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文化国家,主要族裔马来族华族印度族,还有卡达山族巴瑶族姆鲁族英语Murut people伊班族比达友族马兰诺族英语Melanau people等逾214个族群和次族群,主要宗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锡克教巴哈伊教和其他新兴宗教[1][2][3] 各个民族和宗教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宗教思想和信仰价值观,使马来西亚的丧葬文化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面貌。[4][5]

Thumb
穆斯林接体车

马来西亚丧葬文化趋向于“速葬”、“薄葬”和“简葬”,以穆斯林葬礼来说,遵照先知穆罕默德的教诲:“早晨死了,不可停放过午;黄昏死了,不可过夜”,遗体均在24小时之内下葬;礼俗相对较为繁琐的华人葬礼,如非有特殊缘故,停柩也不超过3-5天,许多传统习俗均已简化,或随着时代而消失。[6][7][8][9]

尽管马来西亚人口的族群、文化和宗教组成各异,但在丧葬实务上都有相同的特性:

  1. 初终-先把死者的遗体移送到治丧地点;
  2. 收殓-整理遗体;
  3. 停灵-借着宗教引导死者的灵魂、抚慰家属的精神需求,并肯定死者生前的成就;
  4. 归宿-将死者的遗体埋葬或火化。

政策

马来西亚的丧葬政策是以有神论为基础,将死亡视为宗教事务,交由各族群及宗教自由处理,内政部没有全权监管丧葬事务的官方单位,也没有独立的丧葬法规。[10] 另一方面,卫生局、宗教局、登记局等不同政府单位却可以从各自专业的领域,制定针对性的条例来介入丧葬事务。

葬地事务的权限主要是在全国所有的地方政府,《1976年地方政府法令》(第171号法令)第11部分赋予地方政府权力,划定适合的地点为义山坟场、墓园、火化场纳骨堂殡仪馆,并核发许可证给该处的经营者。[11]

死亡登记和出境

马来亚、沙巴和砂拉越政府对死亡登记有不同的规定,具体细则制定于《1957年出生与死亡登记法令》(第299号法令)、《1975年出生与死亡登记(特别规定)法令》(第152号法令)、《出生与死亡登记法令》(沙巴第123号条例)以及《1951年出生与死亡登记法令》(砂拉越第10号条例)。[12][13][14][15]

自然死亡的情况下,可以先办理“埋葬/火化许可证”(Surat Kebenaran Pengkebumian,俗称“葬纸”)、领尸和入殓,然后在限期内申请“死亡证明书”(Sijil Kematian,俗称“死亡证”或“死籍”);非自然死亡或死因不明的情况下,则需要先经过法医的验尸,查明死因;“埋葬/火化许可证”是由医院或警局出具证明,“死亡证明书”则由国民登记局办理。

如果要办理遗体/骨灰出境的话,必须申请卫生证明书、海关许可证和入境国所需要的文件等,入殓、火化、封柩/封瓮必须由卫生官员鉴证。[16]

政府援助

可以提供援助或抚恤金的政府机构有:

55岁之前过世的公积金局会员的家属,可以在6个月之内申请2,500令吉的抚恤金,条件是有关会员的公积金户口必须还有存款。
  • 社会保险机构(Faedah Pengurusan Mayat PERKESO)
因工逝世或在领取残疾救济金期间逝世的会员,为其办理丧事者,可以获得殓葬费补助或1,500令吉补助金,视何者为低;可获得殓葬费的优先级是遗孀 / 鳏夫、长子、长女、父母,父母皆健在则均分;如果没有符合以上资格的家属的话,殓葬费则交给负责办理丧事的人士。
  • 槟州政府“回馈乐龄人士计划”(Program Penghargaan Warga Emas)
已经登记的乐龄人士(60岁以上)在2010年3月8日之后逝世的话,其家属可以获得1,000令吉的抚恤金。
  • 雪州政府“乐龄人士亲善基金”(Skim Mesra Usia Emas, SMUE)
凡是注册会员逝世后,已经在州议员服务中心登记的家属可以获得2,500令吉的抚恤金。
  • 雪州政府“初生婴儿基金”(Tabung Warisan Anak Selangor, TAWAS)
注册会员在满18岁以前逝世的话,家属可以获得1,500令吉的抚恤金。
自2017年开始,所有柔州子民(不分种族),每名死者可得300令吉抚恤金。[17]
  • 公务员
所有在2010年10月15日之后逝世的退休公务员,包括中央政府、州政府、法定机构、地方政府和公积金计划退休者,但不包括领取终身衍生退休金的人士,其家属可以申请3,000令吉的殓葬费;申请者的优先级是配偶、子女、父母、负责丧礼的亲属或其他人。

