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柴灣的津貼英文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 Islamic Kasim Tuet Memorial College | |
---|---|
![]() | |
地址 | ![]() |
邮政编码 | iktmc@islam.org.hk |
昵称 | 伊中、IKTMC |
类型 | 津贴中学 |
宗教背景 | 伊斯兰教 |
办学团体 | 中华回教博爱社 |
创办日期 | 1970年 1997年(迁至现址)[注 1] |
创始人 | 脱维善先生 |
学区 | 东区 |
学校编号 | +852 2570 9066 |
校监 | 萧伟乐先生 |
校长 | 何秀贤女士 |
性别 | 男女校 |
语言 | 英文(非华裔) 中文(华裔) |
校训 | 博学爱群 (英语:Prolific, Academic, Affectionate, Cooperative) |
校色 | 灰色、 白色、 深蓝、 浅蓝色、 红色、 湛蓝色、 绿色 |
校刊 | 晨曦[注 2]、校讯 |
分院 | 博、学、爱、群 |
传真号码 | +852 2887 3164 |
学校网址 | www |
![]()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3月25日) |
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英语:Islamic Kasim Tuet Memorial College,简称为伊中[1]或IKTMC)是位于香港东区柴湾的一所津贴英文中学,由中华回教博爱社主办,校址为香港柴湾翠湾街22号。该校是全港唯一一间有伊斯兰教背景的中学[2],面积占6,900平方米及邻近柴湾公园。前身为位于东区北角宝马山伊斯兰英文中学(英语:Islamic College),旧校舍曾作为玛利曼小学临时校舍,后分配给北角官立小学下午校转全日制并易名为北角官立小学(云景道)(北角云景道22号)。伊中创办于1970年并于1997年获教育局分配资源于现址建立新校以解决旧校设施老化问题。旧校收生为第二至第四组别(一至五)。新校所属组别为第二组别(分为第一至第三组别,2015/16年)。以英文作为主要教学语言[注 3][3]。
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以古兰经及圣训作为指引,致力推行全人教育,并为学生提供德、智、体、群、美及灵育六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另外,又以培养学生热爱重视和平及对万物抱持友善关怀的态度。而自身层面,透过严谨的管教,深切的个别关怀,培养学生对生命抱积极态度,对自己有进取要求,能自重、自爱、自信,及尊重别人并致力学生发挥潜能。
校训是“博、学、爱、群”。博和学是指学生乐于学习、不但善于与人沟通,又勇于创新。爱是指自爱,关怀他人及环境。而群是指服务人群与贡献社会。[26]
作曲家周书绅于1974年12月为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创作校歌[11][27]。以下为该校校歌的中英文版本[27]:
中文版:
我们爱伊斯兰 ; 为人类争和平 ;
努力奋斗 ; 共媒幸福 ; 向前迈进 ;
我们爱伊斯兰 ; 贯彻真主的精神 ;
坚持真理 ; 充实学问 ; 舍己为人 ;
努力奋斗 ; 争取和平 ; 作个主所喜爱的人
英文版:
We all love Is-lam, fight for peace for every-one.
Struggle we must, welfare we seek, onward we march.
We all love Is-lam, with Al-lah’s spirit we're in-stilled.
Truth we'll hold on, learned we'll be, selfless we'll be-come.
Struggle we must, peace we fight for, be the one that pleas-es Allah.
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的前身为伊斯兰英文中学[12]。中华回教博爱社执委会在1961年成立筹备委员会筹办伊斯兰英文中学[10]。时任兼任建校筹委会主任的博爱社主席脱维善于1966年成功争取香港英国殖民政府批准在北角云景道拨地兴建校舍[28][29],1968年准备建校[30],后又为达成向政府借贷的条件(即在17个月内要筹募至少30万元)而协助筹措建校资金[31],且成立了筹建中学募捐大队,向全港中外穆斯林进行募捐活动,结果筹得40万港元和政府免息贷款160万港元(当年金额为28万元)[32]。政府一方规定博爱社必须于36个月内完成建校过程[31]。同时设限要求全部建筑费用要占政府所批出的贷款当中的百分之八十[31]。
在1970年6月建成香港伊斯兰英文中学之前,基于校舍建筑公司不接受起用信诚公司为承建商[30],以致建校工程延后动工[30]。然而建校过程不顺利,既面对开凿山石问题[32],又要在开校前临时规划如何接驳排污系统[32]。最后,伊斯兰英文中学于1970年9月开课。[33]校舍于1972年3月17日启用[34],由脱维善的兄弟脱维英负责承建学校事宜[12],并由前教育司简宁主持揭幕典礼(揭幕礼当日简宁因事缺席,改由副教育司何雅明主持仪式[34])。创校人为中华回教博爱社主席脱维善。[注 8]校董为哈新。学校本定名为“回教中学”,1970年向政府申请重新改名为“伊斯兰英文中学”[35]。办学初年,即1970年9月,学校中一至中三年级设有15班[11]。后来于1971年9月增办中四年级[11],1972年参与政府按额资助计划及增办中五年级文、理两组[11]。首批中五毕业生于1973年参加香港中学会考[11]。
