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和台湾历史有关的年表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台湾历史简表:

更多信息 时期, 时代 ...
时期 时代
台湾史前时期 1624年以前(据出土文物而推至约50,000年前)
台湾荷西殖民时期 1624年-1662年
大肚王国 ?(但1638年已成立,参见注释1)-1732年
郑氏治台时期 1663年-1683年
台湾清治时期 1684年—1895年
斯卡罗酋邦 ?-1905年
大龟文酋邦 ?-1930年
台湾民主国 1895年
台湾日治时期 1895年-1945年
中华民国时期 (参见两岸关系台湾问题 1945年迄今
关闭

史前时代─16世纪

Thumb
台湾原代史(5,000年至350年)分类统计(翻制刘益昌教授讲义图稿)

17世纪

  • 1602年:倭寇以“东番”(台湾)为巢穴,明朝政府派沈有容讨伐。
  • 1604年:
  • 1609年:
    • 荷兰商船至澎湖,适逢澎湖汛兵戍守期,无法登陆而离去。
    • 德川家康任命有马晴信到台湾催促纳贡,后携带数名原住民返回日本。
  • 1615年:日本京都金地院所藏“异国渡海御朱印帐”,以“高砂国”(タカサグン)称呼台湾。
  • 1616年:德川家康任命长崎代官村山等安率兵至台湾,但船队途中遭遇风浪袭击,仅有三艘抵达台湾北部,其中一艘船上的一、两百人并在登陆后被原住民包围而遇害或自杀。
  • 1621年:颜思齐郑芝龙等26人在北港登岸。
  • 1622年:7月1日晨荷将雷尔生率舰12艘、兵1,024人侵入妈宫港,当时澎湖汛兵已撤离,即在风柜尾登陆,居民数千人抵抗,被杀3余人。荷军占据澎湖后为长期防备,役民搬石筑城,除建造红毛城,并在风柜尾、金龟头、时里、四角屿、渔翁岛建筑炮台以守海道,其后荷舰出入海洋,对南北海运商旅影响至钜。荷属东印度公司(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占领了澎湖,以之作为东亚贸易的转口基地。[2]
  • 1623年:荷兰人于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筑木栅城
  • 1624年:
    • 明朝福建巡抚南居益奏准攻澎湖荷兰人,擒高文律12人,驱荷大胜后南居益于暗澳(今文澳)筑天启城,设游击一,把总二,统兵三千,建炮台以守。[2]
    • 荷兰人和明朝官方达成协议,同意把设置于澎湖的要塞和炮台毁坏,而于1624年转移至台湾岛,明朝且不干涉荷兰对台湾的占领。
  • 1625年:荷兰人占台以后,在“一鲲身”(今台南市安平区)筑起了“热兰遮城”(Zeelandia),以此作为统治台湾的中心[3]
  • 1626年:西班牙人占领了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并于社寮岛(今和平岛)筑城并称之为“圣救主(San Salvador)”。
  • 1627年:台湾史上的第一个传教士──荷兰籍的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抵达台湾进行传教工作。
  • 1628年:
  • 1629年:西拉雅族大武垅族麻豆社原住民,因不满荷兰台湾长官的统治,双方发生麻豆社事件
  • 1632年:西班牙人溯淡水河进入台北;西班牙人占蛤仔难沿岸,称Santa Catarina。
  • 1636年,荷兰在新港社开办台湾第一所学校,将宗教教育制度化,导入罗马字的读写识字能力训练。
  • 1639年:由于德川幕府锁国政策日本与台湾间之贸易中断。
  • 1642年:荷兰人夺取西班牙人之“圣多明哥城”。
  • 1644年:荷兰军队进攻北台湾的凯达格兰族,事成后南下进攻大肚王国。[4]:74
  • 164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Pieter Boong上尉率兵偕商务员北上,再度进攻大肚王国,征服台南至淡水间剩余的各村社,并毁13个村社。大肚王与东印度公司签约,表示臣服,依约定要参加南部地方会议,同年牛骂社沙辘社与Deredonsel社独立。[4]:78
  • 1648年:大肚王甘仔辖·阿拉米(Camachat Aslamie)驾崩,由其外甥甘仔辖·马洛(Camacht Maloe)获选为继任王。
  • 1649年:荷兰人购120头水牛来台,水牛遂成为台湾耕种与交通工具。
  • 1652年:以郭怀一为领袖的汉族移民对台湾的荷兰人政府展开大规模的反抗事件,不幸失败,约6,000汉人被荷人所杀害,史称“郭怀一事件”。
  • 1653年:荷兰人加强普罗民遮城(Provintia,今赤崁楼)工事。
  • 1661年(明永历15年):
    • 郑成功攻入现台南地区,立台湾为东都,赤崁为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二县。
    • 郑成功军队与大肚王国发生冲突,郑军高凌被杀;郑成功令杨祖征之,杨祖中标枪而死;郑成功再派黄安陈瑞进攻,终诱杀大肚王国将领阿德·狗让,战火遍及大肚社以及至Taurinap诸村。
  • 1662年(明永历16年):郑成功正式攻下热兰遮城,荷兰人投降。郑成功染疾殁,其子郑经在思明即位,不久入东都。郑成功其弟郑袭于东都自立, 但于年底被征服并遭软禁。
  • 1663年(明永历17年):郑袭畏惧被杀,率官吏士卒投奔清朝。
  • 1664年(明永历18年):
    • 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天兴、万年改为州,形成独立王国。荷兰人重新占领鸡笼,并重整旧城。
    • 郑经派刘国轩前往半线屯田,威胁到大肚王国。
  • 1666年(明永历20年):郑经接受名臣陈永华的建议,在宁南坊(在今台南市南门路)兴建孔庙;又仿明制,三年科考一次。
  • 1668年 荷兰人退出鸡笼。
  • 1670年(明永历24年):
  • 1673年(明永历27年):沈光文设私塾教育平埔族人汉字。
  • 1674年(明永历28年):清朝发生“三藩之乱”,郑经乘机从海上出兵,但失败。
  • 1680年(明永历34年):郑经撤出厦门,完全退守台湾。
  • 1681年(明永历35年):郑经殁,郑克塽继位。
  • 1683年(明永历37年,清康熙22年):
    • 施琅率清军攻台湾,郑克塽投降,延平王国灭亡(农历八月十八日)。
  • 1684年(清康熙23年):
    • 施琅上呈“台湾弃留疏”,反对放弃台湾(清康熙22年12月22日)。
    • 延迟了8个月之久的台湾归属问题终于定案,决定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农历四月十四日),成为福建省台湾府,下设台湾、诸罗、凤山三县。有人认为此时台湾并非全岛都纳入版图,而仅将汉人已开发之地纳入而已。
    • 清朝依施琅之议,即时公布“台湾编查流寓则例”,其内容含有严格规定台湾居民及汉人渡台三禁令
  • 1686年(清康熙25年):
    • 清朝下令“台湾驻防兵丁,三年之中陆续更换”,此即所谓的“班兵”。
    • 客家人至下淡水平原(今屏东县)开垦。
    • 垦首施东之子施世榜,利用浊水溪的河水,从该年开始建设,一直到34年后,才筑成大埤圳,灌溉了半线地区8个村庄,共100小庄,约19,000余甲的田园,称为“八堡圳”又称“施厝圳”。
  • 1693年(清康熙32年):清朝商人陈文林侃因船遇风暴飘至岐莱(今花莲),居留经年,为汉人首次至花东地区。
  • 1694年(清康熙33年):高拱干完成《台湾府志》。同年四月台北发生康熙大地震,台北陷落淹水成为台北湖,该湖持续了几年。
  • 1695年(清康熙34年):徐怀祖完成《台湾随笔》。
  • 1696年(清康熙35年):新港人吴球反清。
  • 1698年(清康熙37年):郁永河完成《裨海纪游》。

