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品处理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爆炸品处理课(俗称拆弹专家;英文:Explosive Ordnance Disposal Bureau,缩写:EOD)于1972年成立,隶属于香港警务处行动处行动部,主要责任为爆炸品处理(包括陆上及水下的爆炸品:爆竹、烟火、炸药、炸弹、手雷、简易爆炸装置及炮弹等)、防范辐核生化、检查子弹(小口径弹药除外,由军械法证课负责)及爆炸品的储存库及设施,以及销毁等。




价值观
爆炸品处理课的价值观为“正直、专业、忠诚”,正直为因为爆炸品处理课为唯一对爆炸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士,因此人员必须正直地掌握形势及坦诚地面对危机,坦白地了解爆炸品的型号以及威力,不可以夸张及低估,必须以正直及中立的角度处理危机;专业为因为爆炸品处理课必须强调其专业性,即是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每次执行任务时都必须作出适当的决定,凭借其专业知识有效率及安全地拆除爆炸品;忠诚为因为爆炸品处理课非常重视团队精神,处理爆炸品为一个人的工作,不过同样需要人员幕后支援,某程度上,人员乃将生命互相交托。
组织
- 爆炸品处理课基地:位于香港岛,原本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经存在的矿场,后来荒废,并且遗留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挖掘的隧道。1997年,爆炸品处理课将该处改建为临时基地,用作贮存及处理爆裂物;部分范围改建为练靶场,供予各支香港纪律部队使用[1]。
- 行动部:由高级警司出任高级炸弹处理主任(英文:Senior Bomb Disposal Officer,缩写:SBDO)、由警司出任炸弹处理主任(英文:Bomb Disposal Officer,缩写:BDO)和总督察出任助理炸弹处理主任(英文:Assistant Bomb Disposal Officer,缩写:ABDO)。
- 爆炸品处理小组:多名辅助人员;每日均24小时候命轮值。
- 消防及紧急应变保安队(英文:Fire, Emergency & Safeguarding Unit,缩写:FESU),主要责任为处理爆炸品处理课于处理事故中所遇到的火灾等。人员需要接受由香港消防处举办的基本灭火及泵操作导师训练课程(英文:Train-the-Trainer Course on Basic Fire-fighting and Pump Operation),课程首日在消防训练学校进行,内容包括燃烧学、灭火原理、人身着火处理、进入火场前部署及进火场后步骤、回燃和闪燃风险评估、火警自动警报设施、水力学、供水系统以及消防栓和消防泵等使用;其后两日在爆炸品处理课基地进行实地灭火及器材的应用演习,包括浓烟室实习、室内烟火特别训练、漆黑窄路逃生以及进入多层式建筑物火场的拖喉灌救训练[2][3]。
- 爆炸品处理小组:多名辅助人员;每日均24小时候命轮值。
- 行动部:由高级警司出任高级炸弹处理主任(英文:Senior Bomb Disposal Officer,缩写:SBDO)、由警司出任炸弹处理主任(英文:Bomb Disposal Officer,缩写:BDO)和总督察出任助理炸弹处理主任(英文:Assistant Bomb Disposal Officer,缩写:ABDO)。
历史

爆炸品处理课于1972年成立,是港府总结1967年六七暴动的经验后在警队组建的部门[4],因为六七暴动期间斗委会煽动左派暴徒发动街头炸弹恐怖袭击[5],于1967年5月至12月间在香港各区放置或投掷8,074件怀疑爆炸品[6],当中有真炸弹1,167枚[4],当时警务处接获炸弹报告后,基于警队缺乏移除炸弹的知识,只能通报驻港英军派军火专家拆弹[7],不但通报需时,而且当时炸弹报告频仍,英军军火专家面对大量真假炸弹也疲于奔命[8],故平息六七暴动后港府在警队成立专责处理爆炸品的单位,爆炸品处理课在成立初期的拆弹专家全由受过移除炸弹训练及具有拆弹经验的英国军方人员组成[9],直至1980年代,香港警务人员经由警务处的培育训练后逐步取代[10]。
1986年,爆炸品处理课引入拆弹机械车辆。
1997年8月29日,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泰国举行展览后,将WZ551装甲车经由香港运输返回中国大陆期间,由于未有就其为战略物报关而被充公。此辆装甲车后来被转交爆炸品处理课。
