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冀州,中国古代的州,九州之首,以北京为中心。后亦称监察区冀州刺史部。早期辖境主要包括北京及今河北省南部一带,十六国时期辖境伸缩频繁,北朝时辖境逐渐缩小,北朝后期以后辖境仅限于今河北省衡水市一带。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立十三刺史部。其中,冀州刺史部地处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北部。但此时的冀州刺史部只是监察区,非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后,州成为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域。冀州治魏郡邺县(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领六郡四国:魏郡、钜鹿郡、常山国、中山郡、安平郡、博陵郡、河间国、甘陵国、赵国、勃海郡。[6]
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并、幽二州入冀州,割青州之平原郡属冀州,后分平原郡置乐陵郡,分河间国置章武郡。至汉末,冀州领三十一郡二国一属国:魏郡、钜鹿郡、常山郡、中山郡、安平郡、博陵国、河间国、章武郡、甘陵郡、赵郡、勃海郡、平原郡、乐陵郡、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定襄郡、雁门郡、云中郡、五原郡、朔方郡、河东郡、河内郡、涿郡、渔阳郡、广阳郡、右北平郡、上谷郡、代郡、辽东郡、辽东属国、辽西郡、玄菟郡、乐浪郡。
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分冀州复置并、幽二州,割魏郡属司州。至此,冀州徙治安平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领十二郡:钜鹿郡、常山郡、中山郡、安平郡、博陵郡、河间郡、章武郡、甘陵郡、赵郡、勃海郡、平原郡、乐陵郡。后改甘陵郡为清河国。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分河间郡复置高阳国。太康五年(284年),改安平国为长乐国。太康十年(289年),分长乐国置武邑国[7]。元康中(291年-299年),分赵国置中丘国。后分勃海郡置广川国。至永嘉中(307年-313年),冀州领七郡九国:钜鹿国(公国)、常山郡、中山郡、长乐国、武邑郡、博陵国(公国)、河间郡、高阳国、章武国、清河国、赵郡、中丘国、勃海郡、广川郡、平原国、乐陵国(公国)。建兴二年(314年),冀州十五郡陷于石勒,唯存乐陵郡[8]。
汉嘉平二年(312年),石勒占领西晋司州之广平郡,置冀州。嘉平三年(313年),占领司州之魏郡,属冀州。嘉平四年(314年),占领冀州十五郡、司州之阳平郡、顿丘郡,属冀州。麟嘉元年(316年),占领并州之太原郡、乐平郡、晋昌郡、雁门郡、上党郡,改晋昌郡为定襄郡。麟嘉三年(318年),占领前赵平阳郡、上党郡、河内郡、汲郡。后分河内郡置野王郡,并中丘郡入赵郡。
后赵三年(321年),占领乐陵郡,割太原、乐平、定襄、雁门、上党、平阳六郡置并州。建平元年(330年), 割广平、魏、阳平、顿丘、河内、野王、汲七郡置司州。建武十二年(346年),分长乐郡置建兴郡。至此,冀州领十六郡:长乐郡、钜鹿郡、常山郡、中山郡、建兴郡、武邑郡、博陵郡、河间郡、高阳郡、章武郡、清河郡、赵郡、勃海郡、广川郡、平原郡、乐陵郡。
前燕二年(350年),占领后赵冀州之河间、高阳、章武三郡。三年(351年),占领冉魏冀州之中山、赵、勃海三郡与后赵并州之上党郡,属冀州。元玺元年(352年),占领后赵冀州之博陵、清河二郡与冉魏冀州之常山郡。元玺二年(353年),占领后赵冀州之平原、乐陵二郡。元玺三年(354年),占领后赵冀州之长乐、钜鹿、武邑、广川四郡。元玺四年(355年),上党郡陷于冯鸯。至此,冀州领十五郡:长乐郡、钜鹿郡、常山郡、中山郡、建兴郡、武邑郡、博陵郡、河间郡、高阳郡、章武郡、清河郡、赵郡、勃海郡、广川郡、平原郡、乐陵郡。
前秦建元六年(370年)灭前燕后,冀州分治两地。其中,冀州刺史仍治长乐郡信都县,仍领十五郡;冀州牧治魏郡邺县,除十五郡外,别领故燕司州八郡:魏郡、黎阳郡、广平郡、阳平郡、河内郡、汲郡、顿丘郡、贵乡郡。
