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长孙嵩(358年—437年3月4日),胡姓拔拔氏[1],十六国时代国及北魏初年重要官员。长孙嵩在代王拓跋什翼犍在位时任南部大人,后为北魏开国功臣,并历仕道武、明元及太武三朝,官至太尉、柱国大将军。
父长孙仁于拓跋什翼犍时官至拓跋氏鲜卑南部大人。长孙嵩十四岁时,宽雅有气度,替其父统军。376年,前秦灭代国,分代国诸部让铁弗部刘卫辰及独狐部刘库仁统辖,长孙嵩就率部众归附刘库仁。385年,刘库仁子刘显杀首领刘头眷自立,长孙嵩率部叛归仲翼犍孙拓跋珪。登国元年(386年),拓跋珪于牛川即位为代王,以长孙嵩为南部大人。
登国六年(391年)长孙嵩随拓跋珪攻柔然,并斩杀柔然别部帅屋击。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珪进攻后燕,长孙嵩亦有随军,并获授安南将军、冀州刺史,封钜鹿公。皇始三年(398年)四月,拓跋珪以长孙嵩为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后又改封南平公。
永兴元年(409年),魏明元帝拓跋嗣即位,长孙嵩与山阳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马侯崔宏等八人坐止车门右,共听朝政,被当时人称为“八公”。次年正月,长孙嵩奉命北伐柔然,至五月从大漠南归时遭柔然围攻于牛川,拓跋嗣遂北伐支援,逼柔然撤退。
泰常二年(417年),东晋刘裕北伐后秦,循黄河西上入关,并遗使向北魏借水道之便。拓跋嗣担心刘裕外称伐秦,实以伐魏,命长孙嵩督山东诸军事以塞刘裕东道,压逼晋军,亦派娥清等人屯驻黄河北岸防备。时晋军西进,魏军亦派数千缘河紧随,若有船舰漂至北岸就会遭到北岸魏军攻击。刘裕于是派丁旿及朱超石渡河至北岸阻击魏军,长孙嵩时亦派三万骑助战,但不能抵抗晋军,被逼退还畔城。及后拓跋嗣又命长孙嵩、叔孙建各选精兵,待刘裕西进深入后进攻彭城、沛郡。同年,刘裕灭秦,原自晋降秦的司马休之、韩延之、刁雍及王慧龙等人皆向长孙嵩投降,以归北魏。至十月,拓跋嗣亦召长孙嵩班师。
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患病,虑及后事,于是问长孙嵩有关储君人选,长孙嵩推荐嫡子拓跋焘[2]。拓跋焘亦得崔浩推荐,拓跋嗣于是正式立其为皇太子,并临朝监国,又任命长孙嵩为左辅。同年年末,拓跋嗣去世,拓跋焘继位,进长孙嵩爵北平王,司州中正。始光二年(425年),长孙嵩转任太尉。
拓跋焘曾问众臣应先讨伐夏国还是柔然,长孙嵩与长孙翰及奚斤等认为柔然才是大患,进攻不论如何都能充实国家资源,胜过攻破夏国这种小国,不过崔浩则持相反意见[3];刘洁、安原则请先攻北燕。因最终没有共识,拓跋焘唯有西巡。同年夏帝赫连勃勃逝世,不久以前又发生过诸子因储君之争而兵戎相见的事,令国人不安。拓跋焘闻讯即打算趁机攻击。长孙嵩则虑及若果夏人坚守城池阻挡魏军,只会给机会柔然乘虚而入,十分危险。但其时崔浩及道士寇谦之等人都赞成,长孙嵩坚持但不能改变拓跋焘心意,反令其大怒,指责他为官时贪污,更命武士强按着他的头作叩头以作羞辱,随后就于始光三年(426年)十一月进攻夏国。
此事以后,拓跋焘每当出征,长孙嵩都会留守京师。后加柱国大将军。太延三年正月戊子(437年3月4日),长孙嵩去世[4][5][6],虚岁八十,谥号宣惠王[7]。北魏孝文帝年间,配飨庙庭。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