2000年9月19日至21日,爆炸品处理课在青山靶场用了3日、共40次,销毁了于过去两年行动间所检获的物品,合共逾980公斤的强力炸药及逾2,000支信管。是香港回归后,其中一次最大规模的爆炸品销毁任务[11]。
2010年,在首任华人暨本地主管袁汉荣的领导下,爆炸品处理课于同年起全面改善装备,包括引进新防爆衣及新拆弹机械车等等。同年10月,爆炸品处理课与海外资深爆炸品处理专家交流及进行联合训练。同年全年,爆炸品处理课共出动逾90次,处理土制炸弹以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由驻港英军及日本皇军遗留下来的巨型空投炸弹不等。
2012年,爆炸品处理课共出动97次[12]。
2013年,爆炸品处理课共出动86次。
遴选训练
爆炸品处理课人员全数由后备爆炸品处理小队中提拔,用以代替离任正规人员。投考加入后备爆炸品处理小队,拥有机械工程学及其他理科资历拥有优势,曾经驻守警察机动部队获得优先考虑,同时需要通过为期3日的遴选,内容包括基本心理测试、机械操作及在不同环境下(包括高度狭窄空间)的工作能力等等。
成功通过遴选后的投考人,会被安排接受为期6周的训练,包括体能(包括负重训练)、在压力环境下工作、土制爆炸品装置处理基本课程(英文:Basic 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 Disposal,缩写:IEDD;内容包括炸药常识、炸弹使用、土制炸弹的结构及运作、拆弹原则、电子学及器材运作等等)以及(为期3日2夜)60小时的实习。[13][14]
通过上述阶段的投考人,会被安排接受为期两周的炸弹处理员执照考核课程,通过者方能够加入后备爆炸品处理小队[15]。每年举行的整个遴选过程,通常结果有80%至90%投考人被淘汰。
培训
期后,后备爆炸品处理小队人员需要参与定期的训练日及为期一年的月性训练日(每月举办一次)[16],并且通过每年为期3周的炸弹处理员牌照续期课程[17][18][19]。
爆炸品处理课的日常训练均属于高度危险性质,包括在不同的地形上引爆威力极度强劲的爆炸品等[20]。此外,部分人员需要接受水肺训练,成为排除障碍潜水员。
装备
M88 PASGT
Galvion Batlskin Viper Full Cut Helmet
MED-ENG EOD 9A Helmet,重25磅,配备两盏射灯及一散热风扇。
MED-ENG EOD 9N Bomb Suit,于2010年引入,重逾74.8磅,配备调节空气流通和照明系统的控制器板,为人员提供强效的保护[21]。其防护能力比前代的成本高一成,关节位置经过改良。
- 装甲车
大事记
1995年7月6日,一艘货轮于青衣外600米的海面上起锚时,意外捞起了一枚直径14吋、长44吋及重500磅的美国制造M64型空投炸弹。爆炸品处理课出动,耗时个半小时解除危机。是次为香港历史上发现最大型的炸弹案件[24]。
2006年4月8日,工人于深水埗长沙湾东京街进行渠务工程期间发现了大量认为于1940至1950年代期间由驻港英军遗留下来的爆炸品,包括弹壳、手榴弹、迫击炮和火箭炮等多种威力巨大的爆炸品,炸弹仅藏于路面下1米深的泥土中,其中最巨型的炸弹长60厘米,最小型的是蛋形手榴弹。警务人员需要疏散附近居民,港铁长沙湾站A2出口亦需要被关闭。消防及紧急应变保安队搭起两个帐篷,向着目标不停射水为到炸弹降温。至傍晚6时许,爆炸品处理课共挖出588枚爆炸品,其中手榴弹逾200枚,而且巨型炮弹不少,排列路上。警务人员需要扩大封锁范围至周围约200米,不准任何途人接近。晚上7时46分,爆炸品处理课于坑内进行了引爆;期后爆炸品处理课继续进行挖掘,及以化学品镁燃烧坑内已经被引爆的爆炸品所遗留下来的残余火药,随后移走572枚炸弹,带返爆炸品处理课基地进行化验[25][26]。
2014年2月6日下午3时许,工人于湾仔丽都酒店附近一处地盘发现一枚长67吋、直径约24吋、重1,000磅的美国海军AN-M65型空投炸弹[27],为香港历史上第二大型被发现的炮弹,爆炸品处理课出动到场处理,先行疏散附近逾2,000人,再以水力磨砂切割方式,穿透炮弹身上两处,最后于翌日凌晨4时许以摄氏400度将其当中约500磅炸药燃烧耗尽[28][29][30],至朝早7时5分完成[31];炮弹的两个引信分别于清晨5时48分及6时54分被引爆[32][33]。
2018年1月27日以及同月31日,东铁线会展站工地在5天内两次掘出战时炸弹,型号为美制“ANM65”型,为美军在日占时期轰炸日军沿岸设施所遗留的未爆炸弹,长约145厘米,重约1,000磅,内藏约500磅TNT黄色炸药。两次发现皆需疏散附近办公室、住宅超过5,000人,又须封路24小时以便处理炸弹[34][35]。

