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英语:Mong Kok),旧称芒角、望角,是香港九龙西部的一个已消失的海角,位于油尖旺区北部,现为香港著名的旅游和购物区之一。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5/Sai_Yeung_Choi_Street_South_2008_Night.jpg/640px-Sai_Yeung_Choi_Street_South_2008_Night.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e/Mong_Kok_Night_view_202011.jpg/640px-Mong_Kok_Night_view_202011.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b/Mong_Kok_Pano_201504.jpg/640px-Mong_Kok_Pano_201504.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1/IMG_8849_Mongkok.jpg/640px-IMG_8849_Mongkok.jpg)
旺角新旧楼宇林立,新型摩天大厦、旧式唐楼、繁华街道与排档纵横交错分布,是世界一大都市景观。以弥敦道为界,购物中心集中在东面,而西面则以传统民生活动为主。区内交通发达,有巴士及港铁(荃湾线和观塘线),更有专线小巴通宵行驶。
范围
在旺角未被并入油尖旺区以前,当时旺角区议会的范围北至界限街、东至以九广铁路路轨为界、南至登打士街(唯横跨登打士街的油麻地避风塘则全属于油尖区)、西面服务范围亦包括大角咀,而旺角大角咀两地则以渡船街及塘尾道连接。
西九龙填海工程完成后,油麻地避风塘位于樱桃街以南,渡船街以西奥海城至富荣花园一带的新填海地段则被官方称为旺角西。同时由于早年地下铁路车站命名的关系,弼街至界限街一带的地方亦会被部分人称为“太子”,由于只是民间称谓,故未包括在官方地图中[1],情况与佐敦和天后近似。
历史
旺角古称芒角,古时此处芒草丛生而地形像一只牛角伸入海,故称为芒角咀,附近的村落便名为芒角村[2]。芒角这一地名,见于清代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刊行的《新安县志》[3]。但芒角的历史比文献记载早上一千多年,至少在东汉时期已经有村民定居,在区内的通菜街和豉油街交界处,曾经发掘出大量东汉、晋朝和唐朝陶器和制陶工具[4][5]。今日繁忙的弥敦道起初是海岸边,前人就地取材,烧贝壳造灰窑。
根据《新安县志》,芒角村位于今日的弼街与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园街一带,背靠一小山,村民主要是客家人,以种菜(以西洋菜及通菜为主)、种花、养猪和养鸡为生。1860年起,芒角作为九龙半岛的一部分割让给英国,村民纷纷把所种的花朵、蔬菜和所养的禽畜运往香港岛出售。由于他们多乘坐蜑民的船只渡海,而当时蜑民水上人呼“芒”为“望”,因此英国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大约在1880年代初起,望角取代芒角成为该地地名。而在1887年宪报内,政府已开始使用旺角一词。[3]
旺角的发展晚于油麻地。1900年代初,香港政府开始在望角咀海边一带填海及兴建避风塘,设立码头和道路,新发展区正式定名为旺角,取其兴旺之意,被华文报章所使用。原有积水菜田为避免滋生蚊虫而被填平,当地发展出洗衣及染布等轻工业。至1918年,人口增至五千。芒角村于1920年代中清拆,让路予城市发展。旺角取代望角成为该地的主要名字,旺角的英文译名则没有改变,至今仍有水上人叫旺角为望角。战前的旺角是个工业区,制烟厂、棉织厂及五金厂林立。1932年因为地租便宜,八珍甜醋总店在旺角开办[6]。在1950年代起该区逐渐转型为商住区。