各式丧葬礼仪

国葬礼仪

Thumb
霹雳太平战争公墓英语Taiping War Cemetery

马来西亚国葬(state funeral)是最崇高的荣誉葬礼,有“全国级”和“州级”两种规格,一般只匹配于国家元首统治者政治显要,全国或州内将“降半旗”致哀,禁止一切娱乐活动,葬礼当日通常列为特别假日,让公众可以前往吊唁;[18][19][20] 次一级的荣誉葬礼是“准国葬”(semi-state funeral),准国葬依然“降半旗”致哀,但不列为假日;[21] 再次一级的荣誉葬礼则是“公葬”(official funeral),适用于大使等服役人员。

根据马来西亚新闻局发布的指南,除了国家显要、驻外大使及执勤军警的荣誉葬礼之外,因国殇而故于国外的马来西亚公民(rakyat Malaysia yang meninggal dunia di luar negara yang ditentukan oleh kerajaan),出于尊重和方便辨识,棺柩运送回国时也可以覆盖国旗。[22][23]

伊斯兰教葬礼

伊斯兰教是《联邦宪法》法定的国教,信奉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他们的遗体须要由同教的教徒处理;如果“非穆斯林”家庭中有成员皈依伊斯兰教的话,管理穆斯林事务的宗教局可以全权插手逝者的殡葬流程,支配家属处理葬礼的权利。[24][25][26]

穆斯林相信有审判日,相信所有的人类会在审判日之时聚集起来,亡者将会复活,一齐接受审判以决定他们的归宿,多行善功的人有机会步入天园,多行罪恶的人则会落入火狱

当一位穆斯林逝世时,逝者的家属会先通知邻近的穆斯林社区中心或清真寺,然后由同性亲属为逝者清洗遗体,再用“卡凡”(al-Kafan,白色棉布制的裹尸布)覆盖全身,以绳索束缚遗体的颈、肩、身体和双脚部位,只露出脸部,好让家属为逝者送行时,能够亲吻逝者的额头。逝者的遗体必须在24小时内下葬,禁止火化防腐、化妆和任何装饰性物品。在运送到墓地之前,出席葬礼者身穿保守朴素的马来服装,为逝者进行“者那则英语Salat al-Janazah”(殡礼祷告),朗读《可兰经·雅辛章》;埋葬时面朝向圣城麦加的方向,在场的人手握三把泥土撒进墓穴,象征着“人出于尘土,也归于尘土”。[5]

中华殡葬礼仪

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家礼之一,特征在于“重孝道、明宗法、显等级、隆丧厚葬”,现今的中华丧葬礼仪结合了儒家道教佛教民间信仰择日占星风水地理的文化色彩,目的是希望透过一系列复杂的仪式,传达出孝亲感恩的价值观念。[27][28]

