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閩南地區及臺灣、東南亞華人傳統信仰中的醫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保生大帝(闽南语白话字:Pó-seng tāi-tè)为闽南地区、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医神,本名吴
据文献记载,保生大帝为北宋闽南人士,本名吴夲(“夲”音“ㄊㄠ”/“tāo”,“急速”或“往来相见”之意,非“本”字。[3]另一说“夲”只是“本”的异体字,因其字“华基”,“基”字与“本”为同义互训),字华基,号云衷、悟真[注 1],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9日)[2]:12,福建路泉州同安县白礁乡积善里(今属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角美镇白礁村)。
父名吴通(后封协成元君),母为黄月华(后封玉华大仙),原居漳州,因避乱[注 2]而到同安海滨的白礁结茅为屋,讨海维生[2]:12。吴夲十三岁时,父亲吴通患病,但因家贫无力就医而去世,母亲黄氏后来也因忧伤去世,此事令他立志学医济世[2]:12。吴夲初习捕蛇、采草药,后学针灸、汤药,医术之名声逐渐传播民间[注 3][2]:12、13。而根据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宫檀越记〉,作者孙瑀的祖父孙天锡在天圣四年(1026年)因食用河鱼生病而到旗山上面的居士庵调养,与一名周游至此的裴姓方士(字号养真老人)相谈甚欢[2]:14。后来吴夲[注 4]得知裴养真在此,便前来会面,两人相谈甚欢,裴养真并将所知全部教授给他[2]:14。而吴夲得知孙天锡已经患病多时,便为他医治,仅三天便见疗效,半个月就治愈,三个月后已经调养恢复[2]:15。之后孙天锡欲重金酬谢,却被婉拒,两人日后结为好友[2]:14。后来吴夲“飞升”后,孙天锡在屋西建祠奉祀,后来因为灵验,遂拓建庙宇,为“吴西宫”[2]:15。
而在天圣五年(1027年)时,白石[注 5]丁氏曾请吴夲重新抄录三世祖丁迁的遗嘱并悬于祠堂[2]:15。周茂钦认为这显示吴夲拥有一定的书法造诣,且在地方上有相当声望,才会被当地大族延请[2]:16。
宋仁宗景祐三年五月初二(1036年5月29日),吴夲为了帮急症病患采药,前往青礁的大雁东山,却失足堕崖而羽化,享年五十八岁[2]:20。当地居民得知后,为追悼吴夲,纷纷塑像祭拜并私谥“医灵真人”[2]:20。
传说吴夲著有《吴氏本草》与《灵宝经》两本医学著作,他在泉州花桥亭行医时曾用《灵宝经》传授草药知识[2]:68。而北宋大观年间编纂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中的“霍香正气散”、“加减平胃散”、“逍遥散”据说即来自《灵宝经》[2]:68。
在吴夲逝世后,闽南一带便有青礁龙湫庵、白礁医灵神祠、厦门吴西宫等三处供奉吴夲的庙宇。
厦门“吴西宫”根据孙瑀〈西宫檀越记〉(1087年),是作者祖父孙天锡在吴夲去世后所建[2]:20。最初孙天锡指是在自家西边建小祠并塑像奉祀,算是孙家的家神[2]:20。但是由于灵验,所以附近居民也成为信徒[2]:15。为了容纳更多的信徒,孙天锡便捐四亩田,在田中间盖了庙宇,由庙祝耕田以作为庙宇香火之资[2]:15。这座庙宇即为厦门岛上最初的保生大帝庙,吴西宫[注 6][2]:15。
青礁龙湫庵据宋朝杨志〈慈济宫碑〉记载,其逝世后乡人私谥为“医灵真人”,供奉为地方神祇,于“龙湫庵”塑像祭拜[注 7][注 8]。另据〈慈济宫碑〉记载,当初要塑像时,因不知道吴夲的相貌而无法制作,后来是吴夲托梦指示他长得像东村的王汝华,但额头较宽,才得以塑像[2]:21。后来宋绍兴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书颜师鲁奏准朝廷于青礁建庙,原本计划建在云峤院旁,但神示在龙湫庵南边建庙,即为后来的青礁慈济宫[2]:21、22。而根据杨志〈慈济宫碑〉的叙述,南宋时吴真人已经由医神提升成地方守护神,水灾旱灾、盗贼入侵、行船遇险等事都可向其祈求平安[2]:22。