18世纪

  • 1703年(清康熙42年):孙元衡完成《赤崁集》。
  • 1704年(清康熙43年):江日昇完成《台湾外记》,左营旧城城隍庙创立。
  • 1709年(清康熙48年):
  • 1710年(清康熙49年):周元文完成《续修台湾府志》。
  • 1714年(清康熙53年):西洋教士雷孝思(J.B.Regis)、冯秉正(Jos.de Mailla)、德玛诺(R.Hinderer)等人,在台湾实地探勘了33天,完成台湾部分的“皇舆全览图”(4月18日-5月20日)。
  • 1716年(清康熙55年):平埔族原住民头目阿穆,指挥当地同族协助汉人开垦台中地方。
  • 1717年(清康熙56年):陈梦林完成《诸罗县志》。
  • 1719年(清康熙58年):八堡圳完工,为清代台湾最大水利工程。
  • 1720年(清康熙59年):李丕昱完成《凤山县志》;陈文达、王礼完成《台湾县志》。
  • 1721年(清康熙60年):朱一贵事件,称中兴王。
  • 1722年(清康熙61年):朱一贵、李景富、吴柏勋、陈诠、张阿良等人,被清兵五马分尸裂骸而死,亲属一同罹难,朱一贵得年32岁,乡民传闻他死后被封为“台南州城隍绥靖侯”(2月22日)。
  • 1723年(清雍正元年):置诸罗分县为彰化(县治半线)、淡水厅
  • 1725年(清雍正3年):“台南三郊”成立,这种商业组织使它所经营的商品更深入农村社会,而外销的增加,又促使农业生产量()等的增加。
  • 1727年(清雍正5年):
  • 1729年(清雍正7年):广东客家人简岳一族至拳山(今中正区公馆及文山区)开垦,与当地凯达格兰族发生纠纷,造成汉人数百人死亡(淡水厅志),全族尽灭。
  • 1732年(清雍正10年):发生大甲西社抗清事件大肚王国灭亡。
  • 1737年(清乾隆2年):黄叔璥完成《台海使槎录》。
  • 1751年(清乾隆16年):北路彰化县凶番焚杀内凹庄柳树湳兵民起衅事件。
  • 1766年(清乾隆31年):南北两路理番同知设立,专门负责平埔族相关事务。
  • 1776年(清乾隆41年):清廷废止官员不许携眷来台的规定,此时清朝已统治台湾94年。