马来西亚华人可以粗略分为福建客家广东广西潮州海南等方言族群,传统的华人丧礼一般会聘请熟悉有关方言和乡俗的道士僧侣,前来为亡者竖灵招魂做功德,帮助亡者早日超昇,登上极乐世界,以免沦为孤魂野鬼[29] 家属们会为往生的亲人沐浴、更衣和化妆,在亡者的棺木内放入陪葬品,为亡者焚烧金银纸纸扎,他们相信这些物品可以让亡者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享用,借此供奉往生的亲属,也寄托死后的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30][31] 法事的等级是根据亡者的年龄和地位来决定,棺柩一般会停放3-5天,举殡之后还有做七、百日(卒哭)、对年(小祥)、三年(大祥)、合炉、拾金的礼仪。

佛教礼仪

在马来西亚主要的佛教派别有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禅宗佛教,信众以华人、泰人、印度人、缅甸人、斯里兰卡人等为主,法门虽众,却有共同的核心信仰。佛教徒信奉三宝,相信世间有因果报应轮回转世,通过几生几世的修行、积累功德,可证得涅槃圆寂的境界,脱离轮回之苦。[32][33]

佛教徒的丧礼科仪包括诵经、礼佛、持咒、拜忏、施食、烟供、放焰口等,他们相信为往生者修福布施、供养三宝、救济贫穷、利益社会,乃至等施一切众生,将功德回向给往生者,能够使往生者早日超生,脱离苦海;净土法门的信徒也相信,为往生者诵经、助念佛号可以让往生者得到心灵的宁静,利益家属,对助念者来说也有大功德;心灵上的平和与宁静能使往生者离苦得乐,让往生者超生离苦,投生善道。

佛教香花派

香花派是源于中国闽南、粤东地区的佛教支派,以从事超荐、拔度和经忏等活动为主,仪式内容融合三教民间信仰的特点。香花派的寺众称为“香花僧”或“香花和尚”,与丛林派的禅僧、弘法僧有所区别,既以丧葬祭祀为主,并不采行出家制度,也无须严守佛教戒律,同常人一般可以吃荤、蓄发和结婚,与火居道士共同承担民间红、白之事。

在马来西亚流传的香花派有潮州客家两派,主持丧礼仪式时身穿袈裟、头戴僧帽,佛坛悬挂三宝佛的画像,科仪包括请神、引魂、沐浴、解结、发赦、打城、还库、唱赞、经忏等,类似于民间道教的仪式。香花派举行法事的空间分为“坛场”和“诣灵”,会运用大量道具乐器扩音装置;诵经所用的唱腔分为“曲韵”和“经韵”,曲韵用来唱诵各类偈语和赞语,经韵用来唱诵经忏文本;法事分为前、后半场,前半场为文场,以唱诵为主、后半场为武场,以演科为主。

道教礼仪

道教的核心信仰是追求长生,认为人有三魂七魄,唯有透过修炼之法,方可飞升天界,与天地共长久,与日月俱光辉;一般人死后则多半魂消魄散,沉沦为冥府孤魂,必须借由道士斋醮作法,超度亡魂,始可令魂魄重聚于一体。

道教的丧礼科仪包括引魂、沐浴、安灵、闻经、听忏、颁赦、还库、过王、过桥、破狱等,还要根据亡者的性别、年龄、死亡状态等因素来安排超拔法事,让亡魂历经人世间的沉沦起伏,忏悔解罪,回到生命的原点,获得新生。

基督教礼仪

马来西亚主要的基督教派有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浸信会卫理公会神召会弟兄会和其他独立教会,不同教派对于死亡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丧葬礼仪。基督教徒的葬礼由牧师来主持,引导信徒在入殓、设灵、举殡和下葬过程中进行祷告,信徒借由信仰和祷告的力量,可以应对悲伤,也可以抚慰在世的人。

基督教徒相信死亡是上帝的旨意,相信死亡是人生而有之的原罪,上帝派遣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牺牲自己来为世人的罪付上赎价;耶稣在死后的第三天复活,显现在祂的门徒面前四十天之久,然后升天。当末世来临之时,祂还要再度降临对世人进行审判;世人因信靠耶稣基督,死后可回到天国的家园,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救赎[34]