后燕燕元元年(384年),占领前秦冀州之魏(邺县除外)、广平、阳平、河内、汲、顿丘、贵乡、长乐、钜鹿、常山、中山、武邑、河间、高阳、章武、赵、广川、乐陵十八郡。燕元二年(385年),占领前秦冀州之魏(邺县)、博陵、清河、勃海四郡。建兴元年(386年),占领前秦冀州之平原郡,割钜鹿、常山、中山、河间、高阳、赵、博陵七郡置司州。至此,冀州仍分治两地,冀州刺史领八郡:长乐郡、武邑郡、章武郡、清河郡、勃海郡、广川郡、平原郡、乐陵郡;冀州牧别领七郡:魏郡、广平郡、阳平郡、河内郡、汲郡、顿丘郡、贵乡郡。建兴二年(387年),顿丘、贵乡二郡陷于翟魏。[8]
北魏皇始元年(396年),占领后燕冀州大部(信都、邺二城除外)。皇始二年(397年),占领信都,仍置冀州,治信都。皇始三年(398年),占领邺城,遂有冀州全境。天兴二年(399年),割河内郡属豫州。天兴四年(401年),割魏、阳平、广平、汲四郡属相州。后并广川郡入勃海郡,改勃海郡为沧水郡。至此,冀州领七郡:长乐郡、沧水郡、武邑郡、清河郡、乐陵郡、平原郡、章武郡。
太和十一年(487年),分沧水、章武二郡置浮阳郡,分长乐郡置广宗郡,割章武、浮阳二郡属瀛州,割平原郡属济州。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沧水郡为勃海郡,分置安德郡,寻并入勃海郡。熙平二年(517年),割乐陵郡属沧州。孝昌中(525年-528年),复置广宗郡。武泰元年(528年),割清河郡属南冀州。永安中(528年-530年),清河郡还属冀州。中兴中(531年-532年),分勃海郡复置安德郡。至此,冀州领六郡:长乐郡、勃海郡、武邑郡、清河郡、广宗郡、安德郡。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冀州三郡领县直属于州。至此,冀州领十一县:信都、枣强、武强、下博、阜城、安德、平原、东光、南皮、条(脩)、斌强。开皇五年(585年),改条县为蓨县。开皇六年(586年),分信都县置长乐县,分东光县置安陵县,复置武邑县、南宫县、广川县,割南皮县属棣州。至此,冀州领十五县:信都、长乐、枣强、武强、下博、阜城、安德、平原、东光、安陵、蓨、斌强、武邑、南宫、广川。
开皇九年(589年),割安德、平原、广川三县置德州,东光、安陵、蓨、阜城四县置观州。开皇十六年(596年),分长乐县置泽城县、衡水县,分武强县置昌亭县,复置堂阳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割定州鹿城县属冀州。至此,冀州领十三县:信都、长乐、泽城、衡水、枣强、武强、昌亭、下博、斌强、武邑、南宫、堂阳、鹿城。
大业二年(606年),废观州,其所领蓨、观津、阜城三县改属冀州;并信都、泽城二县入长乐县,并昌亭县入武邑县,并观津县入蓨县。至此,冀州领十二县:长乐、衡水、枣强、武强、下博、斌强、武邑、南宫、堂阳、鹿城、蓨、阜城。大业三年(607年),改冀州为信都郡。大业十二年(616年),改长乐县为信都县。[9]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信都郡为冀州,不久即陷于窦夏。武德四年(621年),占领冀州,置总管府,分武邑县置昌亭县、观津县,割斌强、南宫二县属宗州,割鹿城县属廉州,割蓨、观津、阜城三县属观州。武德六年(623年),冀州徙治下博。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武德九年(626年),废宗州,南宫县还属冀州。至此,冀州领九县:信都、衡水、枣强、武强、下博、武邑、昌亭、南宫、堂阳。
贞观元年(627年),罢冀州都督府,冀州直隶于河北道,还治信都,并昌亭县入武邑县,割武强、下博二县属深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观州,阜城县还属冀州;废深州,武强、下博、鹿城三县还属冀州。龙朔二年(662年),冀州与魏州名称互换。咸亨三年(672年),恢复原名。先天二年(712年),割鹿城、武强、下博三县属深州。开元二年(714年),武强、下博二县还属冀州。至此,冀州领九县:信都、衡水、枣强、武强、下博、武邑、南宫、堂阳、阜城。天宝元年(742年),改冀州为信都郡。
燕圣武元年(756年),改信都郡为冀州。唐朝至德二载(757年),复为信都郡,隶范阳节度使。唐朝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冀州。燕顺天元年(759年),复为信都郡。