炸弹拆除后,其中一枚弹壳于2022年5月在会展站1号月台(往罗湖/落马洲)其中一个艺术品《战争遗迹》展出。
2012年9月10日,拆弹组(爆炸品处理课)爆出怀疑警队高层滥权事件。投诉人指有人疑为一己私利,安排基地内的外判保安员充当“建筑工人”,未经申请在基地内兴建一个体积约七十立方呎的水池饲养观赏鱼,质疑工程未经申请属僭建,知法犯法。警方发言人回复指,鱼池由该基地的保安员构思及自资兴建,动工后曾征询有关部门意见,未获反对。监察警权的民间组织批评警方,若以公帑满足私欲已属滥权,促独立监察警方处理投诉委员会介入调查。
已知行动纪录
以下为不完全纪录(主要集中于2011年后的公开报道):
已知行动纪录
- 六七暴动期间,香港各处
- 1973年4月2日,半山干德道六一八雨灾灾场地盘,发现4枚炮弹,由爆炸品处理课出动到场处理[36]。
- 1995年7月6日:青衣货轮误捞空投炸弹案
- 大屿山竹篙湾,建造迪士尼乐园时,随着工程挖掘发现,爆炸品处理课共处理了488枚炮弹。
- 2000年4月1日,山顶普乐道天比高建筑地盘,发现一颗英国制造的穿甲弹,重180公斤,包括60公斤的炸药,爆炸品处理课将其检走处理。[37]
- 2001年5月23日,铜锣湾轩尼诗道,发现一颗由日本制造,日本军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遗留下的迫击炮。[38]
- 2006年4月8日:东京街爆炸品发现案
- 2006年4月27日,长沙湾东京街,发现有5枚分别为手雷、迫击炮弹及子弹等,均无火药,爆炸品处理课将其检走处理。[39]
- 2007年,天后某处地盘,有发现到一日本制造240毫米炮弹,爆炸品处理课耗时8个小时,解除危机。
- 2007年3月21日,跑马地,爆炸品处理课出动到场调查。[40]
- 2007年9月5日,北角天后庙道,发现一颗由日本制造,日本军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遗留下的炸弹,重400磅,引爆前需要疏散800名人民。[41]
- 2007年9月20日,赤柱黄麻角道圣士提反小学,发现一颗英国制造炮弹,弹重约80磅,包括50磅的炸药。[42]
- 2008年1月,砵甸乍山歌连臣角道一条山涧,发现一枚直径8吋长、重逾200磅的穿甲弹,杀伤范围达600呎,认为是由驻港英军的轰炸机所投下的未爆发穿甲弹。
- 2008年8月8日,铜锣湾站D出口内,发现海上求生烟火弹,爆发品处理课即场将之引爆。[43][44]
- 2008年8月,香格里拉酒店,爆炸品处理课出动到场调查。
- 2008年8月,旺角弥敦道,爆炸品处理课出动到场调查。
- 2008年8月15日,港铁2列列车。
- 2008年8月15日,大屿山昂坪市集。
- 2008年11月21日,中环天星码头地盘,发现1枚重90磅炮弹(半穿甲弹)。[45]
- 2010年5月27日,西贡布袋澳村某地盘,发现24枚讯号弹,爆炸品处理课将其检走处理。[46]
- 2010年7月9日,鸭脷洲利东邨东昇楼23楼的走廊,爆发品处理课即场将之引爆。[47]
- 2011年4月16日,为到访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所留宿的君悦酒店进行排雷搜查,包括使用最先进的无线电干爆炸品扰装置,用来解除遥控炸弹等的威胁。[48]
- 2011年4月19日,油塘工业城某荒废的货仓,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50公斤的烟花引爆,耗时1小时。[49]
- 2011年6月22日,鲗鱼涌英皇道,爆炸品处理课出动调查[50]。
- 2011年8月7日,湾仔轩尼诗道近克街的赛马会投注站门外[51][52]。
- 2011年8月8日,香港国际机场航膳西路空邮中心,接获可疑邮包,爆炸品处理课出动调查[53][54][55][56][57][58][57][58][59][60]。
- 2011年8月18日,长沙湾某货仓,发现可疑邮件包装,爆发品处理课即场将之引爆[61][62][63][64]。
- 2011年9月5日,筲箕湾东喜道香港海防博物馆附近的斜坡,挖出一枚驻港英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遗留下的炮弹,长逾1呎,直径长3吋,爆发品处理课即场将之引爆[65]。
