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
介於歐亞大陸與臺灣島之間的海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海峡,简称台海,欧洲早期称为“福尔摩沙海峡”,是介于欧亚大陆与台湾本岛之间的海峡[1][2],因为地形崎岖、风浪湍急的特色使水色浊黑[3],又俗称“黑水沟”(台湾话:Oo-tsúi-kau,汉字:烏水溝)[4][5]。
台湾海峡自然环境复杂,水域内多有浅滩、沟谷、海岛礁石;河流入海口和海湾也很多,水团和海水流系多,渔场和水产资源也很丰富。不过对人类而言,这样的水文条件使得跨海峡开船也辛苦很多[6]。海域内有人居住的岛屿有澎湖群岛、小琉球及福建沿海数座大陆岛等。其为东方海洋史上贸易路线的重要水道[7][8]、以及近现代地缘政治战略要点之一[9][10];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的中华民国相隔该海峡对峙,形成海峡两岸关系。
形成
6亿年以前古生代晚期造山运动开始时,台湾海峡一带出现“台湾滩”,这是海峡中的最浅处,深度仅20米。更新世后期冰河期开始,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130—180米,变成陆地,并与中国大陆相连接。大量古人类、古动物从中国大陆经过成为陆地的台湾海峡迁徙至台湾。
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云林县北港镇的石油探勘过程发现菊石化石,这是中生代的标准化石,此一发现说明了在中生代三叠纪和侏罗纪期间,该区域主要仍为海洋环境。
台湾海峡所在位置上的板块运动持续进行着,到了1.92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当时的古太平洋板块下沉至地幔隐没带,从而将古台湾岛推出海面,这是台湾岛与世界的初次会面,地质史上台湾称之为“南澳造山运动”(即由大南澳片岩演变为大理石)[11][12],中国大陆称之为“燕山运动”。
海峡最初的形成开始于白垩纪和古新世时期,也就是在5400万年以前,台湾中部地区开始被水淹,中间成为浅海,开始成为海峡。在始新世早期的地壳运动中,台湾开始“太平运动”,中国大陆开始“茅山运动”,两岸陆地连成一片。直到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华南地区的花岗岩被沙化,岩石中的石英和云母被冲积到台湾海峡中的低部地区,今天台湾北部和中部地区大量开采,成为新竹玻璃工业的重要原料。
自第四纪冰河时期(1800万年—6000年之间)以来,大海进入海进期,海面上升有100—130米,形成今日的海平面,台湾海峡开始形成。
每年强烈的台风伴随暴雨,造成潮水位变化剧烈,对沿岸侵蚀很强烈,但因为台湾山势高,又时有泥沙补充,甚至是如同房屋般的大落石滚下山[13],行程诸如北海岸的巨砾滩景观,而西部与南部也有珊瑚礁与藻礁生态,故持续的地形作用下,台湾海峡两岸的“沙滩”狭小、地形崎岖多变。[14]
海峡水域与气候
台湾海峡海流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冬季以从北向南的沿岸流为主,夏季以由南向北的暖水以及从太平洋进入的黑潮支流为主[15]。
台湾海峡位于东海及南海之间,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海域呈北东—南西走向,长约370公里,北窄南宽,北口宽约200公里,南口宽约410公里,平均宽度180公里,最窄处在台湾新竹市南寮至中国大陆福建省平潭县平潭岛之间,约126公里,以大陆架为主,其水深(岩床最大深度)为70米[2],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海域范围北界为台湾新北市富贵角到中国大陆福建省平潭岛,南界为台湾屏东县鹅銮鼻到中国大陆福建省东山岛[16]。
台湾海峡最窄处是海峡西侧的中国大陆福建平潭岛与海峡东侧的台湾新竹南寮之间,直线距离126千米(68海里)[17];最宽处是台湾屏东侧猫鼻头到中国大陆福建侧澳角,直线距离410千米(250哩)。海域面积为80,000平方公里,是台湾岛近海中最大的海峡[15]。
台湾海峡水深各处相差很大,平均水深不足50米(160呎),海峡南部断续分布与中国大陆之间的一片砂质浅滩的水深最浅,小于30米(98呎);东南部的大陆坡则水深超过1,000米(3,300呎)[15]。
随着台湾海峡季风交替明显,频繁的偏北风非常强劲。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冬季以东北风为主;6-8月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台湾海峡以风大、浪大、流速大在世界海洋上所著称[15]。
历史人文