同年,林元旻乌石港北边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垦淇武兰,为汉人入垦兰阳平原最早者[5]

  • 1784年(清乾隆49年):清廷设鹿港为新港口,鹿港开始成为台湾中北部的政治、文化、经济的重镇。
  • 1786年(清乾隆51年):
    • 鹿港龙山寺落成。
    • 林爽文事件
    • 林爽文在彰化城内,被拥为“盟主”,改元“顺天”,创建台湾农民革命政权的独立王国,以驻竹堑的王作为征北大元帅、王勋(王芬)为平海大将军、刘怀清为知县、刘士贤为北路海防同知(12月)。
  • 1787年(清乾隆52年):
    • 清廷调集全清朝最精锐的军队来台湾作战,更改主将为陕甘总督福康安,并给予平台大将军的封号(10月)。
    • 林爽文军与福康安军大战于八卦山(11月4日)。
  • 1788年(清乾隆53年):林爽文从容就义,时年仅32岁(3月10日)。
  • 1796年(清嘉庆元年):吴沙至蛤仔难(今宜兰县)开垦。

19世纪

  • 1805年(清嘉庆10年):大龙峒保安宫落成。
  • 1808年(清嘉庆13年):吴化等人将业已在宜兰开拓的人,制成住民户口清册,携至台北艋舺呈缴给闽浙总督方维甸,要求把蛤仔难编入清朝版图。
  • 1812年(清嘉庆17年):清政府核准设“噶玛兰厅”,厅治设在五围(今之宜兰市),首次正式对台湾东北部的宜兰进行直接统治。
  • 1822年(清道光2年):朱蔚事件
  • 1823年(清道光3年):郑用锡赴京参加癸未科会试中式,殿试位列三甲第一百零九名,赐同进士出身。台湾入清一百余年来,真正属于台湾籍贯的考生首次登科,当地以为盛事,郑用锡遂有“开台进士”或“开台黄甲”之誉。
  • 1832年(清道光12年):张丙抗清。
  • 1843年(清道光23年):洪协抗清。
  • 1853年(清咸丰3年):艋舺发生顶下郊拼
  • 1854年(清咸丰4年):美国培理舰队停泊基隆。
  • 1858年(清咸丰8年):英法联军签订天津条约增开台湾(今台南安平旧港)、淡水、打狗(今高雄港)、鸡笼(今基隆港)四通商口岸
  • 1859年(清咸丰9年):圣多明哥会派遣神父到台湾传教。
  • 1860年(清咸丰10年):“北京条约”规定台湾开放淡水及安平港为通商口岸。台湾经济逐渐迈向繁荣。
  • 1862年(清同治元年):戴潮春起义。沪尾(今淡水)正式开港。
  • 1863年(清同治2年):鸡笼(今基隆)正式开港。
  • 1864年(清同治3年):安平和打狗(今高雄)正式开港。
  • 1865年(清同治4年):英国长老会马雅各开始在南部传教。
  • 1866年(清同治5年):英人多德在淡水种茶,改善台茶产销,展开台湾茶叶的黄金开发期。
  • 1867年(清同治6年):罗妹号事件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和原住民族长卓杞笃缔结灾难救助条约《南岬之盟》。
  • 1868年(清同治7年):大南澳事件,英、德两国民众在台湾宜兰南澳建立殖民地。
  • 1871年(清同治10年):原住民杀害船难漂流之琉球宫古岛居民(宫古岛民台湾遇害事件)。
  • 1874年(清同治13年):日本出兵台湾引起牡丹社事件。日本政府与清朝缔结《北京专约》,清承认日本的行动为保民之举,赔款50万两。
    • 沈葆桢奉派至台湾,清朝对台湾的经营转为积极, 但初期仅及于西部。
  • 1875年(清光绪元年):沈葆桢上奏清廷取消内地人民渡台耕垦禁令,台湾正式全面开放。除原有的台湾府以外,另置台北府,辖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及基隆厅;另于恒春半岛设置恒春县,东部设卑南厅,南投地区设埔里社厅。
  • 1876年(清光绪2年):因“开山抚番”而引起太鲁阁事件丁日昌来台。
  • 1877年(清光绪3年):架设台南至旗后电线
  • 1878年(清光绪4年):加礼宛事件
  • 1879年(清光绪5年):加礼宛事件
  • 1882年(清光绪8年):马偕创设牛津学堂
  • 1884年(清光绪10年):中法战争,法军炮轰基隆,登陆淡水。
    • 台北城的城墙及五座城门兴建完成,为清代台湾兴建的最后一座城垣。
  • 1885年(清光绪11年):因清法战争的刺激,台湾从福建省独立出来成为台湾省刘铭传就任第一代台湾巡抚。
  • 1886年(清光绪12年):刘铭传着手清赋事业,创设保甲制度
    • 因“开山抚番”而引起大科崁事件
  • 1887年(清光绪13年):设铁路总局于台北城,开办台湾铁路,为台湾第一条铁路。
    • 中路开山事件
  • 1888年(清光绪14年):开办台湾邮政;并在台北设置小型蒸气燃煤发电机,为时月余,为台湾发电之创始。
  • 1889年(清光绪15年):白阿社开山事件
  • 1891年邵友濂来台,担任福建台湾巡抚
  • 1892年(清光绪18年):三角涌开山事件不力社事件
  • 1894年(清光绪20年):日清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在日、清议和期间,占领澎湖群岛。
    • 邵友濂奏请移设台湾首府由原彰化縣橋仔圖(今臺中市)移至台北。
  • 1895年(清光绪21年、台永清元年、日明治28年):观音山事件
    • 清日缔结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4月17日)。发生乙未战争
    • 台湾总督府成立,桦山资纪为首任总督(5月10日)。
    • 台湾民主国发表独立宣言(5月23日),举行独立仪式(5月25日),唐景崧任总统。
    • 日本近卫师团澳底登陆(5月29日)。日本军占领基隆,同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逃亡厦门(6月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进入台北(6月7日)。台湾总督府在台北举行始政仪式,定此日为“始政纪念日”(6月17日)。
    • 台湾民主国大将军刘永福逃至厦门(10月19日),台湾民主国崩溃。桦山总督向大本营报告全岛敉平(11月18日)。
  • 1896年(日明治29年):原敬向台湾事务局提出“台湾问题二案”。
  • 1897年(日明治30年):“住民去就决定日”台湾住民的国籍选择最后期限(5月8日)。
  • 1898年(日明治31年):儿玉源太郎总督,后藤新平民政长官赴台就任(3月28日)。
    • 保甲制度、壮丁团设立,以辅助警力之不足(8月31日)。
    • 土地调查业务开始(9月5日)。
    • 匪徒刑罚令”实施。
  • 1899年(日明治32年):台湾总督府医学校(今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3月)。
    • 台湾银行开始营业(9月26日)。
    • 师范教育在台开始萌芽(10月)。

