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湾(英语:Chai Wan),是香港岛东区的一个地区,位于筲箕湾之东,范围包括小西湾杏花邨,为港岛其中一个住宅和工贸区为主的地区。

Thumb
柴湾和小西湾(2014年)

柴湾以将军澳海湾与将军澳新市镇相望。

地理位置

Thumb
将军澳海湾远眺柴湾和小西湾,右方屋苑为杏花邨,最右方高山为柏架山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法定图则及地区规划,柴湾属于港岛规划区的第20区,范围包括杏花邨小西湾[1]。柴湾北接杏花邨白沙湾以西的鲤鱼门度假村,西连大潭郊野公园柏架山),南达石澳郊野公园歌连臣山砵甸乍山),东邻蓝塘海峡

柴湾地理位置独特,三面环山,东北方面向蓝塘海峡将军澳,和跑马地一样都是香港岛谷地。柴湾有海拔532的香港岛第二高山柏架山,以及歌连臣山砵甸乍山作为天然屏障,因此其天然深水良港的条件,适合船只避风。

城市景观

Thumb
柴湾全景 2021年
Thumb

地名

柴湾是一个位于鲤鱼门海峡的外湾,为香港岛最东的谷地。由于三面环,加上水源充足,所以盛产大量木材。这些木材可作柴薪之用,所以这个海湾被命名为柴湾在石油成为能源霸主之前,柴薪(木材)就是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燃料,主导著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由于柴湾拥有天然海港及丰盛能源,因此清朝的时候,柴湾已经成为渔业、农业、林业、能源产业并重的多元产业社区。[来源请求]

另外“柴”在客家话中发音与粤语“西”音近,故此过去“柴湾”又名“西湾”[a],英文一度译成“Sai Wan”,而毗邻柴湾的社区亦有“小西湾”之称。1950年代港府开发柴湾时,有人认为“柴”字不吉利(粤语“拉柴”即死人),建议改为“翠湾”,因而有翠湾邨之称,但除了翠湾邨外,“翠湾”一名没有流行起来。尽管如此,区内超过十个公共及私人屋苑,以翠字命名,如环翠邨、怡翠苑、康翠台、新翠花园等。[2]

历史

上古至宋元

记载古代香港历史的地方志《新安县志》,没有关于柴湾的直接记载,不过根据香港市政局编印的《罗屋博物馆》 考证,柴湾一带相信早于宋朝时便有人聚居。当时来往广州、浙江和福建之间的船只,有时途经柴湾时到岸上取水。

明清时期

万历元年(1573年),于南头设立县治,取名新安,喻意“革新鼎安、转危为安”。清康熙元年(1662年),为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军队接触,下令迁界禁海,新安县一度并入东莞县,后复界恢复新安县。不过嘉庆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一九年)编撰的《新安县志》没有关于柴湾的记载,村庄名录也没有“柴湾”的记录,大概是因为当时人口相当稀少。道光八年(1842年)鸦片战争后签《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英国,从此柴湾脱离新安县。

根据1841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柴湾人口只有30人,到了1891年增至208人。十八世纪初柴湾移民多为客家人,从广东宝安县移居并开垦成六条村:罗屋、蓝屋、成屋、陆屋、西村和大坪州,罗屋为最大村落,当地居民以捕鱼务农为生,亦有部分村民以烧灰为业。烧灰取自岸边贝壳和海底珊瑚,燃料为柴薪。

英治初期

1843年英军曾于柴湾设立军营,位于今天的天主教明德学校新旧校舍及柴湾警署所在的小山丘,但因军人纷纷感染热病,其后将军营迁至高地,即现时鲤鱼门公园及度假村之处,并于附近设立炮台作为海防用途,即现时香港海防博物馆之处。1925年香港童军于现时属于柴湾公园范围的童军山兴建香港首个童军营地。

由于19世纪的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力量主要是海军力量,所以当时殖民地政府选择中西区湾仔区建立维多利亚城,作为政治、军事及商业中心,而柴湾位于香港岛东部边陲,临近广阔的蓝塘海峡,并置于鲤鱼门的后方,没有天然屏障包围保护,容易有被海盗袭击的危险,无险可守,所以即使是20世纪上半叶,甚至直到沦陷时期,柴湾仍然长期处于发展滞后的境况,且被视为郊区。根据一九九零年一月香港市政局出版的《罗屋民俗馆》记载,日占时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宪兵也有抢掠柴湾区民众的物质,可幸杀戮并不严重.