- 早期的台湾海峡被欧洲称为“福尔摩沙海峡”[18][19],闽粤汉人则称为“乌水沟”(也写作‘黑水沟’,因有黑潮流经),许多来自闽、粤的移民渡过台湾海峡时,不慎发生海难,河洛与客家都有民谣《渡台悲歌》称偷渡乌水沟来台者“六死三留一回头”,意即十人当中,有六人会死在台湾海峡,有三人会留在台湾,而一人会不敢继续渡过乌水沟而重回中国大陆。原因常为偷渡船舱环境险恶与超载[20]。
- 1949年6月,中华民国政府推行关闭政策,不久,两岸分治。1950年6月22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随即开入台湾海峡实行军事封锁,驻台美军也时常派遣战斗机至海峡上空侦巡,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籍船只航行。在关闭政策的影响下,以台湾海峡为界,中国大陆民用海运分为南北方各自通航,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必须租用外国轮船来进行外贸海运。
- 与民用船舶类似,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水面舰艇在1974年前亦从未通过台湾海峡。大陆南北调动小型舰艇——鱼雷艇时,用火车运输[21]。大型舰艇则以通过台湾岛以东,绕行太平洋的方式进行南北航行。1974年1月,西沙海战爆发,为抢时间,解放军东海舰队南下编队第一次通过台湾海峡。1990年代,中国大陆出现“西沙战事紧”的传说,声称解放军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得到蒋介石默许。
- 1979年5月29日,中国大陆广东广州远洋局“眉山”轮船长周宗标、政委徐泽煊、报务主任魏南征均增派了两三名得力助手。广州远洋副经理叶广威亲自随船担任总指挥,为了防止万一,船上基干民兵排装备了高射机枪、重机枪等一批自卫武器,不断以明语无线电呼叫,悬挂国旗经过11个小时、168海里的航行,在白天公开穿越台湾海峡,从黄埔港驶抵日本名古屋。是为,中国大陆民用货船在台湾海峡复航。随后,上海远洋“江城”轮、广州远洋“富春江”轮、“明华”轮,天津远洋“天门”轮,广州海运局“红旗121”、烟台救捞局“沪救101”、“德安”两个拖轮船队通过台湾海峡。
- 1979年6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布《交通部关于我商船通行台湾海峡的暂行规定》。
- 1983年11月30日,中国大陆客轮紫罗兰号、长柳号分别从黄埔港、上海港相向开出,首航通过台湾海峡,由此开辟广州—上海客班线。是为,中国大陆民用客船在台湾海峡复航。
- 1992年,立法院通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由此在台湾海峡海域设立针对中国大陆籍船只、民众的“台湾地区限制或禁止水域”。
- 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导弹试射演习,对中华民国的首次总统民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出动独立号与尼米兹号两艘航空母舰前往台湾海峡邻近水域警戒,协防台湾的安全。这个引发国际关注的事件被称为“台湾海峡导弹危机”。
- 2007年12月,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在返回日本的途中穿越台湾海峡[22]。
- 2013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辽宁号航空母舰首度穿越台湾海峡,这是第一次有美军以外航母通过台海;而在2017年7月初,辽宁号前赴香港访问及离开香港途中,第三及第四次穿越台湾海峡。
- 2018年7月7日,美国两艘军舰马斯廷号驱逐舰及本福尔德号驱逐舰由台湾南部海域航经台湾海峡,向东北航行[23]。由于民主进步党籍的蔡英文当选总统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机不断绕飞台湾,并进行一系列军事演习后,美国决定海军定期、但不频繁的穿越台湾海峡行动[24]。同年10月及11月,美军先后派遣柯蒂斯·威尔伯号驱逐舰、安提顿号导弹巡洋舰、史托戴尔号驱逐舰及佩科斯号补给舰通过台湾海峡[25]。
- 2019年3月24日,美军再次派遣柯蒂斯·威尔伯号驱逐舰及隶属美国海岸防卫队的巴索夫号缉私舰穿越台湾海峡[26]。同年4月,法国海军葡月号护卫舰通过台湾海峡[27];印度海军的加尔各答号驱逐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协助下经台湾海峡北上青岛,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28]。由于法国舰艇于4月通过台湾海峡,被以侵入领海为由不再邀请参加海上阅兵活动。