旺角弥敦道以西都是填海得来的土地,现在的新填地街是1950年代前的海岸。50至70年代,西区比东区热闹,时至今日刚好相反,旺角也已成为一个极为繁盛的购物区和住宅区,同样亦为九龙西直通新界和港岛各区的最大枢纽。[7]
特色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9/Mongkok_mkt.jpg/320px-Mongkok_mkt.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7/Yuen_Po_Street_Bird_Garden_Entrance_2012.jpg/640px-Yuen_Po_Street_Bird_Garden_Entrance_2012.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b/Langham_Place_Atrium_night_view_2015.jpg/640px-Langham_Place_Atrium_night_view_2015.jpg)
特式街道:
- 花墟道——位于旺角北部,因批发及零售花卉的店铺林立而得名。
- 金鱼街——即通菜街贯穿旺角道至水渠道一段,因售卖饲养鱼的店铺林立而得名。
- 西洋菜南街——与女人街并排而立,售卖潮流服饰、电子产品及小食的商铺林立,是深受香港年青人欢迎的消费热点之一。
- 波鞋街——即花园街位处亚皆老街以南部分,因售卖运动鞋等运动用品店铺林立而得名。
- 女人街——即通菜街贯穿登打士街至亚皆老街之一段。因售卖服装、化妆品、摆设等女士用品等而得名。
- 枪街——即广华街,因售卖气枪与军用品店铺林立而得名,与接连的仁安大厦商场并名为枪街,是香港野战爱好者必到热点。
- 登打士街——与女人街及西洋菜南街接壤,满街都是售卖小食的商铺及具特色的咖啡店[8],是深受香港年青人欢迎的地方之一。
- 豉油街——相传以前有酱油厂设于该地,因而得名。
- 砵兰街——原为半公开红灯区,现为综合商业区,包括装修材料用品店铺和朗豪坊。
- 上海街——有不少与中国传统有关的店铺。
- 雀仔街——即康乐街,以售卖雀鸟的街档而得名。康乐街于1998年因市区重建而清拆,店主被安排迁至邻近旺角东站的园圃街雀鸟花园,原址则兴建综合发展区“朗豪坊”。朗豪坊包括5星级的朗豪酒店、一幢写字楼及一个楼高十多层,附设电影院、百货公司及多间食肆的大型购物商场,而该商场在占中后取代海港城成为九龙西倒数旺地之一。
- 旺角道——50年代至70年代,即填海后20年间,是三行工人的住处。
- 奶路臣街——50年代至70年代,即填海后20年间,是住宅区和家庭主妇的集散地。90年代末起,整条奶路臣街被朗豪坊及朗豪酒店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砵兰街至西洋菜南街一处不可行车,并属港铁旺角站E1及E2出口所在地。而西段为街市,尤其是卖海鲜。
- 山东街——50年代至70年代,即填海后20年间,是最直接到旺角码头坐船的路段,也是三行工人待业的集散地。1972年起与弥敦道成为陆路交通枢纽。
商场:
- 朗豪坊、MOKO 新世纪广场、旺角电脑中心、信和中心、好景商场、星际城市、先达广场、旺角中心、Chic之堡、潮流特区、旺角新之城、兆万中心、皆旺商场、琼华中心、家乐坊、奥海城、海富商场、THE FOREST及T.O.P。
行人天桥系统:
已不存在:
潮流文化
由于旺角及附近一带的商店多售卖潮流商品,吸引到不少年轻人聚集(情况类似台北的西门町或东京的原宿)。他们一般会被称为“MK人”,男的被称为“MK仔”,女的被称为“MK妹”或“MK女”,他们的衣着打扮则被称为“MK Look”,MK即Mong Kok的简称。
环境
旺角生活环境挤迫,思汇政策研究所曾发表调查报告指出,居民只享有人均0.6平方米,约四分一个厕格的公共空间,远低于政府订立的2平方米标准[13]。而香港目前市区人口每人平均只有2.7至2.8平方米的休憩用地,比其他亚洲发达城市如首尔、东京及新加坡的5.8至7.6平方米低,当中贫富地区差距更大,如在山顶、九龙塘及愉景湾等高收入地区,部分居民享有超过8平方米休憩用地[14]。