工业发展时期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完结后,香港重光,但中国大陆爆发国共内战,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政,大量不满中共执政之难民纷纷移港定居。包括华人官员在内的香港政府为了处理好当时大量移民所造成的住屋和就业问题,于是仿效英国工业革命带动经济的做法,在柴湾设立工业区,并兴建多个公共屋邨,令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1951年政府设立柴湾平房区以容纳大量新大逃港难民,即现时兴华邨兴民邨康翠台乐翠台高威阁的前身,亦有由教会兴建的爱华村。1959年柴湾原有的村落被清拆,改建成27座徙置大厦,至1968年柴湾人口已增至八万人。

1970年代柴湾兴建大量工厂,成为新兴工业区;并且开始陆续拆卸徙置区,兴建为公共屋邨,香港政府还把其中的公共房屋命名为兴华邨,这个名字有华人在香港复兴,当家作主的深远意味[来源请求]。柴湾最初的公共屋邨有柴湾邨兴华邨第一期,但这两邨已被拆卸及重建或重新发展。港铁柴湾站现址原本是利众街前段及垃圾收集站所在地,因兴建柴湾地铁站而于1982年3月拆卸,利众街亦因而被缩短,原有的柴湾巴士总站则成为今日柴湾道回旋处,并迁移至地铁站铁路天桥之下。

发展港岛东

Thumb
港铁柴湾站

为应付市民对住宅的需求,并配合地铁港岛线的兴建,政府和发展商在1980年代开始一直大力发展区内住宅建设和相关基础配套建设,包括公共房屋居屋私人楼宇,应付市民的不同需要。1985年5月31日,香港地铁港岛线正式投入营运,而柴湾站也于同日启用。

1988年起,多个住宅项目相继落成,令柴湾人口进一步增加。柴湾工业学院(现称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柴湾分校)同年启用。1989年东区走廊第三期通车,延伸至柴湾,成为柴湾往来港九其他各区的高速公路,大幅减低柴湾道的交通挤塞。

2009年,有商厦特色的青年广场落成,并分阶段启用。至近年香港岛商业区非核心化,港岛区的商业楼宇分布渐变得分散,包括柴湾和鲗鱼涌在内的工贸区开始有大量甲级写字楼和酒店落成。

中国海外宏洋港交所0081)或有关人士持有的柴湾蚬壳工业大厦,向城规会申请,将该工厦重建成为酒店,以纾缓业界对酒店的需求,惟已遭拒绝。该厦位于柴湾利众街12号,邻近柴湾站。

人口

根据香港政府2001年人口普查,与香港岛其他区域一样,柴湾住户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比全港住户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多,柴湾居民的教育水平亦比全港教育水平高,显示柴湾的居民的生活水平处于较前的位置。其外,柴湾所属的东区的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香港十八区中仅次中西区湾仔区,排名全港第三位。据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数据,柴湾人口为179,025人。

特色

居住族群

柴湾自客家人移居开始,成为当地核心居民,充满浓厚的客家文化色彩,及后虽受到英国管治,但没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所留下的历史痕迹也不多,仅保留军事设施。直到战后,大量中国大陆难民来港,以广东省占最多,广东文化因而大大影响居民生活。直至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广东省以外省份的新移民才陆续增加,渐渐形成当地的文化。由于香港岛是高度城市化的都会区,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年青一代)已经落地生根,认同自己是香港人。

车厂重建

柴湾拥有两间香港岛最大规模的巴士车厂。以前柴湾是中华巴士(中巴)最重要的基地,也都是首间于柴湾设立巴士车厂的巴士公司,其办公室也都设在其柴湾车厂,即使1993年中巴丧失26条路线(全数拨归给城巴接办),但因为仍拥有专营权的关系,其地位依然未受动摇。直到中巴专营权于1998年结束后,大部分柴湾巴士线都改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新巴)和城巴接手,而新巴也跟中巴一样在柴湾建立其大本营。而城巴在被新巴的母公司周大福收购后亦使用柴湾设立总车厂。中巴计划重建柴湾巴士厂为大型住宅项目,惟计划遭城规会否决。后来中巴跟合作伙伴太古地产修改方案后再到城规会闯关,最终成功。