在伊斯兰英文中学办学成绩日渐显著之后,校方于同年9月开办中四商科组[11]。该校课程与一般政府资助中学无异,只加一宗教课伊斯兰知识科,并在校舍北面建有一座宣礼塔。学校准许学生有不同宗教信仰,校规只定明要尊重伊斯兰信仰,学生自律地不会在校内组织及进行其他宗教活动。学校饭堂并不提供猪肉膳食,学生亦不能携带含猪肉的食物回校。在2004年以前,学校主要与本地其他中学一样招收本地学生。不过由于非华裔穆斯林的适龄学生人数持续上升,所以该校开始录取非华裔学童以应付需求。现时学校的师生来自香港、中国大陆以及十多个不同的国家,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印尼、尼泊尔、菲律宾、美国、伊朗、约旦、非洲国家、泰国、汶莱等。[36]华裔学生与少数族裔学生的比例约为7比3。[注 9]截至2017年为止,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招收了大约360名学生,其中超过九成为非华裔学生。[37]1997年,为纪念创校人脱维善对宣扬伊斯兰教多年的贡献,此校在迁校同时易名为“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
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于1982年9月获教育司署邀请由私立英文中学转为津贴中学[38][12],1983年增设香港大学预科班文、商组[38],1984年9月增办该预科班的理组[38]。而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曾为位于天水围的伊斯兰脱维善纪念幼稚园的直属中学[39],直至幼稚园结束营办为止。在校服的式样方面,本为白色恤衫及校裙(夏季)。而冬季校服套装则为绿色校褛、白色恤衫、灰色冷衫以及红色校呔。现在的校服则为配合伊斯兰文化而有所改变。当新高中学制推行时,除了基本选修科如历史科之外,还设有体育文凭科、英国文学科和尼泊尔语文科。普通话、乌都语、尼泊尔语及阿拉伯语为学生的副修语文科。学校早于1988年1月已聘用英籍英语老师(NET)到校任职[40]。1993至1994学年起大部分科目曾转用母语教学[41],现多使用英语作授课语言,以配合非华裔学生需要。
至于社制方面,旧校分为六社,并全以阿拉伯文命名,包括:A - Adlu (公正)、 H - Hakeem (英明)、K - Kareem (慷慨)、N - Noor (光明)、R - Rafeea (崇高)以及W - Wasia (宽广)[11]。而新校分为博、学、爱、群四社。旧校所设的六社始现于1972年10月[11]。
2003年,伊斯兰脱维善纪念中学曾向中一新生发放1800元学习津贴。但只有少于三成派位学生到校注册。有关决定是要应对教育局因收生不足会杀校的问题。[42] [43]该校其后于2006年提供校巴服务[44]至今,一共开办了两条校巴路线,包括“元朗线”以及“荃湾线”。2013年,有报导指该校推行两性隔离政策,一直在中一至中三年级以性别分班,中四年级设有男女分班与混合班,中五和中六则为混合班。昔日男女学生也要分开上落校园楼梯。校方指出是要回应家长诉求和按照学生学习需要作出安排。[45][46]
校舍为一所1995年版灵活式校舍,楼高7层,共有26间标准课室,20多间辅导教学室及特别室。特别室包括多媒体学习室、1间活动室、1间音乐室、1间家政室、1间针织室、2间电脑室、5间科学实验室、历奇设施等。另外亦设有礼堂。在体育设施方面就有2个篮球场、板球埸以及2个有盖操场。[47]
在旧校时期,初中班别名称分别为A至E。成绩最好的编入C班,其次为E,A,D,B。1986至1987学年开始不再使用全年总成绩编班,将中英数三科成绩较弱的分别编入C、E、M班,其余平均编入P及Q班。高中为文理商A、S、C三班。预科为文商A和理S两班。新校后改为:A至F(中一至中三)、A至D(中四至中五)、A及S(中六至中七)。因应参与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每级班别数目现在均为3班。此前曾在2005年起把中一年级由6班减至4班[48]。
级别 | 中一 | 中二 | 中三 | 中四 | 中五 | 中六 |
---|---|---|---|---|---|---|
班数 | 3 | 3 | 3 | 3 | 3 | 3 |
该校于1976年12月成立香港第158旅童军[11],1978年6月成立女童军港岛第69旅[49]。校内的交通安全队则成立于1983年11月[38]。此外,校方又向学生提供校巴接载服务。而校内的课外组织如下列所示[50]:
学术、兴趣 | 体育 | 服务 | |||
---|---|---|---|---|---|
|
|
|
|
|
|
2002年4月,该校校长羽智云被指聘用以旅客身份于香港逗留的土耳其籍英语教师 Yerlikaya Huseyin Erdal 当学校英文教师。此前于2000年,他已被投诉伪造文件。两宗投诉皆曾由教育统筹局跟进。但因伪造文件一事证据不足而无再跟进。[51]有关事情发生后,引起该校的校友会,即伊斯兰英文中学校友会成员不满。且有声音反对羽智云继续出任校长。[52]而2002年的事件发生后再次令旧校的校友会关注事态发展。羽氏虽然被法庭裁定“协助及教唆他人违反逗留条件”罪名成立,要接受180小时社会服务令。当时教育统筹局撤销他的校长注册。不过校监哈奇伟向上诉委员会(教育事宜)上诉,并推翻有关决定。最终令羽智云于2003年复职。当年该上诉委员会的其中一名委员谢伯开与羽智云因为同为教育团体“学校达善运动”的骨干成员,分别担任过前副主席及秘书,所以有教育界人士指出有利益冲突之嫌。更有指中联办与国家宗教事务委员会介入事件。教育统筹局其后表示当中没有利益冲突,原因于于谢伯开已申报利益,当局不评论是否有组织介入。[53][54]
羽智云出任校长至2012年退休。该校的旧校校友会和新校的校友会因意见分歧而一直各自独立举办活动,而未有联合举办过校友聚会。旧校的校友会成立于1976年5月[11]。
2004年9月,教育统筹局于视学报告中,批评此校师生表现“未如理想”,并指出教师提问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学生亦过于被动学习[5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