- 2011年9月9日,筲箕湾东喜道香港海防博物馆附近的斜坡地盘(175号),挖出一枚驻港英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遗留下的炮弹,长2呎,直径长6吋,威力等同2公斤的黄色炸药,杀伤力达400米以外。由于炮弹位处于斜坡上,人员需要冒险挖出搬走去到25米外的一处临海无人的山坡,挖出深2米的泥土,然后埋入其内引爆。引爆后,碎片散布于400米的范围之内,部分碎片厚达1吋,威力巨大[66]。
- 2011年9月13日,跑马地布力径聂歌信山近雷达站的山边,发现一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遗留下的炮弹,长约9吋,直径长4吋,爆发品处理课即场将之引爆[67][68]。
- 2011年10月21日,荃锦公路朗逸峰对开山岥,发现一枚西洋大炮,长1.73米,口径10厘米,爆炸品处理课出动调查[69]。
- 2011年11月10日,筲箕湾东喜道香港海防博物馆附近的斜坡地盘,挖出7枚驻港英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遗留下的炮弹及一批弹壳,其中6枚为空弹壳,其中一枚长约1.5呎,直径长6吋,仍然有爆炸力,爆发品处理课即场将之引爆。[70][71][72][73]
- 2011年11月12日,屯门良景邨对上山边,发现一枚怀疑是驻港英军遗留下的81毫米迫击炮弹,爆发品处理课即场将之引爆。[74]
- 2011年12月18至20日,于圣士提反湾水上活动中心对开海底,发现两枚于1980年代制造的驻港英军迫击炮弹,期后被发现的一枚长约半米及直径0.81米,重45公斤,另一枚则相信已经随着水流冲走。[75]12月20日中午,爆炸品处理课在特别任务连协助封锁现场一带海域及搜索下,于海底发现并且引爆早前第二次被发现的一枚照明用迫击炮弹。[76][77][78][79][80][81][82]
- 2011年12月21至22日,卫奕信径介乎赤柱与浅水湾之间的孖岗山附近,发现相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遗留下的炮弹,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之引爆。[83][84][85]
- 2011年12月22日,孖岗山发现7枚分属驻港英军及日本皇军的手雷,在政府飞行服务队协调下,于4处下坡位置检查后,总共掘找出两枚英制M36型及5枚日式91型,合共7枚手雷,另内检获两件迫击炮弹碎片。12时许,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之引爆。[86]
- 2011年12月23至24日,西贡海岸公园范围内牛尾洲一处石滩发现一枚相信是1970年代至1980年代由英国制造的高爆迫击炮弹,直径约81毫米,长约45厘米。12月24日上午8时许,爆炸品处理课即刻将之引爆。[87][88][89][90]
- 2012年1月26日,旺角太子道西恒生银行分行门外,发现一盒可疑白纸包裹,体积约2吋乘2吋及高4吋,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之引爆。[91][92][93][94][95][96]
- 2012年3月4日,一名女子于湾仔新鸿基中心管理处递上包裹,并且托付职员送至俄罗斯驻港总领事馆。其后发现包裹内有一封信件及一支有白色膏状物的胶樽,字袋上写有惹疑字句。反恐特勤队出动至进行全面搜索,爆炸品处理课出动至调查涉案物品,消防处亦到场戒备,最终证实非危险品。[97]
- 2012年3月24至25日,为到访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留宿的香格里拉酒店进行排雷搜查。[98]
- 2012年3月27日,柴湾鲤鱼门公园山边发现一枚由英国制造的反坦克炮弹,直径约8厘米,长约30厘米,爆炸品处理组即场将之引爆。[99][100]
- 2012年3月29日,红磡马头围道发现一具似手雷的可疑物品,爆炸品处理课出动调查,其后证实为非危险品[101]。
- 2012年4月8日,警务处接获报告指出香港国际机场跑道上一架飞机藏有炸弹,爆炸品处理课出动调查,其后证实为虚假报告[102]。
- 2012年5月8日,青山公路近青龙头发现危险品,爆炸品处理课出动调查,其后证实为船用讯号弹,将其检走处理。[103]
- 2012年5月16日,一名拥有英国护照及香港身份证的巴基斯坦裔男子在港铁中环站往荃湾方向的2号月台藉列车泊站后、车长步离车厢时,带着背囊及胶袋,并且手持手提电话闯入驾驶室内,车长发现他腰缠电线及电池,于是通知职员报警。铁路警区人员接报赶至,制服疑犯,并且封锁了中环站多个出入口,同时召来额外警察力量戒备,反恐特勤队及爆炸品处理组亦有出动到场。其后证实无危险品,亦不涉及恐怖袭击。[104][105][106][107][108]