天主教礼仪

天主教徒与基督教徒一样,相信人死后会复活,凡是信靠耶稣基督的人,必将获得救赎,享有永恒的生命。天主教徒在临终之时,会请神父来进行“敷油礼”,借由天主的恩赐,用圣油擦净身体,赦免临终者在世时所犯的一切过错。守灵期间,会以祈祷来追思逝者,祈求天主的降福;殡葬弥撒会移灵到天主教堂举行,教会通过弥撒来赞美上帝,庆祝耶稣基督战胜罪恶和死亡,获得永生,是天主教礼仪最主要的仪式。弥撒完毕后,逝者的遗体将会运送到安息之地,等待耶稣基督的再临,并且回到主的怀抱。

印度教葬礼

印度人的传统信仰是印度教,印度教徒不推崇土葬,葬礼普遍以火葬进行,火化后的骨灰将撒进大海或河流。当一个印裔家庭有成员逝世时,首先由家中的近亲用水为逝者净身,再为他换上传统的印度服装,入殓时儿女会跪在棺柩旁哭泣,唱颂圣歌。当棺柩送抵火化场时,近亲会在逝者的额头上抹油,由长子(母亲逝世)或幼子(父亲逝世)执行捧火盘仪式,长子或幼子在葬礼结束后要剃光头,家中至亲还要茹素一段时间。[5]

印度教徒相信世间有因果报应轮回,他们相信“火的力量可以净化亡者的肉体,水的力量可以净化亡者的灵魂”,通过火和水的净化力量可以让逝者的灵魂得到解脱,脱离现实世界到达另一个世界,进入轮回的循环。

锡克教葬礼

锡克教徒的葬礼类似于印度葬礼,以火葬为首选,火化时随身携带“5K英语The Five Ks”,遗留的骨灰将洒入大海。当一名锡克教徒逝世时,他的家属会用水为他净身,换上传统的锡克服装,丧礼在锡克教寺庙或住家举行,遗体在最短的时间内火化;葬礼之后,家属可以选择茹素一段时间。[35][36]

犹太人葬礼

Thumb
槟岛犹太人公墓

犹太人社群在马来西亚几乎已经绝迹,目前定居在此的犹太人以外籍人士为主。座落在槟城的犹太人公墓建立于1805年,相信是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犹太人公墓,最后埋葬于此的是马来西亚的最后一位本土犹太人——Mordecai "Uncle Mordy" David(?-2011年),他的家人如今已经移居英国。

日本人墓地

日本人墓地埋葬的是过去以来,侨居在马来西亚的日本人的埋葬所。

其他

一贯道的内在修行着重于三宝修持,外在修行则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圣哲教育儒家古礼为核心理想;道场的丧葬礼仪奉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的儒家教条,力求奠礼场面圆满肃穆,从而宣扬道场的宝贵与殊胜。[37]

创价学会的修持以“一生成佛”、“即身成佛”为目的,以“信、行、学”来实践佛法;在创价学会成员的葬礼中,学会友唱题回向给已故的亲人或友人,将自身实践所得的功德,回向给他人,场面趋向于简洁、隆重和庄严。[38][39]

绿色殡葬

绿色殡葬的概念源自西方国家,近年逐渐被东亚先进国家的政府所推行,但马来西亚国民的丧葬观念较为传统保守,且马来西亚尚未有墓地空间不足的处境,除了基于宗教理由的“洁葬”外,选择骨灰抛洒、植存或海葬的方式,均属于少数和单独的个案,也没有规划专门的区域。[40]

宠物殡葬

对许多饲养宠物的家庭而言,宠物并不只是单纯的家畜,更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毛孩子”(furkid)。一直以来,对于宠物遗体的处理方法多是就地埋葬,或是送到政府焚化场集体火化;近年开始有宠物相关业者推出专门的宠物殡葬服务,为饲主提供运送宠物遗体、埋葬或火化的服务,也有宠物专用的棺木、骨灰盒和墓园。[41]

另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