20世纪

20世纪台湾
1900年代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1900年-1910年

1911年-1920年

  • 1911年(日明治44年):阿里山铁路开通(2月8日)。
  • 1912年(日大正元年):竹农攻击日本人,爆发林杞埔事件(3月23日)。
  • 1912年:罗福星事件(又称“苗栗事件”)(11月)。
  • 1913年(日大正2年):-台北市}-开始通行公共汽车 (台北 - 圆山)(1月2日)。
  • 1914年(日大正3年):“南蕃事件”是日本佐久间总督推展“理番五年计划”押收枪支发生的冲突事件。
  • 1914年(日大正3年):台湾同化会成立(12月20日)。
  • 1915年(日大正4年):台湾同化会解散(2月26日)。
  • 1916年(日大正5年):嘉义南投台中地震
  • 1917年(日大正6年):台湾商工成立(今开南商工职业学校)(4月20日)。
  • 1918年(日大正7年):中央山脉横贯公路完成(10月1日)。
  • 1919年(日大正8年):颁布台湾教育令,确立日本在台的教育制度(1月4日)。
  • 1920年(日大正9年):以在日台湾人留学生为核心,在东京成立新民会林献堂蔡惠如为会长,开始推动政治改革运动(1月11日)。
  • 萨拉矛事件
    • 在日台湾人留学生刊行《台湾青年》杂志(7月16日)。
    • 嘉义置州同盟会”开始推动置州运动(7月30日)。
    • 台湾地方行政制度变更,全岛划分为5州2厅,下辖3市47郡,郡下辖之街庄为今日乡镇之基础(7月24日)。
    • 连横台湾通史》出版(11月12日)。

1921年-1930年

1931年-1940年

1941年-1950年

1951年-1960年

1951年:无党籍台南人吴三连于1月7日以65.5%高票当选中华民国首都台北市第一届民选市长

1961年-1970年

1971年-1980年

1981年-1990年

1991年至2000年

21世纪

2000年代台湾-2010年代台湾-2020年代台湾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注解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