- 2012年5月30日下午5时许,一名老翁于其位于香港仔利东邨东兴楼鸭脷洲的寓所发现一颗子弹,长约7厘米,爆炸品处理课出动调查,将其检走处理[109][110]。
- 2012年6月19日上午11时许,铜锣湾景明道1号、东区走廊下的一处地盘发现一枚直径长80毫米、约40厘米乘15厘米、围金属壳逾1吋厚、重36公斤,装有7.67公斤的炸药,使用96式15厘米口径的榴弹炮发射,射程达12公里,爆炸杀伤力半径达36米,足以摧毁整座炮台,爆炸品处理课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日本皇军攻打香港岛时发射但是未有爆发的炮弹[111]。爆炸品处理课于现场调查后,疏散方圆50米范围、逾2百人后,于下午3时许,于深坑内将之引爆[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
- 2012年6月21日,有工人于大埔道大埔滘村一处空地挖掘时,在1呎地底下发现1枚约1呎长的疑似炮弹,爆炸品处理课出动到场调查,其后证实其并非爆炸品[128]。
- 2012年6月27日,为到访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多处,包括君悦酒店、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石岗军营及启德邮轮码头等,进行勘查。
- 2012年8月27日11时许,有工人于南丫岛模达湾海滩进行建筑路道工程时,掘出一枚相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遗留下来的火箭炮炮弹,长约20吋、直径为4吋。警务人员接获报告后就疏散附近居民,并且海陆性的全面封锁模达湾,爆炸品处理组即场将之引爆[129][130][131]。
- 2012年9月7日晚上10时许,元朗工业邨一间石油化学工业工厂有人发现了一个约6寸长的信号弹,其中一部分已经炸裂,惟仍然有火药存在,爆炸品处理课将其检走处理[132][133]。
- 2012年9月10至11日:于西贡区大鹏湾石牛洲对开海底发现3枚炮弹,各长约35公分、直径约15公分。特别任务连封锁现场一带海域及进行水底搜索。9月11日晚上7时50分,爆炸品处理课于海底引爆其中两枚相信已经失效的炮弹,其余一个为内无爆炸品的实心穿甲弹,则被检走处理[134][135]。
- 2012年12月28日下午12时许:于屯门区踏石角青山发电厂A厂附近山坡,工人于山泥中掘挖出发现两袋可疑物品,怀疑为炸药。爆炸品处理课检查后,证实为有400克炸药及一个引爆装置,即场将之引爆[136]。
- 2013年1月3日下午:于香港岛跑马地布力径3号一处斜坡,发现于草丛有一枚怀疑炸弹。爆炸品处理课检查后,证实为炮弹碎片,长约1呎,直径约半呎,相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遗留下来,已经失效,将其检走处理[137][138][139]。
- 2013年3月13日下午1时许:于大潭郊野公园发现香港历史上发现磅数最重、一个重达2,000磅的炸弹[140]、6枚榴弹、44粒机关枪子弹及小量轰炸机残骸碎片,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6枚仍然有杀伤力的榴弹引爆,炸弹则由政府飞行服务队直升机吊起运输往爆炸品处理课基地[141]。
- 2013年4月7日:于青山练靶场附近发现5个分别直径81毫米、相信是驻港英军遗留下来的迫击炮[142],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其中一个引爆,其余4个则被证实没有无火药成分,被检走处理[143]。
- 2013年4月12日早上:于屯门青山龙鼓滩路大冷水一处山岭发现一个直径81毫米的迫击炮弹、7个同类型迫击炮弹头及13个被发射的同类型迫击炮弹尾部,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其中中的迫击炮弹引爆[144][145]。
- 2013年4月29日上午近12时:于大潭郊野公园发现一个长8吋、两吋口径的迫击炮照明弹[146][147],爆炸品处理课将其检走处理[148][149]。
- 2013年11月7日上午11时许:于启德发展区启明邨地盘出土一枚美国制造炸弹,爆炸品处理课出动到场处理,再以水力磨砂切割方式将炸药抽走及燃烧耗尽。
