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梵语त्रिसहस्र महासहस्र लोकधातु罗马化:tri-sahasra mahā-sahasra lokadhātu直译即为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个小世界(梵语:लोकधातु罗马化:lokadhātu,组成宇宙的要素;梵语:चक्रवाड罗马化:cakravāḍa,围绕小世界的铁围),其形式皆同。指由小、中、大等三种“千世界”所成的世界。由小千、中千辗转集成的大千世界,谓之“三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

须弥山为中心,上自色界初禅,下至大地底下的风轮,其间包括四大洲、日、月、欲界六天色界梵世天等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名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十亿个小世界

佛教的宇宙观中说明: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而所有的世间器世间bhājana-loka/okāsaloka;有情世间sattva-loka/sattaloka;五阴世间saṅkhāraloka)有着无数无量的佛,所以有无数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1]

概况

地狱位置开始,往上一直到大梵天,在极下与极上的空间内,有着一个太阳(日)、一个月亮(月)、一座须弥山[注 1],日与月都只在这座山的山腰位置绕行,须弥山自身有一半泡在水中,水下约80,000由旬深,露出水面的也有约80,000由旬高,这是纵轴。

横轴上来看,须弥山也是横轴的轴心位置,往外先有“香水海”,再往外有“金山”,香水海与金山都各有七层,即是“须弥山-->香水海1-->金山1-->香水海2-->金山2”依此类推。而“金山”部分,“金山1”的高度只有“须弥山”的一半高,“金山2”也只有“金山1”的一半高度,依此类推。

在“金山7”的更外围处有一道“咸水海”,更之外的环绕则是“铁围山”,如此即是一个完整的“小世界”。

更多信息 层次, 名称 ...
层次 名称 陆上高度 水中高度 总高度
0(中央) 须弥山 80000由旬 80000由旬 160000由旬
1 香水海
2 金山 40000由旬 40000由旬 80000由旬
3 香水海
4 金山 20000由旬 20000由旬 40000由旬
5 香水海
6 金山 10000由旬 10000由旬 20000由旬
7 香水海
8 金山 5000由旬 5000由旬 10000由旬
9 香水海
10 金山 2500由旬 2500由旬 5000由旬
11 香水海
12 金山 1250由旬 1250由旬 2500由旬
13 香水海
14 金山 625由旬 625由旬 1250由旬
15 咸水海
16 铁围山
关闭

根据《阿毘达磨俱舍论》第十一卷的说法,这仅是一个“小世界”的构造,一千个这样的世界,才称作“小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即是由一千个“小千世界”所构成;而一个“大千世界”,即是由一千个“中千世界”所构成。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并不是指“有三千个大千世界”,而是指一个“大千世界”中包含了大千、中千与小千,也可以说是“一千个中千世界”或“一百万个小千世界”;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个佛土佛国,同时这一个佛土、佛国内会有一尊来负责教化与救度工作。

细节

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密教五轮塔于此中加火轮,地水火风空从下次第。

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山腰四面,忉利天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中的其它四重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集一千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相关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