地理环境

Thumb
从杏花邨航拍柴湾一带

柴湾拥有翠绿群山环抱,在地理上自成一隅,远离繁嚣,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铁路及公路的建设和改进,吸引不少其他区域的市民迁入居住。柴湾地少人多,土地供应非常短缺,以致不少房屋都需要建筑在山坡上。故此柴湾也有不少屋苑建筑在山坡上,例如位于大潭道山翠苑兴民邨、位于环翠道兴华(二)邨峰华邨等。

此外柴湾为港铁港岛线终点站所在地,港岛线连接柴湾和港岛区多个商业中心区与购物区如铜锣湾湾仔中环以及近年兴起、座落在鲗鱼涌太古一带的港岛东商业区;柴湾亦为东区走廊起点,可直达港岛商业区,并可再连接新建的中环湾仔绕道,前往中环上环将更快捷。其中由新鸿基地产地铁公司合作发展的新翠花园便是位处港铁柴湾站上盖,而由新世界发展兴建的康翠台亦位于距离该站路程约5分钟的位置。此外周边的环翠邨兴华邨怡翠苑乐翠台永利中心等屋苑居民,也可以方便地使用铁路和陆路交通,与中环、上环、湾仔商业区和港岛东商业区形成半小时生活圈。

环境建设

柴湾区居民和区议员积极推动区内绿化和保育工作,得到了居民的支持,使居民不但拥有都市化的便利,同时也拥有优美绿化的公共空间,如海滨长廊公园、休憩处、郊游径等,有着与大自然共生生活质素

公共空间

Thumb
小西湾海滨花园

城市园林,除供居民进行文化娱乐、休闲、健身、怡情等活动之外,同样重要的功能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创造健康的、宜居的场所。柴湾区内的休憩用地有19.94公顷,大型的有柴湾公园永泰道花园小西湾海滨花园杏花邨海滨长廊等,园内有不少从外地引入的植物,供人观赏。

土地用途

  • 柴湾区的面积611公顷
    • 柴湾区的绿化区域,大自然区域,休憩区域达307.6公顷,占柴湾区的面积50.34%
    • 综合发展区:1.62公顷
    • 住宅商业:3.04公顷
    • 住宅(甲类):72.31公顷
    • 工业:14.54公顷
    • 政府、机构或社区:71.07公顷
    • 休憩用地:19.94公顷
    • 其他指定用途:90.08公顷
    • 绿化地带:166.35公顷
    • 海岸保护区:5.88公顷
    • 郊野公园:115.43公顷

著名地点、街道及建筑物

主要公共设施

Thumb
柴湾公园
Thumb
柴湾公众货物装卸区的货仓,右后方住宅为杏花邨

政府机构

地点及街道

Thumb
西湾国殇纪念坟场

主要住宅

私人屋苑

更多信息 名称, 照片 ...
名称 照片 地址 住宅类型 入伙年份 户数 面积 发展商
杏花邨 Thumb 柴湾杏花邨盛泰道100号 大型屋苑 1986 6,323 453-1,400 杏花邨发展
港铁
杏花园 Thumb 柴湾杏花邨盛泰道100号 小型屋苑 1990 56 1,046 港铁
新翠花园 Thumb 柴湾柴湾道233号 大型屋苑 1988 1,488 408-622 新鸿基地产
地铁公司
高威阁 Thumb 柴湾柴湾道111号 中型屋苑 1983 704 391-503 和记黄埔
湾景园 Thumb 柴湾康民街3号 单幢楼 1999 212 443-1,086 信和置业
永利中心 Thumb 柴湾柴湾道333号 小型屋苑 1982 452 254-368 保美诚发展有限公司
蓝湾半岛 Thumb 柴湾小西湾小西湾道28号 大型屋苑 2001 3,098 323-1,464 信和置业
维德集团
中银香港
关闭

居屋屋苑

   

