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梵语:praṇidhāna),音译钵罗尼陀那,也称誓愿、大愿(梵语:saṁnāha;巴利语:sannāha),佛教术语,大乘佛教中菩萨道六度(或称十波罗密)之一;义为得菩提智慧后,发下的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菩萨共同所发之大愿称为“通愿”,即四弘誓愿。
概论
菩萨在因地立下四宏愿,称为“通愿”,义为共同之愿。而各佛菩萨又有各自的大愿,故称为“别愿”,义为分别之愿。别愿当中,以其最根本的誓愿修行而成佛的,称之为本愿。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梵语:sannāha-sannaddha;意译为大誓庄严、弘誓庄严),简称四宏愿或四弘愿,音译僧那僧涅,为发菩提心时所发的誓愿,常出现在佛教的仪式中[1][2]。
出自汉译《中阿含师子吼经》[3]、《四分律》[4]、《解脱道论》[5]、《佛阿毘昙经》[6]、《佛所行赞》[7]、《大方便佛报恩经》[8]、《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9]、《小品般若经》[10]、《大品般若经》[11]、《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12]、《法华经》[13]、《大般涅槃经》[14]、《心地观经》 [15] 等等。
《摩诃止观》[16]、《天台四教仪》[17]、《六祖坛经》[18]、《五灯会元》[19]、《传授三坛弘戒法仪》[20]、《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录相当于今日念诵之内容:
四宏誓愿是“三世菩萨所学处”[15]、“诸佛因地所发之愿,所有之愿皆不能过彼[来源请求]”,因此大小菩萨皆应修学。另,四宏誓愿有摄四圣谛之理[25],并可从中开演四无量心,故为大乘菩萨 修学之科目。
密宗依《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受菩提心戒仪》等所举,共为五句,称五大愿,为真言宗所奉持[26],故又有五弘誓愿之说:
- 众生无边誓愿度(东方阿閦如来)
- 福智无边誓愿集(南方宝生如来)
- 法门无边誓愿学(西方阿弥陀如来)
- 如来无边誓愿事(北方不空成就佛)
- 无上菩提誓愿成(中央大日如来)
别愿
菩萨在因地修行时除了发下通愿,也可以发下别愿,即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环境、不同的发心等,发下不尽相同的大愿,依据大愿逐渐修行圆满资粮,所有大愿得以完成之时,便是成佛之时。每位佛菩萨有自己的根本的别愿,称之为本愿。
烦恼 vs 发愿
烦恼,也就是让自心无法安宁的情绪,佛法认为这是“行动”的重要动能:人都是因为情绪,而有各种行为的反应。
在临终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内在、外在的各种逼迫,而导致产生“情绪”来反应:愤怒、不舍等等,这是影响转世的第二股力量:本能,让我们会“再次投生”,但是投生是为什么呢?下辈子要投生为人、天、鬼?佛法不认为这是受“阎罗王”等等外力的审判,而是受临终前的情绪所影响。
情绪有很多种,所以我们会转世去的地方状况也不一,可以想像:“求生欲”就好像男生当兵的召集令一样,拿了就得当;但是分发到哪个单位,则是受其他原因(临终前的情绪)影响的。
佛法认为,用来取代“情绪”的是“发愿”,发愿就像是“立下目标”。“情绪”是行动的主要触发者;同样的,“立下目标”也是行动的触发者。不同的“情绪”决定转世的去处不同;同样的,不同的发愿(比如发愿自己要去不动佛的世界,或是阿弥陀佛的世界等等)也会决定我们的去处不同。[30]
相关条目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