白礁医灵神祠的记载可见于孙瑀〈西宫檀越记〉(1087年)与《宋会要辑稿》,该祠在吴夲逝世之后便兴建,为当时的祖宫[2]:34。绍兴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书颜师鲁奏请为吴夲立庙时,乃改为“医灵神庙”,即后来的白礁慈济宫[2]:34、39。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梁郑公(梁克家)以吴夲之神迹奏请赐庙额,而敕封“慈济”[2]:24,青礁龙湫庙与白礁医灵神庙因此均改称为“慈济庙”[2]:35、41。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诏改庙为宫,两间庙因而改称“慈济宫”[2]:35、41。
因神迹传说流布,及历代朝廷追封,遂成为闽南地区重要民间信仰。而随同安移民迁徙,也成为台湾、东南亚同安籍人士信奉的乡土保护神。
保生大帝在台湾早期是同安人移民信仰中心,随同安县移民迁徙,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为重要的台湾民间信仰之一。台湾奉祀保生大帝庙宇以台南市学甲慈济宫、台南市祀典兴济宫、台北市大龙峒保安宫、新北市树林济安宫、台中市赖厝廍元保宫、高雄苓雅区五块厝慈圣宫等最为著名。
据文献载,台湾最早出现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是在郑成功入台之前,亦即荷治时期。《台湾县志》载:“寺庙……在广储东里,大道公庙,红毛时建……”,为台湾最早建立的保生大帝庙,原称“大道公庙”,俗称“开台大道公庙”,又称“广储东里大道公庙”,即现在的新化保生大帝庙。
学甲慈济宫所奉祀开基主神称为“开基二大帝”,相传保生大帝于北宋景佑年间仙逝后,乡人于白礁立庙祭祀时,雕刻有“大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三尊保生大帝神像,二大帝于明郑时期由同安县百姓李胜迎祀随郑成功军队前来台湾,原由台南学甲下社角李姓后代私人奉祀,后成为学甲地区信仰核心。
祀典兴济宫建于明郑永历三十三年(1679年),来自同安县的军民在台湾府城尖山南坡的“观音宫”旁建今兴济宫奉祀保生大帝(大道公),当时称为“大道公庙”,后为与北线尾良皇宫分别,习称“顶大道庙”,良皇宫则称“下大道庙”[4]。两者均为明郑时期规模最大的观音亭与大道公庙[5]。而在施琅克台之后,由于总镇衙署与所辖三营分别建在尖山北坡与覆鼎金(今卫福部台南医院)之间,都在两庙附近,所以有不少官兵前来祈求平安[5]。而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之后,因所谓的开山抚番导致官兵多染上瘴疠,所以两庙的香火日益兴盛,成为府城里同类庙宇中香火最鼎盛的庙[5]。这些参与的官兵因曾向兴济宫大道公祈求保佑,后来果然灵验,因而上报朝廷,乃下令将兴济宫列入祀典,成为台湾唯一有列入官方祀典春秋二祭的保生大帝庙[6]:118。
台北大龙峒保安宫肇源于清领时期乾隆初年,同安籍移民入垦台北大龙峒地区,由于水土不适,瘴疠四起,所以返回故里白礁慈济宫分灵保生大帝神像来台湾,1755年(乾隆二十年)建庙,1805年(嘉庆十年)迁于现址重建,清代台北地区艋舺顶下郊拼、漳泉械斗时,保安宫为同安县籍移民避难之所及据点。于1995年至2002年自费重修,获得行政院文建会文馨奖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总部“二00三年亚太文化资产奖”,为全台庙貌规模最大之保生大帝庙宇。
新北市树林济安宫树林济安宫全名财团法人新北市树林济安宫,建立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于树林潭底地区山麓,奉祀保生大帝,名曰济安宫,俗称大道公庙或称潭底庙。树林的经济发展与地方政治、文化势力皆与此座地方大庙密不可分,凡树林有重大建设或区域性的小型祭典,民众皆会奉请济安宫保生大帝的神尊前往作客,其地位由清代追溯至现今,毋庸置疑是主宰树林地区的民间信仰中心。庙内有道长驻点提供解签、收惊、补运、补财库、祭改、净车等宗教服务,信众可求平安符、文创周边,并全年度受理光明灯/文昌灯/安太岁,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有诵经团以经文加持点灯及安太岁的信众,且不定时举办捐血、低收入户救助、弱势团体及公务机关捐助、奖助学金、社区关怀等公益活动,及各种艺文教学活动。