- 2019年11月17日,当时尚未正式入役的山东号航空母舰穿越台湾海峡,这是首次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产航空母舰穿越海峡[29]。而当天恰好是民进党公布202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副总统候选人的日子。而在翌月山东号入役后,再于12月26日通过台湾海峡。
- 2021年8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纪德号与美国海岸防卫队传奇级国安巡防舰穆洛号通过台湾海峡,这是拜登总统任期内美国军舰第8次通过台湾海峡,也是首次美国海军和海岸防卫队舰艇同时通过台湾海峡。第七舰队表示,双舰合法通过台湾海峡,体现了美国对自由开放印太地区的承诺。[30]
- 2022年8月27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派遣安提顿号导弹巡洋舰与钱斯勒斯维尔号导弹巡洋舰例行性通过台湾海峡,第七舰队于新闻稿中称呼台湾海峡适用于公海的航行自由。此前于7月19日的航行则称台湾海峡为“international waters”(国际水域),美国政府的文件定义国际水域为适用于“公海自由原则”,船只能自由通行的水域。[31][32][33][34]
- 至2022年时,各国及两岸政府对于台湾海峡是否属于国际水域的争议,已衍生出台湾海峡内海化、台湾海峡国际化两个术语[35]。
- 2024年9月13日,德国睽违22年,再次有军舰(巴登-符腾堡级护卫舰巴登符腾堡号、柏林级补给舰法兰克福号)穿越台湾海峡,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称台海是国际水域,并称基于天气因素决定此计划,完全符合国际法。[36][37][38]
- 2024年10月20日,美国军舰和加拿大军舰同时通过台湾海峡。[39]
- 2025年2月10日至12日,美国约翰逊号驱逐舰和鲍迪奇号海洋测量船通过台湾海峡,这是特朗普第二个总统任期内美国军舰首次通过台湾海峡。[40]
与其他海域的地缘政治关系
台湾海峡位于欧亚大陆及太平洋之间,连结南海及东海[1][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被视为美国监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活动的窗口,或中国人民解放军打破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的据点[9][10]。两岸分治后,中华民国凭借军事优势,推行关闭政策,得以封锁台湾海峡三十年,将解放军海军一分为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的增长和政治局势的变化,197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次穿越台湾海峡,驰援西沙海战战场。中国大陆民用货船于1979年在台湾海峡复航。此后,台湾海峡中形成一条无形界线——海峡中线。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的历史说明台湾海峡的重要地缘政治意义[41][42]。1996年,中华民国举行首次总统民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的基隆、高雄外海发射短程弹道导弹[43],史称台湾海峡导弹危机。往后,中华民国每届总统大选前后,美国为防止中国大陆方面武力干涉中华民国选举,会在每届中华民国总统选举到就职典礼那一段期间,常态性巡弋台湾海峡[44]。
台湾海峡位于东海及南海之间[45],在海洋史(特别是东亚贸易)[7][8]、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研究中,台湾海峡经常和霍尔木兹海峡及麻六甲海峡等比较研究,以探讨海峡区域的自然、人文发展[46][47]。
台湾海峡位于东海及南海的海域交通要道,是明清时期闽海(闽东语:闽海,平话字:Mìng-hāi)武装海商集团:如李旦、郑芝龙、林道干、林凤等的活动区域之一[48][49][50][51][52][53][54],其中台湾海峡更成为郑芝龙及其后继的明郑舰队的“内湖”[8][55][56][57][58][59]。郑芝龙以华南、台湾及日本等地为活跃舞台,经营日本平户岛、长崎、马尼拉和华南及东南亚华人移民据点形成主要的商业航道为其主要经济命脉,台湾海峡亦为武装海商集团活动及征战的主要海域。[60][61]。
90%以上的中国大陆进口石油通过海上运输,而三条主要航线都包含马六甲海峡及台湾海峡,学者杨晓辉认为这两个海峡成为中国大陆石油战略的两个“敏感区”[47],虽然台海在世界上海运贸易占比约五分之一[62],还离南海兵家必争之地(占比超30%)的地位尚有点距离,但对中国的国家战略而言依然算是非常重要之一[63]。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