公共屋邨

       
Thumb
翠湾邨

商场

工商业大厦

柴湾是多间大型本地或跨国公司的办公室所在地。

  • 明报工业中心: 为明报亚洲周刊的总部
  • 华盛中心: 为南华传媒集团的总部所在地
  • 柴湾嘉业街60号: 为仁孚行及梅斯特斯-平治(Benz)的品牌中心
  • 四兴隆工业大厦
  • 康民工业中心
  • 柴湾工业城
  • 杨耀松第八工业大厦

治安

属于柴湾分区设有柴湾警署

医院

设有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是东区唯一大型政府医院,为香港岛各区居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

学校

柴湾有多间中学、小学、国际学校、特殊学校和专上学院。

  • 中学
 
  • 小学
   
  • 幼稚园
 
    • 已结束
      • 启明幼稚园

交通

Thumb
港岛线东端终点柴湾站的路轨尽头,右方为兴华广场,下方道路是环翠里。

柴湾是赤柱石澳小西湾筲箕湾之间的交通要道,地铁港岛线东区走廊通车后,柴湾便与香港主要的铁路网和道路网连接在一起。港铁港岛线在柴湾至杏花邨一段是香港岛唯一建筑在地面的路段,能够从车厢内观看柴湾、杏花邨和小西湾的景色。

主要干道

主要街道

  • 盛泰道
  • 环翠道
  • 翡翠道

途经的公共交通服务

更多信息 交通路线列表 ...
交通路线列表
港铁
巴士
绿色专线小巴
红色公共小巴
关闭

发展历史

在1950年代,柴湾居民除了乘搭白牌车前往外面之外,唯一对外交通就是乘搭当时第一条柴湾区的巴士线8号前往湾仔码头。到了1960年代,随着柴湾区开发,包括完成柴湾道扩阔工程,专营香港岛巴士公司中华汽车有限公司开办一些往来柴湾与香港岛各地的巴士路线

1980年代东区走廊港铁港岛线相继落成,柴湾区无需依赖“长命斜”柴湾道前往香港岛之中上环湾仔铜锣湾,此外为缓和现行柴湾和小西湾往来太古城中心东区海底隧道交通噪音问题,当局已经于2009年4月展开,2012年6月完成的东区走廊第三期防音路面工程

区议会议席分布

根据选举管理委员会东区区议会的每一届的选区分界图,柴湾区域可被分为12个分区(详见下表):

更多信息 选区号码, 选区 ...
关闭

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以大潭道鲤鱼门公园以东至新业街以西为范围。

更多信息 年度/范围, 2000-2003 ...
年度/范围 2000-2003 2004-2007 2008-2011 2012-2015 2016-2019 2020-2023 2024-2027
东区走廊以东、港铁柴湾车厂以北
杏花邨选区
柴湾选区
东区走廊以东、柴湾道以北、新业街以西
翠湾选区、部分翠德选区及渔湾选区
翡翠道南段、环翠道柴湾道以南
环翠选区及部分渔湾选区
大潭道以东至柴湾道以西、大潭道柴湾道交界至翡翠道北段
部分翡翠选区及兴民选区
柴湾道以东至东区走廊以东
整个康乐选区及部分翠德选区
关闭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

地区发展

  • 随着近年不少港岛核心商业区商厦用户东移,东区写字楼需求上升,柴湾首个甲级写字楼东贸广场建成。
  • 柴湾的货物起卸区已取代位于观塘,因兴建东九龙海滨长廊启德邮轮码头项目而搬迁的货物装卸区。
  • 2012年5月,香港政府向职业训练局批出柴湾盛泰道地皮,用作兴建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而校舍已经于2018年1月完工启用。[3]
  • 2012年9月公布修复柴湾工厂大厦,并改建为小型公共房屋,现时已重新命名为华厦邨并在2016年下旬入伙。另外柴湾连城道的住宅用地兴建公共房屋-连翠邨已于2018年8月入伙。
  • 香港工业土地需求减少,2011年10月20日规划署向城规会建议将《柴湾分区规划大纲图》内约7.9公顷的工业用地改划为“政府、机构及社区”用地和“休憩”用地。位于柴湾与杏花邨交界的货物装卸区多幅工业地皮,现时被用作为车厂及停车场,规划署建议改变用途,以反映现况及日后兴建的邮政中心,后来计划搁置。

注释

参看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