高雄苓雅区五块厝慈圣宫源自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时初建草寮奉祀,因低厝仔(kē-tshù-á 闽南语)(俗称乞丐寮)邻进打狗港(高雄港)及硫磺水(打狗川爱河)贸易往来频繁,外来人口众多,进而吸引许多百姓求职,拜贸易兴隆及位处良地之赐,居住在低厝仔的百姓,人人皆有工作,且乐善好施,些许寻常人家更是好心收留,然而一体两面的是,也造就许多罗汉脚及游民聚集,当时唐荣砖窑场(中都唐荣砖窑厂)附近,常传出有冤魂危害地方生灵,居民迎请保生大帝前往处理,并顺利化解,且其预言都灵验,因此声名大噪、信众亦多,尊称“乞丐寮大道公”!因此居民感念在心,并在各方仕绅奔及信众奔走下,筹建小庙,百般披荆斩棘,挥汗筑成“乞丐寮慈福宫”!得名其俗谚:“俭肠捏肚 嘛嗳俭过三月十五”此句最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 乞丐寮慈福宫后期因马关条约日军犯台,严禁台湾百姓结党集社,并视其全台宗教场所为抗日据点,采取强烈手段,焚毁庙宇(乞丐寮慈福宫),导致全庙付之一炬;因其神威远播,当时信众竟不约而同进庙抢救神明,神尊及信众丝毫无伤,职此之故,数尊保生大帝及众神开枝散叶,除开基保生大帝、天虎(虎爷)及令旗续奉于今慈圣宫内,迄今,多数开基神尊仍不知去向。 大正9年间(1920年),进行市区改正计划,低厝仔部分居民迁移至五块厝,并迎请保生大帝令旗轮流供奉,后由谢氏家族奉祀至今;大正12年(1923年)成立五块厝慈圣宫,信徒至祖庙台南学甲慈济宫迎请保生二大帝前来安座奉祀;昭和12年(1937年)起至昭和20年(1945年)止日本在台推行皇民化政策,在这期间全台不得祭拜神明,甚致毁庙!然而慈圣宫于大正12年(1923年)初期时搭建草寮奉祀,中期更造日式平房,后期因平房倒塌,隔壁虔诚林姓人家凿壁通道,提供自家小洞出入让信众克难参拜,神奇的是,慈圣宫在此期间竟安然无恙,更为啧啧称奇、不可思议!也因皇民化运动及欣逢台湾光复,导致整整五十七年内,历史众说纷纭,确切史迹不可考。 民国69年(1980年)地方仕绅筹措及信众集资重建整修(建庙),于今日容貌,民国70年(1981年)庆成入火安座大典。
1987年11月6日,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等人前往白礁慈济宫谒祖[2]:45。台湾奉祀保生大帝各庙宇于1989年组成“全国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由时任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出任首任会长。
一般保生大帝庙都会配祀江仙官(江县令)、张圣者(张主簿,即飞天大圣,不是法主真君)、黄医官、程真人、鄞仙姑等,还有保生大帝的脚力,黄虎将军。
有些地方有“保生三真人”的说法,其中保生大帝神像有红面、金面与黑面之分,其中红面者为吴夲,金面者为唐代名医孙思邈(他庙称天医真人),黑面者为魏晋时人许逊(他庙称旌阳真君或感天大帝),三位神明乃在天庭结义的兄弟,其排行依序为孙、吴、许[2]:55。因此据说金面的保生大帝神像到青、白礁慈济宫刈香,因为是大哥,所以可以免插炉(不用捐资添油),黑面神像因为是弟辈所以要捐资添油[2]:55。此外像是厦门鼓浪屿龙头兴贤宫的保生大帝绕境只能在龙头一带,不能去内厝沃,因为内厝沃种德宫的保生大帝是金面,而兴贤宫是红面;相对地,内厝沃种德宫的保生大帝便可到龙头地区绕境[2]:55。
然而在台湾,保生三真人的排行次序则略有不同,因地而异,也不一定与面色有所对应[2]:63。其范例如下:
在吴夲仙逝后,民间私谥为“医灵真人”[2]:20。至南宋时成为官方承认之信仰后,开始有皇帝给予封号。
朝代 | 年代 | 称号 | 备注 |
---|---|---|---|
宋朝 | 宋孝宗 乾道七年(1171年) |
大道真人 | 民间因此又称“大道公”[2]:20。 |
宋孝宗 乾道十五年(1179年) |
显佑真人 | 见《漳州府志》[2]:25。 | |
宋孝宗 乾道年间 |
慈济真人 | 见《漳州府志》[2]:25。 | |
宋宁宗 庆元二年(1195年) |