唐朝宝应二年(763年),平定安史之乱,改信都郡为冀州,隶成德军节度使。永泰元年(765年),割武强、下博二县属深州,割德州蓨县属冀州。天祐二年(905年),改成德军节度使为武顺军节度使,冀州仍隶之;改信都县为尧都县,阜城县为汉阜县。约此前后,武强县还属冀州。至此,冀州领九县:尧都、衡水、枣强、武强、武邑、南宫、堂阳、汉阜、蓨。[10]
唐朝冀州辖县 | |
---|---|
618年 | 信都县、枣强县、斌强县、南宫县、堂阳县、衡水县、鹿城县、下博县、武强县、阜城县、蓨县、武邑县 |
621年 | 信都县、枣强县、堂阳县、衡水县、下博县、武强县、武邑县(新设昌亭县[11],斌强县、南宫县改属宗州,鹿城县改属廉州,阜城县、蓨县改属观州) |
623年 | 下博县(改治)、信都县、枣强县、堂阳县、衡水县、武强县、武邑县、昌亭县 |
626年 | 下博县、信都县、枣强县、堂阳县、衡水县、武强县、武邑县、昌亭县(南宫县来属) |
627年 | 信都县(改治)、枣强县、堂阳县、衡水县、武邑县、南宫县(下博县、武强县改属深州,废除昌亭县) |
643年 | 信都县、枣强县、堂阳县、衡水县、武邑县、南宫县(下博县、武强县、鹿城县、阜城县来属) |
713年 | 信都县、枣强县、堂阳县、衡水县、武邑县、南宫县、阜城县(下博县、武强县、鹿城县改属深州) |
714年 | 信都县、枣强县、堂阳县、衡水县、武邑县、南宫县、阜城县(下博县、武强县来属) |
765年 | 信都县、枣强县、堂阳县、衡水县、武邑县、南宫县、阜城县(下博县、武强县改属深州,蓨县来属) |
905年 | 信都县(改为尧都县)、枣强县、堂阳县、衡水县、武邑县、南宫县、阜城县(改为汉阜县)、蓨县 |
907年 | 尧都县、枣强县、堂阳县、衡水县、武邑县、南宫县、汉阜县、蓨县(武强县来属) |
五代时期,冀州先后为后梁(907年-910年)、王镕(910年-914年)、李存勗(914年-923年)、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6年)、契丹(946年-947年)、后汉(947年-951年)、后周(951年-960年)所有,先后隶于武顺军节度使(907年-910年)、成德军节度使(910年-923年)、北都留守(923年)、成德军节度使(923年-942年)、顺国军节度使(942年-947年)、成德军节度使(947年-960年)。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恢复信都、阜城二县之名。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前后,割堂阳县属镇州。开运元年(945年),升冀州为防御州。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前后,割武强县属深州,堂阳县还属冀州。至此,冀州领八县:信都、衡水、枣强、武邑、南宫、堂阳、阜城、蓨。[12]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罢节度使所领支郡,冀州隶河北路。淳化元年(990年),割阜城县属定远军。庆历八年(1048年),升冀州为节度州,军额为安武军。皇祐四年(1052年),并堂阳县入南宫县,分南宫县置新河县。嘉祐八年(1063年),并武邑县入蓨县。熙宁元年(1068年),并枣强县入信都县。熙宁六年(1073年),分河北路为两路,冀州隶河北东路,并新河县入南宫县。熙宁十年(1077年),复置武邑、枣强二县。至此,冀州领六县:信都、衡水、枣强、武邑、南宫、蓨。[13]
金朝天会六年(1128年),占领冀州。天会七年(1129年),以深州为安武军节度使支郡。天会八年(1130年),割蓨县属永静军。至此,冀州领五县:信都、衡水、枣强、武邑、南宫。[14]
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年),占领冀州。窝阔台汗四年(1232年),分南宫县复置新河县。后割衡水县属深州。至元元年(1264年),省信都县入州。不久又复置信都县。至此,冀州隶真定路,领五县:信都、枣强、武邑、新河、南宫。[15]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占领真定路,改为真定府,冀州仍隶之。洪武二年(1369年),省附郭信都县入州。至此,冀州领四县:枣强、武邑、新河、南宫。[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