旺角人口密集,交通流量高,旧楼濒多,加上发展较早兼欠缺妥善规划,空气污染问题一直为人诟病,往往评为污染重灾区。2008年9月环保团体绿色和平于旺角行人专用区调查发现,可吸入悬浮粒子污染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订出的标准达两倍,再度引起各界关注[15]。
环境保护署在旺角弥敦道和荔枝角道交界设有路边空气质量监测站,每日24小时测量“路边空气污染指数”,其后2013年底由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取代。[16]
事件
- 1984年1月11日,港英政府运输司增加的士牌费及首次登记税,即时生效,的士行业无从反对而强烈不满,全港的士抗议,并于13日发动罢驶游行,令多处道路挤塞。当晚弥敦道有人闹事演变为大规模骚乱,甚至抢掠商店,并推倒汽车及纵火,警察发射催泪弹镇压,造成28人受伤,并拘捕150人。[17]
- 1980至90年代,旺角弥敦道一带经常发生持枪/持械行劫案,匪徒尤以金铺为行劫目标。
- 1989年6月7日,发生骚乱事件,事源六四事件发生后,支联会呼吁在6月7日举行全港大游行,并发起罢市、罢工及罢课。但当日凌晨在弥敦道一带有货车慢驶游行,突然有人乘机闹事,踢打附近铁闸、打破汽车玻璃等,警方劝喻聚集人士离开,并施放催泪弹,向旺角方向驱散人群。滋事分子仍继续向警员投掷玻璃樽及放火烧车和垃圾。警方共施放40多枚催泪弹。支联会于是取消当日游行及三罢。[18]
- 2008年12月13日下午,一个载有腐蚀性液体的镪水胶樽,从旺角西洋菜街高处坠下,造成46人受伤送院。在2009年5月16日及6月8日,旺角又再发生同类的空降镪水弹事件。[19]
- 2014年9月29日凌晨12时左右,雨伞革命示威者占领旺角近亚皆老街一段弥敦道,并设置物资站及医疗站。10月17日凌晨被警方清场,10月18日再度被示威者占领。11月25日执行禁制令后已清场,但有示威者流动占领,形成旺角鸠鸣团[20]。
- 2016年2月7日年廿九晚,有干湿货小贩开始在西洋菜南街一带摆卖,其间有市民不满食环署执法行动,自发保护小贩,阻止食环署拘捕小贩[21]。翌日年初一晚上十时许,旺角山东街及砵兰街交界一带,有10多名小贩趁新春假期在后巷摆卖,多名食环署职员在场戒备。其后有十多名以本土民主前线为主的本土派团体人士到场支持小贩摆卖与警方冲突,其后演变成骚乱,有警员一度向天开两枪示警;旺角多个地方先后有人纵火,包括快富街,西洋菜南街近荷李活购物中心同时有多个火源。冲突持续约7小时,早上约8时30分才平息,有37名的人被扣以暴动罪逮捕。示威中,共有124人受伤送院,包括近90名警员及4名记者。时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及建制派将事件介定为“暴乱”。 [22][23]
学校
- 中华基督教会协和小学
- 塘尾道官立小学
- 圣公会基荣小学
- 优才(杨殷有娣)书院(初小部)
- 志洁学校
- 东华三院罗积裕小学
- 伊利沙伯中学
- 已结束
- 香港布厂商会公学
- 圣公会诸圣小学
区内名人:
交通
本区交通极为方便,除港铁荃湾线和观塘线外,往返港九新界不少主要地区很多时都无须转乘。途经本区的巴士和小巴路线也特别多。有大量途经弥敦道的路线前往新界西和香港岛各区,同时亦有不少途经亚皆老街的路线前往九龙东和将军澳。专线小巴则以前往九龙内的住宅区如何文田、黄埔、土瓜湾、大角咀为主。红色小巴亦能直达西贡、香港仔、上水等偏远地区。本区的深宵交通同样发达,不少通宵巴士路线会驶经旺角或以旺角为总站,亦有不少红色小巴及绿色专线小巴通宵服务。
区议会议席分布
为方便比较,本表以界限街、东铁线、登打士街、渡船街、塘尾道、荔枝角道为范围。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参考资料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