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种对道教经典的分类方法,道藏就是用这种方法编目的。其中的“三洞”、“四辅”又合称“七部”。
三洞
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诵习这些经书可以达到通于神明的境界[1]。三洞的概念大约在东晋初期开始形成。到陆修静编撰《三洞经书目录》使用三洞的分类法,并且自称三洞弟子,这一概念基本定型。
三洞包括:
- 洞真部:即上清经,天宝君[a]所出。上清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符图七千章,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交付青童君[b]封于玉华青宫。又有太帝君命扶桑大帝撰出三十一卷,独立之诀,据传清虚真人小有天王褒以之授魏华存[2]。
- 洞玄部:即灵宝经,灵宝君[c]所出。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十部妙经,合三十六卷,天真皇人[d]啭天音而辩析之。据传太极真人徐来勒等仙真,降付葛玄,又传授教戒诀要[3]。
- 洞神部:包括《三皇文》和其他召鬼唤神的书籍,神宝君[e]所出。小有天玉府中有三皇文,本出大有宫,皆上古三皇、八帝[f]所得授之书,以藏名山,据传为帛和、鲍靓得之[4];唐皇室曾以三皇文为鲍靓所造,语涉妖妄,下令以《道德经》代之[5]。南宋时,有道派将三皇文与洞神箓阶剥离,归入灵宝,而以正一盟威箓以下诸杂录,天心正法,五雷诸法,考召之文,书禁之术,隶为洞神部[6][7]。
7 sources
四辅
随着经书的增加,通过三洞编目已经不能包纳全部的经书,于是出现了四辅的分类法,也就是辅助、补充三洞的经书。包括:
- 太玄部:辅助洞真,重玄[g]为宗。据传尹喜于函谷关遇老子[h],拜师求道,得道德、妙真、西昇等五卷[8]。
- 太平部:辅助洞玄,三一[i]为宗。据传老君于蜀授干吉神书,至汉顺帝时,宫崇献其师干吉所得神书百七十卷,号《太平经》[9]。
- 太清部:辅助洞神,太一[j]为宗。据传左慈于天柱山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左慈又将其传付于葛玄[10]。
- 正一部:贯穿各部。真一[k]为宗,遍陈三乘。据传太上降鹤鸣山,授张天师“三天正法”,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11]。
这种分类法最早见于《正一法文经图科戒品》。
4 sources
十二部
在四辅分类法出现之后,又出现了十二部分类法。就是将三洞各细分为十二部,共36部。而四辅则不分部。最早见于《洞真太上仓元上录》,定型于《道教义枢》。包括:
12 sources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