忠显侯 | 见《泉州府志》、庄夏〈慈济宫碑〉。又杨志〈慈济宫碑〉记载在乾道二年(1166年)已有此封号[2]:25。 | |
宋宁宗 嘉定元年(1208年) |
英惠侯 | 见杨志〈慈济宫碑〉。又《福建通志》记载在开禧三年(1207年)已有此封号,庄夏〈慈济宫碑〉说明因解漳泉大旱而得之[2]:25。此外《海澄县志》提到嘉定年间封“英惠侯、增封康佑侯”[2]:25。 | |
宋理宗 端平二年(1235年) |
灵护侯 | 见《海澄县志》[2]:25。 | |
宋理宗 嘉熙三年(1239年) |
正祐公 | 见《海澄县志》[2]:25。 | |
宋理宗 嘉熙四年(1240年) |
冲应真人 | 见《海澄县志》[2]:25。 | |
宋理宗 淳祐元年(1241年) |
妙道真君 | 见《谱系纪略》[2]:25。 | |
宋理宗 宝祐五年(1257年) |
守道真人加封“广惠真人” | 见《漳州府志》[2]:25。 | |
宋理宗 景定五年(1264年) |
福善真人 | 见《漳州府志》[2]:25。 | |
宋度宗 咸淳二年(1266年) |
孚惠真人 | 见《漳州府志》[2]:25。 | |
宋恭帝 德祐元年(1275年) |
普佑真君 | 见《福建通志》、《漳州府志》[2]:25。 | |
明朝 | 明太祖 洪武五年(1372年) |
昊天御史医灵真君 | 见颜兰〈吴真君记〉[2]:25。 |
明成祖 永乐七年(1409年) |
万寿无极大帝 | 见《漳州府志》[2]:25。 | |
明成祖 永乐十七年(1419年) |
恩主昊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 见《泉州府志》[2]:25。 | |
明成祖 永乐廿二年(1424年) |
保生大帝,再封“恩主昊天医灵妙惠真君” | 见《漳州府志》[2]:25。 | |
明仁宗 洪熙元年(1425年) |
恩主昊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冲应护国 孚惠普佑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
见《谱系纪略》,据说是医治明成祖文皇后乳疾而封[2]:25。 | |
清朝 | 清宣宗 道光年间 |
慈济灵官 | 见《谱系纪略》[2]:25。 |
在古代,病患及其家属常会到保生大帝庙去求药方[2]:66。取得的方法一是透过降乩扶辇,另一种便是抽药签[2]:66。药签乃是庙方透过中医师收集验方,在神前透过掷筊方式确认后才编为药签[2]:66。泉州花桥慈济宫流传下来的药签约有157首,林永东认为其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吴夲所遗留的药方,其他则是后世医家研究出的验方精华[2]:68。此外学者范正义主张,目前中国大陆与台湾流传的保生大帝内科120签,是根据广东黎家坪村广福宫[注 9]的“保生大帝神效良方”120首略微变化而成[2]:69。
吉元昭治认为药签的产生与道教符箓派有关,而学者林国平主张目前所知最早的药签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中国传到日本的“吕洞宾真人神方占”,而中国在此之前已有药签存在[2]:68。至于中国大陆所发现最早的大道公药签文物,是福建龙海市组山红滚庙的道光十七年(1837年)药签木刻筒[注 10],有药方184首(内科120、外科36、儿科28)[2]:70。
而在台湾,学甲慈济宫的药签相当灵验,1920年《学甲庄乡土志》记载,当时很多人去求药签然后再到汉药店配药,因康复者众多,因而使学甲慈济宫香火鼎盛[2]:73。另据说学甲慈济宫药签在咸丰十年(1860年)流传到福建晋江深沪镇的宝泉庵[注 11][2]:73。
保生大帝药签的药方组成简单,剂量较轻,每味药的剂量通常在两钱以下[2]:96。而且药材多为价格低廉之物,不会难以取得[2]:98。另外从药方的内容来看,相当重视脾胃的调理[注 12][2]:100,而且重视药膳食疗[2]:105。
保生大帝在闽台民间流传不少传说,散见于宋朝的杨志〈慈济宫碑》、庄夏〈慈济宫碑〉,明朝的《闽书》、《吴真人世修道果实录》清朝的《同安县志》、《白礁吴氏族谱》〈保生大帝实录〉、〈白礁志略〉等书[2]:26:
南马
中马
北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