 1987年 学生班级联合会 1991年 学生联合自治会 |
前身为班联会,由各班班长代表参与,后改为班代参与[67],主席由班代互选产生。1987年,班联会进行第一次的主席全校普选[68],后于1991年时参照师大与台大学生会章程而成立学生会[69],原本的班联会则改为学生联合自治会下辖的学生议会[70]。班级联合自治会便下辖学生会(行政)及学生议会(立法)。学生会是校内师生沟通的桥梁,也主办校庆活动、天韵奖歌唱比赛、校园演唱会冬乐赏等活动。其中的附中歌唱大赛天韵奖,原名为附园才艺竞赛金韵奖[71],让许多附中未来的知名歌手得以借此比赛崭露头角,如吴青峰、艾怡良[72]、持修 [73]等。 |
社联会 | 1973年 | 1973年 社团联谊会 1990年 社团联合会 |
社联会主要工作为主办社团联合活动,以及协调各社团事务,也主办迎新午会、校庆晚会等活动[74],也主办迎新午会、校庆晚会等活动。 |
毕联会 | 1973年 | 1973年 毕业生联谊会 | 毕联会由各班毕代组成,负责筹办毕业生相关事务与活动,包括编纂毕业纪念册、举办毕业舞会等[75]。 |
附中校庆纪念日订于每年的4月10日,纪念1947年时,教育厅于该日行文同意于台北和平中学原址筹措成立师院附中[76]。校庆庆祝大会于每年校庆纪念日前后的周末举行,活动内容包括1985年首创的校园迷你马拉松赛[77]、学生会主办的校庆活动、社联会主办的校庆晚会与社团静态展、校友会主办的茶会与校庆音乐会[78],以及校庆园游会、班级啦啦队比赛与创意队呼比赛[79]。除此之外,每逢五逢十更会扩大庆祝。
1994年,教育部推行多元入学政策,许多高三学生5月即透过推荐甄选、资优保送等管道录取大学,形成录取后到毕业前的空窗期。当时负责辅导高三学生推甄的数学教师胡天爵为了开创附中的专有特色,并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决定集合高三毕业生筹划创意毕业典礼[92],于1996年首创“创意毕典”形式的毕业典礼[93],并设定当年主题为“将心独具,苍穹将心”[94],撤除了舞台上的师长席,并让学生自选毕业歌,以有别于其他高中传统制式的毕业典礼[95]。自从1998年的“探寻海底城”后,附中的创意毕典开始采用主题式设计,以美工将大礼堂“中兴堂”改头换面,并由学生一手包办所有筹备、设计与布置工作,吸引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目光[96]。每届创意毕典皆由高三学生组成的“毕典小组”所筹备,先由美术班决定毕典的布景主题,画出设计图后,再让全体毕典小组同学分组参与美工制作[97]。
毕典小组于2003年将筹备细节整理出书后,引发许多其他学校参考与效法[98],此风潮一度遭教育部长等人士批评流于综艺与媚俗[99]。如今如建国中学、北一女中、台中一中等高中皆参照了创意毕典的形式举办毕业典礼,给予学生亲自参与策划毕业典礼的自由,并留下毕业前的难忘回忆[100]。
2021年,附中学生所荣获的国际奥林匹亚竞赛奖牌,共计4面金牌(数学、生物、地科、地理各1面)、1面银牌(资讯1面)。
师大附中拥有许多杰出的著名校友,活跃于各领域。[101]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华人王赣骏、前中华民国副总统连战、台北101主持建筑师李祖原、侠医林杰梁、前台大医院院长戴东原、前司法院大法官及法学家戴东雄、前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刘兆玄、陈冲、前监察院院长陈履安、前清华大学校长毛高文、现任总统府资政张博雅、现任国安会秘书长及候任国防部部长顾立雄、喜剧演员贺珑、黄豪平、舞蹈家徐诗纮等人皆为师大附中的杰出校友。
就艺文领域而言,大部分杰出校友出于音乐班与美术班,亦有不少人投身影剧界或媒体界,令师大附中被戏称为“名嘴摇篮”。[102]
另外,由于附中开放的环境与完善的社团,近几年台湾乐坛兴起许多“附友乐团”,这些乐团也成为附中校园活动时的常客。[103]
附中校友以爱校、爱唱校歌等特质闻名,也常以活动聚集,怀念旧时的校园回忆。[12]
2005年,本名黄建成的蛋饼伯逝世,校友齐聚参与其告别式。蛋饼伯曾自1964年起在附中后门旁摆摊卖蛋饼,历时38年。由于蛋饼分量大、味美又便宜,因此广受历届附中学生欢迎,进而获颁“终身荣誉附友”。[104]
2015年起,校友固定举办“三十回附”活动,让30年前毕业的校友们有机会返校齐聚[105]。
附中校友会于1950年3月成立,1959年引入理监事制,并成立总会,以有别于国立台湾大学的附中校友分会[106],1974年登记立案[107]。除台湾外,校友会于海外地区也设有分会,并常与各友校联合举办联谊活动。
除了以师大附中校友为主的专属校友会外,台湾许多大学中都有与中山女高毕业生合组的“附中山校友会”,并联合举办迎新宿营[108][109][110]、联合传情[111]等各项活动。
附中与台湾各高中及大专院校进行许多合作,并组织策略联盟,举行跨校选课、各学科研习营、校园参访等活动。除此之外,附中也与许多国外学校缔结姊妹校,定期举办参访与交流活动。附中设有负责国际交流的学生志工“蓝天大使”[112],协助接待外国学生或其他人士进行校际交流。
企业与公司部分,附中也透过企业赞助与参访等方式与之合作,校友也经常邀请附中学生前往其公司行号参访观摩[1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