- 2013年11月7日下午4时许:于太平山薄扶林郊野公园卢吉道发现一枚英国制造炮弹,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其引爆[150][151]。
- 2014年1月11日:于香港石澳郊野公园行山径发现两枚相信为驻港英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时期遗留下来的36M型手雷,由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引爆[152]。
- 2014年1月17日早上九时许:于太平山发现一枚相信是日本皇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长约60公分、直径约15公分、长约40公斤的炮弹以及5粒子弹,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其引爆,由于炮弹身厚,首次引爆不果,需要二次引爆才能将其摧毁[153]。
- 2014年1月27日:于香港岛班纳山发现两枚英国以及一枚日本手雷,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其引爆[154]。
- 2014年2月6日:跑马地2000磅炮弹发现案
- 2014年10月28日至29日:晚上7时许,一名男子携带含有三过氧化三丙酮成分的爆炸品进入香港仔警署报案室,扬言引爆,爆炸品处理课出动到场调查,至晚上11时许,爆炸品处理课将爆炸品移至警署大地将其引爆[155]。至翌日凌晨1时45分,爆炸品处理课在疑犯位于香港仔华富邨华安楼6楼一个单位发现另外两袋爆炸品,再将爆炸品移至走廊,在沙包堆中将其引爆[156]。
- 2015年1月16日下午12时许:于南区布力径距离深水湾道入口约500米的一处山坡,发现相信为日本皇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遗留下来的45颗子弹、4枚手雷和一个迫击炮。至下午4时许,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其引爆[157]。
- 2015年1月28日早上10时许:于香港仔山边发现3枚撞针已经被拔除的手雷,相信其中两枚及余一下枚分别为驻港英军及日本皇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遗留下来,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其引爆[158]。
- 2015年2月6日早上10时许:于大潭郊游径附近紫萝兰山径地下一呎深位置发现3枚各约16寸长的81毫米口径高爆炮弹,相信为日本皇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遗留下来,爆炸品处理课即场将其引爆[159]。
- 2015年3月4日下午2时许至6日下午4时18分:于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旁的中环湾仔绕道和东区走廊连接路地盘掘出一个直径1呎长、3呎长,重400磅,为日本皇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遗留下来的45式重型240毫米口榴弹炮所使用的炮弹,内藏110磅黄色炸药,被发现时仍然具备巨大爆炸威力,可以摧毁方圆一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物。该枚炮弹深入地底达15米,而地盘积水及烂泥土质引致该枚炮弹不时移动,警察疏散工人及封闭维园道及维多利亚公园部分范围后,由爆炸品处理课对其检查逾7小时,由于该枚炮弹已经经过炮管发射,故此其安全系统已经被破坏,因而其信管情况极不稳定,加上所藏位置属于填海土地,地下埋有多条高压电缆及高压煤气管,爆炸品处理课需要持续不断精准计算,尝试炸开厚一寸的弹壳并且移除炸药。至晚上9时许附近车流比较稀疏的时间,全线封闭东区走廊后尝试引爆,至晚上11时许再度尝试引爆,至翌日凌晨2时许再度引爆,仍然未果[160][161]。至6日下午4时18分,第4次引爆终告成功[162]。
以爆炸品处理课为题材的作品
- 《执法群英──勇者无惧》(2003年)
- 《守城》(2021年)
- 《不可能任务 (第二辑)》(2023年)
相关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