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界(梵语、巴利语:dhātu)[1][2],旧译持[3]、性[4],是古印度哲学中,用来对世间各种物理现象进行分类与归纳的术语,即范畴。在佛教中,接受这个名词,是阿毘达磨的重要课题之一。以界来进行禅修,称为界分别观。
“界”的原意为种族或界限,意指功能差别、体性、原因、有相隔分别、不能混淆相杂之义。如《大毘婆沙论》记载“界”有十或十一种含义:
“ | 问:何故名界?界是何义?
答:
声论者说:
应知此中,
声论者说, 是故,种族义,是界义;乃至长养故,名为界。 |
” |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界,即地、水、火、风四大种加上虚空。外道认为虚空是“大种”(构成色法的元素),佛教则反对该说法,认为虚空不是大种,因此五界不能称为五大种。
另外,有五识界,与此不同,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四大种再加空界[12]、识界,合称为六界。说一切有部对空界(虚空界)所指的虚空有异议,认为是不一样的[13]。外道有五大种学说,即四大种加虚空,认为虚空也是大种;佛教认为虚空不是大种,虚空与四大种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种”的含义:无增无减、无损无益、无兴无衰,非先业异熟而生[14]。识界能生、四大种能养、空界能长有情色、无色身,界有结生入胎的作用,使之区别于蕴和取蕴[15]。
在阿毘达摩论书中,十八界是个重要的主题。十八界中六识界是能依,六内界是所依,六外界是境界[16]。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具有十八界,六识身无间已灭名意界[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