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猷(约1120年—1200年9月6日),字仲嘉,号适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外交人物,曾出使过金国。父亲汪思温,北宋政和年间进士,曾为朝官。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c/%E5%9B%9B%E6%98%8E%E4%BA%BA%E9%91%91%C2%B7%E5%AE%8B%E6%95%B7%E6%96%87%E9%96%A3%E5%BE%85%E5%88%B6%E8%8E%8A%E9%9D%96%E6%B1%AA%E5%85%AC%E5%A4%A7%E7%8C%B7.png/640px-%E5%9B%9B%E6%98%8E%E4%BA%BA%E9%91%91%C2%B7%E5%AE%8B%E6%95%B7%E6%96%87%E9%96%A3%E5%BE%85%E5%88%B6%E8%8E%8A%E9%9D%96%E6%B1%AA%E5%85%AC%E5%A4%A7%E7%8C%B7.png)
生平
以父恩补授江山(今浙江衢州)县尉,通晓吏事。绍兴十五年(1145年),登进士第,授婺州(今浙江金华)县丞,后来先后调任严州建德县丞,知昆山县。累迁礼部员外郎。[1]乾道七年(1171年)任泉州知州,遣泉州军民屯戍澎湖。[2]淳熙五年(1178年)史浩罢归四明,不久,沈焕向史浩与汪大猷建议设立乡曲义庄。汪大猷更带头捐二十亩地,家族欣然响应。
丞相洪适推荐他兼任吏部侍郎。曾为庄文太子侍讲学士,“多寓规戒”。后来累官权刑部侍郎,仕终敷文阁学士(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吏部尚书。五十六岁即赋闲在家,晚年喜好参与诗社等组织。楼钥之父楼璩曾寄居于汪家,后娶汪大猷的姐姐,汪大猷之妻则是楼钥堂伯父的女儿。庆元六年(1200年)七月庚辰,卒,享年八十一岁,赠少师,谥庄靖。
逸事
- 汪大猷与丞相史浩为同乡,恰巧又为同年登科进士。史浩身为权相,汪大猷未尝附和,以致史浩也赞叹他“高风亮节”。
- 知泉州时曾有毗舍邪掠海滨居民,遣兵戍守,造屋二百间,一说其地在澎湖。南宋赵汝适《诸番志》载:“泉(州)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
著作
- 《适斋存稿》(已佚)
遗迹
注释
参考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